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從血淚到重生的柬埔寨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從血淚到重生的柬埔寨
2020-06-28 20:00:00
A+
A
A-

 

吳哥窟主體建築正面。(圖/引自維基百科)

 

作者/劉敦仁

 

近些年來,國際旅遊蓬勃發展,每個國家都會使出渾身解數,設法將大把大把的外匯吸引到自己的荷包中。天真的遊客一到希冀目的地,立即會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頂天立地的無私奉獻。大至需要托運的旅遊產品,小到塞入行李箱中的紀念品,都成了他們獵取的目標。

 

結果笑呵呵的就是那些當地的旅遊產品經銷商了。而政府就以此為依據,作出各種旅遊年度的統計表,成為千遍一律的數字遊戲。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也就向全球公布,旅遊業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養活了多少萬計的人口,似乎旅遊的發展,就是世界公論而無所非議的救命稻草。

 

新冠肺炎的突然爆發,病毒肆虐全球,一夜之間,燦爛奪目的旅遊業,就成了經不起一擊的空心蘿蔔!給人的反思是,究竟旅遊業是經久不衰的輝煌國際佼佼者,還是凡有任何風吹草動,或是天災人禍,就是首當其衝的禍根?

 

實際上,在世界各國發展旅遊業時,無論是歷史古蹟,還是戰爭悲劇,都成了旅客爭相躬逢其盛的目標。地方的飲食文化,也是遊客味蕾的追尋芳蹤。但是花大錢,找享樂的旅遊業,在有意無意間,竟然成了貧富懸殊的經營行業。

 

因為旅遊的開銷,並非一般人滿以為真有廉價供應的產品。陸地旅遊除了往返機票,還有酒店客房,一天三餐,以及參觀景點的交通入場券等費用。收入勉強維生的,為了加入旅遊行列,不惜向銀行借貸,成為「寅吃卯糧」的被「剝削者」,還自以為「物有所值」。

 

另一邊廂,旅遊目的地的當地,一天三餐不繼的平民比比皆是,一生從未走出過苟且偷生的陋屋,又怎麼會出現消閒旅遊的夢想?結果是「發達國家」的遊客,就成了人人盼望的「救世主」了。為了迎合他們的飲食習慣,風行於他們 「祖國」的「垃圾」食物也就應運而生,禍延子孫的含糖飲料也充斥市場。

 

當地的孩子在下意識的狀態中,不分就裡學到了吃「垃圾」食品的惡習,沒有含糖飲料就向父母發威的猙獰面目也出現在當地孩子的天真面龐上。

 

經過16次修改後定稿的柬埔寨國旗。中間是象徵國寶的吳哥窟影象。(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這些現象在加勒比海、太平洋諸島國、中南美洲以及非洲地區比比皆是。在貧富不均的社會中,大多數的人民仍然在生活線上掙扎。然而他們所面對的,就是手提大包小包旅遊產品的遊客。為此,他們心目中也就很自然地產生出對這些衣食不乏「闊佬」的錯綜複雜反應,有「羨慕」, 有「妒忌」, 有「憤怒」,有「憎恨」,甚至有「仇視」。

 

其實在這些仍然被貼上「貧窮」標籤的國家或地區,許多外來的遊客幾乎很難想像為什麼當地的人民依舊過著難以果腹的日子。這就要從五百年來,他們被殖民、被奴役、被殘殺!當前的所謂「獨立」、「自由」、「民主」只不過是貼在紙上的標籤而已。

 

我曾到過秘魯的庫斯克,那裡曾經是少數印加民族 (Inca) 的天堂,我也去過加勒比海的古巴,那裡原來是泰依諾 (Taino) 民族相安無事的樂園。我曾到過加勒比海諸小島,原來的部落如今已幾乎是凋零殆盡。經過西班牙、英國、法國和荷蘭的殖民及殘殺,這些國家和島嶼早已面目全非。

 

南海的幾個小國應該說是較為幸運的,法國殖民中南半島,荷蘭和英國控制的印度尼西亞,至少他們只是遭到外強的剝削,逃避了如同美洲地區的那種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屠殺。

 

當我和妻子每次到這些國家旅行的時候,總帶著卑微的心情,保持著對當地民族的尊重,放下身段和他們平等相處。也因此經常得到的回報是他們臉龐上的善意微笑和親切的應對。

 

在沒到柬埔寨之前,對這個三面環山的國家只是一片陌生。為了一睹當地歷史遺跡「吳哥窟」的真實面貌,我和妻子曾經醞釀多年,只是所有聽聞到關於柬埔寨的信息幾乎都是負面的居多,尤其是震驚世界的「紅色高棉」清洗種族的暴行,更令我們不敢輕舉妄動。直到2012年2月,我們在北京得悉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親王病逝於北京醫院,才重新勾起我們造訪柬埔寨的意願。

 

印度教毗溼奴神像。(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於是我們開始閱讀有關這個歷經滄桑的國家。由於諸多歷史書籍中對柬埔寨的歷代描述泰半有誤,甚至難以作實質性的考證,所以後人對這個中南半島的小國也只能就存有的歷史記載中探尋一二。

 

從公元一世紀至今,柬埔寨可以大略地分為幾個朝代和時期:即「扶南王國」 (公元一世紀到七世紀)、「真獵王國」、「高棉帝國」(9-15世紀)、「柬埔寨黑暗時期」、「法國殖民時代」 (1863-1953) 、「日本佔領」 (1942-1945)、西哈努克時期、高棉共和國內戰、越南佔領和民主柬埔寨時代,以及現代柬埔寨。歷史上記載的「真獵」是否真如傳說中的那麼強盛殊為可疑,甚至有歷史學家認為「真獵」只不過是當時中南半島上諸小國之一而已。

 

從中南半島中一個擁有兩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公元一世紀尊奉印度教為國教的扶南國建國開始,開啟了它的發展歷程。在秦漢時代,扶南國和中國就已經建立了通商交易的往來。

 

扶南國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崇奉印度教。所以在後來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印度教的遺跡遍佈各地。扶南國經歷了從繁榮到衰落,到公元七世紀被真獵所滅。在闍耶跋摩一世統治下,國力漸強。後來由於出現內亂,公元787年被來自爪哇的海盜所擊敗,它的王子逃亡到爪哇,在那裡建立了「山帝王朝」。

 

經過了歷代的戰爭和磨亂,最後闍耶跋摩二世回到故鄉,終於能站住腳跟建立了吳哥王朝 (時稱高棉帝國)。一直到公元十二世紀達到鼎盛時代,他自封為 「神王」。

 

為瞭解當地實情,元代曾遣派周達觀 (約1266-?)前往吳哥探查,周達觀出生於宋代被元代滅亡的時段,在元代朝廷擔任事務官。當時蒙古人藉著滅宋並大舉外侵之際,曾經試圖攻入安南及吳哥,無奈受到氣候的影響,未能如願,於是派遣周達觀前往作實地了解。

 

經歷了一年的逗留和等待風季返航,周達觀回到京城,撰寫了一部有關吳哥王朝的歷史、政經、社會、地理及民俗等內容的巨作《真獵風土紀》。該作品在十九世紀先後翻譯成英、法、德等國文字的版本,而且由於中南半島氣候的潮濕,許多歷史記載幾乎佚失殆盡,所以這本《真獵風土紀》無形中成為研究柬埔寨歷史極其重要的文獻。

 

瓊邕克種族滅絕中心的紀念塔中,展出用骷髏頭骨拼成的柬埔寨地圖。(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吳哥王國可以說是命運多舛,經歷了輝煌的歷程到十五世紀,戰爭的禍亂再度降臨,先後遭到暹羅和越南的入侵,吳哥王國被迫遷都到金邊,從此國勢衰敗。

 

經歷了不尋常的內憂外患,到1863年柬埔寨又與越南和老撾成為法國的保護國,深受法國文化的影響。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軍攻佔,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最終在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脫離法國的束縛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然而好景不常,柬埔寨在1970年陷入戰爭的禍亂。在親美勢力的強勢逼迫下,西哈努克國王流亡北京,從此陷入美國支持的南越、北越軍、柬埔寨龍諾政府軍和赤柬軍的交戰狀態中,導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1975年柬埔寨的紅色高棉軍攻陷首都,從此給柬埔寨留下三年零八個月慘絕人寰的政治清洗悲劇。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死於非命,留下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稍後越共又藉故在1978年攻入柬埔寨,一直到1989年才撤離。到1993年西哈努克國王從北京返回,是第三度登基的柬埔寨國王,成為南海地區另外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

 

時至今日,柬埔寨一直在洪森執政下不遺餘力地發展經濟,開拓對外的友好關係。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演變,今後是否能從此國泰平安,需要依賴體恤人民安危的政治人物,樹立健康的政治環境,以人民為依歸。

 

對柬埔寨的歷史演變有了粗略的認識,有助於我們在這個充滿神秘的國家旅遊時更能理解它的來龍去脈。但是由於正值西哈努克親王的逝世,全國都沈浸在悲哀中,許多活動也因此臨時取消。

 

於是我和妻子在2012年聖誕節假期,特地從北京搭乘泰國皇家航空公司航班先到曼谷,再轉機到金邊。在進入機場入境處的那一刻,即體會到柬埔寨人的好客而善良的個性,而我們也對來到這裡旅遊的選擇感到欣喜。

 

我們預訂的酒店,是位在市中心的金界大酒店 (Naga World Hotel),地點非常適中,只是令我們吃驚的是,一進入酒店,大堂就是一家規模不小的賭場。經過瞭解,這是香港人到金邊開設的,主要是針對從中國來到的旅客享用。我不禁嘆息,一個剛從戰亂中稍微喘息的國家,就被資本主義社會的頹廢習俗所感染。裡面不僅人頭鑽動,而且是煙霧彌漫。諷刺的是,當全國處於因國王去世而沉痛悲哀之際,這座酒店的賭場卻是若無其事地嬉笑不停!

 

瓊邕克種族滅絕中心的紀念塔中展出的人頭骨,共有八層。(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從酒店裡得到的信息是「紅色高棉」罪行的場所都對遊客開放,在沒有選擇的條件下,我們就安排好第二天前往參觀。

 

距離金邊約有二十公里的「大屠殺場」 (Killing Fields), 是遺臭萬年的「瓊邕克種族滅絕中心」(The Choeung EK Genocidal Center)。也有人用「殺戮戰場」來形容這裡。開車送我們前往參觀的是前一天從機場送我們到酒店的司機。他非常善良,而且能講簡單的英語,所以我們到達酒店後,就計劃在金邊停留的時段裡繼續用他的服務。

 

他很誠懇地給我們開了個服務費用,從酒店到瓊邕克往返,然後到市區參觀一整天為五十美元。在柬埔寨美元是允許公開使用的,本地的貨幣是每4000里爾兌換一美元。

 

我們抵達瓊邕克後,即直接進入大屠殺場參觀。如果用「人間地獄」來形容這個當年許多柬埔寨人被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非命的屠殺場一點都不誇張。我們先在周邊參觀,依次看到十多個埋屍坑。據不完整的統計,在那些坑中共挖出的屍體大約有九千具,還有更多的仍然埋在那些沒有名字的坑裡。解說員告訴我們,許多被送到這裡的囚犯被無辜殺害後,就扔進坑裡。如有些受害人還沒有斷氣,無情的劊子手就會將其拖出施以酷刑,直至死亡後再被拋入坑裡。

 

更為殘忍的是,這些紅色高棉的劊子手連剛出生的嬰兒都不輕易放過。在一個直徑約三、五十公分的樹邊,講解員指著這棵樹,告訴我們那就是嬰兒受刑的地方。他們抓著嬰兒兩隻腳,倒提著用力將嬰兒撞向大樹,就用這種慘不忍睹的手段結束剛到世界來的小生命。更為殘酷的是,他們經常當著母親的面將嬰兒殺害,然後扔進坑裡。

 

我們聽著講解員的解說,簡直不敢相信一個信封印度教及佛教逾兩千年的文明古國,居然會發生如此荒唐而殘酷的人間地獄悲劇。

 

在屠殺場有一座柬埔寨傳統式的塔,走進那座寂靜森嚴的塔內時,我們被那一層層用玻璃密封的展示臺所震懾。展出的不是柬埔寨的歷史文物,而是一個個不知姓名的頭骨,共有八層,再上面兩層是受害者身體不同部位的骨骼。

 

瓊邕克種族滅絕中心的紀念塔。(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帶著悲泣而同情的心情,我腦海中突然出現義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中「煉獄」的描述。那麼如果僅僅用「地獄」來形容這個二十世紀的柬埔寨人間悲劇,顯然不夠表露它的悲慘與恐怖。

 

在回金邊的途中,司機說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場所,值得我們去瞭解柬埔寨人民曾經遭遇過的非人待遇。車子在一條很僻靜的街道轉角口停下,司機告訴我們,這裡原來是一所中學,紅色高棉攻陷金邊後,將這所中學改裝成S-21監獄。不知多少柬埔寨人在這裡遭受難以形容的酷刑,最終走向死亡。

 

現在這裡已經作為一個紀念場所對外開放,讓全世界都知道,紅色高棉慘絕人寰的暴行。我注意到鐵鏽斑駁的鐵門旁掛著一塊牌子,上面註明是「杜斯連屠殺博物館」(Tuoi Sleng Genocidal Museum) 。杜斯連這個柬埔寨語言的意思是「有毒的樹林」,紅色高棉用這個名詞為其屠殺無辜的中心命名的理由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在大門上看到一個歷史紀錄,這裡原本是以西哈努克親王祖輩博涅亞的名字命名的中學,學校全名為「昭博涅亞中學」 (Chao Ponhea Yat High School)。校園一共有五棟三層樓的教學樓,紅色高棉攻佔金邊後,徵用了該校作為集中營和處決中心。

 

我們進入其中一棟教學樓後,頓時被其中陰森的景象所震懾而感到背脊上冷風颼颼。所有的教室都展現紅色高棉使用時的原貌,有的是囚室,裡面除了一張鐵床外幾乎空無一物;而作為拷問室裡則放置不同的刑具,作為拷問囚犯時施以酷刑之用。

 

金邊杜斯連集中營的一角。(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在原來的操場上,陳設著一個猶如足球門的鐵架,但高度是球門的三倍。講解員告訴我們,這是紅色高棉用來給囚犯施以酷刑的架子,他們將囚犯吊在架子上,讓其暴曬於烈日下,手段極其殘酷。

 

在廣場的四周,有十四座白色石棺材,這是被紅色高棉最後殺害的十四個囚犯歸宿。因為還沒有來得及將他們轉運到瓊涅克滅絕中心,算是「幸運地」得到稍有尊嚴的安葬。據不完整統計,在三年零八個月的紅色高棉統治下,約有兩萬左右的無辜囚犯從這裡被送往我們在之前已參觀過的屠殺中心,結束他們的人生,最可悲的是沒有人能找出他們每一個失去生命者的姓名。

 

回到酒店,一走進大堂,即被那珠光寶氣的賭場氣氛所籠罩,瀰漫在空氣裡的煙味和隨著賭徒興高采烈吆喝聲中噴出的酒氣,只能讓我加快腳步走向電梯。坐在客房中,望著窗外的景色,雖是初臨斯地,卻在腦海中留下複雜的印象。突然腦子裡出現兩次到德國慕尼黑附近,參觀達豪集中營 (Dachau) 的感受。

 

集中營廣場上的14個石棺,是最後被害者的安息之所。(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第一次是在六十年代,我還在學生時代,暑假在德國遊覽,到達慕尼黑,我搭乘當地公共交通,前往達豪,參觀猶太人在納粹鐵蹄下被滅絕殺戮的悲慘歷史。

 

在入口處有一塊牌子,上面書寫著「Albeit macht frei」 ,意思是「勞動就能獲得自由」。事實上納粹的暴行殘忍令人髮指,凡是被送入集中營的猶太人,幾乎都會遭遇不同的酷刑,而且還要承受超越極限的勞動。

 

他們將猶太人一群群地送入「淋浴室」(就是毒殺猶太人的煤氣室,但對猶太人聲稱是安排他們去沖涼),殊不知那是一去不復返的人生終點。可是被投送進集中營的猶太人,又怎會理解到大門上那塊「勞動就能獲得自由」,竟然是在接受超極限的勞動後,所謂的「自由」就是在進入「淋浴室」的終結人生!

 

通過一道道的參觀程序,目睹猶太人被「淋浴」後所遭受的殘酷步驟,先是將有金牙齒的屍體,一律敲下來交公。接著是將屍體投入到焚燒爐中,爐子的後面連結有一個巨型盛器,屍體在焚燒時流出的脂肪,就直接流入到盛器裡,作為工業用途。

 

達豪的慘狀使我聯想起童年時代的抗日戰爭,日本軍國主義血洗了南京三個月,殘殺我同胞二十萬,燒殺搶掠姦淫無惡不作。

 

在我參觀的時候,看到達豪集中營大門口豎著一塊牌子,上面記錄著在該集中營受難者的人數,除了大多數為猶太人外,還有不同國籍的人士,其中並有一個中國人,不知為什麼也受到被殺害的牽連。

 

而紅色高棉屠殺了柬埔寨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竟然有近二十萬華僑遭到屠殺的命運。2019年4月,我和妻子到慕尼黑後,陪著她舊地重遊。達豪集中營歷史遺跡已經擴大不少,展出資料也較前一次豐富很多,唯一的變化是原來設在大門口的受難人的數字表不見了蹤影。

 

德國的納粹、日本的軍國主義和紅色高棉雖發生在不同的國家,但其作惡多端的殘酷暴政手段幾乎是如出一轍,最後也都遭到一致的公義唾棄。

 

由於正值西哈努克親王剛逝世兩個月,整個國家還在治喪期,所以原本在計劃中參觀皇宮的行程,因為暫時不對外開放,只得放棄,僅僅參觀了旁邊的「銀塔」,裡面珍藏著價值連城的珠寶金銀器皿,最為震驚的是那尊精美絕倫的玉佛雕。

 

暹粒水上的一角。(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在結束金邊的行程後,我和妻子前往位在金邊西北邊的暹粒 (Siem Reap),如搭乘飛機航程只要四十分鐘。但是有一條更為精彩的水上路線,即從金邊乘坐一段汽車路程,然後上船經洞里薩湖 (Tonle Sap),直達暹粒。

 

洞里薩湖湖水平均為三米深,每年七月到十一月,由於湄公河氾濫,河水倒灌使湖水上漲,水深可達十四米深,行船非常舒適。平時的湖面為四千平方公里,到雨季時擴張到一萬平方公里大。由於我們抵達時正值枯水期,雖然湖船仍可航行,卻有擱淺的可能性。為保險計,我和妻子決定搭乘航空公司的班機。

 

金邊的國內機場有許多令旅客驚喜的設施,經歷了近九十年法國殖民後,仍然完整地保留著法國人留下的遺風。我們在候機樓裡看到有一家小型的咖啡館,供應法國濃咖啡和誘人的牛角包。

 

雙引擎的小飛機共有68個座位,但非常舒適,而且飛行也很平穩。抵達後,我們直接僱車到達預先訂好的皇冠大酒店 (Royal Crown Hotel),僅十分鐘路程即抵達。它建在暹粒河旁,是一座剛落成不久的4-5星級大酒店。河對岸是法國人殖民時代的法國人住宅區,不遠處還有一個老市場,銷售各種土特產和旅遊紀念品。

 

暹粒是一座典型的柬埔寨小城市,人口不到十二萬。在紅色高棉時期,小城市也被折磨得體無完膚。一直到政局穩定後,才開始發展國際旅遊。它的知名度得益於名震全球的歷史遺跡「吳哥窟」(Angkor Wat)。我和妻子就是因爲這個世界最大的佛教遺跡慕名而來,由於柬埔寨的連綿動亂,幾乎使我們與之失之交臂。

 

「吳哥窟」離暹粒城市只有十五分鐘的車程,暹粒小城也因「吳哥窟」而名聞全球。我和妻子利用抵達那天的整個下午,僱車到附近的水上人家集中地參觀。當地陪同告訴我們,整個水上人家是參照曼谷的水上市場經營方式而逐步發展,我們所到之處還沒有鋪設水泥道路,因此汽車經過之處就揚起沙塵紛飛,沿途也沒有任何的配套設施。一眼望去,就可以理解這裡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形成稍能吸引遊客的規模。

 

柬埔寨典型的高腳屋舍。(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不過他給我們透露了一個信息,就是這個區域的旅遊發展,中國給予了不少的財力和物力的支援,協助他們撐起這一片未來的觀光事業。筆者在寫這篇短稿時,已經過去了八年的歲月,估計那裡應該是一片繁榮的景象。

 

巧合的是我們抵達暹粒那天,正好是聖誕夜 (12月24日),酒店裡也為旅客準備了聖誕自助餐,於是我們就選擇了在酒店裡度過一個幽靜的平安夜。

 

第二天是聖誕節,我們開始了心儀已久的「吳哥窟」之旅。一大早即僱車直接前往,到達後在售票處看到有三種不同的入場券,分別是一天遊、兩天遊和三天遊。由於我們受到時間的限制,所以只買了一天遊的入場券,票價為每人20美元。(據了解現在票價已調整為一日遊37美元,兩日遊票價為62美元,3日遊則為72美元)。

 

為了防止他人使用同一入場券,在購買前,每位遊客要先拍照,售票處立即將照片印在入場券上。在我們多年的旅遊經驗中,這還是頭一遭遇到這樣有趣的經驗。

 

「吳哥窟」被舉世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而且也是包括中國「長城」、印度「泰姬陵」和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世稱為東方四大奇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因為天災的禍害,世界的七大奇蹟名單也曾數度修改,「吳哥窟」的盛名現在已被列入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無論是誰只要一走近這座輝煌的文化遺跡,無不為它的平衡結構,豐富的浮雕,以及秉承宗教傳承的規律而建造的這座史無前例的吳哥文化而讚嘆驚訝。之所以會驚訝,是它與當前的柬埔寨國力或是文化的發展令人唏噓。一個擁有兩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竟然頹廢成如今需要急起直追的局面,不僅是遺憾,更是民族的哀傷。

 

吳哥窟全景。(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八百年前當時吳哥王朝的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為展現其權勢,開始興建這座供奉「毗濕奴」的聖殿。它最早的名稱是「毗濕奴的神殿」 (Vrah Vishnulok), 中國佛學中稱之為「桑香佛舍」,先後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才完成 (1113-1150),一個文化宗教光輝燦爛的王朝從此達到極端。

 

那是正值中國有文藝復興之稱的北宋時代,然而當文化事業處於顛峰的時候,卻因為皇帝的昏庸,因「靖康之難」而滅亡。

 

這座神廟是按照印度教的規律建造的,在印度教所有的神祗裡,有三個地位最為崇高的就是「梵天」 (Brahma) 、「毗濕奴」 (Vishnu) 和「濕婆」 (Shiva)。他們分別代表著「宇宙之主」、「維護之神」和「毀滅之神」。「梵天」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盤古」。而「濕婆」又被稱為具有三隻眼的「鬼眼王」。

 

所以吳哥王朝的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就是為了保護臣民,選擇尊崇「毗濕奴」 神,興建了這座聖殿。

 

「吳哥窟」是一個建築群,佔地總面積為162.6 公頃。在公元十二世紀初葉,位在中南半島上的小國,要興建如此規模的聖殿,不得不讚嘆當時國王的雄心勃勃。

 

它的造型是出現最早的高棉式建築,並根據高棉建築的兩個基本傳統佈局設計而成,也就是以「祭壇」和「迴廊」作為整個建築群的主體,從而勾畫出代表印度教中的崇拜規律。

 

「吳哥窟」的祭壇共有三層,呈長方型,周圍有迴廊環繞,一層高過一層,狀如金字塔,象徵著印度宗教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

 

祭壇的頂端建造有五座寶塔,周圍的四座較矮,中間一座最高,整個佈局是按照五點梅花式排列建造,代表著「須彌山」中的五座山峰。

 

建築群周圍有一道護城河,這代表著須彌山中的「鹹海」。而圍繞每一層祭壇的迴廊,則象徵著須彌山中的「風」、「土」和「水」。

 

吳哥窟入場劵。(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在這座宏偉的宗教建築群中,最為突出的是豐富的浮雕,幾乎展現在迴廊中所有的牆壁和石柱上,其雕塑的技巧精美絕倫,神采各異,刻畫細膩。另外在祭壇的幾座神殿中,供奉著看似佛神的雕塑,實際上那是吳哥王朝歷代國王在去世後,安葬於祭壇中,這些雕塑就是化身為神主的國王人神合一的代表作了。

 

所以了解到「吳哥窟」中宗教的代表性後,參觀時就更容易和它的歷史文化及宗教傳統相溝通。由於其規模之龐大,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宗教能與之相配比。因為「吳哥窟」並不是單一的宗教場所,而是一座建築群,故世人一直稱其為「寺廟之城」 。

 

整座的建築群是坐東朝西,這和當地的傳統喪葬禮節相符合,在吳哥王朝的習俗中,凡人死後,其墓葬方向必定是面向西方。

 

仰望著歷盡滄桑的「吳哥窟」,心情極端複雜。這個自公元一世紀即建立「扶南」王國的民族,在進入「真獵」的幾個世紀中,戰火連綿。從公元八世紀到十四世紀,「吳哥」王國的崛起,形成了當地富庶而文明的古國,是為鼎盛時代。

 

不幸的是在暹羅民族由被保護到叛變的逆反下,逼使「吳哥」王國放棄故土,遷徙到金邊。而原來的繁榮,由於連綿的戰爭和無情的疾病肆虐,「吳哥」原來的國都終於在熱帶雨林的發展下,逐漸地在自然環境中淹沒而最終被遺忘。

 

雖然在十六世紀以還,經過歐洲傳教士和探險家的先後發現,始終未能引起世人的興趣和關注。直到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來到「吳哥」王國的遺址尋找發展藥物的植物,而在無意中發現了吳哥窟的蹤跡而最後讓這座蓋世無雙的藝術珍品重見天日。

 

實際上在暹粒城市的周圍,除了這座曠世的藝術珍品外,還有好多處幾乎是同時代的歷史古蹟仍然值得參觀。其中聲譽較為著名的有「女王宮」 (Banteay Srei)、塔布蘢寺 (Ta Phrom)、巴戎寺 (Bayon)、巴方寺 (Baphuon),以及巴肯山神廟 (Phrom Bakheng) 等。只要時間允許,遊客都可憑入場券到所有的古蹟參觀。

 

金邊王宮全貌。(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這些寺廟在古代建造時,屋頂都是木質構造,經過逾千年風雨濕氣的交替侵蝕,木質屋頂都早已不復存在,僅留下殘垣斷壁,給後人留下帶著悲喜交集的追憶。

 

在離開柬埔寨之前,我們回到金邊,仍然在前一次下榻過的酒店過夜。我們利用剩餘的半天,在金邊作最後的巡禮。只見各主要街道都設立著西哈努克親王的遺像,周圍擺設著鮮花。他是在2012年10月15日病逝於北京醫院,遺體運回金邊後,安奉在王宮中供百姓瞻仰敬禮三個月,到2013年2月1日結束,按照他的遺願,遺體將在2月4日火化,然後將一部分骨灰灑在洞里薩湖中,其他骨灰則安葬在銀佛塔中。

 

西哈努克親王一生登基三次,皆是因為政治動亂所導致,每次政變後,他就被中國政府安排飛往北京暫避。中國政府特地在北京城裏東交民巷不遠處,給他提供了一座臨時行宮,反映出中國政府對他的悉心照顧,也因此中國獲得柬埔寨政府與百姓的尊重。

 

撫今思昔,親眼目睹高棉氣候的適宜,土地的肥沃,豐富的水產及農作物,善良的人民理應過著安詳靜宜的生活。然而自公元一世紀建國以來,鄰邦入侵,戰亂不斷,直至1970年代,紅色高棉的暴行,幾乎將這片寧靜的土地陷於絕境。

 

為了復興,為了發展,為了能使百姓長治久安,柬埔寨在無奈之下,必須接受並不是最理想的旅遊開發,從而引進有可能成為當地社會未來的負面效果。

 

「賭場」的引進也許能給予一時的繁榮,但這是否確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繁榮值得商酌!西方的「垃圾食品」,搶佔了本土的食品市場,又是否當地百姓年輕一代之福令人憂心!

 

無論如何,一個久經戰火的民族,如今該是進入認真思考的境遇。因為今天的柬埔寨在古老與現代的交替中,認清了民族沈淪幾近毀滅的危機,正步履維艱走向浴火重生的未來!

(2020年6月1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吳哥窟主體建築正面。(圖/引自維基百科)

 

作者/劉敦仁

 

近些年來,國際旅遊蓬勃發展,每個國家都會使出渾身解數,設法將大把大把的外匯吸引到自己的荷包中。天真的遊客一到希冀目的地,立即會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頂天立地的無私奉獻。大至需要托運的旅遊產品,小到塞入行李箱中的紀念品,都成了他們獵取的目標。

 

結果笑呵呵的就是那些當地的旅遊產品經銷商了。而政府就以此為依據,作出各種旅遊年度的統計表,成為千遍一律的數字遊戲。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也就向全球公布,旅遊業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養活了多少萬計的人口,似乎旅遊的發展,就是世界公論而無所非議的救命稻草。

 

新冠肺炎的突然爆發,病毒肆虐全球,一夜之間,燦爛奪目的旅遊業,就成了經不起一擊的空心蘿蔔!給人的反思是,究竟旅遊業是經久不衰的輝煌國際佼佼者,還是凡有任何風吹草動,或是天災人禍,就是首當其衝的禍根?

 

實際上,在世界各國發展旅遊業時,無論是歷史古蹟,還是戰爭悲劇,都成了旅客爭相躬逢其盛的目標。地方的飲食文化,也是遊客味蕾的追尋芳蹤。但是花大錢,找享樂的旅遊業,在有意無意間,竟然成了貧富懸殊的經營行業。

 

因為旅遊的開銷,並非一般人滿以為真有廉價供應的產品。陸地旅遊除了往返機票,還有酒店客房,一天三餐,以及參觀景點的交通入場券等費用。收入勉強維生的,為了加入旅遊行列,不惜向銀行借貸,成為「寅吃卯糧」的被「剝削者」,還自以為「物有所值」。

 

另一邊廂,旅遊目的地的當地,一天三餐不繼的平民比比皆是,一生從未走出過苟且偷生的陋屋,又怎麼會出現消閒旅遊的夢想?結果是「發達國家」的遊客,就成了人人盼望的「救世主」了。為了迎合他們的飲食習慣,風行於他們 「祖國」的「垃圾」食物也就應運而生,禍延子孫的含糖飲料也充斥市場。

 

當地的孩子在下意識的狀態中,不分就裡學到了吃「垃圾」食品的惡習,沒有含糖飲料就向父母發威的猙獰面目也出現在當地孩子的天真面龐上。

 

經過16次修改後定稿的柬埔寨國旗。中間是象徵國寶的吳哥窟影象。(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這些現象在加勒比海、太平洋諸島國、中南美洲以及非洲地區比比皆是。在貧富不均的社會中,大多數的人民仍然在生活線上掙扎。然而他們所面對的,就是手提大包小包旅遊產品的遊客。為此,他們心目中也就很自然地產生出對這些衣食不乏「闊佬」的錯綜複雜反應,有「羨慕」, 有「妒忌」, 有「憤怒」,有「憎恨」,甚至有「仇視」。

 

其實在這些仍然被貼上「貧窮」標籤的國家或地區,許多外來的遊客幾乎很難想像為什麼當地的人民依舊過著難以果腹的日子。這就要從五百年來,他們被殖民、被奴役、被殘殺!當前的所謂「獨立」、「自由」、「民主」只不過是貼在紙上的標籤而已。

 

我曾到過秘魯的庫斯克,那裡曾經是少數印加民族 (Inca) 的天堂,我也去過加勒比海的古巴,那裡原來是泰依諾 (Taino) 民族相安無事的樂園。我曾到過加勒比海諸小島,原來的部落如今已幾乎是凋零殆盡。經過西班牙、英國、法國和荷蘭的殖民及殘殺,這些國家和島嶼早已面目全非。

 

南海的幾個小國應該說是較為幸運的,法國殖民中南半島,荷蘭和英國控制的印度尼西亞,至少他們只是遭到外強的剝削,逃避了如同美洲地區的那種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屠殺。

 

當我和妻子每次到這些國家旅行的時候,總帶著卑微的心情,保持著對當地民族的尊重,放下身段和他們平等相處。也因此經常得到的回報是他們臉龐上的善意微笑和親切的應對。

 

在沒到柬埔寨之前,對這個三面環山的國家只是一片陌生。為了一睹當地歷史遺跡「吳哥窟」的真實面貌,我和妻子曾經醞釀多年,只是所有聽聞到關於柬埔寨的信息幾乎都是負面的居多,尤其是震驚世界的「紅色高棉」清洗種族的暴行,更令我們不敢輕舉妄動。直到2012年2月,我們在北京得悉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親王病逝於北京醫院,才重新勾起我們造訪柬埔寨的意願。

 

印度教毗溼奴神像。(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於是我們開始閱讀有關這個歷經滄桑的國家。由於諸多歷史書籍中對柬埔寨的歷代描述泰半有誤,甚至難以作實質性的考證,所以後人對這個中南半島的小國也只能就存有的歷史記載中探尋一二。

 

從公元一世紀至今,柬埔寨可以大略地分為幾個朝代和時期:即「扶南王國」 (公元一世紀到七世紀)、「真獵王國」、「高棉帝國」(9-15世紀)、「柬埔寨黑暗時期」、「法國殖民時代」 (1863-1953) 、「日本佔領」 (1942-1945)、西哈努克時期、高棉共和國內戰、越南佔領和民主柬埔寨時代,以及現代柬埔寨。歷史上記載的「真獵」是否真如傳說中的那麼強盛殊為可疑,甚至有歷史學家認為「真獵」只不過是當時中南半島上諸小國之一而已。

 

從中南半島中一個擁有兩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公元一世紀尊奉印度教為國教的扶南國建國開始,開啟了它的發展歷程。在秦漢時代,扶南國和中國就已經建立了通商交易的往來。

 

扶南國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崇奉印度教。所以在後來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印度教的遺跡遍佈各地。扶南國經歷了從繁榮到衰落,到公元七世紀被真獵所滅。在闍耶跋摩一世統治下,國力漸強。後來由於出現內亂,公元787年被來自爪哇的海盜所擊敗,它的王子逃亡到爪哇,在那裡建立了「山帝王朝」。

 

經過了歷代的戰爭和磨亂,最後闍耶跋摩二世回到故鄉,終於能站住腳跟建立了吳哥王朝 (時稱高棉帝國)。一直到公元十二世紀達到鼎盛時代,他自封為 「神王」。

 

為瞭解當地實情,元代曾遣派周達觀 (約1266-?)前往吳哥探查,周達觀出生於宋代被元代滅亡的時段,在元代朝廷擔任事務官。當時蒙古人藉著滅宋並大舉外侵之際,曾經試圖攻入安南及吳哥,無奈受到氣候的影響,未能如願,於是派遣周達觀前往作實地了解。

 

經歷了一年的逗留和等待風季返航,周達觀回到京城,撰寫了一部有關吳哥王朝的歷史、政經、社會、地理及民俗等內容的巨作《真獵風土紀》。該作品在十九世紀先後翻譯成英、法、德等國文字的版本,而且由於中南半島氣候的潮濕,許多歷史記載幾乎佚失殆盡,所以這本《真獵風土紀》無形中成為研究柬埔寨歷史極其重要的文獻。

 

瓊邕克種族滅絕中心的紀念塔中,展出用骷髏頭骨拼成的柬埔寨地圖。(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吳哥王國可以說是命運多舛,經歷了輝煌的歷程到十五世紀,戰爭的禍亂再度降臨,先後遭到暹羅和越南的入侵,吳哥王國被迫遷都到金邊,從此國勢衰敗。

 

經歷了不尋常的內憂外患,到1863年柬埔寨又與越南和老撾成為法國的保護國,深受法國文化的影響。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軍攻佔,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最終在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脫離法國的束縛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然而好景不常,柬埔寨在1970年陷入戰爭的禍亂。在親美勢力的強勢逼迫下,西哈努克國王流亡北京,從此陷入美國支持的南越、北越軍、柬埔寨龍諾政府軍和赤柬軍的交戰狀態中,導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1975年柬埔寨的紅色高棉軍攻陷首都,從此給柬埔寨留下三年零八個月慘絕人寰的政治清洗悲劇。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死於非命,留下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稍後越共又藉故在1978年攻入柬埔寨,一直到1989年才撤離。到1993年西哈努克國王從北京返回,是第三度登基的柬埔寨國王,成為南海地區另外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

 

時至今日,柬埔寨一直在洪森執政下不遺餘力地發展經濟,開拓對外的友好關係。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演變,今後是否能從此國泰平安,需要依賴體恤人民安危的政治人物,樹立健康的政治環境,以人民為依歸。

 

對柬埔寨的歷史演變有了粗略的認識,有助於我們在這個充滿神秘的國家旅遊時更能理解它的來龍去脈。但是由於正值西哈努克親王的逝世,全國都沈浸在悲哀中,許多活動也因此臨時取消。

 

於是我和妻子在2012年聖誕節假期,特地從北京搭乘泰國皇家航空公司航班先到曼谷,再轉機到金邊。在進入機場入境處的那一刻,即體會到柬埔寨人的好客而善良的個性,而我們也對來到這裡旅遊的選擇感到欣喜。

 

我們預訂的酒店,是位在市中心的金界大酒店 (Naga World Hotel),地點非常適中,只是令我們吃驚的是,一進入酒店,大堂就是一家規模不小的賭場。經過瞭解,這是香港人到金邊開設的,主要是針對從中國來到的旅客享用。我不禁嘆息,一個剛從戰亂中稍微喘息的國家,就被資本主義社會的頹廢習俗所感染。裡面不僅人頭鑽動,而且是煙霧彌漫。諷刺的是,當全國處於因國王去世而沉痛悲哀之際,這座酒店的賭場卻是若無其事地嬉笑不停!

 

瓊邕克種族滅絕中心的紀念塔中展出的人頭骨,共有八層。(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從酒店裡得到的信息是「紅色高棉」罪行的場所都對遊客開放,在沒有選擇的條件下,我們就安排好第二天前往參觀。

 

距離金邊約有二十公里的「大屠殺場」 (Killing Fields), 是遺臭萬年的「瓊邕克種族滅絕中心」(The Choeung EK Genocidal Center)。也有人用「殺戮戰場」來形容這裡。開車送我們前往參觀的是前一天從機場送我們到酒店的司機。他非常善良,而且能講簡單的英語,所以我們到達酒店後,就計劃在金邊停留的時段裡繼續用他的服務。

 

他很誠懇地給我們開了個服務費用,從酒店到瓊邕克往返,然後到市區參觀一整天為五十美元。在柬埔寨美元是允許公開使用的,本地的貨幣是每4000里爾兌換一美元。

 

我們抵達瓊邕克後,即直接進入大屠殺場參觀。如果用「人間地獄」來形容這個當年許多柬埔寨人被莫須有的罪名而死於非命的屠殺場一點都不誇張。我們先在周邊參觀,依次看到十多個埋屍坑。據不完整的統計,在那些坑中共挖出的屍體大約有九千具,還有更多的仍然埋在那些沒有名字的坑裡。解說員告訴我們,許多被送到這裡的囚犯被無辜殺害後,就扔進坑裡。如有些受害人還沒有斷氣,無情的劊子手就會將其拖出施以酷刑,直至死亡後再被拋入坑裡。

 

更為殘忍的是,這些紅色高棉的劊子手連剛出生的嬰兒都不輕易放過。在一個直徑約三、五十公分的樹邊,講解員指著這棵樹,告訴我們那就是嬰兒受刑的地方。他們抓著嬰兒兩隻腳,倒提著用力將嬰兒撞向大樹,就用這種慘不忍睹的手段結束剛到世界來的小生命。更為殘酷的是,他們經常當著母親的面將嬰兒殺害,然後扔進坑裡。

 

我們聽著講解員的解說,簡直不敢相信一個信封印度教及佛教逾兩千年的文明古國,居然會發生如此荒唐而殘酷的人間地獄悲劇。

 

在屠殺場有一座柬埔寨傳統式的塔,走進那座寂靜森嚴的塔內時,我們被那一層層用玻璃密封的展示臺所震懾。展出的不是柬埔寨的歷史文物,而是一個個不知姓名的頭骨,共有八層,再上面兩層是受害者身體不同部位的骨骼。

 

瓊邕克種族滅絕中心的紀念塔。(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帶著悲泣而同情的心情,我腦海中突然出現義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中「煉獄」的描述。那麼如果僅僅用「地獄」來形容這個二十世紀的柬埔寨人間悲劇,顯然不夠表露它的悲慘與恐怖。

 

在回金邊的途中,司機說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場所,值得我們去瞭解柬埔寨人民曾經遭遇過的非人待遇。車子在一條很僻靜的街道轉角口停下,司機告訴我們,這裡原來是一所中學,紅色高棉攻陷金邊後,將這所中學改裝成S-21監獄。不知多少柬埔寨人在這裡遭受難以形容的酷刑,最終走向死亡。

 

現在這裡已經作為一個紀念場所對外開放,讓全世界都知道,紅色高棉慘絕人寰的暴行。我注意到鐵鏽斑駁的鐵門旁掛著一塊牌子,上面註明是「杜斯連屠殺博物館」(Tuoi Sleng Genocidal Museum) 。杜斯連這個柬埔寨語言的意思是「有毒的樹林」,紅色高棉用這個名詞為其屠殺無辜的中心命名的理由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在大門上看到一個歷史紀錄,這裡原本是以西哈努克親王祖輩博涅亞的名字命名的中學,學校全名為「昭博涅亞中學」 (Chao Ponhea Yat High School)。校園一共有五棟三層樓的教學樓,紅色高棉攻佔金邊後,徵用了該校作為集中營和處決中心。

 

我們進入其中一棟教學樓後,頓時被其中陰森的景象所震懾而感到背脊上冷風颼颼。所有的教室都展現紅色高棉使用時的原貌,有的是囚室,裡面除了一張鐵床外幾乎空無一物;而作為拷問室裡則放置不同的刑具,作為拷問囚犯時施以酷刑之用。

 

金邊杜斯連集中營的一角。(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在原來的操場上,陳設著一個猶如足球門的鐵架,但高度是球門的三倍。講解員告訴我們,這是紅色高棉用來給囚犯施以酷刑的架子,他們將囚犯吊在架子上,讓其暴曬於烈日下,手段極其殘酷。

 

在廣場的四周,有十四座白色石棺材,這是被紅色高棉最後殺害的十四個囚犯歸宿。因為還沒有來得及將他們轉運到瓊涅克滅絕中心,算是「幸運地」得到稍有尊嚴的安葬。據不完整統計,在三年零八個月的紅色高棉統治下,約有兩萬左右的無辜囚犯從這裡被送往我們在之前已參觀過的屠殺中心,結束他們的人生,最可悲的是沒有人能找出他們每一個失去生命者的姓名。

 

回到酒店,一走進大堂,即被那珠光寶氣的賭場氣氛所籠罩,瀰漫在空氣裡的煙味和隨著賭徒興高采烈吆喝聲中噴出的酒氣,只能讓我加快腳步走向電梯。坐在客房中,望著窗外的景色,雖是初臨斯地,卻在腦海中留下複雜的印象。突然腦子裡出現兩次到德國慕尼黑附近,參觀達豪集中營 (Dachau) 的感受。

 

集中營廣場上的14個石棺,是最後被害者的安息之所。(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第一次是在六十年代,我還在學生時代,暑假在德國遊覽,到達慕尼黑,我搭乘當地公共交通,前往達豪,參觀猶太人在納粹鐵蹄下被滅絕殺戮的悲慘歷史。

 

在入口處有一塊牌子,上面書寫著「Albeit macht frei」 ,意思是「勞動就能獲得自由」。事實上納粹的暴行殘忍令人髮指,凡是被送入集中營的猶太人,幾乎都會遭遇不同的酷刑,而且還要承受超越極限的勞動。

 

他們將猶太人一群群地送入「淋浴室」(就是毒殺猶太人的煤氣室,但對猶太人聲稱是安排他們去沖涼),殊不知那是一去不復返的人生終點。可是被投送進集中營的猶太人,又怎會理解到大門上那塊「勞動就能獲得自由」,竟然是在接受超極限的勞動後,所謂的「自由」就是在進入「淋浴室」的終結人生!

 

通過一道道的參觀程序,目睹猶太人被「淋浴」後所遭受的殘酷步驟,先是將有金牙齒的屍體,一律敲下來交公。接著是將屍體投入到焚燒爐中,爐子的後面連結有一個巨型盛器,屍體在焚燒時流出的脂肪,就直接流入到盛器裡,作為工業用途。

 

達豪的慘狀使我聯想起童年時代的抗日戰爭,日本軍國主義血洗了南京三個月,殘殺我同胞二十萬,燒殺搶掠姦淫無惡不作。

 

在我參觀的時候,看到達豪集中營大門口豎著一塊牌子,上面記錄著在該集中營受難者的人數,除了大多數為猶太人外,還有不同國籍的人士,其中並有一個中國人,不知為什麼也受到被殺害的牽連。

 

而紅色高棉屠殺了柬埔寨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竟然有近二十萬華僑遭到屠殺的命運。2019年4月,我和妻子到慕尼黑後,陪著她舊地重遊。達豪集中營歷史遺跡已經擴大不少,展出資料也較前一次豐富很多,唯一的變化是原來設在大門口的受難人的數字表不見了蹤影。

 

德國的納粹、日本的軍國主義和紅色高棉雖發生在不同的國家,但其作惡多端的殘酷暴政手段幾乎是如出一轍,最後也都遭到一致的公義唾棄。

 

由於正值西哈努克親王剛逝世兩個月,整個國家還在治喪期,所以原本在計劃中參觀皇宮的行程,因為暫時不對外開放,只得放棄,僅僅參觀了旁邊的「銀塔」,裡面珍藏著價值連城的珠寶金銀器皿,最為震驚的是那尊精美絕倫的玉佛雕。

 

暹粒水上的一角。(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在結束金邊的行程後,我和妻子前往位在金邊西北邊的暹粒 (Siem Reap),如搭乘飛機航程只要四十分鐘。但是有一條更為精彩的水上路線,即從金邊乘坐一段汽車路程,然後上船經洞里薩湖 (Tonle Sap),直達暹粒。

 

洞里薩湖湖水平均為三米深,每年七月到十一月,由於湄公河氾濫,河水倒灌使湖水上漲,水深可達十四米深,行船非常舒適。平時的湖面為四千平方公里,到雨季時擴張到一萬平方公里大。由於我們抵達時正值枯水期,雖然湖船仍可航行,卻有擱淺的可能性。為保險計,我和妻子決定搭乘航空公司的班機。

 

金邊的國內機場有許多令旅客驚喜的設施,經歷了近九十年法國殖民後,仍然完整地保留著法國人留下的遺風。我們在候機樓裡看到有一家小型的咖啡館,供應法國濃咖啡和誘人的牛角包。

 

雙引擎的小飛機共有68個座位,但非常舒適,而且飛行也很平穩。抵達後,我們直接僱車到達預先訂好的皇冠大酒店 (Royal Crown Hotel),僅十分鐘路程即抵達。它建在暹粒河旁,是一座剛落成不久的4-5星級大酒店。河對岸是法國人殖民時代的法國人住宅區,不遠處還有一個老市場,銷售各種土特產和旅遊紀念品。

 

暹粒是一座典型的柬埔寨小城市,人口不到十二萬。在紅色高棉時期,小城市也被折磨得體無完膚。一直到政局穩定後,才開始發展國際旅遊。它的知名度得益於名震全球的歷史遺跡「吳哥窟」(Angkor Wat)。我和妻子就是因爲這個世界最大的佛教遺跡慕名而來,由於柬埔寨的連綿動亂,幾乎使我們與之失之交臂。

 

「吳哥窟」離暹粒城市只有十五分鐘的車程,暹粒小城也因「吳哥窟」而名聞全球。我和妻子利用抵達那天的整個下午,僱車到附近的水上人家集中地參觀。當地陪同告訴我們,整個水上人家是參照曼谷的水上市場經營方式而逐步發展,我們所到之處還沒有鋪設水泥道路,因此汽車經過之處就揚起沙塵紛飛,沿途也沒有任何的配套設施。一眼望去,就可以理解這裡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形成稍能吸引遊客的規模。

 

柬埔寨典型的高腳屋舍。(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不過他給我們透露了一個信息,就是這個區域的旅遊發展,中國給予了不少的財力和物力的支援,協助他們撐起這一片未來的觀光事業。筆者在寫這篇短稿時,已經過去了八年的歲月,估計那裡應該是一片繁榮的景象。

 

巧合的是我們抵達暹粒那天,正好是聖誕夜 (12月24日),酒店裡也為旅客準備了聖誕自助餐,於是我們就選擇了在酒店裡度過一個幽靜的平安夜。

 

第二天是聖誕節,我們開始了心儀已久的「吳哥窟」之旅。一大早即僱車直接前往,到達後在售票處看到有三種不同的入場券,分別是一天遊、兩天遊和三天遊。由於我們受到時間的限制,所以只買了一天遊的入場券,票價為每人20美元。(據了解現在票價已調整為一日遊37美元,兩日遊票價為62美元,3日遊則為72美元)。

 

為了防止他人使用同一入場券,在購買前,每位遊客要先拍照,售票處立即將照片印在入場券上。在我們多年的旅遊經驗中,這還是頭一遭遇到這樣有趣的經驗。

 

「吳哥窟」被舉世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而且也是包括中國「長城」、印度「泰姬陵」和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世稱為東方四大奇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因為天災的禍害,世界的七大奇蹟名單也曾數度修改,「吳哥窟」的盛名現在已被列入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無論是誰只要一走近這座輝煌的文化遺跡,無不為它的平衡結構,豐富的浮雕,以及秉承宗教傳承的規律而建造的這座史無前例的吳哥文化而讚嘆驚訝。之所以會驚訝,是它與當前的柬埔寨國力或是文化的發展令人唏噓。一個擁有兩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竟然頹廢成如今需要急起直追的局面,不僅是遺憾,更是民族的哀傷。

 

吳哥窟全景。(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八百年前當時吳哥王朝的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為展現其權勢,開始興建這座供奉「毗濕奴」的聖殿。它最早的名稱是「毗濕奴的神殿」 (Vrah Vishnulok), 中國佛學中稱之為「桑香佛舍」,先後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才完成 (1113-1150),一個文化宗教光輝燦爛的王朝從此達到極端。

 

那是正值中國有文藝復興之稱的北宋時代,然而當文化事業處於顛峰的時候,卻因為皇帝的昏庸,因「靖康之難」而滅亡。

 

這座神廟是按照印度教的規律建造的,在印度教所有的神祗裡,有三個地位最為崇高的就是「梵天」 (Brahma) 、「毗濕奴」 (Vishnu) 和「濕婆」 (Shiva)。他們分別代表著「宇宙之主」、「維護之神」和「毀滅之神」。「梵天」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盤古」。而「濕婆」又被稱為具有三隻眼的「鬼眼王」。

 

所以吳哥王朝的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就是為了保護臣民,選擇尊崇「毗濕奴」 神,興建了這座聖殿。

 

「吳哥窟」是一個建築群,佔地總面積為162.6 公頃。在公元十二世紀初葉,位在中南半島上的小國,要興建如此規模的聖殿,不得不讚嘆當時國王的雄心勃勃。

 

它的造型是出現最早的高棉式建築,並根據高棉建築的兩個基本傳統佈局設計而成,也就是以「祭壇」和「迴廊」作為整個建築群的主體,從而勾畫出代表印度教中的崇拜規律。

 

「吳哥窟」的祭壇共有三層,呈長方型,周圍有迴廊環繞,一層高過一層,狀如金字塔,象徵著印度宗教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

 

祭壇的頂端建造有五座寶塔,周圍的四座較矮,中間一座最高,整個佈局是按照五點梅花式排列建造,代表著「須彌山」中的五座山峰。

 

建築群周圍有一道護城河,這代表著須彌山中的「鹹海」。而圍繞每一層祭壇的迴廊,則象徵著須彌山中的「風」、「土」和「水」。

 

吳哥窟入場劵。(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在這座宏偉的宗教建築群中,最為突出的是豐富的浮雕,幾乎展現在迴廊中所有的牆壁和石柱上,其雕塑的技巧精美絕倫,神采各異,刻畫細膩。另外在祭壇的幾座神殿中,供奉著看似佛神的雕塑,實際上那是吳哥王朝歷代國王在去世後,安葬於祭壇中,這些雕塑就是化身為神主的國王人神合一的代表作了。

 

所以了解到「吳哥窟」中宗教的代表性後,參觀時就更容易和它的歷史文化及宗教傳統相溝通。由於其規模之龐大,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宗教能與之相配比。因為「吳哥窟」並不是單一的宗教場所,而是一座建築群,故世人一直稱其為「寺廟之城」 。

 

整座的建築群是坐東朝西,這和當地的傳統喪葬禮節相符合,在吳哥王朝的習俗中,凡人死後,其墓葬方向必定是面向西方。

 

仰望著歷盡滄桑的「吳哥窟」,心情極端複雜。這個自公元一世紀即建立「扶南」王國的民族,在進入「真獵」的幾個世紀中,戰火連綿。從公元八世紀到十四世紀,「吳哥」王國的崛起,形成了當地富庶而文明的古國,是為鼎盛時代。

 

不幸的是在暹羅民族由被保護到叛變的逆反下,逼使「吳哥」王國放棄故土,遷徙到金邊。而原來的繁榮,由於連綿的戰爭和無情的疾病肆虐,「吳哥」原來的國都終於在熱帶雨林的發展下,逐漸地在自然環境中淹沒而最終被遺忘。

 

雖然在十六世紀以還,經過歐洲傳教士和探險家的先後發現,始終未能引起世人的興趣和關注。直到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來到「吳哥」王國的遺址尋找發展藥物的植物,而在無意中發現了吳哥窟的蹤跡而最後讓這座蓋世無雙的藝術珍品重見天日。

 

實際上在暹粒城市的周圍,除了這座曠世的藝術珍品外,還有好多處幾乎是同時代的歷史古蹟仍然值得參觀。其中聲譽較為著名的有「女王宮」 (Banteay Srei)、塔布蘢寺 (Ta Phrom)、巴戎寺 (Bayon)、巴方寺 (Baphuon),以及巴肯山神廟 (Phrom Bakheng) 等。只要時間允許,遊客都可憑入場券到所有的古蹟參觀。

 

金邊王宮全貌。(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這些寺廟在古代建造時,屋頂都是木質構造,經過逾千年風雨濕氣的交替侵蝕,木質屋頂都早已不復存在,僅留下殘垣斷壁,給後人留下帶著悲喜交集的追憶。

 

在離開柬埔寨之前,我們回到金邊,仍然在前一次下榻過的酒店過夜。我們利用剩餘的半天,在金邊作最後的巡禮。只見各主要街道都設立著西哈努克親王的遺像,周圍擺設著鮮花。他是在2012年10月15日病逝於北京醫院,遺體運回金邊後,安奉在王宮中供百姓瞻仰敬禮三個月,到2013年2月1日結束,按照他的遺願,遺體將在2月4日火化,然後將一部分骨灰灑在洞里薩湖中,其他骨灰則安葬在銀佛塔中。

 

西哈努克親王一生登基三次,皆是因為政治動亂所導致,每次政變後,他就被中國政府安排飛往北京暫避。中國政府特地在北京城裏東交民巷不遠處,給他提供了一座臨時行宮,反映出中國政府對他的悉心照顧,也因此中國獲得柬埔寨政府與百姓的尊重。

 

撫今思昔,親眼目睹高棉氣候的適宜,土地的肥沃,豐富的水產及農作物,善良的人民理應過著安詳靜宜的生活。然而自公元一世紀建國以來,鄰邦入侵,戰亂不斷,直至1970年代,紅色高棉的暴行,幾乎將這片寧靜的土地陷於絕境。

 

為了復興,為了發展,為了能使百姓長治久安,柬埔寨在無奈之下,必須接受並不是最理想的旅遊開發,從而引進有可能成為當地社會未來的負面效果。

 

「賭場」的引進也許能給予一時的繁榮,但這是否確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繁榮值得商酌!西方的「垃圾食品」,搶佔了本土的食品市場,又是否當地百姓年輕一代之福令人憂心!

 

無論如何,一個久經戰火的民族,如今該是進入認真思考的境遇。因為今天的柬埔寨在古老與現代的交替中,認清了民族沈淪幾近毀滅的危機,正步履維艱走向浴火重生的未來!

(2020年6月1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