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劉師舜 (二十三) 劉師舜的家人與晚年生活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名人傳記》劉師舜 (二十三) 劉師舜的家人與晚年生活
2020-06-24 09:57:00
A+
A
A-

劉師舜大使。(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優傳媒刊介》

劉師舜(1900~1996)大使,中華民國著名外交官,中華民國與加拿大關係奠基者,二次世界大戰後廢除不平等條約第一人。曾任加拿大公使、大使,外交部政務次長、聯合國代表團副團長兼託管理事會首席代表、墨西哥大使。退休後致力於中國典籍、詩詞之英譯,享譽國際。

 

劉師舜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預備科,後以美國退還中國之庚子賠款赴美留學,先後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士、哈佛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國際公法博士(1925年3月)等學位。劉大使學貫中西,溫文儒雅,畢生對開拓中國外交關係及開展中西文化交流,有不可磨滅之貢獻。惜因人事傾軋,劉大使個性耿介,雖輩份、事功皆在蔣廷黻、葉公超之上,1958年被以不明原因、無退休金逼退,劉大使默默承受,含恨在美以著述終老。

 

其長侄劉敦仁先生勤於探索蒐羅,窮十年之力寫成劉師舜傳記,以遂心願。書中有關中國外交史之照片、文件、書信等珍貴史料極為豐富,有關外交關係之突破、經營、委屈求全等諸般情節,即在今日亦深富啓發,至於劉大使之政壇際遇更可窺當年官場文化,無不耐人尋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華民國近代外交史鉅著。

 

《優傳媒》獲作者授權,即日起選録有關劉大使事功章節,每周四見刋,以饗讀者。

 

(二十三) 劉師舜的家人與晚年生活

 

作者/劉敦仁

 

他一生中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並身體力行在對家庭孝順長輩,兄弟友愛,夫妻琴瑟和鳴,對子女嚴格教育。他離開政壇後,對生活的拮据從不發任何的怨言,但在清苦的日子裡,對家鄉的孤寡卻始終給予支持。

 

甚至遠在重慶的堂弟身患嚴重肺病,當地缺乏藥物,由於他曾出使加拿大,對加拿大的醫療制度頗為熟悉,所以他給我來信,試探瞭解是否可以通過我的公民身份,向加拿大政府購買藥物。我收到信後,深受感動,立即與加拿大政府聯繫,應允免費提供六個月的量劑。於是立即將藥物郵寄到重慶,堂叔收到後悲喜交加,立即服用,稍微舒緩了其病情。然而因為他病已入膏肓,未幾即病故。

 

雖然劉師舜未能挽救其遠在重慶的堂弟,但是他的關切與親人的安慰,也給病重的堂弟在離世前享受到親人的關懷。從這方面也可看到劉師舜品德的高尚。

 

除了家人外,劉師舜一生始終懷著對師長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他以耄耋之年,對曾經教導過他的老師,無論是在字裡行間,或是在與他人的談吐中,都表達出謙卑的尊師重道情懷。他對在清華學堂求學期間的老師們,每位老師的姓名及所教課程都念念不忘。尤其是對其在英文語言學習的啟蒙老師周辯明先生始終表達感恩戴德的心情。甚至早在江西吉安旅省公學念小學的校長賀濟蒼先生到晚年仍然是記憶猶新。

 

為此劉師舜曾發表過一篇題目為 ‘讀吾師周辯明先生英譯孔子大同論後’ 文章,從標題上看似乎是與其老師就翻譯孔子大同論的學術討論。實際上,無論誰在讀完這篇只有不到兩頁的短文後,首先的感觸是劉師舜對老師的尊敬無微不至,甚至在對老師在孔子的大同論的翻譯,也是帶著師生之間的輩分先後,以謙虛有禮的態度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絕對不會犯越線的莽撞。

 

通過短文的學術討論,進而回憶了在校求學時,老師對他的教誨,使其終身受用:

 

在文章中,劉師舜清晰地記得,周辯明老師教他學英語的經歷,他如此深情地寫道:

 

       “回想周師教我英文的時候,是遠在六十年以前。 那時他不但教了我三年以上的英文,使我得益無窮,他並且鼓勵我作英文演說辯論。每次參加這類課外活動之時,他先把我的稿子改好,並教我演講的發音,腔調和姿勢。 遇有校際英文辯論,我們辯論員的稿子,他改過以後,還要經過校長周寄梅老師改竄。 所以我校在華北英文演說同辯論,都很出色,奪得錦標不少。“

 

對求學時代的學習生活雖然只是輕描淡寫,卻體現出當時師生之間感情的融洽,以及老師對學生的厚望與付出。

 

劉師舜特地將周老師苦心培植的一段學習過程,忠實地記錄了下來。那時他正在中等科上課,年紀大約在十三,四歲,周辯明老師教他背誦母校唐故校長介臣在上海國際禁煙會議中,以中國代表身份發表的一篇無與倫比的演說。就在那一年的秋季,學校在校園內荷花池畔工字廳,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茶話會,劉師舜被指派在會上表演了唐故校長的演說。從那以後,周老師對他的英文演說和辯論等課外作業益發注意,對這位優秀學生在校的學習更是錦上添花。

 

也是因為在清華時代打下的扎實基礎,劉師舜在遠赴重洋抵達美洲的時候,就被校方指派為答謝加州大學歡迎清華庚申級八十多名畢業生致答詞。與會中美人士不禁對當時只有二十歲的劉師舜刮目相看。

 

在清華打下的英文演說基礎,直接影響到他後來進入外交界,繼而出使加拿大,他的精湛英語演說,為中華民國對加拿大的外交工作,奠定了堅定的基石。

 

至於在待人接物方面,劉師舜總是以溫文儒雅的學者態度對待。而且他從不隨意議論別人。記得我曾有一次在與之通訊時,突發奇想,鑒於他對蔣介石家庭諸多軼事知之甚詳,因此建議是否能執筆成書,方便世人對蔣氏家族有更多的瞭解。然而劉師舜以長輩身份,給我回信中只輕描淡寫地說:

 

       ‘我一生吃國家的俸祿,絕對不能揭人之短!”

 

他這兩句簡單的告誡,成為我一生的教誨,而且也體現出劉師舜坦蕩的心胸。正因為他的君子風度和學者儀態,在出使加拿大期間,受到英國總督及加拿大首相以及朝野上下的友情和尊重。然而可悲的是,他熱愛而奉獻了前半生歲月的國家,卻給予了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是侮辱。

 

一個國家的上層機構,居然輕信無名小卒的誣告,沒有任何的論證或是調查,卻將一個忠心耿耿的外交人才從此淡出政壇。

 

在紀念周辯論明老師短文的結尾處,劉師舜不無感慨地道出了他真實的心情和感慨:

 

        “我自退休以來,總覺得我這一學科與職業的選擇,鑄成了大大的錯誤。因為我對於公開的演講,雖則無可諱言的有過充分的準備,並且受過了若干良師的指導,但到了桂冠歸去之時,不獨毫無戀棧的妄想,而到今日退休了將近二十年,自己覺得有如脫離苦海,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十多年來,不敢說有多大的成就,但是比較繼續做我所不十分願意做的事,無疑的高出了萬倍。”

 

最後他用下面這段文字結束了全篇文章:

 

        “我不能不感謝周師早年對我的苦心教讀,因為我近年來所做的事,大半是從他老人家那裡學來的。而這些工作,都給了我多少的愉快。比較蜷伏於勾心鬥角的宦海,尤其自己無能為力的外交界,委實有天壤之別。”

 

全篇充滿了一個想全力為國家民族復興而奉獻的傑出外交官的悲情,已經無法僅僅用感歎兩字來形容。誠如劉師舜的性格,他仍然沒有對任何一個曾經誣陷,甚至打擊他的同事有片言隻字的抱怨或攻擊。他只是以讀書人的清高氣魄,給自己的一生作了清晰的解析。

 

在劉師舜遺留的 ‘讀吾師周辯明先生英譯孔子大同論後’ 一文中,沒有注明出版刊物名字及日期,在該文中,他描述說:’回想周師教我英文的時候,是遠在六十年以前…’,而他在清華學堂求學時代是介於12至14歲之間,所以這篇短文應該是在他古稀年代執筆完成的。

 

在文章結尾前,他又描述稱:’而到今日退休了將近二十年,自己覺得有如脫離苦海…’ 劉師舜是在1958年退休的,那是他只是58歲,如以上述的退休二十年合計,這篇短文應該是在78歲左右完成的。

 

根據這兩個推算,他在古稀和耄耋之年間寫了這篇自我解析的文章,也可以想像到他在美國的退休生活中,不僅完成了幾部重要的中國古典文學翻譯工作,同時彌補了他年輕時失去的天倫之樂。

 

劉師舜和夫人生育兒女有一男四女。長子居仁出生在北京,抗戰期間隨母親及妹妹們生活在上海,1946年赴美後即入愛荷華州立大學學習,兩年後獲得理學士學位,1952年在紐約康奈爾大學完成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60年加入美國洛克希導彈及太空公司,在工作期間,他繼續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工程博士學位,於1980年完成。他榮獲洛克希公司頒發服務二十五年的鑽石獎章。

 

 

(劉師舜博士的全家福,攝於1951年左右:前排自左至右:三女劉酉緣,劉博士夫人,劉博士, 小女兒劉履仁,後排自左至右:大女兒劉甯緣,兒媳婦 Nancy,長子劉居仁,二女兒劉麗緣)

 

當時劉師舜在聯合國擔任駐託管理事會大使級首席代表,一家人能團聚在美國其樂融融,也頗為不易。

 

(1958年退休後,劉師舜及夫人在美國,安享兒孫的樂趣。 圖為在新澤西州子孫三代的全家福合影)

 

1976年9月3日,劉師舜及夫人在美國歡度了60年一甲子的鑽石婚紀念日。祖孫三代拍攝了一張完整的全家福合影:

 

 

兩年後其夫人突然去世,給劉師舜帶來沉重的打擊。他在臺灣傳記文學第33卷第六期發表了題為 ‘哭吾妻漆芙蕖夫人’ ,傾訴了兩人恩愛相敬如賓的夫妻生活。劉師舜對夫人始終如一。他夫人在幼年時喪父,在祭奠時因燒冥錢不慎,導致左手傷殘。然而劉師舜對夫人恩愛有加,即使身居大使要職,也從未嫌棄夫人的傷殘,每逢有外交場合,必定攜夫人同行,贏得親朋好友及同事的讚揚和尊敬。

 

 

 

 

 

兒子失去了母親,也是用悲痛兩字無法形容的傷感,在喪禮中,劉居仁向與會的親友致答謝辭:

 

 

夫人去世後,劉師舜從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城遷居到美國西海岸,先在位於三藩市近郊的兒子家稍事暫住,當時劉居仁繼續在桑尼維爾鎮 (Sunnyvalle) 的洛克希導彈及太空公司服務,不久劉師舜即搬到附近的聖荷西(San Jose) 小城生活。並在1983年以八二高齡和他老師鄒琳的女兒鄒頤年結下姻緣。

 

1985年,劉師舜在臺北出版了編著的 “鄒琳先生之生平” 一書。 鄒琳 (1888-1984),祖籍廣東潮州府大埔縣,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代政治界和金融界人物,早年曾擔任財政部秘書長兼鹽務署署長,後在宋子文及孔祥熙部長任內,擔任財政部常務次長及政務次長,並在兩位部長先後出國訪問期間代理部務。抗戰勝利後於1947年出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及廣東省銀行董事長,並兼任廣東物資調節委員會常務委員。1949年辭職後移居香港,在香港去世,享年97。

 

 

有趣的是劉師舜和鄒琳先生素昧平生,誠如在 ‘鄒琳先生之生平’ 一書中描述:


 

 

‘余與先生雖有同寅之雅,而曆階亦不相上下,然彼此雲泥分隔,論功行賞,固未敢望其項背,且始終緣慳一面……….幸晚近因友好之推介,得與其女公子頤年結識,多承不棄,允為繼室…..’ (序言第二頁)

於是劉師舜在82高齡耄耋之年,在1982年和鄒頤年女士結成秦晉之好,在聖荷西城安度晚年。

然而好景不常,就在劉師舜稍微能安定地享受晚年生活時,他的六十歲長子劉居仁,不幸在工作場所,因為健身而導致心肌梗塞驟然去世,這無異對劉師舜是沉痛的打擊。在傷痛之際,他自撰寫挽聯,表達出老父喪子的悲痛

 

       ‘念吾兒幼而穎慧,朝夕作業精勤,學成遭逢國難,盡瘁盟邦經濟要務,垂四十載。喜爾褒嘉屢渥,績譽長傳,亦雲幸矣。歎老父命也多揣舛 ,半生奔波勞碌,職退卒獲團圞,卜居同地,相依咫尺,曾幾何時,詎汝猝然徂謝,幽明永隔,能不傷哉?

他的健康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時在1993年,我感到老伯父的晚年,在伯母及堂兄的先後過世,在北美洲的親人不多,於是偕同妻子及兩個兒子飛往三藩市,直接前往聖荷西城,按照地址找到了劉師舜伯父及繼伯母住所。

 

那是一個退休老年人的公寓,居住面積極為狹窄,但兩位長輩似乎極其平靜地生活著。兩個孩子雖然是第一次見到伯祖父,卻沒有絲毫陌生的感覺。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每有機會,必定會向孩子們講解伯祖父勤奮學習以及秉公為國家效勞的實際。

 

我們談了將近兩個小時,內容不外是家鄉的變故和因為時局的變遷家人被迫分散在海內外,難得有團聚的遺憾。

 

【1993年作者 (右一坐者)偕同妻子 (後排右一)及長子 (後排左一) 和次子 (後排中立者)前往聖荷西探望伯父劉師舜(左二坐者)及其繼室 (左一坐者)時合影。】

 

到了午餐時間,記得劉師舜伯父喜歡清蒸魚,於是徵得繼伯母的同意,我們步行到離公寓不遠處的一家中餐廳。他們有鮮活的石斑魚,於是我們點好菜,繼續閒聊。從到達他們的寓所,直至到餐館,劉師舜伯父大部分時間幾乎都是沉默寡言。在我的記憶中,伯父不多言,而且表情嚴肅,初次見到他的人,多少會有其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實際上他具有一幅慈祥的心腸,而且喜歡獎勵後進。

 

我們圍坐在餐桌,伯父的食量不大,我原以為是年齡大的關係。餐後回到他們的寓所,我們繼續閒談,幾乎從早上到午後,一共交談了近六個小時。他的一句話使我猛然醒悟,伯父的健康出現了問題。從交談中,他將我誤認為是他的二弟,也即是我的父親。

 

 

【1950年時代,劉師舜(中坐者)回臺灣述職,特地抽空到二弟劉師湯(後左一)

       及三弟劉師武 (後右一)和二弟媳婦 (前排左一)和三弟婦 (前排右一)

       兄弟昆仲歡聚時合影】

 

 

我反復地分析在交談時,凡是有關當前的內容,他都是沉默不言,或是兩眼呆癡臉無表情地望著我,而一旦內容涉及到四五十年前的往事,他臉上即露出會心的微笑,而且興高采烈地和我溝通。我知道他患上了失憶的病症。在辭出後的歸途中,我一直回想著剛才目睹伯父健康情況,不由悲從中來。不幸的是那次的短暫相聚,竟然是我伯侄相隔多年後的訣別相會。

 

後來得知,伯父在去世前即因為健康情況每況愈下,而進入桑尼維爾康復醫院 (Sunnyvale Convalescent Hospital) 達兩年之久,最終不治於1996年去世。享年96歲。

 

    (劉師舜去世後家屬發佈的訃聞)

 

臺灣國民黨政府獲悉劉師舜大使仙逝的消息後,對於這位奉公守法,清廉自守為國家犧牲奉獻的外交耆宿,僅僅是時任外交部長的章孝嚴先生發了一份褒揚文而已:

 

劉師舜一生做人坦蕩,工作無微不至,甚至他和夫人的最後歸宿的墓碑,也是他在夫人去世安葬時,親自用毛筆工整書寫好,至親好友無不動容。他去世後與夫人合葬,長眠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公墓。

 

(劉師舜與夫人的遺容)

 

(劉師舜親筆為其夫婦撰寫的墓碑)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劉師舜大使。(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優傳媒刊介》

劉師舜(1900~1996)大使,中華民國著名外交官,中華民國與加拿大關係奠基者,二次世界大戰後廢除不平等條約第一人。曾任加拿大公使、大使,外交部政務次長、聯合國代表團副團長兼託管理事會首席代表、墨西哥大使。退休後致力於中國典籍、詩詞之英譯,享譽國際。

 

劉師舜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預備科,後以美國退還中國之庚子賠款赴美留學,先後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士、哈佛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國際公法博士(1925年3月)等學位。劉大使學貫中西,溫文儒雅,畢生對開拓中國外交關係及開展中西文化交流,有不可磨滅之貢獻。惜因人事傾軋,劉大使個性耿介,雖輩份、事功皆在蔣廷黻、葉公超之上,1958年被以不明原因、無退休金逼退,劉大使默默承受,含恨在美以著述終老。

 

其長侄劉敦仁先生勤於探索蒐羅,窮十年之力寫成劉師舜傳記,以遂心願。書中有關中國外交史之照片、文件、書信等珍貴史料極為豐富,有關外交關係之突破、經營、委屈求全等諸般情節,即在今日亦深富啓發,至於劉大使之政壇際遇更可窺當年官場文化,無不耐人尋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華民國近代外交史鉅著。

 

《優傳媒》獲作者授權,即日起選録有關劉大使事功章節,每周四見刋,以饗讀者。

 

(二十三) 劉師舜的家人與晚年生活

 

作者/劉敦仁

 

他一生中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並身體力行在對家庭孝順長輩,兄弟友愛,夫妻琴瑟和鳴,對子女嚴格教育。他離開政壇後,對生活的拮据從不發任何的怨言,但在清苦的日子裡,對家鄉的孤寡卻始終給予支持。

 

甚至遠在重慶的堂弟身患嚴重肺病,當地缺乏藥物,由於他曾出使加拿大,對加拿大的醫療制度頗為熟悉,所以他給我來信,試探瞭解是否可以通過我的公民身份,向加拿大政府購買藥物。我收到信後,深受感動,立即與加拿大政府聯繫,應允免費提供六個月的量劑。於是立即將藥物郵寄到重慶,堂叔收到後悲喜交加,立即服用,稍微舒緩了其病情。然而因為他病已入膏肓,未幾即病故。

 

雖然劉師舜未能挽救其遠在重慶的堂弟,但是他的關切與親人的安慰,也給病重的堂弟在離世前享受到親人的關懷。從這方面也可看到劉師舜品德的高尚。

 

除了家人外,劉師舜一生始終懷著對師長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他以耄耋之年,對曾經教導過他的老師,無論是在字裡行間,或是在與他人的談吐中,都表達出謙卑的尊師重道情懷。他對在清華學堂求學期間的老師們,每位老師的姓名及所教課程都念念不忘。尤其是對其在英文語言學習的啟蒙老師周辯明先生始終表達感恩戴德的心情。甚至早在江西吉安旅省公學念小學的校長賀濟蒼先生到晚年仍然是記憶猶新。

 

為此劉師舜曾發表過一篇題目為 ‘讀吾師周辯明先生英譯孔子大同論後’ 文章,從標題上看似乎是與其老師就翻譯孔子大同論的學術討論。實際上,無論誰在讀完這篇只有不到兩頁的短文後,首先的感觸是劉師舜對老師的尊敬無微不至,甚至在對老師在孔子的大同論的翻譯,也是帶著師生之間的輩分先後,以謙虛有禮的態度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絕對不會犯越線的莽撞。

 

通過短文的學術討論,進而回憶了在校求學時,老師對他的教誨,使其終身受用:

 

在文章中,劉師舜清晰地記得,周辯明老師教他學英語的經歷,他如此深情地寫道:

 

       “回想周師教我英文的時候,是遠在六十年以前。 那時他不但教了我三年以上的英文,使我得益無窮,他並且鼓勵我作英文演說辯論。每次參加這類課外活動之時,他先把我的稿子改好,並教我演講的發音,腔調和姿勢。 遇有校際英文辯論,我們辯論員的稿子,他改過以後,還要經過校長周寄梅老師改竄。 所以我校在華北英文演說同辯論,都很出色,奪得錦標不少。“

 

對求學時代的學習生活雖然只是輕描淡寫,卻體現出當時師生之間感情的融洽,以及老師對學生的厚望與付出。

 

劉師舜特地將周老師苦心培植的一段學習過程,忠實地記錄了下來。那時他正在中等科上課,年紀大約在十三,四歲,周辯明老師教他背誦母校唐故校長介臣在上海國際禁煙會議中,以中國代表身份發表的一篇無與倫比的演說。就在那一年的秋季,學校在校園內荷花池畔工字廳,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茶話會,劉師舜被指派在會上表演了唐故校長的演說。從那以後,周老師對他的英文演說和辯論等課外作業益發注意,對這位優秀學生在校的學習更是錦上添花。

 

也是因為在清華時代打下的扎實基礎,劉師舜在遠赴重洋抵達美洲的時候,就被校方指派為答謝加州大學歡迎清華庚申級八十多名畢業生致答詞。與會中美人士不禁對當時只有二十歲的劉師舜刮目相看。

 

在清華打下的英文演說基礎,直接影響到他後來進入外交界,繼而出使加拿大,他的精湛英語演說,為中華民國對加拿大的外交工作,奠定了堅定的基石。

 

至於在待人接物方面,劉師舜總是以溫文儒雅的學者態度對待。而且他從不隨意議論別人。記得我曾有一次在與之通訊時,突發奇想,鑒於他對蔣介石家庭諸多軼事知之甚詳,因此建議是否能執筆成書,方便世人對蔣氏家族有更多的瞭解。然而劉師舜以長輩身份,給我回信中只輕描淡寫地說:

 

       ‘我一生吃國家的俸祿,絕對不能揭人之短!”

 

他這兩句簡單的告誡,成為我一生的教誨,而且也體現出劉師舜坦蕩的心胸。正因為他的君子風度和學者儀態,在出使加拿大期間,受到英國總督及加拿大首相以及朝野上下的友情和尊重。然而可悲的是,他熱愛而奉獻了前半生歲月的國家,卻給予了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是侮辱。

 

一個國家的上層機構,居然輕信無名小卒的誣告,沒有任何的論證或是調查,卻將一個忠心耿耿的外交人才從此淡出政壇。

 

在紀念周辯論明老師短文的結尾處,劉師舜不無感慨地道出了他真實的心情和感慨:

 

        “我自退休以來,總覺得我這一學科與職業的選擇,鑄成了大大的錯誤。因為我對於公開的演講,雖則無可諱言的有過充分的準備,並且受過了若干良師的指導,但到了桂冠歸去之時,不獨毫無戀棧的妄想,而到今日退休了將近二十年,自己覺得有如脫離苦海,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十多年來,不敢說有多大的成就,但是比較繼續做我所不十分願意做的事,無疑的高出了萬倍。”

 

最後他用下面這段文字結束了全篇文章:

 

        “我不能不感謝周師早年對我的苦心教讀,因為我近年來所做的事,大半是從他老人家那裡學來的。而這些工作,都給了我多少的愉快。比較蜷伏於勾心鬥角的宦海,尤其自己無能為力的外交界,委實有天壤之別。”

 

全篇充滿了一個想全力為國家民族復興而奉獻的傑出外交官的悲情,已經無法僅僅用感歎兩字來形容。誠如劉師舜的性格,他仍然沒有對任何一個曾經誣陷,甚至打擊他的同事有片言隻字的抱怨或攻擊。他只是以讀書人的清高氣魄,給自己的一生作了清晰的解析。

 

在劉師舜遺留的 ‘讀吾師周辯明先生英譯孔子大同論後’ 一文中,沒有注明出版刊物名字及日期,在該文中,他描述說:’回想周師教我英文的時候,是遠在六十年以前…’,而他在清華學堂求學時代是介於12至14歲之間,所以這篇短文應該是在他古稀年代執筆完成的。

 

在文章結尾前,他又描述稱:’而到今日退休了將近二十年,自己覺得有如脫離苦海…’ 劉師舜是在1958年退休的,那是他只是58歲,如以上述的退休二十年合計,這篇短文應該是在78歲左右完成的。

 

根據這兩個推算,他在古稀和耄耋之年間寫了這篇自我解析的文章,也可以想像到他在美國的退休生活中,不僅完成了幾部重要的中國古典文學翻譯工作,同時彌補了他年輕時失去的天倫之樂。

 

劉師舜和夫人生育兒女有一男四女。長子居仁出生在北京,抗戰期間隨母親及妹妹們生活在上海,1946年赴美後即入愛荷華州立大學學習,兩年後獲得理學士學位,1952年在紐約康奈爾大學完成土木工程碩士學位。1960年加入美國洛克希導彈及太空公司,在工作期間,他繼續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工程博士學位,於1980年完成。他榮獲洛克希公司頒發服務二十五年的鑽石獎章。

 

 

(劉師舜博士的全家福,攝於1951年左右:前排自左至右:三女劉酉緣,劉博士夫人,劉博士, 小女兒劉履仁,後排自左至右:大女兒劉甯緣,兒媳婦 Nancy,長子劉居仁,二女兒劉麗緣)

 

當時劉師舜在聯合國擔任駐託管理事會大使級首席代表,一家人能團聚在美國其樂融融,也頗為不易。

 

(1958年退休後,劉師舜及夫人在美國,安享兒孫的樂趣。 圖為在新澤西州子孫三代的全家福合影)

 

1976年9月3日,劉師舜及夫人在美國歡度了60年一甲子的鑽石婚紀念日。祖孫三代拍攝了一張完整的全家福合影:

 

 

兩年後其夫人突然去世,給劉師舜帶來沉重的打擊。他在臺灣傳記文學第33卷第六期發表了題為 ‘哭吾妻漆芙蕖夫人’ ,傾訴了兩人恩愛相敬如賓的夫妻生活。劉師舜對夫人始終如一。他夫人在幼年時喪父,在祭奠時因燒冥錢不慎,導致左手傷殘。然而劉師舜對夫人恩愛有加,即使身居大使要職,也從未嫌棄夫人的傷殘,每逢有外交場合,必定攜夫人同行,贏得親朋好友及同事的讚揚和尊敬。

 

 

 

 

 

兒子失去了母親,也是用悲痛兩字無法形容的傷感,在喪禮中,劉居仁向與會的親友致答謝辭:

 

 

夫人去世後,劉師舜從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城遷居到美國西海岸,先在位於三藩市近郊的兒子家稍事暫住,當時劉居仁繼續在桑尼維爾鎮 (Sunnyvalle) 的洛克希導彈及太空公司服務,不久劉師舜即搬到附近的聖荷西(San Jose) 小城生活。並在1983年以八二高齡和他老師鄒琳的女兒鄒頤年結下姻緣。

 

1985年,劉師舜在臺北出版了編著的 “鄒琳先生之生平” 一書。 鄒琳 (1888-1984),祖籍廣東潮州府大埔縣,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代政治界和金融界人物,早年曾擔任財政部秘書長兼鹽務署署長,後在宋子文及孔祥熙部長任內,擔任財政部常務次長及政務次長,並在兩位部長先後出國訪問期間代理部務。抗戰勝利後於1947年出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及廣東省銀行董事長,並兼任廣東物資調節委員會常務委員。1949年辭職後移居香港,在香港去世,享年97。

 

 

有趣的是劉師舜和鄒琳先生素昧平生,誠如在 ‘鄒琳先生之生平’ 一書中描述:


 

 

‘余與先生雖有同寅之雅,而曆階亦不相上下,然彼此雲泥分隔,論功行賞,固未敢望其項背,且始終緣慳一面……….幸晚近因友好之推介,得與其女公子頤年結識,多承不棄,允為繼室…..’ (序言第二頁)

於是劉師舜在82高齡耄耋之年,在1982年和鄒頤年女士結成秦晉之好,在聖荷西城安度晚年。

然而好景不常,就在劉師舜稍微能安定地享受晚年生活時,他的六十歲長子劉居仁,不幸在工作場所,因為健身而導致心肌梗塞驟然去世,這無異對劉師舜是沉痛的打擊。在傷痛之際,他自撰寫挽聯,表達出老父喪子的悲痛

 

       ‘念吾兒幼而穎慧,朝夕作業精勤,學成遭逢國難,盡瘁盟邦經濟要務,垂四十載。喜爾褒嘉屢渥,績譽長傳,亦雲幸矣。歎老父命也多揣舛 ,半生奔波勞碌,職退卒獲團圞,卜居同地,相依咫尺,曾幾何時,詎汝猝然徂謝,幽明永隔,能不傷哉?

他的健康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時在1993年,我感到老伯父的晚年,在伯母及堂兄的先後過世,在北美洲的親人不多,於是偕同妻子及兩個兒子飛往三藩市,直接前往聖荷西城,按照地址找到了劉師舜伯父及繼伯母住所。

 

那是一個退休老年人的公寓,居住面積極為狹窄,但兩位長輩似乎極其平靜地生活著。兩個孩子雖然是第一次見到伯祖父,卻沒有絲毫陌生的感覺。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每有機會,必定會向孩子們講解伯祖父勤奮學習以及秉公為國家效勞的實際。

 

我們談了將近兩個小時,內容不外是家鄉的變故和因為時局的變遷家人被迫分散在海內外,難得有團聚的遺憾。

 

【1993年作者 (右一坐者)偕同妻子 (後排右一)及長子 (後排左一) 和次子 (後排中立者)前往聖荷西探望伯父劉師舜(左二坐者)及其繼室 (左一坐者)時合影。】

 

到了午餐時間,記得劉師舜伯父喜歡清蒸魚,於是徵得繼伯母的同意,我們步行到離公寓不遠處的一家中餐廳。他們有鮮活的石斑魚,於是我們點好菜,繼續閒聊。從到達他們的寓所,直至到餐館,劉師舜伯父大部分時間幾乎都是沉默寡言。在我的記憶中,伯父不多言,而且表情嚴肅,初次見到他的人,多少會有其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實際上他具有一幅慈祥的心腸,而且喜歡獎勵後進。

 

我們圍坐在餐桌,伯父的食量不大,我原以為是年齡大的關係。餐後回到他們的寓所,我們繼續閒談,幾乎從早上到午後,一共交談了近六個小時。他的一句話使我猛然醒悟,伯父的健康出現了問題。從交談中,他將我誤認為是他的二弟,也即是我的父親。

 

 

【1950年時代,劉師舜(中坐者)回臺灣述職,特地抽空到二弟劉師湯(後左一)

       及三弟劉師武 (後右一)和二弟媳婦 (前排左一)和三弟婦 (前排右一)

       兄弟昆仲歡聚時合影】

 

 

我反復地分析在交談時,凡是有關當前的內容,他都是沉默不言,或是兩眼呆癡臉無表情地望著我,而一旦內容涉及到四五十年前的往事,他臉上即露出會心的微笑,而且興高采烈地和我溝通。我知道他患上了失憶的病症。在辭出後的歸途中,我一直回想著剛才目睹伯父健康情況,不由悲從中來。不幸的是那次的短暫相聚,竟然是我伯侄相隔多年後的訣別相會。

 

後來得知,伯父在去世前即因為健康情況每況愈下,而進入桑尼維爾康復醫院 (Sunnyvale Convalescent Hospital) 達兩年之久,最終不治於1996年去世。享年96歲。

 

    (劉師舜去世後家屬發佈的訃聞)

 

臺灣國民黨政府獲悉劉師舜大使仙逝的消息後,對於這位奉公守法,清廉自守為國家犧牲奉獻的外交耆宿,僅僅是時任外交部長的章孝嚴先生發了一份褒揚文而已:

 

劉師舜一生做人坦蕩,工作無微不至,甚至他和夫人的最後歸宿的墓碑,也是他在夫人去世安葬時,親自用毛筆工整書寫好,至親好友無不動容。他去世後與夫人合葬,長眠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公墓。

 

(劉師舜與夫人的遺容)

 

(劉師舜親筆為其夫婦撰寫的墓碑)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