音符裡的彗星一一郭美貞
編輯人語
郭美貞(1940~2013),一位憑藉才華和毅力在男人世界裡闖出名號的指揮家,被國際間譽為「握着充滿活力指揮棒的女性」,受到大指揮家伯恩斯坦賞識並擔任過他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助理指揮,伯恩斯坦説:「假如真有女指揮一說,郭小姐當之無愧。」
她祖籍廣東中山,生在西貢,長在澳洲、菲律賓,七、八十年代以台灣為自己的祖國,指揮台灣省交響樂、台北市交響樂團、國防部示範樂隊,並為培養青年音樂家不遺餘力,還一度創立台北愛樂交響樂團。台灣人稱她「女暴君」,既是對她能力的肯定,也預示了迫使她最後又遠走他鄉的陰影。
劉敦仁先生是郭美貞結緣台灣的牽線人,1965年經他在羅馬向于斌總主教、于焌吉大使引薦,促成了郭美貞的台灣故事。郭病逝澳大利亞後,劉敦仁不捨半世紀故人情誼,四處廣蒐資料構成文字群,以「音符裡的彗星」為名,即日起在《優傳媒》連載,請您細酌。
一、序曲 懷念
/劉敦仁
2013年8月3日,我收到郭美貞旅居澳大利亞兩位弟弟郭奮中和郭建平發來的郵件,傳來了美貞去世的噩耗。美貞是1940年出生在越南西貢,父親在當地經商,母親是幼兒園老師,教孩子們音樂。
1965年的夏天,我在羅馬通過妻子的介紹,認識了美貞,那時候我和妻子還只是處在交朋友的階段,她介紹美貞和我認識,是希望我能對美貞的音樂生涯助一臂之力。
美貞自幼在母親的悉心指導下,對鋼琴發生興趣,並得到生活在西貢的一位澳大利亞女士建議和協助,美貞的母親鼓起勇氣,帶著女兒遠渡重洋抵達澳大利亞,為美貞音樂教育奠下基礎。
從小學到中學,美貞漸漸展現她在音樂領域的天賦,並獲得悉尼交響樂團指揮尼古拉.馬可 (Nikolai Malko) 的賞識及培養。1960年,僅僅只有二十歲的美貞,在馬可老師的安排下,第一次站在舞台指揮席上,圓滿完成了她一生中首次指揮國際交響樂的演奏會。
因為澳大利亞的 ‘白澳政策’,美貞在邁向音樂的征途中,遇到難以想像的阻力,要作為公民代表澳大利亞參加國際音樂會的可能,無異是緣木求魚。無奈之下,美貞決定前往歐洲,希冀能有機會打開自己的音樂之門。
在羅馬那段時間裡,美貞不停地探索琢磨,但是在被男性壟斷的音樂指揮圈子裡,以一個看上去眉宇間雖顯露堅強毅力,卻仍帶著幾分嬌弱的女性,縱有超越常人的音樂天賦,要躋身男指揮霸佔的陣地猶如登天。
就在那一年的深秋,天主教南京區總主教于斌從台北到羅馬,出席梵蒂岡的宗教會議。當時駐義大利為于焌吉大使。我出面邀請兩位長輩在11月6日晚上到寒舍小聚,席間我向兩位長輩講述了美貞的音樂造詣,建議是否能攙扶一下,設法安排美貞到台灣耕耘她的音樂園地。
當時于大使正在籌劃一個義大利經濟代表團赴台灣訪問,出發日期是11月12日。在兩位長輩的全力支持下,美貞加入了訪問團前往台灣。
美貞在臺北創辦樂團後第一場演出時的節目單封面
果然不負眾望,美貞受邀先後在台北的中山堂及國際學舍,指揮了國防部示範樂隊和台灣省交響樂團。戴粹倫團長特地將原本他指揮的音樂會禮讓給美貞上台指揮,為台灣掀起了一股古典音樂的熱潮。
更為驚喜的是,自台灣一舉成名後,韓國和日本的邀請如雪片飛來,雖然音樂指揮的日程排得滿滿的,美貞並未為此而滿足,一直在追尋更廣寬的音樂之路。
1967年,她單槍匹馬前往紐約,參加了世界青年指揮比賽。這是為紀念世界著名音樂指揮家狄米特立.密特羅波洛斯 (Dimitri Mitropoulos 1896-1960) 而設計的國際音樂盛事。在眾多參與者中,美貞是唯一的女性,經過激烈競爭,美貞竟然擊敗所有參選的男士脫穎而出,獲得金獎第一名,受到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萊奧拉多.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 特別賞識,毅然和美貞簽下指揮該樂團一年的合同,從此聲譽大振。
獲獎後和另外三位獲獎的歐洲青年指揮合影,左一為伯恩斯坦指揮
在後來的歲月裡,美貞足跡踏遍歐美亞大陸,馬不停蹄地指揮世界著名的交響樂團,好評如潮紛至沓來。
因為幼時受到父輩的薰陶,美貞始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引以為榮,她使用中華民國護照穿梭往來於世界各國。她原本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地發展音樂事業,基於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她在台灣媒體及商界的鼓勵下,毅然決然地留在台灣,以培養台灣青少年的音樂教育為己任,並於1978年和當地商界人士籌劃合作,成立了台北愛樂交響樂團。
然而發展台灣音樂事業的理想卻事與願違,在以男性為主的音樂界壟斷之下,兼之支持她組建交響樂團的商界人士,並沒有持續實現承諾,在商業利益的支配下,最終使得一個尚未步入正軌的交響樂團從此夭折。
最後一場演出的節目單封面
失望之餘,美貞只得離開台灣遠走他鄉,在馬尼拉好友的安排下,她遷往菲律賓。從我們偶然的書信來往或者是電話的教談中得悉她在那裡生活了近二十年,甚至視菲律賓為第二故鄉。
2012年我收到她的信息稱,醫生在1994年查出她罹患乳腺癌。雖然兩位弟弟均為醫生,美貞拒絕了他們提出化療診治的建議,而採用自然法來控制病情。
菲律賓友人協助她前往巴拉望群島中一個名叫 ‘公主港’ (Puerto Princesa) 的海邊住下,每天用潛水等運動來幫助自己增加抵抗力。
當她還在台北為愛樂交響樂團廢寢忘食時,我曾以長途電話鼓勵她是否願意到北京、上海等地作音樂交流。她對我的建議還未置可否,就立即將電話掛斷了。後來瞭解到,她是擔心我們長途電話的交談內容,有可能被台灣的情治機構監聽。
直到2013年,我給她發郵件,告訴她我夫婦有意到菲律賓去和她敘舊。從她回電的詞句中,感受到她有了前往北京的願望。正在計畫和她進一步商議時,2013年3月9日接到她的郵件,用英文這樣寫道:
我住進了坎培拉醫院,二月四日接受了髖骨手術。我不知道何時能重返菲律賓,但已經 訂好了九月二十二日返回馬尼拉的機票。祝福你們兩口子。 海倫
這是我和她的最後一次郵件交往。接下來就是她兩位弟弟傳來的噩耗。我和妻子帶著失去好友的悲哀到了澳大利亞,準備向這位凡是中國人都會感到驕傲的世界級女指揮家致以最後的敬禮。
但是她的弟弟告訴我們,美貞沒有墓地,她臨終前立下遺言,遺體火化後將骨灰灑在她在悉尼的故居花園裡。一代聞名全球的中國女指揮家,在複雜的人間沒有留下最後的一絲痕跡!
美貞訪台時,林語堂親往機場迎接時合影
結束了澳大利亞之行後,我們繼續前往菲律賓,在馬尼拉拜訪了當地華僑保險業鉅子許文聰 (James Coyiuto) 先生和他夫人許林韻雲 (Cristine Coyiuto) 女士。他夫人是當地著名女鋼琴家,兩夫婦對始終不渝地照顧著美貞。每次他夫人舉行音樂會時,必定邀請美貞擔任馬尼拉交響樂團的指揮。二十多年來,他們的友情完全是在音樂中成長。
經過了兩地的深入瞭解,看完了不少美貞生前在音樂生涯中的諸多資料和遺物,促動了我撰寫 ‘音符裡的彗星’ ,並虔誠地以這句卷首語,見證我們五十年風雨中真誠永恆的友情:
五十年堅毅奮鬥為亞洲女指揮家爭奪國際樂壇榮耀
半世紀真誠友情給崎嶇人生旅途增添永恆感懷追憶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是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以及傑出女指揮家郭美貞的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