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縱論歐亞》乘火車去波蘭西里西亞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陽山縱論歐亞》乘火車去波蘭西里西亞
2020-07-01 12:00:00
A+
A
A-

黃線之內是1871年屬於普魯士的西利西亞;青線之內是1763年七年戰爭前屬於奧地利的西利西亞。(圖/引自維基百科)

 

作者/周陽山(金門大學兼任教授,曾任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

 

1990年代,我在歐洲乘火車,經常會遇到六人座的古典車廂,三人併坐,兩排相對,有厚實而舒服的沙發椅和可折疊的餐桌。一旦關上了門,就成了安靜閒適的小天地。

 

在外面的走道上,服務人員不時推著餐車,詢問是否要點心或餐飲,有時還提供免費的咖啡丶果汁或礦泉水。一直到了1997年,初訪華沙以後才知道,波蘭鐵路公司將長程火車當成高檔的旅行,火車票價上還附加了全套餐點。臨近中午時分,服務員推著餐車到身旁,提供精緻的餐點,包括前餐丶飲料和主食,菜做得很到位,不是三明治丶漢堡包之類的速食,隨便應付了事。

 

於是,到波蘭旅行,乘火車出遊就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

 

到波蘭旅行,乘火車出遊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圖/翻攝自飛達旅遊「坐火車去旅行」網頁)

 

吃完中飯後,關上包廂的門,走道上喧嘩的聲音彷彿在一瞬之間凝結了,正巧好整以暇,輕鬆的欣賞窗外快速流逝的風景。接下來,翹起腿,好好睡個午覺。

 

若是非假日的冷門時刻,整列火車上往往見不到幾個客人,頗有一種「專列出巡」的氛圍,悠然而自得。因此,在中東歐搭火車,也就增添了幾許閒情逸趣。

 

三人併坐,兩排相對,有厚實而舒服的沙發椅和可折疊的餐桌。一旦關上了門,就成了安靜閒適的小天地。(圖/翻攝自飛達旅遊「坐火車去旅行」網頁)

 

從西歐進波蘭,主要有兩條不同的火車路線。第一條從柏林出發,向東經「奧得河畔的法蘭克福市」(不是德西另一大城「緬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接著越過德-波邊界奧得河上的鐵路大橋,再經波茲南(Poznan)抵達首都華沙。這段路行程約500公里,越過波蘭中部大平原,至少要耗時六個鐘頭以上。

 

另一條路,則是從維也納出行,沿著捷克與斯洛伐克邊境一路北上,在捷-波邊界的小鎮波忽明(Bohumin)停下來,稍事整頓後,再向東北行,抵達波蘭西南部的煤礦之都卡托維茲(Katowice)。接著,繼續向東行,一路上走走停停,終於來到了第二大城古都克拉考(Krakow),這段路也要耗掉六個小時。

 

餐車車廂。(圖/翻攝自飛達旅遊「坐火車去旅行」網頁)

 

波蘭火車的效率不高,速度慢。搭第一條路線來往西歐的人多,有時會嫌棄擁擠。我坐過這條路線很多趟,有兩次特別提前在波茲南站下車,休息了一兩晚,再北上轉赴波羅的海之濱的格但斯克與什切青。這裡曾經長期是德國的領土,在二戰期間備受摧殘,經過細心的整建後,現在仍然保留許多高聳巍峨的哥德式建築,洋溢著濃重的德意志風情。

 

至於第二條路線,穿越奧地利丶捷克丶斯洛伐克和波蘭四國,搭乘的人較少,一路上卻充滿著驚奇。我在卡托維茲丶克拉考下車,駐足多日,再往東去華沙和盧布令,一路上看到波蘭各地絕美的城市風貌,至今仍興味盎然。

 

卡托維茲市西里西亞博物館的紀念手袋。(圖/作者周陽山攝)

 

在卡托維茲的火車站下車,眼前矗立著一座亮麗的超大型購物中心,除了歐美各地的名牌外,還有許多波蘭獨家的民族商品。我看到商場裡陳列著本地特有的精油(essential oil)丶花精(Bach)丶花草茶丶飲品和烈酒,以及各式各樣的傳統食物,展現了這個東歐大國在市場化改革後多彩多姿的複雜面貌。

 

走出了商場,在不遠處的廣場旁,是劇院和博物館。我信步走進西里西亞博物館(Silesian Museum),此館原建於1929年,係由當時剛成立不久的波蘭第二共和西里西亞省議會所建。到了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大戰開展後,博物館被迫關閉了。西里西亞也變成民族離散丶烽火連天的傷心地。在德國人入侵期間,波蘭人至少有560萬人死於非命。

 

位於波蘭卡托維茲市中心的西里西亞博物館。(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在這裡,我逐漸了解到卡托維茲和西里西亞地區顛沛流離丶浴火重生的歷史。

 

西里西亞地處奧得河(Oder River)以東,蘇台德山(Sudeten Mountains)以北,面積約四萬平方公里,人口800萬人,主要是在波蘭境內;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屬於捷克和德國。此區的東半部稱之「上西里西亞」,西半部則是「下西里西亞」。

 

中世紀時,這裡曾經是波蘭的領土。1526年起,轉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740年為了王位繼承問題,普魯士向奧地利宣戰,經過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戰敗的奧地利於1745年將西里西亞全境割讓,自此改由普魯士王國統治。

 

卡托維茲在「上西里西亞」地區,一次大戰前此區的總人口約220萬人,其中波蘭人佔53%,日耳曼人佔40%。但城市居民是以日耳曼人為主,約佔三分之二,使用的語言主要是德語。

 

1918年,一戰結束,德國戰敗。原先被俄羅斯丶普魯士丶奧匈三國瓜分,亡國長達123年之久的波蘭終於復國了,成立第二共和。但「上西里西亞」地區究竟應歸屬戰敗的德國或新成立的波蘭,卻懸而未定。

 

卡托維治市旗。(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根據凡爾塞條約,此地的歸屬問題要由當地20歳以上的成年人經由住民投票(plebiscite)來決定。於是德裔與波裔紛紛動員各地的同胞移入西里西亞,以強化住民投票的支持基礎。

 

1921年3月20日,在國聯(League of Nations)主持的住民投票中,707,605 票(佔六成)支持留在德國,另外 479,359票(佔四成)則選擇劃歸波蘭。但在舉辦住民投票的前後三年期間,德裔與波裔居民之間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流血衝突,引發嚴重的內戰。

 

第一次抗爭發生在1919年8月15日,德國邊境警察在一次煤礦爭執事件中殺害了10位波蘭礦工,立即引起礦工的強烈抗議。他們發動了大罷工,有14萬人參加。德國方面馬上派出軍隊強力鎮壓,並出動了行刑隊,結果導致2500位波蘭工人不幸犧牲,另外有9000人逃亡至新成立的波蘭共和國避難。

 

一年之後,第二次衝突又發生了。西里西亞的德文報紙刊登了一則俄波戰爭波方失敗丶華沙淪陷的消息,結果導致德裔居民的狂喜,以為波蘭獨立就此無望。進一步,開始搶掠波蘭人開設的商舖。但後來證實此係假消息,不過是烏龍一場。

 

1920年8月19日,波蘭人展開反擊,進佔卡托維茲及鄰近城市的市政廳和警察局。凡是波裔居民過半的地區,德國警察被迫解編,並由波蘭警察取而代之。由波蘭第二共和國家元首畢蘇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1867-1935)組建的情報顛覆機構「波蘭軍事組織」(Polish Military Organization),在背後扮演實際推手的角色。

 

第三次衝突發生在1921年5月2丶3日,此時住民投票業已結束,德方獲勝。由於波方擔心此地終將歸由德國人掌控,波蘭總參謀部情報部門的特別行動小組成員,以「華威博團」(Wawelberg Group)的名義出征,他們在邊界地區炸燬了七座由德國人建造的鐵路橋,阻止德軍和德方物資的輸入。

 

1921年西里西亞內戰中波蘭士兵炸燬的德國鐵路車箱。(圖/翻攝自維基網站)

 

5月4日,「華威博團」進佔奧得河東側安那堡(Annaberg)鎮上一座高400公尺的山丘,從山上可以俯瞰奧得河谷,並監視德方的行動。但在兩周之後,5月21日凌晨兩點半,在德方這一側,由非政府軍組成的「自由軍團」發動了反攻,該軍團結合了許多在一戰中戰敗的前德意志帝國軍人,且拒不接受新成立的威瑪共和政府的節制。結果經過了九小時慘烈的血戰,因德方的戰鬥經驗較豐,波軍被迫只好向東撤退。

 

以後幾天裡,波軍多次嘗試反攻而未果。5月25日,柏林當局勒令「自由軍團」停火,否則將予嚴懲。次日,波蘭總參謀部也要求波方人員停止戰鬥。而在雙方停火後,國聯決定派出一個由中國丶巴西丶西班牙和比利時等四國代表組成的調查委員會,到現地視察,並搜集相關資訊丶提出解決方案。

 

西里西亞內戰中的波蘭士兵。(圖/翻攝自維基網站)

 

後來,該調查委員會提出建議,儘管住民投票的結果是德方獲勝,但是根據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原則和族群分布狀況,應將東部約三分之一的領土(3214平方公里)和一半的人口(約965,000人)併入波蘭。至於西部三分之二的領土(7737平方公里)和另一半人口(約985,000人),則繼續留在德國。

 

但是,「上西里西亞」地區四分之三的煤礦和全部的鐵礦,以及三分之二的冶鐵爐,卻都在東部這一帶。換言之,波蘭從礦業資源上分到的實際利益遠遠多於德方。這導致德國方面一直將收復此一地區視為重大的戰略利益。這也正是為什麼德方在1939年9月入侵波蘭,將西里西亞全境據為己有。原來1921年的住民投票及三次內戰衝突事件,早已埋下了伏筆。

 

二次大戰結束後,蘇聯軍隊收復此地,長期居住於西里西亞的日耳曼人被粗暴的遣送回國,許多西里西亞人也被迫離鄉背井。後來,他們被安置到德國西部的魯爾工業區,繼續擔任礦冶工作。據統計,迄今波蘭人在德國的後裔多達200萬人。相對的,波蘭人在另一鄰國捷克境內,卻只有五萬多人。

 

卡托維茲一直是波蘭最重要的礦業中心,目前人口約30萬左右。在1950年代以後,共黨政府為了積極推動重工業的發展,導致此地區嚴重污染。另外,在卡托維茲城內也興建了許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的工人住宅,方方正正丶量體十分巨大,有的居民樓一棟就可住上好幾千人,猶如一座大型的現代城堡。

 

在卡托維兹附近,有一連串約40個中小城鎮,大都是因為採礦而興起,形成了一個「集合城市群」(Conurbation)。1980年代後期,總人口曾多達350萬人;1990年代推動自由化丶市場化改革以後,由於人口不斷外移,逐漸減少至目前的270萬人。但此區目前仍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卡托維茲市紀念三次西里西亞起義的紀念碑。(圖/翻攝自維基網站)

 

近年來,由於礦藏資源枯竭,工業正處在轉型階段,許多新型的服務業丶旅遊業丶中小企業崛起,城市更新改造,一片欣欣向榮,卡托維茲目前也是全波蘭失業率最低的城市。

 

1984年,波蘭政府徵用了老城中心古雅的「大飯店」(Grand Hotel),將其改建為現今的博物館。後來,市政府又將郊外廢棄的煤礦場整修一新,建立起博物館的分館,並將原先採礦的地下坑道改建成展覽廳,成為一座獨特的地下博物館。

 

很多人將「西里西亞」當成地理名詞,西里西亞語也就被視為波蘭語的一種方言。但也有一些人將其視為少數民族,西里西亞語也就成為特殊的民族語言,成為斯拉夫語系中一支有別於波蘭語的獨立語言。目前大約有50萬人使用此一語言。

 

由於1990年代以後德國與波蘭同意維持現成的邊界,雙方的關係日漸改善,經濟上的互賴也日益明顯。目前波蘭人的生活條件頗見改善,經濟成長在東歐各國中名列前茅。而自認為是西里西亞人而非波蘭人的,也越來越少。

 

在離開卡托維茲的火車上,我望著年輕躍動的群眾和不斷翻新的城市光景,心裡想:或許這才是西里西亞在歷經百年劫難之後的新生與希冀!  

黃線之內是1871年屬於普魯士的西利西亞;青線之內是1763年七年戰爭前屬於奧地利的西利西亞。(圖/引自維基百科)

 

作者/周陽山(金門大學兼任教授,曾任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

 

1990年代,我在歐洲乘火車,經常會遇到六人座的古典車廂,三人併坐,兩排相對,有厚實而舒服的沙發椅和可折疊的餐桌。一旦關上了門,就成了安靜閒適的小天地。

 

在外面的走道上,服務人員不時推著餐車,詢問是否要點心或餐飲,有時還提供免費的咖啡丶果汁或礦泉水。一直到了1997年,初訪華沙以後才知道,波蘭鐵路公司將長程火車當成高檔的旅行,火車票價上還附加了全套餐點。臨近中午時分,服務員推著餐車到身旁,提供精緻的餐點,包括前餐丶飲料和主食,菜做得很到位,不是三明治丶漢堡包之類的速食,隨便應付了事。

 

於是,到波蘭旅行,乘火車出遊就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

 

到波蘭旅行,乘火車出遊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圖/翻攝自飛達旅遊「坐火車去旅行」網頁)

 

吃完中飯後,關上包廂的門,走道上喧嘩的聲音彷彿在一瞬之間凝結了,正巧好整以暇,輕鬆的欣賞窗外快速流逝的風景。接下來,翹起腿,好好睡個午覺。

 

若是非假日的冷門時刻,整列火車上往往見不到幾個客人,頗有一種「專列出巡」的氛圍,悠然而自得。因此,在中東歐搭火車,也就增添了幾許閒情逸趣。

 

三人併坐,兩排相對,有厚實而舒服的沙發椅和可折疊的餐桌。一旦關上了門,就成了安靜閒適的小天地。(圖/翻攝自飛達旅遊「坐火車去旅行」網頁)

 

從西歐進波蘭,主要有兩條不同的火車路線。第一條從柏林出發,向東經「奧得河畔的法蘭克福市」(不是德西另一大城「緬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接著越過德-波邊界奧得河上的鐵路大橋,再經波茲南(Poznan)抵達首都華沙。這段路行程約500公里,越過波蘭中部大平原,至少要耗時六個鐘頭以上。

 

另一條路,則是從維也納出行,沿著捷克與斯洛伐克邊境一路北上,在捷-波邊界的小鎮波忽明(Bohumin)停下來,稍事整頓後,再向東北行,抵達波蘭西南部的煤礦之都卡托維茲(Katowice)。接著,繼續向東行,一路上走走停停,終於來到了第二大城古都克拉考(Krakow),這段路也要耗掉六個小時。

 

餐車車廂。(圖/翻攝自飛達旅遊「坐火車去旅行」網頁)

 

波蘭火車的效率不高,速度慢。搭第一條路線來往西歐的人多,有時會嫌棄擁擠。我坐過這條路線很多趟,有兩次特別提前在波茲南站下車,休息了一兩晚,再北上轉赴波羅的海之濱的格但斯克與什切青。這裡曾經長期是德國的領土,在二戰期間備受摧殘,經過細心的整建後,現在仍然保留許多高聳巍峨的哥德式建築,洋溢著濃重的德意志風情。

 

至於第二條路線,穿越奧地利丶捷克丶斯洛伐克和波蘭四國,搭乘的人較少,一路上卻充滿著驚奇。我在卡托維茲丶克拉考下車,駐足多日,再往東去華沙和盧布令,一路上看到波蘭各地絕美的城市風貌,至今仍興味盎然。

 

卡托維茲市西里西亞博物館的紀念手袋。(圖/作者周陽山攝)

 

在卡托維茲的火車站下車,眼前矗立著一座亮麗的超大型購物中心,除了歐美各地的名牌外,還有許多波蘭獨家的民族商品。我看到商場裡陳列著本地特有的精油(essential oil)丶花精(Bach)丶花草茶丶飲品和烈酒,以及各式各樣的傳統食物,展現了這個東歐大國在市場化改革後多彩多姿的複雜面貌。

 

走出了商場,在不遠處的廣場旁,是劇院和博物館。我信步走進西里西亞博物館(Silesian Museum),此館原建於1929年,係由當時剛成立不久的波蘭第二共和西里西亞省議會所建。到了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大戰開展後,博物館被迫關閉了。西里西亞也變成民族離散丶烽火連天的傷心地。在德國人入侵期間,波蘭人至少有560萬人死於非命。

 

位於波蘭卡托維茲市中心的西里西亞博物館。(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在這裡,我逐漸了解到卡托維茲和西里西亞地區顛沛流離丶浴火重生的歷史。

 

西里西亞地處奧得河(Oder River)以東,蘇台德山(Sudeten Mountains)以北,面積約四萬平方公里,人口800萬人,主要是在波蘭境內;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屬於捷克和德國。此區的東半部稱之「上西里西亞」,西半部則是「下西里西亞」。

 

中世紀時,這裡曾經是波蘭的領土。1526年起,轉歸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740年為了王位繼承問題,普魯士向奧地利宣戰,經過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戰敗的奧地利於1745年將西里西亞全境割讓,自此改由普魯士王國統治。

 

卡托維茲在「上西里西亞」地區,一次大戰前此區的總人口約220萬人,其中波蘭人佔53%,日耳曼人佔40%。但城市居民是以日耳曼人為主,約佔三分之二,使用的語言主要是德語。

 

1918年,一戰結束,德國戰敗。原先被俄羅斯丶普魯士丶奧匈三國瓜分,亡國長達123年之久的波蘭終於復國了,成立第二共和。但「上西里西亞」地區究竟應歸屬戰敗的德國或新成立的波蘭,卻懸而未定。

 

卡托維治市旗。(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根據凡爾塞條約,此地的歸屬問題要由當地20歳以上的成年人經由住民投票(plebiscite)來決定。於是德裔與波裔紛紛動員各地的同胞移入西里西亞,以強化住民投票的支持基礎。

 

1921年3月20日,在國聯(League of Nations)主持的住民投票中,707,605 票(佔六成)支持留在德國,另外 479,359票(佔四成)則選擇劃歸波蘭。但在舉辦住民投票的前後三年期間,德裔與波裔居民之間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流血衝突,引發嚴重的內戰。

 

第一次抗爭發生在1919年8月15日,德國邊境警察在一次煤礦爭執事件中殺害了10位波蘭礦工,立即引起礦工的強烈抗議。他們發動了大罷工,有14萬人參加。德國方面馬上派出軍隊強力鎮壓,並出動了行刑隊,結果導致2500位波蘭工人不幸犧牲,另外有9000人逃亡至新成立的波蘭共和國避難。

 

一年之後,第二次衝突又發生了。西里西亞的德文報紙刊登了一則俄波戰爭波方失敗丶華沙淪陷的消息,結果導致德裔居民的狂喜,以為波蘭獨立就此無望。進一步,開始搶掠波蘭人開設的商舖。但後來證實此係假消息,不過是烏龍一場。

 

1920年8月19日,波蘭人展開反擊,進佔卡托維茲及鄰近城市的市政廳和警察局。凡是波裔居民過半的地區,德國警察被迫解編,並由波蘭警察取而代之。由波蘭第二共和國家元首畢蘇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1867-1935)組建的情報顛覆機構「波蘭軍事組織」(Polish Military Organization),在背後扮演實際推手的角色。

 

第三次衝突發生在1921年5月2丶3日,此時住民投票業已結束,德方獲勝。由於波方擔心此地終將歸由德國人掌控,波蘭總參謀部情報部門的特別行動小組成員,以「華威博團」(Wawelberg Group)的名義出征,他們在邊界地區炸燬了七座由德國人建造的鐵路橋,阻止德軍和德方物資的輸入。

 

1921年西里西亞內戰中波蘭士兵炸燬的德國鐵路車箱。(圖/翻攝自維基網站)

 

5月4日,「華威博團」進佔奧得河東側安那堡(Annaberg)鎮上一座高400公尺的山丘,從山上可以俯瞰奧得河谷,並監視德方的行動。但在兩周之後,5月21日凌晨兩點半,在德方這一側,由非政府軍組成的「自由軍團」發動了反攻,該軍團結合了許多在一戰中戰敗的前德意志帝國軍人,且拒不接受新成立的威瑪共和政府的節制。結果經過了九小時慘烈的血戰,因德方的戰鬥經驗較豐,波軍被迫只好向東撤退。

 

以後幾天裡,波軍多次嘗試反攻而未果。5月25日,柏林當局勒令「自由軍團」停火,否則將予嚴懲。次日,波蘭總參謀部也要求波方人員停止戰鬥。而在雙方停火後,國聯決定派出一個由中國丶巴西丶西班牙和比利時等四國代表組成的調查委員會,到現地視察,並搜集相關資訊丶提出解決方案。

 

西里西亞內戰中的波蘭士兵。(圖/翻攝自維基網站)

 

後來,該調查委員會提出建議,儘管住民投票的結果是德方獲勝,但是根據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原則和族群分布狀況,應將東部約三分之一的領土(3214平方公里)和一半的人口(約965,000人)併入波蘭。至於西部三分之二的領土(7737平方公里)和另一半人口(約985,000人),則繼續留在德國。

 

但是,「上西里西亞」地區四分之三的煤礦和全部的鐵礦,以及三分之二的冶鐵爐,卻都在東部這一帶。換言之,波蘭從礦業資源上分到的實際利益遠遠多於德方。這導致德國方面一直將收復此一地區視為重大的戰略利益。這也正是為什麼德方在1939年9月入侵波蘭,將西里西亞全境據為己有。原來1921年的住民投票及三次內戰衝突事件,早已埋下了伏筆。

 

二次大戰結束後,蘇聯軍隊收復此地,長期居住於西里西亞的日耳曼人被粗暴的遣送回國,許多西里西亞人也被迫離鄉背井。後來,他們被安置到德國西部的魯爾工業區,繼續擔任礦冶工作。據統計,迄今波蘭人在德國的後裔多達200萬人。相對的,波蘭人在另一鄰國捷克境內,卻只有五萬多人。

 

卡托維茲一直是波蘭最重要的礦業中心,目前人口約30萬左右。在1950年代以後,共黨政府為了積極推動重工業的發展,導致此地區嚴重污染。另外,在卡托維茲城內也興建了許多「社會主義現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的工人住宅,方方正正丶量體十分巨大,有的居民樓一棟就可住上好幾千人,猶如一座大型的現代城堡。

 

在卡托維兹附近,有一連串約40個中小城鎮,大都是因為採礦而興起,形成了一個「集合城市群」(Conurbation)。1980年代後期,總人口曾多達350萬人;1990年代推動自由化丶市場化改革以後,由於人口不斷外移,逐漸減少至目前的270萬人。但此區目前仍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卡托維茲市紀念三次西里西亞起義的紀念碑。(圖/翻攝自維基網站)

 

近年來,由於礦藏資源枯竭,工業正處在轉型階段,許多新型的服務業丶旅遊業丶中小企業崛起,城市更新改造,一片欣欣向榮,卡托維茲目前也是全波蘭失業率最低的城市。

 

1984年,波蘭政府徵用了老城中心古雅的「大飯店」(Grand Hotel),將其改建為現今的博物館。後來,市政府又將郊外廢棄的煤礦場整修一新,建立起博物館的分館,並將原先採礦的地下坑道改建成展覽廳,成為一座獨特的地下博物館。

 

很多人將「西里西亞」當成地理名詞,西里西亞語也就被視為波蘭語的一種方言。但也有一些人將其視為少數民族,西里西亞語也就成為特殊的民族語言,成為斯拉夫語系中一支有別於波蘭語的獨立語言。目前大約有50萬人使用此一語言。

 

由於1990年代以後德國與波蘭同意維持現成的邊界,雙方的關係日漸改善,經濟上的互賴也日益明顯。目前波蘭人的生活條件頗見改善,經濟成長在東歐各國中名列前茅。而自認為是西里西亞人而非波蘭人的,也越來越少。

 

在離開卡托維茲的火車上,我望著年輕躍動的群眾和不斷翻新的城市光景,心裡想:或許這才是西里西亞在歷經百年劫難之後的新生與希冀!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