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2015年「兩岸健康產業發展研討會」,會後與連瑞猛理事長(左)及楊志良前署長(中)參觀宋慶齡故居。(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作者/王惠珀
《前言》 驚聞前國策顧問、台灣醫療品質促進聯盟第一屆理事長連瑞猛先生心肌梗塞猝逝,深感震驚。
還沒有寫到連先生幾十年來如何訴求醫藥分業,努力讓藥師被社會看見,如今醫藥分業未上軌道,連先生卻撒手西歸,深為痛心,謹以此文紀念我們長年一起打拼的友誼。
《從醫藥不分業談起》
1984年剛回國,碰到藥界抗議醫藥不分業,我以藥學教育立場也跳上街,去衛生署向張博雅署長遞送請願書,這是我與連先生的初識。
二十年後我被任命為衛生署藥政處長,感恩李明亮署長讓我實踐「社區價值/人本藥事服務」的理念,於是全台灣22個藥師公會開始大展身手,成為活化社區藥局的推手。其中台北市藥師公會起了龍頭作用,連理事長把藥師推向了社會舞台。
礙於醫藥不分業,藥師只服務藥(藥劑師),人民無機會接觸藥師,接受人本的藥事照護。連先生於是成立了「台北市藥師公會合唱團」,藥師開始軟著陸,用歌聲呼喚人民共創雙贏。
2006年在國父紀念館慶祝「台北市藥師公會一甲子」,合唱團擔綱公演。(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藥師揚名對岸》
離開公門後,連理事長邀我到廈門交流、演講,合唱團同行,在「用愛造就未來」音樂會公演。藥師演唱時誠於中形於外的情懷,感動了廈門的朋友。漫步鼓浪嶼時,藥師的歌聲沿街飄散,快閃風華讓廈門人驚豔。
醫藥分業沒有落實,政府無作為,對不起藥學教育、藥師及人民。做為教授,吾道不傳,苟活而已,真的很窩囊。看到藥師的表現,我不能氣餒,要更努力發聲,讓藥師的人本服務被社會看見,而不只是配藥或發口罩而已。
2006年台北市藥師公會合唱團在廈門公演《鼓浪嶼》等曲目。(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藥師之歌》
合唱團後來更名為「台灣藥師合唱團」,我被選為首任團長。這首《藥師之歌》是已擔任「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的連瑞猛先生作的詞,本團名師郭孟雍教授作的曲,由合唱團首演,唱出藥師的社區價值:
「有一種愛懂得付出 有一份情懂得關懷, 有一群人讓健康成為生活的態度 一同走過 感動的年代。 有一種愛無怨無悔 有一份情永遠常在, 有一群人讓生活更有依靠 心手相連共創未來。 良藥濟世仁心濟世 我們是社區的褓姆, 良藥濟世仁心濟世 我們是快樂的藥師。」
2009年台灣藥師合唱團在國家音樂廳「勿忘我」音樂會公演。(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2013年馬總統與合唱團合照,總統右一為郭孟雍教授,右二為連瑞猛國策顧問。(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兩岸學術交流》
2015年連先生又邀我參加公會與中國農工民主黨舉辦的「兩岸健康產業發展研討會」,同行的有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教授及藥界朋友。該黨是醫藥界人士組成的政黨,會議主席是2007年擔任國家衛生部長的黨主席陳竺醫師(院士)。
我的講題是「台灣藥政管理及藥業經濟面面觀」,能在兩岸最高衛生首長面前發抒「預防用藥風險」的理念與管理趨勢((PVP/RMP),深感榮幸。
我說,台灣的藥品品質及管理已有國際水平及競爭力(PIC/S GMP、BE、臨床試驗…)。藥業年產值約500億人民幣,很小卻很複雜,因為利益團體各說各話,扭曲專業。我奉勸大陸朋友,台灣報紙要倒著看,媒體講的不要聽,聽楊志良前署長,還有我講的就好。
台灣藥政管理及藥事經濟面面觀。(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專業水平是一回事,市場秩序卻是另外一回事。礙於國際強權施壓,在不公平競爭下,本土藥廠像殖民地產業,供應全台灣70%的需求量,卻只有30%的報酬率。
還好楊志良署長時代落實了學名藥「三同」政策(同成份同品質同藥價),「逾專利保護藥」被去保護了,一年幫健保省下73億台幣(本人2010年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如以「高單價×高市佔率」的品牌優勢在市場被位移,估計可省下的金額更多。
學名藥廠有了競爭力,開始投入開發新藥。我在學界做新藥研發,今年就獲得兩個中國專利。技轉的廠商看上的,當然是中國的市場,以及兩岸有科學上可共享的優勢條件:臨床試驗、橋接試驗(Bridging Study Evaluation)、同文同種…。
然而政治現實卻讓我們居於劣勢,我們的藥品進入中國比其他國家困難,成為兩岸生技產業發展的障礙。
我說,簡體字不好看,我唯一喜歡的是「药」字。繁體「藥」有樂於用艸(草頭乃herb),製造風險的意思,而簡體「药」字則有約束用藥,符合當代「預防用藥風險」的管理趨勢的意義。
台灣的西藥採「药」的概念在管理:PICS/GMP讓本土藥廠從500家淘汰到剩100家,進口藥品也從1300家藥廠淘汰到剩680家廠。去蕪存菁後,藥證從18,953張(1995年)減少到5,620張(2006年)。台灣的西藥產業水平已上軌道,發展可期。語畢,台下聽眾猛點頭。
中藥則採「藥」的思維在推廣,藥證從7,057張增加到11.107張。西藥/中藥「一國兩制」的管理,標準不一,違反科學,讓台灣人的身體「一體兩制」,違反人本,一點道理都沒有。說到這裡,台下聽眾又猛點頭。
我說,中國「十二五計畫」談到「調結構」,其中有「醫藥分業從小區做起」。這落實社區醫療的政策方向,讓我很敬佩。
台灣的藥費支出佔健保總額的25%,如果有好的藥價政策,不僅可節省藥費,還可發揮「調整醫療結構」的蝴蝶效應,將Costco集合式的醫療轉型到7-Eleven社區式的醫療,分散服務可以分散風險。
我已提出三個建議案:第一個「學名藥法」落實了,另外兩個建議「浮動藥價(drug pricing)」和「藥師合理調劑量」講了十幾年,仍是空谷迴音。台灣政府不甩我的建議,以藥養醫養出血汗醫院,說不定大陸可以採用我的建議。這番話,又讓台下猛點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區價值。 (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陳竺主席跟我說,講得真好,大陸差台灣還有一段距離,我聽了直冒冷汗。因為不敢說的事實是,台灣的健保「俗又大碗」,寵壞人民,我們的人均藥耗量是美國人的6倍,而我們的用藥不良反應通報率卻只有美國人的1/18,這是什麼風險管理?
《結語》
中國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描繪社區價值,與十六世紀法國哲人Montaigne描繪的歐洲社會結構:「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的、普通的、符合人性的、模範的生活」不謀而合。這是連先生與筆者在藥學上的共同理念,為了理念我們逆水行舟,然連先生已鞠躬盡瘁。
「社會從不曾完美,但拋開煩惱放開束縛,用心去愛就是幸福;真愛也總遭妒,但走在小路邁開大步,總能踏實人生的道與路》(徐志建/周德逢詞,郭孟雍曲)。功不唐捐,德不虛棄,謹以此文惕勵後學,為連先生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