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敢的問題非關技術也非環境管理,而是一個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礦難也會繼續一再發生。(圖/翻攝自YouTube Wiki4All)
作者/梁東屏
七月二日上午,緬甸克欽邦帕敢(Hpakant)礦區廢土堆貴卡莫發生大規模塌方事故,造成至少一百七十六人遇難,八十六人受傷,不明人數仍被掩埋在土石之下,成為近五年以來最嚴重的礦難事件。
根據緬甸的官方資料,上一次最嚴重的礦難發生在二零一五年,當時遇難的人數達到百人;二零一九年四月所發生的另一次礦難導致六十多人喪生,全年所發生的礦區滑坡共十九件,總共九十四人喪生;今年六月九日,帕敢礦區廢土堆滑坡事故造成一人喪生;六月二十三日,礦區廢土堆塌陷造成二人喪生、六人受傷。
其實,緬甸當局也知道每到雨季之時,被雨水沖刷後的廢土層都會變得十分鬆軟,很容易造成塌方、滑坡,因此每次雨季屆臨時,緬甸當局都會暫停礦區作業三個月左右。
今年也不例外,緬甸政府宣布從七月一日起,關閉克欽邦龍欽(Lonekhin)、帕敢、實皆省坎底(Khamti)、茂陸茂漢(Mawlu Mawhan ),特別是龍欽和帕敢礦區,封礦期三個月,並發布了十項必須遵守事項,其中包括停業時需要移除廢土堆上層的泥土,以免發生坍陷,禁止在廢土當中搜尋玉石原料,禁止使用高壓水槍以及用柵欄圍起尚未搜尋過的礦料。
然而諷刺的是,正因為礦區宣布封閉而不再受到監控,反而引來大批非法淘礦者,不顧當前雨季的危險,在礦渣中搜尋零碎寶石。
根據資料顯示,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玉石都來自緬甸,其中又絕大多數出自帕敢地區,當地合資開採的礦區有四個,私營礦區有六百三十六個,大部分都是非法開採。全緬各地前來帕敢地區的外地勞工則高達三十萬人,分別在玉石區塊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非法開採、在廢土堆當中尋找毛料、在玉石開採區塊尋找玉石等。
七月二日上午,緬甸克欽邦帕敢(Hpakant)礦區廢土堆貴卡莫發生大規模塌方事故,造成至少一百七十六人遇難,八十六人受傷,不明人數仍被掩埋在土石之下,成為近五年以來最嚴重的礦難事件。(圖:翻攝自YouTube Wiki4All)
但緬甸玉石礦區之所以難於管理,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也就是這些玉礦多數是掌握在軍方、民族地方武力(民地武)以及與當權者有裙帶關係者手中,致使中央政府意欲推動的各種改革窒礙難行。
總部設在倫敦的「全球見證組織(Global Witness)」就在所發佈的報告中指稱,緬甸豐厚的玉石業由軍方精英、毒梟和裙帶企業操控,這個現象使得克欽邦的武裝衝突、人權侵害、土地侵奪、山體滑坡和洪澇災害有增無減。
換句話說,在帕敢擁有採礦權者都大有來頭,緬甸的前幾任政府甚至是用採礦特權來與「民地武」交換簽訂停火協議,也正因為是交換條件,這些採礦特權許多都是配合對方需要而不符合國際標準,緬甸現政府想要做出改變,但由於影響到採礦權持有者的利益,對方的配合度就相對很低。
「採掘工業透明度倡議(EITI)」就希望派出專家到帕敢作實地調查,但緬甸邊境安全事務部(軍方主管)以及當地的軍方部門都表示無法保證外國專家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之下,緬甸政府也只好以無法保障安全為由,拒絕外國專家前往帕敢。「採掘工業透明度倡議」方面就指出,很明顯的,對方不樂於見到任何調查,「如果他們沒有什麼要隱瞞,就應該會允許我們進行調查」。
「採掘工業透明度倡議」也表示,他們其實也很清楚「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政府的立場,因為政府根本就無法對軍方管轄之下的邊境安全事務部下達任何指令,如果文人政府太過強勢,就勢必會造成雙方磨擦,進而引發更嚴重的問題,「但如果我們連簡單的調查工作都無法辦到,又要如何提出改善建議。再者,就算是我們提出改善建議,由於當地的主事者根本不遵從中央政府指令,又要如何有效推行?」。
簡單地說,帕敢的問題非關技術也非環境管理,而是一個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礦難也會繼續一再發生。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