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翔談城市的前世今生》走訪老梅秘境 一窺幽靈綠石槽的天然奇景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黃萬翔談城市的前世今生》走訪老梅秘境 一窺幽靈綠石槽的天然奇景
2020-06-26 17:00:00
A+
A
A-

 

老梅綠石槽又稱綠石槽海岸,因為大片翠綠海藻附著在火山岩石槽上,從海岸沿線望去,就像在岩石槽上鋪上一片毛絨絨的綠地毯,故而得名。(作者黃萬翔提供)

 

作者/黃萬翔

 

老梅位於臺灣北海岸石門區一個寧靜美麗的鄰海漁村,在清乾隆時期,約西元1736年,就有漳州移民來老梅從事海洋捕漁業。大量漢人從唐山跨海而來,相繼進入這個被原住民稱為「峇臺」的新住地,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人被迫遷移。日據時期,老梅村隸屬台灣府淡水廳芝蘭三堡老梅庄。台灣光復後,改隸石門鄉,現隸屬新北市石門區老梅里。

 

老梅綠石槽又稱綠石槽海岸,因為大片翠綠海藻附著在火山岩石槽上,從海岸沿線望去,就像在岩石槽上鋪上一片毛絨絨的綠地毯,故而得名。

 

老梅綠石槽是全臺少見的特殊景觀,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及遊客來此駐足觀賞,這種美好的景觀随著海藻生態的季節變化,每年4、5月東北季風漸歇時,海藻大量滋生於岩面,形成「綠石槽」。特別以4月清明期間最為艷麗,整個海岸溝槽上面會附滿翠綠色海藻,形成一條又一條的綠石槽,也像極了綠色髪絲一般,把整個海岸鋪染成翠綠的色彩。親臨目睹這樣的情境,絶對會為這裡美麗的景觀所震懾而驚嘆不已! 

 

台灣一般的海岸,有的是沙灘,有的是岩岸,有些地方也看得到海藻。但老梅綠石槽卻同時擁有蜿蜒綿長的細緻沙灘,宛如鬼斧神工侵蝕的岩岸,以及綠精靈髪絲覆蓋而成的綠色石槽帶,形成一道道總長將近2公里,平均深度大約50公分的翠綠岩石溝槽,令人嘖嘖稱奇。  

 

老梅綠石槽是全臺少見的特殊景觀,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及遊客來此駐足觀賞。(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老梅綠石槽礁岩是大屯山火山爆發後遺留下來的火山礁岩,適合海藻附著生長,海藻死後,殘骸硬化成一層薄薄的石灰質覆著礁岩上,而新的藻類就在這層石灰質上面,持續附著生長,透過這樣生生死死不斷的循環,才能慢慢堆疊出這片美麗的翠綠藻礁帶。就像人類朝代興衰生滅,堆疊出一個人類燦爛的歷史文化一般,蘊藏了許多豐富神秘的故事。

 

老梅綠石槽的岩脊紋理深陷有致,是經過歲月雕塑,天然形成的海蝕溝平台,是全台的唯一美景。走近一看,有的石溝平台像是成片豆腐塊一樣,也有的石溝平台像是一層層的肋排一樣覆蓋在沙灘岩石上,有的則像是岩石峭壁般的蒼勁險峻。在東北季風強勁時,海浪沖擊在成片的綠色石槽上,會激起高低起伏的白色浪花,好像綠色仙境一般的絢爛美麗。

 

老梅綠石槽的岩脊紋理深陷有致,是經過歲月雕塑,天然形成的海蝕溝平台,是全台的唯一美景。(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老梅綠石槽被CNN票選為台灣8大私密景點之一,我和內人明美多次來到老梅沙灘,有一次是清晨和運動團體來沙灘上作氣功體操運動,並在沙灘邊的餐廳,一邊欣賞湛藍的海洋美景,一邊享用早餐。

 

在沙灘邊的餐廳,可以一邊欣賞湛藍的海洋美景,一邊享用早餐。(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走在老梅社區中的小巷弄,特別能夠感受到漁村聚落蜿蜒狹窄的情境,斑駁的牆面充分反映了這個老漁村歷史的痕跡。現在的老梅社區經過社區營造後,牆面煥然一新,許多老牆面畫上了可愛的童趣壁畫。望著藍天白雲,與老梅綠石槽沙灘美景相互輝映,頓時忘卻身處何處,一切俗事煩惱煙消雲散,感覺時間也暫時停止了!

 

現在的老梅社區經過社區營造後,牆面煥然一新,許多老牆面畫上了可愛的童趣壁畫。(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石門鄉在以前為平埔番族Vavui社(即小雞籠社)的所在地,有一説是,在清代之後三芝鄉的小雞籠社有一部分人遷來石門鄉居住,因而才有番社。「Vavui」意為:「山豬」,也就是說石門鄉在以前為山豬出沒之地,因而有此稱呼。當然,這是伊能嘉矩與安倍明義的說法,進而有人引申說石門鄉的「老梅」地名,原來就是起源於Vavui。

 

而依照老梅國小的記載,老梅為凱達格蘭族瓦威社(Vavui)的遷移聚落,因漢人拓墾的壓力而西移過來,老梅一詞是原住民音譯,土名叫做Babuy與目前的lao mei音近似,在印度尼西亞系的語言中,即是山豬的意思。   

 

走在老梅社區中的小巷弄,特別能夠感受到漁村聚落蜿蜒狹窄的情境,斑駁的牆面充分反映了這個老漁村歷史的痕跡。現在的老梅社區經過社區營造後,牆面煥然一新,許多老牆面畫上了可愛的童趣壁畫。望著藍天白雲,與老梅綠石槽沙灘美景相互輝映,頓時忘卻身處何處,一切俗事煩惱煙消雲散,感覺時間也暫時停止了!

 

望著藍天白雲,與老梅綠石槽沙灘美景相互輝映,頓時忘卻身處何處,一切俗事煩惱煙消雲散,感覺時間也暫時停止了!(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石門鄉在以前為平埔番族Vavui社(即小雞籠社)的所在地,有一説是,在清代之後三芝鄉的小雞籠社有一部分人遷來石門鄉居住,因而才有番社。「Vavui」意為:「山豬」,也就是說石門鄉在以前為山豬出沒之地,因而有此稱呼。當然,這是伊能嘉矩與安倍明義的說法,進而有人引申說石門鄉的「老梅」地名,原來就是起源於Vavui。

 

老梅漁村的罟寮展示了幾條老漁船,述說著這個老漁村的歷史風情。(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而依照老梅國小的記載,老梅為凱達格蘭族瓦威社(Vavui)的遷移聚落,因漢人拓墾的壓力而西移過來,老梅一詞是原住民音譯,土名叫做Babuy與目前的lao mei音近似,在印度尼西亞系的語言中,即是山豬的意思。

 

老梅漁村的罟寮展示了幾條老漁船,述說著這個老漁村的歷史風情。「牽罟」是許多台灣老漁村的傳統記憶,牆上詳細說明了「牽罟」的8個特色:

1.「罟」:就是魚網的意思,「牽罟」就是一種傳統協力拉網捕漁的方式。對漁民來説,牽罟就是漁村社區群體共同合作生活的重要維生模式。

2.「罟槽」:是「牽罟船」的捕漁單位,各槽有其各自劃分的「捕魚範圍」。每一個「罟槽」擁有1艘漁船,1組漁網,4支船槳,11條左右罟索,還有1間「網罟寮」。

3.「罟寮船」:罟寮船長8公尺,寬2公尺,4支槳分為頭槳、2槳3槳及尾槳。沒有船舵的漁船為「雄船」,有船舵的漁船為「雌船」。

4.「罟寮」:罟寮就是漁船的工具間與整修間。台灣有句諺語「火燒罟寮」,指的就是「無望」,沒有希望了!(台語無網的諧音)

5.「吹螺」:當海邊的人發現海上產生「魚花」(小浪花)時,代表魚群已經聚集,就會吹螺號召大家ㄧ起來收罟捕魚了!

6.「出海」:每次出海至少要5個人,每船的「尾槳」為最尊(意即舵工),由他來決定船的方向,「放索仔」負責放索網,股東如不下海,要雇人代工,就稱為「海腳」。

7.「牽罟」:罟網在出海口為索頭,出海後船停靠的線上為「索尾」,兩條索邊延伸處各有一個網結叫「鴨頭」,大家圍力收網時要注意兩邊用力的平衡,魚才不會跑掉,這就叫「牽罟」。

8.「分配魚獲」:「槽頭」視魚獲量,將一部分分給幫忙牽罟的人,台灣有句諺語「偎索分魚」,指的就是摸到魚網索的人就有魚可分的意思。

 

「牽罟」是許多台灣老漁村的傳統記憶,牆上詳細說明了「牽罟」的8個特色。(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近日疫情緩解,趁一個非假日傍晚,再度和內人來到老梅綠石槽看海觀夕陽。在現在這個艷陽夏日,老梅綠石槽覆蓋的藻類已經淡化了許多,許多海蝕平台的岩石自然露出,展現她深刻粼炫的本來構面與樣貌,別有一番風味。沙灘旁的三個白牆小鞦韆,一排矗立的光桿枯木,以及半面的磚牆,仍然伴隨著這片迷人的沙灘,遠處的陽明山崙被幾片白雲擁抱,恰值學子畢業時期,一群穿戴黑色畢業禮服的學生,選在老梅石槽沙灘上拍起畢業紀念照,在艷陽涼風中留下了她們難忘的倩影,也為老梅綠石槽景區增添了一抹獨特的姿顏。

 

恰值學子畢業時期,一群穿戴黑色畢業禮服的學生,選在老梅石槽沙灘上拍起畢業紀念照。(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老梅綠石槽是一個人間仙境,不同的時候來尋遊拜訪,她都會展現一種獨特自然的風采。對於在城市中終日奔馳奮進的人們,提供了一處暫時停歇休憩,能夠養精蓄銳,重新出發的好去處! 

 

 

作者簡介

黃萬翔,曾任台灣省政府市鄉規劃局局長、建設廳副廳長、都市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金平立法院長辦公室主任、行政院經建會副主委、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老梅綠石槽又稱綠石槽海岸,因為大片翠綠海藻附著在火山岩石槽上,從海岸沿線望去,就像在岩石槽上鋪上一片毛絨絨的綠地毯,故而得名。(作者黃萬翔提供)

 

作者/黃萬翔

 

老梅位於臺灣北海岸石門區一個寧靜美麗的鄰海漁村,在清乾隆時期,約西元1736年,就有漳州移民來老梅從事海洋捕漁業。大量漢人從唐山跨海而來,相繼進入這個被原住民稱為「峇臺」的新住地,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人被迫遷移。日據時期,老梅村隸屬台灣府淡水廳芝蘭三堡老梅庄。台灣光復後,改隸石門鄉,現隸屬新北市石門區老梅里。

 

老梅綠石槽又稱綠石槽海岸,因為大片翠綠海藻附著在火山岩石槽上,從海岸沿線望去,就像在岩石槽上鋪上一片毛絨絨的綠地毯,故而得名。

 

老梅綠石槽是全臺少見的特殊景觀,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及遊客來此駐足觀賞,這種美好的景觀随著海藻生態的季節變化,每年4、5月東北季風漸歇時,海藻大量滋生於岩面,形成「綠石槽」。特別以4月清明期間最為艷麗,整個海岸溝槽上面會附滿翠綠色海藻,形成一條又一條的綠石槽,也像極了綠色髪絲一般,把整個海岸鋪染成翠綠的色彩。親臨目睹這樣的情境,絶對會為這裡美麗的景觀所震懾而驚嘆不已! 

 

台灣一般的海岸,有的是沙灘,有的是岩岸,有些地方也看得到海藻。但老梅綠石槽卻同時擁有蜿蜒綿長的細緻沙灘,宛如鬼斧神工侵蝕的岩岸,以及綠精靈髪絲覆蓋而成的綠色石槽帶,形成一道道總長將近2公里,平均深度大約50公分的翠綠岩石溝槽,令人嘖嘖稱奇。  

 

老梅綠石槽是全臺少見的特殊景觀,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及遊客來此駐足觀賞。(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老梅綠石槽礁岩是大屯山火山爆發後遺留下來的火山礁岩,適合海藻附著生長,海藻死後,殘骸硬化成一層薄薄的石灰質覆著礁岩上,而新的藻類就在這層石灰質上面,持續附著生長,透過這樣生生死死不斷的循環,才能慢慢堆疊出這片美麗的翠綠藻礁帶。就像人類朝代興衰生滅,堆疊出一個人類燦爛的歷史文化一般,蘊藏了許多豐富神秘的故事。

 

老梅綠石槽的岩脊紋理深陷有致,是經過歲月雕塑,天然形成的海蝕溝平台,是全台的唯一美景。走近一看,有的石溝平台像是成片豆腐塊一樣,也有的石溝平台像是一層層的肋排一樣覆蓋在沙灘岩石上,有的則像是岩石峭壁般的蒼勁險峻。在東北季風強勁時,海浪沖擊在成片的綠色石槽上,會激起高低起伏的白色浪花,好像綠色仙境一般的絢爛美麗。

 

老梅綠石槽的岩脊紋理深陷有致,是經過歲月雕塑,天然形成的海蝕溝平台,是全台的唯一美景。(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老梅綠石槽被CNN票選為台灣8大私密景點之一,我和內人明美多次來到老梅沙灘,有一次是清晨和運動團體來沙灘上作氣功體操運動,並在沙灘邊的餐廳,一邊欣賞湛藍的海洋美景,一邊享用早餐。

 

在沙灘邊的餐廳,可以一邊欣賞湛藍的海洋美景,一邊享用早餐。(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走在老梅社區中的小巷弄,特別能夠感受到漁村聚落蜿蜒狹窄的情境,斑駁的牆面充分反映了這個老漁村歷史的痕跡。現在的老梅社區經過社區營造後,牆面煥然一新,許多老牆面畫上了可愛的童趣壁畫。望著藍天白雲,與老梅綠石槽沙灘美景相互輝映,頓時忘卻身處何處,一切俗事煩惱煙消雲散,感覺時間也暫時停止了!

 

現在的老梅社區經過社區營造後,牆面煥然一新,許多老牆面畫上了可愛的童趣壁畫。(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石門鄉在以前為平埔番族Vavui社(即小雞籠社)的所在地,有一説是,在清代之後三芝鄉的小雞籠社有一部分人遷來石門鄉居住,因而才有番社。「Vavui」意為:「山豬」,也就是說石門鄉在以前為山豬出沒之地,因而有此稱呼。當然,這是伊能嘉矩與安倍明義的說法,進而有人引申說石門鄉的「老梅」地名,原來就是起源於Vavui。

 

而依照老梅國小的記載,老梅為凱達格蘭族瓦威社(Vavui)的遷移聚落,因漢人拓墾的壓力而西移過來,老梅一詞是原住民音譯,土名叫做Babuy與目前的lao mei音近似,在印度尼西亞系的語言中,即是山豬的意思。   

 

走在老梅社區中的小巷弄,特別能夠感受到漁村聚落蜿蜒狹窄的情境,斑駁的牆面充分反映了這個老漁村歷史的痕跡。現在的老梅社區經過社區營造後,牆面煥然一新,許多老牆面畫上了可愛的童趣壁畫。望著藍天白雲,與老梅綠石槽沙灘美景相互輝映,頓時忘卻身處何處,一切俗事煩惱煙消雲散,感覺時間也暫時停止了!

 

望著藍天白雲,與老梅綠石槽沙灘美景相互輝映,頓時忘卻身處何處,一切俗事煩惱煙消雲散,感覺時間也暫時停止了!(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石門鄉在以前為平埔番族Vavui社(即小雞籠社)的所在地,有一説是,在清代之後三芝鄉的小雞籠社有一部分人遷來石門鄉居住,因而才有番社。「Vavui」意為:「山豬」,也就是說石門鄉在以前為山豬出沒之地,因而有此稱呼。當然,這是伊能嘉矩與安倍明義的說法,進而有人引申說石門鄉的「老梅」地名,原來就是起源於Vavui。

 

老梅漁村的罟寮展示了幾條老漁船,述說著這個老漁村的歷史風情。(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而依照老梅國小的記載,老梅為凱達格蘭族瓦威社(Vavui)的遷移聚落,因漢人拓墾的壓力而西移過來,老梅一詞是原住民音譯,土名叫做Babuy與目前的lao mei音近似,在印度尼西亞系的語言中,即是山豬的意思。

 

老梅漁村的罟寮展示了幾條老漁船,述說著這個老漁村的歷史風情。「牽罟」是許多台灣老漁村的傳統記憶,牆上詳細說明了「牽罟」的8個特色:

1.「罟」:就是魚網的意思,「牽罟」就是一種傳統協力拉網捕漁的方式。對漁民來説,牽罟就是漁村社區群體共同合作生活的重要維生模式。

2.「罟槽」:是「牽罟船」的捕漁單位,各槽有其各自劃分的「捕魚範圍」。每一個「罟槽」擁有1艘漁船,1組漁網,4支船槳,11條左右罟索,還有1間「網罟寮」。

3.「罟寮船」:罟寮船長8公尺,寬2公尺,4支槳分為頭槳、2槳3槳及尾槳。沒有船舵的漁船為「雄船」,有船舵的漁船為「雌船」。

4.「罟寮」:罟寮就是漁船的工具間與整修間。台灣有句諺語「火燒罟寮」,指的就是「無望」,沒有希望了!(台語無網的諧音)

5.「吹螺」:當海邊的人發現海上產生「魚花」(小浪花)時,代表魚群已經聚集,就會吹螺號召大家ㄧ起來收罟捕魚了!

6.「出海」:每次出海至少要5個人,每船的「尾槳」為最尊(意即舵工),由他來決定船的方向,「放索仔」負責放索網,股東如不下海,要雇人代工,就稱為「海腳」。

7.「牽罟」:罟網在出海口為索頭,出海後船停靠的線上為「索尾」,兩條索邊延伸處各有一個網結叫「鴨頭」,大家圍力收網時要注意兩邊用力的平衡,魚才不會跑掉,這就叫「牽罟」。

8.「分配魚獲」:「槽頭」視魚獲量,將一部分分給幫忙牽罟的人,台灣有句諺語「偎索分魚」,指的就是摸到魚網索的人就有魚可分的意思。

 

「牽罟」是許多台灣老漁村的傳統記憶,牆上詳細說明了「牽罟」的8個特色。(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近日疫情緩解,趁一個非假日傍晚,再度和內人來到老梅綠石槽看海觀夕陽。在現在這個艷陽夏日,老梅綠石槽覆蓋的藻類已經淡化了許多,許多海蝕平台的岩石自然露出,展現她深刻粼炫的本來構面與樣貌,別有一番風味。沙灘旁的三個白牆小鞦韆,一排矗立的光桿枯木,以及半面的磚牆,仍然伴隨著這片迷人的沙灘,遠處的陽明山崙被幾片白雲擁抱,恰值學子畢業時期,一群穿戴黑色畢業禮服的學生,選在老梅石槽沙灘上拍起畢業紀念照,在艷陽涼風中留下了她們難忘的倩影,也為老梅綠石槽景區增添了一抹獨特的姿顏。

 

恰值學子畢業時期,一群穿戴黑色畢業禮服的學生,選在老梅石槽沙灘上拍起畢業紀念照。(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老梅綠石槽是一個人間仙境,不同的時候來尋遊拜訪,她都會展現一種獨特自然的風采。對於在城市中終日奔馳奮進的人們,提供了一處暫時停歇休憩,能夠養精蓄銳,重新出發的好去處! 

 

 

作者簡介

黃萬翔,曾任台灣省政府市鄉規劃局局長、建設廳副廳長、都市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金平立法院長辦公室主任、行政院經建會副主委、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