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11月5日,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舉辦的秋祭典,甫當選不久的總統蔡英文親臨主持,和老兵張興林(戴藍帽者)握手。
作者/陳婉真
台灣兵打共匪 張興林的奇幻軍旅回憶
1931年次的張興林,在即將邁入90高齡的今年初得了一場重病,家人從死神手中把他搶救回來,雖然病體虛弱,聽聞有人想去訪問他,非常興奮,兩小時的採訪過程,因為他重聽、病後講話比較慢,透過他的夫人劉雪子女士的協助,我們彷彿和他一起走過時光隧道,和他一起經歷一下打共匪,一下打國軍的奇幻軍旅回憶。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是全台灣唯一針對二戰及戰後初期台籍老兵(含台籍日本兵、台籍國軍及台籍共軍)的問題,每年會辦理相關學術研討會及春秋兩次祭典,並搜集老兵史料的人民團體,有鑑於老兵凋零速度極快,只要得知有願意受訪的老兵,我們就前往採訪,希望把這段未曾載入史籍的台灣兵故事,真實呈現。
老家在新竹縣老湖口(即今湖口老街附近)的張興林,戰後那年15歲,剛從日制的國民學校高等科畢業,聽說湖口的裝甲兵部隊在招募士兵,待遇很好,每月有400元,外加(食物)配給等福利,那時一般公務員的薪水也才不過300元左右,他決定去從軍,因為怕母親不答應,他是偷蓋了母親的圖章才能完成報名的。
2、「國防部核發台籍國軍、作戰被俘、特區被難人員各項給予統計表」。其中早期返台人員3萬人中,僅發給378人,其他人多數戰死,徐蚌會戰一役就死了很多台灣兵,至今無人聞問。
他被編為國軍70師。據他的印象,台灣兵總數約有14000人左右,以原住民為最多。但根據中國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大勢中原》書中說:「第70軍在台灣期間為了補充兵源,貼出佈告招募,適逢台灣戰後的失業人口很多,佈告一貼,報名踴躍,補充了3萬台灣兵。」
中華民國國防部則查無相關資料。
根據同為70師的梁啟祥老兵在多年前接受口述訪問時表示,他們算是被半騙投入國共內戰的,原因是陸軍70軍政治部於1945年12月4日刊登於《民報》上一則「招收志願兵告台灣同胞書」中說,該部奉令招收志願兵,凡屬台籍,或原中國籍而寄居台灣,年在17歲以上,30歲以下的青年均可參加。並說,入營以後,就與現在的國軍,享受同樣的待遇。
另根據1946年1月4日《台灣新生報》報導岡山駐軍招募志願兵情形,有以下描述:
岡山95師283團2營政治指導員黃希堯上尉,1945年12月31日在岡山共樂館召開街民大會時,對招募志願兵演講時說,對本省人之志願者,絕對不派遣出省外;並說明待遇如下:每月給白米45斤、薪俸120元、津貼100元、伙食費300元。
明明說好絕對不派遣出省外的,但梁啟祥報到後,起初部隊要他用「蔡金榮」這個名字,因為那時軍隊吃空缺(虛報軍糧軍餉)的情形很嚴重,不久就被派到中國打內戰,他是到了臨上船開赴中國前,才換回本名。
張興林則表示,因為戰後工作難找,當兵待遇又好,很多人報名參加,光是苗栗縣就有3百多人。
他們接受短期訓練後,部隊即搭船開往上海,再改搭火車到徐州,他記得從1946年11月起,在徐州做了9個月的要塞工程,剛做好共匪就打過來了,打了兩個月後兵敗被俘,最後一場戰役中他背部受了輕傷,療傷後變成共軍,回頭過來打國軍。
「共產黨軍白天都不打仗,他們白天躲在高梁田下喝酒、睡覺,你根本看不到人,晚上他們就出來了,每天晚上都出來夜襲,國軍晚上是不打仗的,怎麼打都打輸共軍。」
「我們後來轉到魯西南戰場,有一次打最久的是接連7天7夜激戰後,國軍全面潰敗,我就是在山東被俘的。」張興林說,那是1947年6月的事。
「共軍那時武器很多,我們每個人上戰場時,都分發240發子彈,外加8枚手榴彈,分別在前胸綁4枚、後背4枚,都是蘇聯提供給他們的。蘇聯也被共產黨騙了,取得武器後,共產黨把蘇聯逼退回去了。」他說。
也因為武器很多,共軍軍紀沒那麼嚴格,因此,很多人串通好夜間站衛兵的同袍,輕易就可以攜械逃亡;共軍也不會刻意去抓逃兵,反正他們一路俘擄國軍,兵源不成問題,萬一被抓回營區,長官會看每人的從軍意願如何,不想當兵的就放任他們離去,想留營的,先給予思想教育後再投入戰場。
張興林選擇逃亡,他想回台灣老家。
由於時局混亂,老百姓買武器自衛的需求很多,那時一支短槍可賣得銀圓200圓,附子彈價格更好,賣250圓,張興林於1949年從南京的營區逃出,搭火車到上海,再從上海到廣州,並由廣州搭船回台灣,他還記得船票是70銀圓,賣槍所得還有剩餘,不過太太劉雪子說,他們後來發現那些銀圓有很多是假的,反正戰亂中,真真假假有時也很難分。
張興林就這樣從15歲報名從軍,歷經4年的時間一下打共軍,一下又變成共軍,回頭過來打國軍,那是當年那一批赴中國打內戰台籍國軍的共同遭遇,有的甚至後來又被推去打韓戰,因為共產黨並不信任台灣兵,每次上戰場,台灣兵總是被推往第一線,當砲灰也無人關注。
他回到湖口老家後,主動到戶政機關報到,並告知他從中國打仗回來,戶政機關不相信,兵役單位又把他調去當了4個月的兵才回來。
他後來成為客家劇團的燈光師,那時的劇團都有檔期,在架設舞台布景時便需要燈光師調光,他就這樣在各劇團之間穿梭,因而認識了劇團演員劉雪子後結婚成家。其間也曾經遠赴日本,擔任台式餐廳的總鋪師。
3、張興林回台後擔任劇團燈光師,和客家戲劇演員劉雪子結婚。
雖然當初是考慮到薪水較高而去從軍,實際上張興林真正領到軍餉的期間很短,回來報到時連戶政機關都不相信他曾去打過內戰,因為兵荒馬亂的歲月中,咱們的國防部根本忘記有此事的存在,後來是經由台籍國軍許昭榮的積極奔走,才勉強為這些當年被遺忘的一群人爭取到一點微薄的補償金。
據國防部於1997年4月16日公布「台灣地區光復初期隨國軍赴大陸地區作戰人員撫慰金發放辦法」,其中規定,所謂早期返台人員涵蓋負傷成殘、不願投共、冒險突圍,以及戰到最後隨政府撤退返台者,發放之撫慰金為20萬元。辦法中並沒有規定須為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但梁啟祥親身經歷是有財產者不符申請要件而被拒。
4、工作人員訪問結束後,與張興林夫婦合影。
又,根據國防部提供一份2002年4月間製作的「國防部核發台籍國軍、作戰被俘、特區被難人員各項給與統計表」,其中區分為(1)「台籍國軍」、(2)「作戰被俘歸來人員」、(3)「特區工作被難人員」3類。除了台籍國軍是以慰問性質辦理之外,後二者均依「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發給退除給予,並發給戰士授田補償金、退休俸或退伍金、軍保給付、勛獎章獎金...等。台籍國軍發給之最高額為85萬元(僅限滯留大陸返台人員);作戰被俘人員最高233萬元;特區被難人員為835萬元。只有真正參加國共內戰的那批「早期返台人員」僅能領20萬元,差別明顯不同。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統計表中,所謂「台籍國軍」中還有一種是「徵僱用漁船民伕」,發給額度是撫慰金80萬元,怎麼反而是正式召募、曾經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早期國軍還不如臨時徵僱用的民伕?
5、雖然大病初癒,張興林堅持送我們到家門外,並相約等他病好後,一定到高雄參加台籍老兵的活動。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