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二樓階梯間往下望
撰文、攝影/徐丹語
再一次於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從南門市場方向走到濟南路上,這條街瞬間變得特別長。學生時期對於這裡印象大概就是假日去植物園寫生、對面建國中學的建築物很美,以及過年陪媽媽去南門市場買年貨等。隨著年齡漸長,來這一帶也漸漸不再那麼平凡,直到去了台博館南門園區開始,我又不斷再走訪周邊的老建物了!過了郵政博物館後,有一棟位於轉角邊的土褐色西式建築,它的前身是臺灣教育會館,現在則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以前從來沒注意過它,大概因為樸素的外觀加上周邊樹木多,像是一棟藏身在這之中的神秘地點。建於1931年的臺灣教育會館,在日本時期時作為台灣教育會定期集會地。光復後的1959年則成為台灣美國新聞處,直到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改為美國在台協會美國文化中心。往後還曾租給中華民國童子軍總部做使用。2007年時,便經由行政院核定,將這棟建築物改做成國家級「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預定地。經過籌設計畫定案後,進行修復工程,並於2011年2月28日正式對外開館營運。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轉折處外觀
入口外的走廊
三樓外觀和陽台
紀念館正門的外牆
右側建築牆面
二樓窗邊的設計
泉州街上的建築街景
寫著「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石碑
紀念館邊的街景一角
第一次走進來時,一如往常,我被大廳內的中央樓梯震驚到了!以往走訪大規模的西式建築,最讓我著迷的就是樓梯部分的格局,特別有張力。紀念館內的地面,有大紅色與寶藍色的花紋地毯,長型窗邊有紅色絨布材質的舊式窗簾,並大量採用自然光的方式照射進室內,又是一個如電影般的場景了!
氣勢滂礡的中央樓梯
三層階梯的格局看起來很奇幻
二樓的休息空間
寶藍色底與黃色花紋的地毯細節
二樓的展間與往三樓的樓梯
紅底花紋地毯
從高處往下看的階梯
閱讀間
最特殊的是二樓轉折處的部分,作為一個休息的大空間,還包含一個在窗邊的小型閱讀隔間,完全是在珍奧斯丁小說裡會出現的畫面。面向外側有一扇大木門,是通往陽台的地方。介於門口與陽台的交界處,有一個圓弧型的小走廊,從室內側旁窗邊望出去特別美。
二樓陽台的門口與走廊
圓弧型的走廊
柱子與牆面銜接的細節
陽台一角
窗戶外觀的設計
1947年2月28日,由於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處理群眾抗議事件不當,引發全省民變,政府派兵鎮壓,造成許多傷亡事件,史稱二二八事變。在二二八紀念公園裡有一座專門的紀念館,以豐富的圖文史料重現當年事件的場景,不過這一棟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雖然空間更大,不過歷史事件展覽的部分有限,主要還是展示台灣文化的相關內容。
當期特展的主題
精細的手繪作品
畫家為不同建築設計了新組合
其實,最吸引人的還是這棟建築的本身。三樓空間則做為特展區使用,近期的展覽主題剛好就跟建築相關。擁有建築專業背景的青年畫家葉佳緯先生,用繪畫創作的方式將台灣老建築集結起來,精細的刻畫出各種老建築的特徵細節,再重新設計組合,呈現了奇幻寫實的樣貌。
一樓右側的長廊
庭院內的紀念館外牆
庭園方向的紀念館一景
側門一角
外牆風格與英國近郊建築相似
走出紀念館後,偶然發現在泉州街方向的外牆,配上人行道和樹木,這樣的場景看起來特別像在歐洲。每次到一個地點,我會很習慣性地去欣賞它不同的角度,不論是外側或是內側,因為我知道永遠可以在同一棟建築中,不斷發掘它不一樣的迷人之處。
作者簡介
徐丹語,2015年長榮大學書畫系畢業,雖然書畫是本業,但也熱愛攝影和寫作,尤其對拍攝老建築情有獨鍾。以食物為題材的書畫作品曾在台灣、香港和日本的藝術博覽會展出,廣受好評,並為台灣著名龍都餐廳以及舊振南食品公司所收藏。追求繪畫、攝影、寫作等三者融為一體的藝文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