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尼泊爾餃子的聯想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尼泊爾餃子的聯想
2020-06-21 16:00:00
A+
A
A-

 

尼泊爾的典型餃子。(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作者/劉敦仁

 

去南亞旅行,尼泊爾一直是我的上選,是基於當地悠久歷史,尤其是佛教的文化傳承,以及尼泊爾人的善良誠樸。還有就是那世界的最高山峰,喜馬拉雅山,將尼泊爾和中國比鄰而居。 雖然我沒有登山的慾望,但看到那雄踞世界的珠穆朗瑪峰,一股自豪之情就會躍然於心。

 

之所以遲遲未能成行,並不是因為路途的遙遠,而是受到其鄰國印度的影響,由於髒亂而不絕於耳的抱怨,從而將我的遊興大減。

 

2015年4月一次大地震的新聞,突然震醒了我對尼泊爾的嚮往而帶有幾分悔意。這次的地震是尼泊爾歷史上少有的災難,有的報導是7.8級,有的報導是8.1級,但都是地震史上極為罕見的八級大地震。它造成的災害除了百姓的死傷之外,房屋倒塌、交通損毀等災情,給這個原本就貧窮的國家更是雪上加霜。

 

最可怕的是經聯合國命名的當地世界文化遺產損毀無數。建造於1832年尼泊爾語稱之為達拉哈拉 (Dharahara) 塔,也稱為比姆森塔 (Bhimsen Tower) 的古蹟,高61.88米,在建造之初本是作為軍事用途的瞭望台,後來改成供遊客可以從上面遠眺尼泊爾山谷風光的看台,地震後僅剩下一個殘破的塔基。

 

加德滿都五星級酒店Yak & Yeti全貌。(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加德滿都的幾個著名歷史文化景點,也無一倖免。於是我有了到尼泊爾走一趟的計畫,但這將不是一次專程休閒旅遊,更想了解的是這次強震對尼泊爾的歷史文化究竟造成多大的傷害。

 

終於在2018年11月12日,我和妻子從廣州搭乘中國南方航空公司CZ6067航班,於清晨六點起飛,整個航程為五小時,登機後發現座位的安排很奇特。一般的中短途飛機,商務艙至少有兩排八個座位。而這架航班商務艙只有第一排的四個座位,其他均為經濟艙。

 

這是我們首次搭乘南方航空公司的航班,但是印象欠佳。首先在提供餐飲時連最基本的紅葡萄酒都闕如。飛機飛行平穩後,空中小姐就開始急匆匆地半小時裡完成供餐的任務。也許他們考慮到航班太早,餐後即可給旅客充分時間休息。

 

我和妻子期待在航程中,能夠享用尼泊爾的餐飲,遺憾的是只看到一份咖哩飯,但是端出來時,整個飯碗周邊都沾滿了飯粒,而且碗裡的白飯都堆得高過鼻子。猶如中國農村裡傳統上將飯壓得緊緊的,深怕客人吃不飽。勉強用畢後休眠片刻,即見到機艙外的雲端深處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時隱時現,不由精神為之一振。

 

加德滿都市區的擁擠景象。(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飛機徐徐降落,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比許多大城市長途汽車站還小的建築,我們魚貫入內,先自行在電腦上填寫好電子入境簽證手續,然後每人支付二十五美元的簽證費,就可以獲得入境落地簽證,雖然有效期只有十五天,卻是出入境多次的簽證,也許是方便旅客從加德滿都到不丹的旅程使用。

 

機場有預付費的出租車服務,我們要了一輛前往預訂好的酒店,費用為五百盧布(約為人民幣五十元),目的地是位在城中心的五星級酒店 Yat and Yeti。在出發之前,我們預訂這家酒店,是因為它有著非常輝煌的文化歷史。

 

它是在尼泊爾那拉王朝時代 (Rana 1846-1951)由當時朝廷內有權勢的人物下令建造最為豪華的皇宮劇場。到1970年後才由政府改建為五星級酒店,除了原來歷史建築的兩百間客房外,另外還加建了150間新客房,加上庭院內的設計及泳池,使其成為加德滿都本地最豪華的星級酒店。 所以我們一到機場,即想像這座酒店肯定是座落在車水馬龍的熱鬧街道上,或者是在幽靜的森林中。

 

當出租車在一扇佈滿鐵鏽的大門外停下來時,我們不由地大吃一驚,雖然四周非常僻靜,但卻是如同貧民窟的環境,路旁的空地上雜草叢生,到處是垃圾,路兩旁也沒有下水道。司機和守門人交談幾句後,即打開大門讓車進入。酒店的入口也沒有任何豪華的跡象,看上去就是一家三星級酒店。

 

服務台的工作人員非常和藹有禮,行李員將我們送到客房,室內的佈置還差強人意,推窗外望,一片綠茵草地,中央建有泳池,還有露天餐廳。

 

為爭取時間,我們放下行李後,即雇車直接前往位在首都南邊拉利特普 (Lalitpur) 區的帕坦杜巴廣場 (Patan Durbar Square) 。這是加德滿都三大歷史廣場之一,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它擁有136個庭院和55座廟宇。2015年的大地震,這裡受到的災難也是毀滅性的。我們走在人行道上,能進入眼簾的幾乎都是殘垣斷壁,甚至有些已經被夷為平地!幸運的是旁邊的皇宮應當是倖存的遺跡。

 

雖然廣場的歷史輝煌已是面目全非,仍然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為拯救這些嚴重損毀的歷史古蹟,已得到世界各地的支持,特別是中國為提供援助力量最大的國家,當地政府出台設立了一千盧布的入場券費用,所有外國遊客必須買票進入廣場,一直要徵收到2073年,所有費用都將用在修復廣場遺跡上。

 

至今五年的時光已過去,不知廣場的修建工作進展得如何?相信在尼泊爾政府的積極支持下,重現原貌的可能應該會提前到達。實際上當今全球各地的觀光景點,很多原汁原味的歷史建築都毀於二戰時的戰火中。尤其是日本和德國,歷史古蹟幾乎蕩然無存,現今遊客看到的只是大戰結束後重建的複製品,但大多數的遊客對此並不在意。

 

作者夫婦一生中唯一戴口罩旅遊的經驗。(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帶著傷感的心情回到酒店後,準備和妻子到附近街上巡視一番,不料剛走上大街,即被撲面的廢氣窒息得有上氣不及下氣的感覺。我不敢相信這是因為空氣的污染所致,因為我曾在其他空氣污染的城市旅遊時,也從沒有經歷過這一剎那撲面而來的襲擊。

 

這帶有衝刺力度的空氣裡含有一種無法解說的味道,也就是這個味道令我感到呼吸困難,這是一生中絕無僅有的經驗,我望望妻子,只見她用紙巾摀著鼻子,還不時打噴嚏,我立即告訴她有必要買口罩。

 

在這個山國的首都,要找會說英語的人不是問題,我們走了兩條街,到了好幾家商店詢問,最後在一家小百貨公司,找到了兩個N95口罩,但要價每只15美元。為了抵禦污濁的空氣,已無心去討價還價了。買好後,我們即將口罩戴上,才深深地吁了口氣,心情放鬆地返回酒店。

 

至今回憶起來,加德滿都因為污濁空氣而要戴口罩,只是因為我們習慣了清新的空氣而出現一時的不習慣,但是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病毒蔓延,不僅影響到全人類必須戴口罩,其威力甚至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命安全,何況已經有好幾百萬人死亡。

 

那麼尼泊爾的嚴重空氣污染,是否也應該被看成是無名病毒的一種?今天的地球上因為嚴重的溫室效應及空氣污染等客觀因素,各種無名的新型病毒出現,已經不是什麼奇怪現象了。

 

有感於加德滿都空氣的PM2.5恐怕已經超越了最高限度,雖然前台服務人員給我們提供一些城裏各國旅遊者最喜愛光顧的地方,我們還是決定就留在酒店晚餐。他們一共有三家餐廳,經過了解,其中一家供應特色的地方菜餚中就包含有特色風味的餃子,這是我們到尼泊爾旅遊之前就已經計畫必須品嚐的「國菜」。

 

作者夫婦在加德滿都猴廟石階上留影。(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到達餐廳時,接待我們的是一位年輕而且儀態端莊的女經理,她事前已經得知我們有一嚐當地餃子的願望,所以我們剛一坐下,她即給我們介紹餐廳裡每天都會供應不同的尼泊爾餃子,而當晚是肉餡的。另外她還給我們介紹了尼泊爾人頗為自豪的「達.巴.塔卡力」 (Daar Bhat Takari),當地人就簡稱為「達巴」。

 

因為長期受到印度的文化滲透,所以在當地的飲食中,幾乎是印度菜餚壟斷了當地的文化,咖哩也就成了餐桌上的必需品。「達巴」是尼泊爾人家家戶戶的主食,其中包括有扁豆湯、西紅柿醬、乾醃菜和酸奶。家境稍好的就加幾片烘乾牛肉,至於富闊人家必定會配有咖哩雞或者是肉類的食物。

 

在這家五星級酒店,我們點的「達巴」就配有咖哩雞和肉,非常豐富。當餃子端上來時,是一隻小蒸籠,一共是十只餃子,旁邊還放了一小碟辣醬。餃子的造型很吸引人,咬了第一口,味道非常別緻,只是外面包的餃子皮太厚了。不過既然來到尼泊爾,嚐到地方的特色風味,從中也可以了解到當地人民的傳統飲食習慣。

 

但我還是想起中國北方的餃子,中間厚周圍薄的餃子皮,咬在嘴裡就有一種欣賞自己文化的樂趣。為此我更想起青島的「鮁魚餃」。 我和妻子曾到當地的餐廳品嚐過廚師手工製作的鮁魚餃,的確與眾不同。該餐廳的女服務員非常有禮,而且對顧客很貼心。她看到我夫婦年齡稍長,在我們點菜的時候,給了出乎意料的建議。

 

她說:「先生,您點的菜太多了,兩位肯定吃不完,過於浪費,建議您這幾道菜點半份就足夠了。」

 

這還是我們旅遊生涯中初次得到如此親切而誠懇的服務。當所有的菜上桌後,所謂的半份,實際上比歐洲全份的菜量還要多。至今我仍忘不掉那位年紀並不大,但展現出的山東人憨厚誠實個性令人敬佩。

 

加德滿都給人的印象是亂哄哄一片,交通燈並不普及,所以很多十字路口的交通指揮,就得依賴交通警察的手工操作,有些路中央,交通警察帶著口罩在茫無頭緒的路況中忙得滿頭大汗,而很多路口的警察連口罩都不戴,看到他們嚴肅的神情,感佩於他們的敬業精神。

 

迫於空氣的過度污濁,我們縮短了尼泊爾的行程,原本計劃去另外幾個城市遊覽的興致也因此打消,當然也是因為當地公路路況實在令人心驚肉跳,出門旅行原本是休閒,沒有必要拿生命去做賭注。

 

猴廟的猴子從遊客手中奪得的戰利品,虎視眈眈地注視著筆者,深恐作者奪其所愛。(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幾天的加德滿都停留,走遍當地的文化歷史景點,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位在加德滿都東北角郊區的「布達佛塔」 (Boudha Stupa) 及「史瓦央布神廟」 (Swayambhunath)。這兩座浮屠聖廟和西藏喇嘛教都有深遠的歷史淵源,所以至今在兩座神廟附近,尤其是「布達佛塔」周圍至今仍有近50座西藏喇嘛修道院 (Gompas), 是達賴喇嘛在1950年代,因為抵抗中央失敗,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安排下,率領其追隨者逃到印度及尼泊爾,這裡就成了流亡西藏人的聚居地了。

 

在這兩座佛塔的頂端上四面都繪有一對眼睛和一只鼻子。這都深含著佛教的教誨意義。是一對代表佛神智慧的眼睛,不斷注視著他的周圍,射出令信徒們敬畏的眼神。而鼻子的符號是尼泊爾文字中的數目1,它象徵著通往佛教「般若」的唯一途徑。在尼泊爾幾乎所有的佛塔頂端,都繪製有同樣的眼睛和鼻子,在不斷地教育著尼泊爾人對佛神的虔誠敬仰。

 

「史瓦央布神廟」位在加德滿都的西邊,是一座僅次於「布達佛塔」規模的神廟,其規模及歷史傳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信徒及遊客。神廟的周遭生長著數十種名貴樹木,也許是自然環境使然,或是尼泊爾人對動物的尊重,這裡聚集著無數的猴子。

 

神廟上的猴子不僅對人沒有絲毫的懼怕,甚至還具有強烈的掠奪性。我就看到猴子在小攤販上奪取黃瓜條,然後坐在樹上悠閒地啃著它的戰利品。有的猴子甚至從遊人手中搶走飲料罐頭,並享受那清涼的飲料。所以當地人都將「史瓦央布神廟」又簡稱為「猴廟」,這樣對國際遊客也較容易記憶。

 

猴廟頂上的佛塔全貌。(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但我對「布達佛塔」更為感興趣,是因為它擁有著不同的歷史傳說。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是,當地有一位以養雞為生的寡婦馬.吉雅紫瑪 (Ma Jhyazima) 受到感召要為布達奉獻,於是她向當地國王請求獲得准許,用她養雞的所得來建造一座佛塔,她並不需要太大的土地,只要用一張牛皮大小的面積即可完成心願。

 

事實上她所謂的一張牛皮大小的牛皮是用剪刀將牛皮剪成細條,然後這細條圈出一塊她所要的地。她以一個卑微的小人物要施行如此偉大的願望,引起了當地富闊和有勢人物的嫉妒,紛紛向國王提出異議,要求撤銷這個計畫。

 

國王的答覆很簡單,既然話一出口,就不能再背信。當佛塔初期工程建成後,取名為 (Jhyarung Khashyor)。這位寡婦去世後, 她的四個兒子繼續完成了佛塔的全部工程,這個寓言在喜馬拉雅佛教社區裡廣為流傳。

 

加德滿都巴達佛塔頂端的結構。(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在聽完這位寡婦向國王提出只要一張牛皮大小的面積來建造佛塔的傳說,我衷心佩服這位女士的足智多謀,也讓我聯想起二十世紀初葉,外國傳教士在中國也曾有過類似的「詭計多端」。

 

那是1920年發生在雲南瀾滄江一個崇山峻嶺中的美國傳教士,向當地少數民族「拉古族」徵求土地建造教堂的一段不光彩的歷史。當時美國浸信會緬甸景棟教區,從1916年開始向雲南瀾滄江附近少數民族地區滲透,1920年派了一位中文名叫永偉里的傳教士,到瀾滄縣糯福鄉糯福村,和當地商酌,希望能得到一塊牛皮大小的面積土地興建教堂。當地人認為一張牛皮大小的土地,也佔不了多少,所以就同意了。

 

不料這位美國傳教士用剪刀,順著牛皮的周邊細細地剪成如帶子般的小條,然後施展開來作為衡量土地面積的標準。結果在當地建造了一座506.6 平方米的教堂,這座教堂至今仍然為當地的基督徒正常地運作。

 

事實上,瀾滄江一張牛皮建教堂的陰謀並不是西方宗教入侵中國的個別案子,幾乎在同時,法國天主教在雲南的茨中、明永等小村莊也發生過類似的醜聞,他們欺壓當地百姓的善良和無知,用更為狡詐的手腕,將牛皮先泡在水中,等牛皮發脹後再剪,這樣就增加了不少額外的面積。

 

後來這些歷史上除了既可笑又可悲的牛皮教堂外,還發生過好幾起因外國教會勢力的膨脹,造成和當地政府及居民的對立,最終產生了數起不幸的教案悲劇,這些歷史事蹟都成了當地政府教育人民的反面教材。我則一直在思索,歐美傳教士在中國的「牛皮教堂」,是否取經於尼泊爾寡婦向國王索取土地興建佛塔的計謀,值得歷史學家做更深入的研究。

 

巴達佛塔正對面的喇嘛修道院。(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看完這座歷經滄桑的佛塔,我們回到酒店,首先想到的還是那當地人捧為美食的餃子。在幾天的加德滿都停留期間,幾乎每天至少有一頓餃子作為主食,主要原因還是我對餃子的「情有獨鍾」。

 

少年時代在台北的生活,幾乎餐餐都是和麵食打交道,其中又以餃子為主。母親的絕佳手藝,就是我們晚輩們的口福。

 

後來到了義大利,還得感謝馬哥波羅的介紹,將中國的麵食介紹到他的祖國,只是將內容稍稍改變,用義大利人喜愛的奶酪和西紅柿醬配置,經過近八百年的傳承,如今義大利麵食已經獨霸世界飲食市場。

 

在數十種不同類別的義大利麵食中,我還是鍾意海鮮麵條,更容易被味蕾所接受。義大利的餃子Ravioli 嚴格說來,無法和中國的餃子相抗衡。因為高筋麵粉中摻了雞蛋,所以麵皮就比較硬。

 

義大利人製作餃子的程序很機械化。首先將麵粉桿成長條,隨即將餡兒平均放好,再用另一塊長條麵覆蓋在上面。然後用手將兩塊長條周邊麵粉壓緊,再用一個方形鋁製模子將餃子一個個地扣出來,看上去就是千遍一律的複製品。

 

義大利餃子Tortellini。(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但另一種義大利的肉餡餃子叫Tortellini,比 Ravioli 秀氣很多,而且味道也很適合中國人的胃口。

 

在義大利中部波羅亞 (Bologna) 城的清燉牛肉湯餃子,就是用這小個頭的餃子烹製出來的,和中國的清湯水餃一樣。但是義大利人進食時還要加奶酪粉,對他們而言是上乘的頭盤,可是濃濁的奶酪腥味,就將原本可口的清燉牛肉湯全攪和了。假如用中國人的方式,上桌前灑上一些蔥末和胡椒麵,就是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清燉牛肉湯餃子了。

 

可能是因爲要用上好的牛肉燉湯,成本上漲,同時功夫費時。所以近幾年來,每次到義大利,很難再找到六十年代的清燉牛肉湯餃子了。

 

其實餃子這個食物,在歐洲頗為普遍,可能是受到烏克蘭的影響,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在東歐,餃子在當地,幾乎都稱呼為 Pierogi。如波蘭的餃子全稱為Pierogi Quark,因為它裡面包的是當地的奶酪而得名,也是歐洲唯一可以嚐到甜味的餃子。

 

波蘭的烤餃子。(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其他如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等地的餃子,都是鹹味的。如俄羅斯的 Pelmeni 所用的餡兒有不同的肉類或是魚肉,配上洋蔥,或是蒜末,味道都不錯。在當地也有用「包麵」 (Baomian) 來稱呼這種麵食的。

 

相傳歐洲的餃子起源於希臘,但較為確切的論調認為餃子是來自海拉爾。因為俄羅斯的 Pelmeni和蒙古的 Bansh 很相似。實際上在土耳其卡薩克斯坦的 Manti、尼泊爾和西藏的 Momo、維吾爾族和烏茲別克的 Chuchvara、韓國的 Mandu,以及日本菜單上的 Gyoza,幾乎都和中國的餃子有密切的淵源。

 

俄羅斯的餃子。(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一種比較可信的傳說認為餃子就是直接從中國傳入俄羅斯的,也有人說餃子是蒙古人帶到西伯利亞,然後再傳到俄羅斯的腹地。不論哪種傳說,中國是餃子的發源地無庸置疑。歷史上記載,早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有餃子的紀錄,而東漢末年,中國歷史上的醫聖張仲景在告老還鄉後,發現當地人受風寒的毛病,就用羊肉及驅寒的藥物熬成「祛寒嬌耳湯」,因在湯裡放入麵粉包成的「嬌耳」故名,這所謂的「嬌耳」其實就是餃子的前身。

 

1972年中國考古學家們在新疆高昌王國遺址的阿斯塔納墓中發現有「餃子」 的實物,證明餃子在距今一千四百年的唐代就已經是民間主要食物了。到元明時代,餃子被稱為是「扁食」,而清代則稱為「餑餑」,後來在中國傳統的除夕夜煮餃子視為是「煮餑餑」。

 

西安餃子館製作的兔子造型餃子。(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經歷了長達兩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國的「餃子遠祖」尊稱應該是當之無愧的。有趣的是,波蘭將他們的傳統食物 Pierogi 除了當作是平時的主食外,也是聖誕節等重要節日,或是家庭生日、結婚生子等喜慶時,煮餃子待客是一件盛事。這和中國新年除夕和家庭的節日煮餃子是同一道理,那麼波蘭是否在這方面引進了中國的傳統習俗就不得而知了。

 

既然世界上有如此多的餃子種類,尤其是歐亞之間對吃餃子的傳統是如此的密切,那麼和中國的「餃子緣分」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即便餃子在歐亞諸國廣為流傳發展,但無論如何,仍然無法與西安的「餃子館」抗衡。

 

西安餃子館製作的核桃型餃子。(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從西安歷史古蹟「小雁塔」步行三分鐘即可到達的「德發長餃子館」,是一家舉世無雙實實在在的餃子館。他的餃子種類有108種,還供應其他的菜餚。不僅是名不虛傳,更令人折服的是他們的廚房裡幾乎都是一流的餃子藝術家。

 

我曾兩次前往品嚐他們的餃子宴,每上一道餃子,就是一份令人瞠目結舌的藝術品,就連最後一道甜品也是用蒸籠送上桌精美絕倫的手工藝術。

 

在尼泊爾參觀旅遊時,目睹因地震而損毀的歷史古蹟,引起的是無限的惋惜和感嘆。然而在短暫的逗留時光中,我終於嚐到地方特色的餃子 (momo),從而引發我對中國餃子更多的珍惜和寵愛,別看它只是從一個小小麵團製作出來的普通食物,它的舉世影響力卻是所有中國人都始料未及而足以自豪的光輝傳統!

(2020年5月25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尼泊爾的典型餃子。(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作者/劉敦仁

 

去南亞旅行,尼泊爾一直是我的上選,是基於當地悠久歷史,尤其是佛教的文化傳承,以及尼泊爾人的善良誠樸。還有就是那世界的最高山峰,喜馬拉雅山,將尼泊爾和中國比鄰而居。 雖然我沒有登山的慾望,但看到那雄踞世界的珠穆朗瑪峰,一股自豪之情就會躍然於心。

 

之所以遲遲未能成行,並不是因為路途的遙遠,而是受到其鄰國印度的影響,由於髒亂而不絕於耳的抱怨,從而將我的遊興大減。

 

2015年4月一次大地震的新聞,突然震醒了我對尼泊爾的嚮往而帶有幾分悔意。這次的地震是尼泊爾歷史上少有的災難,有的報導是7.8級,有的報導是8.1級,但都是地震史上極為罕見的八級大地震。它造成的災害除了百姓的死傷之外,房屋倒塌、交通損毀等災情,給這個原本就貧窮的國家更是雪上加霜。

 

最可怕的是經聯合國命名的當地世界文化遺產損毀無數。建造於1832年尼泊爾語稱之為達拉哈拉 (Dharahara) 塔,也稱為比姆森塔 (Bhimsen Tower) 的古蹟,高61.88米,在建造之初本是作為軍事用途的瞭望台,後來改成供遊客可以從上面遠眺尼泊爾山谷風光的看台,地震後僅剩下一個殘破的塔基。

 

加德滿都五星級酒店Yak & Yeti全貌。(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加德滿都的幾個著名歷史文化景點,也無一倖免。於是我有了到尼泊爾走一趟的計畫,但這將不是一次專程休閒旅遊,更想了解的是這次強震對尼泊爾的歷史文化究竟造成多大的傷害。

 

終於在2018年11月12日,我和妻子從廣州搭乘中國南方航空公司CZ6067航班,於清晨六點起飛,整個航程為五小時,登機後發現座位的安排很奇特。一般的中短途飛機,商務艙至少有兩排八個座位。而這架航班商務艙只有第一排的四個座位,其他均為經濟艙。

 

這是我們首次搭乘南方航空公司的航班,但是印象欠佳。首先在提供餐飲時連最基本的紅葡萄酒都闕如。飛機飛行平穩後,空中小姐就開始急匆匆地半小時裡完成供餐的任務。也許他們考慮到航班太早,餐後即可給旅客充分時間休息。

 

我和妻子期待在航程中,能夠享用尼泊爾的餐飲,遺憾的是只看到一份咖哩飯,但是端出來時,整個飯碗周邊都沾滿了飯粒,而且碗裡的白飯都堆得高過鼻子。猶如中國農村裡傳統上將飯壓得緊緊的,深怕客人吃不飽。勉強用畢後休眠片刻,即見到機艙外的雲端深處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時隱時現,不由精神為之一振。

 

加德滿都市區的擁擠景象。(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飛機徐徐降落,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比許多大城市長途汽車站還小的建築,我們魚貫入內,先自行在電腦上填寫好電子入境簽證手續,然後每人支付二十五美元的簽證費,就可以獲得入境落地簽證,雖然有效期只有十五天,卻是出入境多次的簽證,也許是方便旅客從加德滿都到不丹的旅程使用。

 

機場有預付費的出租車服務,我們要了一輛前往預訂好的酒店,費用為五百盧布(約為人民幣五十元),目的地是位在城中心的五星級酒店 Yat and Yeti。在出發之前,我們預訂這家酒店,是因為它有著非常輝煌的文化歷史。

 

它是在尼泊爾那拉王朝時代 (Rana 1846-1951)由當時朝廷內有權勢的人物下令建造最為豪華的皇宮劇場。到1970年後才由政府改建為五星級酒店,除了原來歷史建築的兩百間客房外,另外還加建了150間新客房,加上庭院內的設計及泳池,使其成為加德滿都本地最豪華的星級酒店。 所以我們一到機場,即想像這座酒店肯定是座落在車水馬龍的熱鬧街道上,或者是在幽靜的森林中。

 

當出租車在一扇佈滿鐵鏽的大門外停下來時,我們不由地大吃一驚,雖然四周非常僻靜,但卻是如同貧民窟的環境,路旁的空地上雜草叢生,到處是垃圾,路兩旁也沒有下水道。司機和守門人交談幾句後,即打開大門讓車進入。酒店的入口也沒有任何豪華的跡象,看上去就是一家三星級酒店。

 

服務台的工作人員非常和藹有禮,行李員將我們送到客房,室內的佈置還差強人意,推窗外望,一片綠茵草地,中央建有泳池,還有露天餐廳。

 

為爭取時間,我們放下行李後,即雇車直接前往位在首都南邊拉利特普 (Lalitpur) 區的帕坦杜巴廣場 (Patan Durbar Square) 。這是加德滿都三大歷史廣場之一,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它擁有136個庭院和55座廟宇。2015年的大地震,這裡受到的災難也是毀滅性的。我們走在人行道上,能進入眼簾的幾乎都是殘垣斷壁,甚至有些已經被夷為平地!幸運的是旁邊的皇宮應當是倖存的遺跡。

 

雖然廣場的歷史輝煌已是面目全非,仍然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為拯救這些嚴重損毀的歷史古蹟,已得到世界各地的支持,特別是中國為提供援助力量最大的國家,當地政府出台設立了一千盧布的入場券費用,所有外國遊客必須買票進入廣場,一直要徵收到2073年,所有費用都將用在修復廣場遺跡上。

 

至今五年的時光已過去,不知廣場的修建工作進展得如何?相信在尼泊爾政府的積極支持下,重現原貌的可能應該會提前到達。實際上當今全球各地的觀光景點,很多原汁原味的歷史建築都毀於二戰時的戰火中。尤其是日本和德國,歷史古蹟幾乎蕩然無存,現今遊客看到的只是大戰結束後重建的複製品,但大多數的遊客對此並不在意。

 

作者夫婦一生中唯一戴口罩旅遊的經驗。(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帶著傷感的心情回到酒店後,準備和妻子到附近街上巡視一番,不料剛走上大街,即被撲面的廢氣窒息得有上氣不及下氣的感覺。我不敢相信這是因為空氣的污染所致,因為我曾在其他空氣污染的城市旅遊時,也從沒有經歷過這一剎那撲面而來的襲擊。

 

這帶有衝刺力度的空氣裡含有一種無法解說的味道,也就是這個味道令我感到呼吸困難,這是一生中絕無僅有的經驗,我望望妻子,只見她用紙巾摀著鼻子,還不時打噴嚏,我立即告訴她有必要買口罩。

 

在這個山國的首都,要找會說英語的人不是問題,我們走了兩條街,到了好幾家商店詢問,最後在一家小百貨公司,找到了兩個N95口罩,但要價每只15美元。為了抵禦污濁的空氣,已無心去討價還價了。買好後,我們即將口罩戴上,才深深地吁了口氣,心情放鬆地返回酒店。

 

至今回憶起來,加德滿都因為污濁空氣而要戴口罩,只是因為我們習慣了清新的空氣而出現一時的不習慣,但是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病毒蔓延,不僅影響到全人類必須戴口罩,其威力甚至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命安全,何況已經有好幾百萬人死亡。

 

那麼尼泊爾的嚴重空氣污染,是否也應該被看成是無名病毒的一種?今天的地球上因為嚴重的溫室效應及空氣污染等客觀因素,各種無名的新型病毒出現,已經不是什麼奇怪現象了。

 

有感於加德滿都空氣的PM2.5恐怕已經超越了最高限度,雖然前台服務人員給我們提供一些城裏各國旅遊者最喜愛光顧的地方,我們還是決定就留在酒店晚餐。他們一共有三家餐廳,經過了解,其中一家供應特色的地方菜餚中就包含有特色風味的餃子,這是我們到尼泊爾旅遊之前就已經計畫必須品嚐的「國菜」。

 

作者夫婦在加德滿都猴廟石階上留影。(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到達餐廳時,接待我們的是一位年輕而且儀態端莊的女經理,她事前已經得知我們有一嚐當地餃子的願望,所以我們剛一坐下,她即給我們介紹餐廳裡每天都會供應不同的尼泊爾餃子,而當晚是肉餡的。另外她還給我們介紹了尼泊爾人頗為自豪的「達.巴.塔卡力」 (Daar Bhat Takari),當地人就簡稱為「達巴」。

 

因為長期受到印度的文化滲透,所以在當地的飲食中,幾乎是印度菜餚壟斷了當地的文化,咖哩也就成了餐桌上的必需品。「達巴」是尼泊爾人家家戶戶的主食,其中包括有扁豆湯、西紅柿醬、乾醃菜和酸奶。家境稍好的就加幾片烘乾牛肉,至於富闊人家必定會配有咖哩雞或者是肉類的食物。

 

在這家五星級酒店,我們點的「達巴」就配有咖哩雞和肉,非常豐富。當餃子端上來時,是一隻小蒸籠,一共是十只餃子,旁邊還放了一小碟辣醬。餃子的造型很吸引人,咬了第一口,味道非常別緻,只是外面包的餃子皮太厚了。不過既然來到尼泊爾,嚐到地方的特色風味,從中也可以了解到當地人民的傳統飲食習慣。

 

但我還是想起中國北方的餃子,中間厚周圍薄的餃子皮,咬在嘴裡就有一種欣賞自己文化的樂趣。為此我更想起青島的「鮁魚餃」。 我和妻子曾到當地的餐廳品嚐過廚師手工製作的鮁魚餃,的確與眾不同。該餐廳的女服務員非常有禮,而且對顧客很貼心。她看到我夫婦年齡稍長,在我們點菜的時候,給了出乎意料的建議。

 

她說:「先生,您點的菜太多了,兩位肯定吃不完,過於浪費,建議您這幾道菜點半份就足夠了。」

 

這還是我們旅遊生涯中初次得到如此親切而誠懇的服務。當所有的菜上桌後,所謂的半份,實際上比歐洲全份的菜量還要多。至今我仍忘不掉那位年紀並不大,但展現出的山東人憨厚誠實個性令人敬佩。

 

加德滿都給人的印象是亂哄哄一片,交通燈並不普及,所以很多十字路口的交通指揮,就得依賴交通警察的手工操作,有些路中央,交通警察帶著口罩在茫無頭緒的路況中忙得滿頭大汗,而很多路口的警察連口罩都不戴,看到他們嚴肅的神情,感佩於他們的敬業精神。

 

迫於空氣的過度污濁,我們縮短了尼泊爾的行程,原本計劃去另外幾個城市遊覽的興致也因此打消,當然也是因為當地公路路況實在令人心驚肉跳,出門旅行原本是休閒,沒有必要拿生命去做賭注。

 

猴廟的猴子從遊客手中奪得的戰利品,虎視眈眈地注視著筆者,深恐作者奪其所愛。(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幾天的加德滿都停留,走遍當地的文化歷史景點,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位在加德滿都東北角郊區的「布達佛塔」 (Boudha Stupa) 及「史瓦央布神廟」 (Swayambhunath)。這兩座浮屠聖廟和西藏喇嘛教都有深遠的歷史淵源,所以至今在兩座神廟附近,尤其是「布達佛塔」周圍至今仍有近50座西藏喇嘛修道院 (Gompas), 是達賴喇嘛在1950年代,因為抵抗中央失敗,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安排下,率領其追隨者逃到印度及尼泊爾,這裡就成了流亡西藏人的聚居地了。

 

在這兩座佛塔的頂端上四面都繪有一對眼睛和一只鼻子。這都深含著佛教的教誨意義。是一對代表佛神智慧的眼睛,不斷注視著他的周圍,射出令信徒們敬畏的眼神。而鼻子的符號是尼泊爾文字中的數目1,它象徵著通往佛教「般若」的唯一途徑。在尼泊爾幾乎所有的佛塔頂端,都繪製有同樣的眼睛和鼻子,在不斷地教育著尼泊爾人對佛神的虔誠敬仰。

 

「史瓦央布神廟」位在加德滿都的西邊,是一座僅次於「布達佛塔」規模的神廟,其規模及歷史傳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信徒及遊客。神廟的周遭生長著數十種名貴樹木,也許是自然環境使然,或是尼泊爾人對動物的尊重,這裡聚集著無數的猴子。

 

神廟上的猴子不僅對人沒有絲毫的懼怕,甚至還具有強烈的掠奪性。我就看到猴子在小攤販上奪取黃瓜條,然後坐在樹上悠閒地啃著它的戰利品。有的猴子甚至從遊人手中搶走飲料罐頭,並享受那清涼的飲料。所以當地人都將「史瓦央布神廟」又簡稱為「猴廟」,這樣對國際遊客也較容易記憶。

 

猴廟頂上的佛塔全貌。(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但我對「布達佛塔」更為感興趣,是因為它擁有著不同的歷史傳說。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是,當地有一位以養雞為生的寡婦馬.吉雅紫瑪 (Ma Jhyazima) 受到感召要為布達奉獻,於是她向當地國王請求獲得准許,用她養雞的所得來建造一座佛塔,她並不需要太大的土地,只要用一張牛皮大小的面積即可完成心願。

 

事實上她所謂的一張牛皮大小的牛皮是用剪刀將牛皮剪成細條,然後這細條圈出一塊她所要的地。她以一個卑微的小人物要施行如此偉大的願望,引起了當地富闊和有勢人物的嫉妒,紛紛向國王提出異議,要求撤銷這個計畫。

 

國王的答覆很簡單,既然話一出口,就不能再背信。當佛塔初期工程建成後,取名為 (Jhyarung Khashyor)。這位寡婦去世後, 她的四個兒子繼續完成了佛塔的全部工程,這個寓言在喜馬拉雅佛教社區裡廣為流傳。

 

加德滿都巴達佛塔頂端的結構。(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在聽完這位寡婦向國王提出只要一張牛皮大小的面積來建造佛塔的傳說,我衷心佩服這位女士的足智多謀,也讓我聯想起二十世紀初葉,外國傳教士在中國也曾有過類似的「詭計多端」。

 

那是1920年發生在雲南瀾滄江一個崇山峻嶺中的美國傳教士,向當地少數民族「拉古族」徵求土地建造教堂的一段不光彩的歷史。當時美國浸信會緬甸景棟教區,從1916年開始向雲南瀾滄江附近少數民族地區滲透,1920年派了一位中文名叫永偉里的傳教士,到瀾滄縣糯福鄉糯福村,和當地商酌,希望能得到一塊牛皮大小的面積土地興建教堂。當地人認為一張牛皮大小的土地,也佔不了多少,所以就同意了。

 

不料這位美國傳教士用剪刀,順著牛皮的周邊細細地剪成如帶子般的小條,然後施展開來作為衡量土地面積的標準。結果在當地建造了一座506.6 平方米的教堂,這座教堂至今仍然為當地的基督徒正常地運作。

 

事實上,瀾滄江一張牛皮建教堂的陰謀並不是西方宗教入侵中國的個別案子,幾乎在同時,法國天主教在雲南的茨中、明永等小村莊也發生過類似的醜聞,他們欺壓當地百姓的善良和無知,用更為狡詐的手腕,將牛皮先泡在水中,等牛皮發脹後再剪,這樣就增加了不少額外的面積。

 

後來這些歷史上除了既可笑又可悲的牛皮教堂外,還發生過好幾起因外國教會勢力的膨脹,造成和當地政府及居民的對立,最終產生了數起不幸的教案悲劇,這些歷史事蹟都成了當地政府教育人民的反面教材。我則一直在思索,歐美傳教士在中國的「牛皮教堂」,是否取經於尼泊爾寡婦向國王索取土地興建佛塔的計謀,值得歷史學家做更深入的研究。

 

巴達佛塔正對面的喇嘛修道院。(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看完這座歷經滄桑的佛塔,我們回到酒店,首先想到的還是那當地人捧為美食的餃子。在幾天的加德滿都停留期間,幾乎每天至少有一頓餃子作為主食,主要原因還是我對餃子的「情有獨鍾」。

 

少年時代在台北的生活,幾乎餐餐都是和麵食打交道,其中又以餃子為主。母親的絕佳手藝,就是我們晚輩們的口福。

 

後來到了義大利,還得感謝馬哥波羅的介紹,將中國的麵食介紹到他的祖國,只是將內容稍稍改變,用義大利人喜愛的奶酪和西紅柿醬配置,經過近八百年的傳承,如今義大利麵食已經獨霸世界飲食市場。

 

在數十種不同類別的義大利麵食中,我還是鍾意海鮮麵條,更容易被味蕾所接受。義大利的餃子Ravioli 嚴格說來,無法和中國的餃子相抗衡。因為高筋麵粉中摻了雞蛋,所以麵皮就比較硬。

 

義大利人製作餃子的程序很機械化。首先將麵粉桿成長條,隨即將餡兒平均放好,再用另一塊長條麵覆蓋在上面。然後用手將兩塊長條周邊麵粉壓緊,再用一個方形鋁製模子將餃子一個個地扣出來,看上去就是千遍一律的複製品。

 

義大利餃子Tortellini。(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但另一種義大利的肉餡餃子叫Tortellini,比 Ravioli 秀氣很多,而且味道也很適合中國人的胃口。

 

在義大利中部波羅亞 (Bologna) 城的清燉牛肉湯餃子,就是用這小個頭的餃子烹製出來的,和中國的清湯水餃一樣。但是義大利人進食時還要加奶酪粉,對他們而言是上乘的頭盤,可是濃濁的奶酪腥味,就將原本可口的清燉牛肉湯全攪和了。假如用中國人的方式,上桌前灑上一些蔥末和胡椒麵,就是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清燉牛肉湯餃子了。

 

可能是因爲要用上好的牛肉燉湯,成本上漲,同時功夫費時。所以近幾年來,每次到義大利,很難再找到六十年代的清燉牛肉湯餃子了。

 

其實餃子這個食物,在歐洲頗為普遍,可能是受到烏克蘭的影響,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在東歐,餃子在當地,幾乎都稱呼為 Pierogi。如波蘭的餃子全稱為Pierogi Quark,因為它裡面包的是當地的奶酪而得名,也是歐洲唯一可以嚐到甜味的餃子。

 

波蘭的烤餃子。(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其他如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等地的餃子,都是鹹味的。如俄羅斯的 Pelmeni 所用的餡兒有不同的肉類或是魚肉,配上洋蔥,或是蒜末,味道都不錯。在當地也有用「包麵」 (Baomian) 來稱呼這種麵食的。

 

相傳歐洲的餃子起源於希臘,但較為確切的論調認為餃子是來自海拉爾。因為俄羅斯的 Pelmeni和蒙古的 Bansh 很相似。實際上在土耳其卡薩克斯坦的 Manti、尼泊爾和西藏的 Momo、維吾爾族和烏茲別克的 Chuchvara、韓國的 Mandu,以及日本菜單上的 Gyoza,幾乎都和中國的餃子有密切的淵源。

 

俄羅斯的餃子。(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一種比較可信的傳說認為餃子就是直接從中國傳入俄羅斯的,也有人說餃子是蒙古人帶到西伯利亞,然後再傳到俄羅斯的腹地。不論哪種傳說,中國是餃子的發源地無庸置疑。歷史上記載,早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有餃子的紀錄,而東漢末年,中國歷史上的醫聖張仲景在告老還鄉後,發現當地人受風寒的毛病,就用羊肉及驅寒的藥物熬成「祛寒嬌耳湯」,因在湯裡放入麵粉包成的「嬌耳」故名,這所謂的「嬌耳」其實就是餃子的前身。

 

1972年中國考古學家們在新疆高昌王國遺址的阿斯塔納墓中發現有「餃子」 的實物,證明餃子在距今一千四百年的唐代就已經是民間主要食物了。到元明時代,餃子被稱為是「扁食」,而清代則稱為「餑餑」,後來在中國傳統的除夕夜煮餃子視為是「煮餑餑」。

 

西安餃子館製作的兔子造型餃子。(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經歷了長達兩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國的「餃子遠祖」尊稱應該是當之無愧的。有趣的是,波蘭將他們的傳統食物 Pierogi 除了當作是平時的主食外,也是聖誕節等重要節日,或是家庭生日、結婚生子等喜慶時,煮餃子待客是一件盛事。這和中國新年除夕和家庭的節日煮餃子是同一道理,那麼波蘭是否在這方面引進了中國的傳統習俗就不得而知了。

 

既然世界上有如此多的餃子種類,尤其是歐亞之間對吃餃子的傳統是如此的密切,那麼和中國的「餃子緣分」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即便餃子在歐亞諸國廣為流傳發展,但無論如何,仍然無法與西安的「餃子館」抗衡。

 

西安餃子館製作的核桃型餃子。(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從西安歷史古蹟「小雁塔」步行三分鐘即可到達的「德發長餃子館」,是一家舉世無雙實實在在的餃子館。他的餃子種類有108種,還供應其他的菜餚。不僅是名不虛傳,更令人折服的是他們的廚房裡幾乎都是一流的餃子藝術家。

 

我曾兩次前往品嚐他們的餃子宴,每上一道餃子,就是一份令人瞠目結舌的藝術品,就連最後一道甜品也是用蒸籠送上桌精美絕倫的手工藝術。

 

在尼泊爾參觀旅遊時,目睹因地震而損毀的歷史古蹟,引起的是無限的惋惜和感嘆。然而在短暫的逗留時光中,我終於嚐到地方特色的餃子 (momo),從而引發我對中國餃子更多的珍惜和寵愛,別看它只是從一個小小麵團製作出來的普通食物,它的舉世影響力卻是所有中國人都始料未及而足以自豪的光輝傳統!

(2020年5月25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