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要求國民黨要黨政軍退出校園。這幾年,民進黨在校園很活躍,但當年的教授團體,卻沒有聽到反對的聲音。(圖為台大學生會在校園「傅鐘」前,發表《轉型正義小組提案說明》,翻攝自台大學生會臉書)
作者/莊淇銘
新聞報導,台大學生會提案成立「校園轉型正義小組」。有朋友問我:多年來,你投入各種民主及社會運動,對台大學生會的提案及台灣民主未來的發展,有何看法?
跟朋友說:台大學生會要在校務會議提案,是台大內部的事。只是,台大已逐漸失去引領社會改革的領航地位。回想當年台大曾經是台灣民主運動的精神與指標,台大教授及學生的運動及意見都受到社會高度的重視。比如,1989年由十六位學者組成「澄社」,就受到各界的重視與尊崇。
於其時,澄社發表的言論及意見就受到社會高度關注,且影響社會與民心。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教授及學生關心的議題,是針對執政黨的一黨獨大、萬年國會、總統直選及迫害言論自由、不行政中立、不依法行政、刑法一百條、媒體壟斷、政黨進入校園等,這些社會急待改革解決的問題。
我也為了廢除萬年國會、總統直選、黨政軍退出校園及媒體,參與追求民主的各種運動,跟警察多次在街頭對峙抗爭。而後,為了廢除刑法一百條,全台灣許多大學罷課,幾乎所有社運團體,都走上街頭。在此抗爭中,我跟多位教授,被警察抬走。同時,也因批判及觸犯刑法100條,被依法起訴。當年,不少朋友為我捏把冷汗。
朋友說:我瞭解了,當年你們抗爭的都是執政黨執行了錯誤的政策,所以,學生運動及社會運動主要是針對執政黨的錯誤政策。
回朋友:沒錯!執政黨已成立「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該委員會當然可以提案要求台大做類似的事情。然而,基於大學自治的精神,要如何處理相關事務,還是由學校依各級會議決定。
我觀察任何社團或是各種運動,都會看其標準是否一致。比如,當年要求國民黨要黨政軍退出校園。這幾年,民進黨在校園很活躍,我就再看,當年反對的教授團體的態度。結果是,沒有聽到反對的聲音。
又比如,當年要求國民黨必須黨政軍退出三台,政府不得控制或影響媒體,因為媒體是第四權。目前民進黨對媒體的影響之深遠,已讓不少媒體不監督執政黨卻監督在野黨。這些偏頗報導的現象,經常出現時,我也未見當年反對政黨影響媒體的教授團體出來抗議。
當民進黨經由選舉拿到了政權,開始運用權力,進行掌控媒體,行政不公,壓迫言論自由。然後,原本抗爭這些問題的社運團體不再發聲,就會讓掌權者更無所忌憚的擴大權力。(圖/翻攝自民主進步黨臉書)
同樣的,當年要求國民黨要「依法行政,行政中立」,因為,依法行政及行政中立是民主法治最基本的基石,基石不固,國家危矣!澄社成立時,諸多要角皆來自台大,大學自治的理念更是他們所提倡及堅持,也掀起了風起雲湧的大學自治運動,大學校長從原本官派改成教育部遴選,而後,全部由大學自治遴選。是以,台大歷屆校長遴選,不僅是台大,更是全國大學自治的重要標竿。
本屆台大校長遴選,當管仲閔教授依「台大校長遴選辦法」參加遴選當選後,教育部依遴選辦法應該立即頒發校長證書。然而,當時教育部找盡各種理由刁難,遲遲不發當選證書。
朋友說:這就是不依法行政,行政不中立。我記得你當時寫了不少文章,指出教育部違反大學自治的精神。根據遴選辦法,頒發管仲閔的校長聘書,是教育部的義務,教育部完全沒有審查的權力。然而,教育部為什麼敢不依法行政?
跟朋友說:兩個因素。其一,權力的傲慢。其二,當年推動大學自治運動的人士大多緘默!令人憂心的是,這樣的狀況,會逐漸助長權力的腐化。
朋友再說:民主選出的政府,怎麼會腐化呢?回朋友說:1887年英國的阿克頓男爵就指出「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當一個政黨經由選舉拿到了政權,開始運用權力,學習國民黨當時的套路,進行掌控媒體,行政不公,壓迫言論自由。然後,原本抗爭這些問題的社運團體不再發聲,就會讓掌權者更無所忌憚的擴大權力。
君不見,民進黨已經掌控行政權及立法權,可說是完全執政。然而,民進黨的權力運作還是伸進了司法、考試及監察。應該中立的大法官提名、監察委員提名及考試委員提名,大多充滿了色彩及立場。
希特勒也是經由選舉,在1933年納粹黨成為德國國會第一大黨,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此後其執政聯盟再次在選舉中獲勝,逐漸將德國轉變為一黨專制、納粹、極權及獨裁統治的納粹德國。準此,誰說民主的選舉,不會形成獨裁的政府?!
作者簡介
莊淇銘,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士、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腦碩士、美國路易絲安娜大學電腦博士。現任智多新協會會長、台北市研考會委員、台北縣資訊委員會委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暨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自小成長不愛讀書,翹課離家出走是家常便飯。高中上夜校,大學考三次,最後終於考上成大。當兵期間,頓悟學習重要性,真正開始收心學習。
擔任過開南大學創校校長、高雄市立空大校長,以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三校校長、考試院典試委員、中華民國多媒體英語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45歲開始鑽研快速學習法,致力於學習效率研究,每年受邀演講場次200場以上, 專業知識領域達23種之多。除了是電腦專家外,可以講10種語言,是語言專家、社會觀察家、創新思考、生命教育、生死學及兩性關係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