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懷恩》 老彭看世界──筆尖上的道德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彭懷恩》 老彭看世界──筆尖上的道德
2020-06-25 15:00:00
A+
A
A-

 

川普總統將台灣描述為「筆尖」,大陸視為「白宮橢圓形辦公桌」以此對比兩岸實力懸殊。(圖/翻攝自YouTube)

 

作者/彭懷恩

 

白宮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出版的新書《事發機要室:白宮回憶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於6月23日上市,內容涉及台灣與大陸的對比。川普總統將台灣描述為「筆尖」,大陸視為「白宮橢圓形辦公桌」以此對比兩岸實力懸殊。

 

這筆尖與辦公桌的比喻很傳神,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從1949年以來,「筆尖」大的台灣還能夠生存,發展、乃至於此次新冠全球大流行時,能在國際上唱”Taiwan can help ”。

 

台灣能夠生存的原因,不避諱言是美國長期的支持。因此,當川普以生意人的態度來處理兩岸問題,必然會引起台灣是否會被出賣的疑慮。

 

這本書清楚的呈現,美國戰後的外交政策,主軸固然是現實主義(Realism),但道德的考慮也不容小覷。(圖/作者彭懷恩提供)

 

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的新書《強權者的道德:從小羅斯福到川普,十四位美國總統如何影響世界》(Do Morals Matter? Presidents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FDR to Trump)。這本書清楚的呈現,美國戰後的外交政策,主軸固然是現實主義(Realism),但道德的考慮也不容小覷。

 

就如奈伊在結論的章節所言:

「道德選擇是外交政策無可迴避的一個面向,即使憤世嫉俗的人假裝不是如此。人類不是只靠刀劍過活,文字話語也同樣強大有力。刀劍固然鋒銳迅猛,可是話語可以改變揮舞刀劍者的思想。」

 

從1945年以來,美國居世界最強大國家的時代,有時被稱為大美盛世(Pax Americana),或是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其中歷經十四位總統,他們的外交政策及表現,奈伊給予了倫理道德的評分表,分為三級:

1. 前段班:小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老布希。

2. 中段班:雷根、甘廼廸、福特、卡特、柯林頓和歐巴馬。

3. 後段班:詹森、尼克森、小布希及川普。

 

乃至於有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在《大國的悲劇》書中的棄台論,因為他不敢想像兩個核武大國,會為台灣而兵戎相見。  (圖/作者彭懷恩提供)

 

若是我們聚焦於兩岸(美國的中國外交政策),歷任總統無論他們是多麼現實主義,都不願背負失去台灣的歷史紀錄,理由都與道德責任脫離不了關係。

 

惟不能否認的事實是,隨著中國崛起,並以統一為其目標時,美國所面臨的「保台」戰爭風險大增。

 

乃至於有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在《大國的悲劇》書中的棄台論,因為他不敢想像兩個核武大國,會為台灣而兵戎相見。

 

現在更糟的是,一位完全是不顧國際關係遊戱規則,只從商業利益考慮的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他的外交政策完全無法理性預測。所以,在他權衡筆尖的價值時,萬一沒有任何道德考慮,台灣真危險了!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川普總統將台灣描述為「筆尖」,大陸視為「白宮橢圓形辦公桌」以此對比兩岸實力懸殊。(圖/翻攝自YouTube)

 

作者/彭懷恩

 

白宮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出版的新書《事發機要室:白宮回憶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於6月23日上市,內容涉及台灣與大陸的對比。川普總統將台灣描述為「筆尖」,大陸視為「白宮橢圓形辦公桌」以此對比兩岸實力懸殊。

 

這筆尖與辦公桌的比喻很傳神,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從1949年以來,「筆尖」大的台灣還能夠生存,發展、乃至於此次新冠全球大流行時,能在國際上唱”Taiwan can help ”。

 

台灣能夠生存的原因,不避諱言是美國長期的支持。因此,當川普以生意人的態度來處理兩岸問題,必然會引起台灣是否會被出賣的疑慮。

 

這本書清楚的呈現,美國戰後的外交政策,主軸固然是現實主義(Realism),但道德的考慮也不容小覷。(圖/作者彭懷恩提供)

 

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的新書《強權者的道德:從小羅斯福到川普,十四位美國總統如何影響世界》(Do Morals Matter? Presidents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FDR to Trump)。這本書清楚的呈現,美國戰後的外交政策,主軸固然是現實主義(Realism),但道德的考慮也不容小覷。

 

就如奈伊在結論的章節所言:

「道德選擇是外交政策無可迴避的一個面向,即使憤世嫉俗的人假裝不是如此。人類不是只靠刀劍過活,文字話語也同樣強大有力。刀劍固然鋒銳迅猛,可是話語可以改變揮舞刀劍者的思想。」

 

從1945年以來,美國居世界最強大國家的時代,有時被稱為大美盛世(Pax Americana),或是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其中歷經十四位總統,他們的外交政策及表現,奈伊給予了倫理道德的評分表,分為三級:

1. 前段班:小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老布希。

2. 中段班:雷根、甘廼廸、福特、卡特、柯林頓和歐巴馬。

3. 後段班:詹森、尼克森、小布希及川普。

 

乃至於有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在《大國的悲劇》書中的棄台論,因為他不敢想像兩個核武大國,會為台灣而兵戎相見。  (圖/作者彭懷恩提供)

 

若是我們聚焦於兩岸(美國的中國外交政策),歷任總統無論他們是多麼現實主義,都不願背負失去台灣的歷史紀錄,理由都與道德責任脫離不了關係。

 

惟不能否認的事實是,隨著中國崛起,並以統一為其目標時,美國所面臨的「保台」戰爭風險大增。

 

乃至於有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在《大國的悲劇》書中的棄台論,因為他不敢想像兩個核武大國,會為台灣而兵戎相見。

 

現在更糟的是,一位完全是不顧國際關係遊戱規則,只從商業利益考慮的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他的外交政策完全無法理性預測。所以,在他權衡筆尖的價值時,萬一沒有任何道德考慮,台灣真危險了!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