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劉師舜 (二十二) 英譯之外的文史樂趣與成就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名人傳記》劉師舜 (二十二) 英譯之外的文史樂趣與成就
2020-06-17 07:00:00
A+
A
A-

劉師舜大使。(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作者/劉敦仁

 

《優傳媒刊介》

劉師舜(1900~1996)大使,中華民國著名外交官,中華民國與加拿大關係奠基者,二次世界大戰後廢除不平等條約第一人。曾任加拿大公使、大使,外交部政務次長、聯合國代表團副團長兼託管理事會首席代表、墨西哥大使。退休後致力於中國典籍、詩詞之英譯,享譽國際。

 

劉師舜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預備科,後以美國退還中國之庚子賠款赴美留學,先後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士、哈佛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國際公法博士(1925年3月)等學位。劉大使學貫中西,溫文儒雅,畢生對開拓中國外交關係及開展中西文化交流,有不可磨滅之貢獻。惜因人事傾軋,劉大使個性耿介,雖輩份、事功皆在蔣廷黻、葉公超之上,1958年被以不明原因、無退休金逼退,劉大使默默承受,含恨在美以著述終老。

 

其長侄劉敦仁先生勤於探索蒐羅,窮十年之力寫成劉師舜傳記,以遂心願。書中有關中國外交史之照片、文件、書信等珍貴史料極為豐富,有關外交關係之突破、經營、委屈求全等諸般情節,即在今日亦深富啓發,至於劉大使之政壇際遇更可窺當年官場文化,無不耐人尋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華民國近代外交史鉅著。

 

《優傳媒》獲作者授權,即日起選録有關劉大使事功章節,每周四見刋,以饗讀者。

 

(二十二) 英譯之外的文史樂趣與成就

 

除了將中華文化中的代表作品翻譯成英文之外,劉師舜也以他扎實的中文國學基礎,以及對中國詩詞的博大精深,將英國的詩歌文作品翻譯成中文,並且用中國的詩歌體譯成五言絕句,相當精妙。

 

他在清華求學畢業後,赴美留學,1926年學成歸國,在清華母校任教,就曾將英國小說家威爾斯 (H. G. Wells) 的作品 ‘ The Undying Fire 譯成中文並將該譯作命名為 ‘不滅之火’。 遺憾的是這本譯作已經很難找到。

 

不過他的另一部譯作 ‘沙場尋父記’ (Shrab and Rustum) 確是一部經典之作。劉師舜將這首892行英詩,用中文七千二百餘字的五言絕句七百一十二韻翻譯,充分顯露出這首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詩中的父子之情及戰爭現狀,而且還請了他在清華的同窗蕭公權 (1897-1981)為之作序, 封面由中華民國的政治人物張維翰 (1886-1979)以中國傳統詩學會名譽理事長的身份為該書題字。遺憾的是在1980年5月在臺北出版該中文譯本時,張維翰先生卻在前一年九月仙逝。

 

 

劉師舜的譯作中,蕭公權先生為其所作的序言:

 

 

 

為了對這部自在北京求學期間即接觸到的英國詩歌的尊重,也是對這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人的敬仰,劉師舜在為其譯作寫自序的時候,用工整的毛筆書寫,反映出這位曾經是傑出外交官的翻譯家,對譯作態度的認真和嚴謹:

 

 

 

 

 

為了提供給未來研究劉師舜外交生涯及其翻譯工作的有識之士在工作上的便利,我將這首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第一頁,連同劉師舜的五言絕句作為對照,即可透視出他在翻譯工作上的功力和對中英詩歌的深入瞭解:

 

 

 

在加拿大擔任公使職務時,劉師舜曾在前往中部溫尼辟市慰問華僑期間,參觀了當地一座大教堂,發現其中有一首出自加拿大一次世界大戰作戰軍隊的宗教官麥克雷 (John McCree) 所寫的 ‘In Flanders Fields’ (在福蘭德尓斯田中)詩歌篆刻在高大屏風上。在感歎之餘,將該詩歌全文以中文古詩七言絕句譯成中文。據說劉師舜的小女兒履仁生前服務於加拿大聯邦政府時,發現每年在一次世界大戰紀念日,加拿大學生都要背誦該詩,以表達對戰爭中犧牲官兵的懷念:

 

 

他在翻譯英國詩歌成中文前,必定會先深入細緻研究英國詩歌體裡押韻等結構,如在計畫翻譯十八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塞姆爾. 泰勒 . 克勒里祺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家喻戶曉的詩歌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古老水手的韻歌)。劉師舜即先將詩歌的每一個詩節的韻律,注明在詩節的後面,然後仔細地分析整個結構,這是方便為翻譯中文時,用中國的古詩五言絕句或是七言絕句作佈局。可見劉師舜在翻譯文字時的謹慎細緻。

 

遺憾的是我僅保留有紙張已經呈現黃色的劉氏英文手稿,而中文翻譯遍尋無著,也許是該譯作未出版前,劉氏已仙逝,抑或這部英文手稿僅僅是翻譯工作的前奏而已:

 

 (英國詩人作品的首頁,每句詩歌節後的英文字母是劉師舜手寫的詩歌押韻)

 

離開外交政壇後,劉師舜隱居在美國,生活條件並不寬裕,但是他在翻譯工作上卻是不遺餘力,先後將兩百首中國詩歌,用英文的詩歌體翻譯出版,同時又選擇了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翻譯成書,另外又翻譯了清代的諷刺小說, “二十年目睹的怪現狀”。最為艱辛而費時的是在翻譯四書的過程。他不僅要逐字的斟酌考慮,還要將之前出版的各種版本予以詳細比對及糾正其中錯誤。特別是英國傳教士James Legg的版本,是公認為尚能接受的英文版本,所以劉師舜即以此版本為基礎,細心推敲將其中的錯誤予以整理,終於完成了他的世紀之作。

 

與此同時,他生前的好友陳立夫先生出版的 ‘四書道貫’, 也在他不倦的精神下完成了英文譯作。

劉師舜不僅善長英譯中,而且在翻譯中文詩歌時,用英文詩歌體押韻,儘量保持著中文詩歌的意境。與此同時,他將英文詩歌翻譯成中文的時候,以五言絕句體現出中文詩歌的形體,同時也保持了英國詩歌內容的真實情景。充分展現劉師舜中英文的貫通和相互應用,絕非一般翻譯家所能望其項背的。

 

除了這些巨作外,劉師舜在其工作之餘,還研究古今的文化歷史,不論出自何內容,其專研的態度必定是嚴肅而專心。 如中國晉代詩人陶淵明,歷史上一直認為是江西九江人,經過研究,陶淵明居然是劉師舜的小同鄉,江西宜豐人。他考證了從歷史古籍及縣誌等資料,而得出的結論,並先後發表文章闡述論證的經過。先在 ‘東方雜誌’ 復刊第一期第三卷中發表了 ‘陶淵明的故鄉’, 接著又在宜豐文史資料第一輯中,發表了第二篇, ‘再論陶淵明原籍’:

 

(該文刊登在1986年11月的宜豐文史資料第一輯中)

 

由於對聯的聯語是中國文學中的特殊體裁,他和詩歌散文截然不同,作者在創作對聯時,不僅要有淵博的國學根底,而且必須具備敏捷的思維方式。劉師舜對特殊的文學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主因是受到曾祖等長輩的教誨和薰陶。從民國58年四月到七月,他在臺北的 ‘東西文化’ 月刊上先後連續刊載了四篇有關聯語的描述,趣味橫生。所以劉師舜讚歎中國的對聯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的絕妙佳作。他在四篇文章中,憑藉其驚人的記憶力,記錄下來許多他自年輕時代所看到的對聯。因為其中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和為官的操守。

 

如劉師舜的曾祖和祖父都有二品封典,所以在他祖宅門首懸有一塊 ‘資政第’ 的匾額。門兩旁有一幅對聯為:

 

       ‘十代書香綿世澤,九傳官業振家聲’

 

這幅對聯之所以出現在劉師舜祖宅的大門,是連同他的兒子前後十一代,都是讀書人,而每一代都曾在官場經歷過。但是家境始終貧寒,主要是為官清廉,代代相傳。

 

為此劉師舜記憶猶新地記錄下其曾祖劉如玉在湖南寧遠為官時,大堂前的一幅對聯足以教育後代為官的德行:

 

       ‘州縣責任非輕,豈敢恃我不愛錢,便盡了為官職分?

        父母心腸總好,安得使民皆樂業,莫做出犯法事情?'

 

在諸多的對聯中,令劉師舜最感觸的莫如幼年時,在南昌祖父寓所客室內懸掛的一幅,那是當時著名的御史胡思敬書贈其祖父的禮物:

 

       ’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

 

我在成長過程中,曾先後得到先伯父劉師舜及先父將該對聯書寫後相贈,目的是具有濃厚的教誨意義。但對劉師舜來說,這幅對聯是其三十年外交生涯最貼切的寫照。

 

 ‘聯語偶憶’ 刊印在 ‘東西文化’ 月刊的第一篇 (民國58年4月1日第51-52頁)

 

除了在古典文學的譯作傾注了大量心思外,劉師舜對中華民國國歌的歷史,也做了趣味性但富有歷史意義的研究。相信生活在國民黨統治下的老百姓,對其中的歷史幾乎是無人知曉的。通過他的記憶和執著,居然有四套不同的國歌傳承。

 

第一次使用最早的國歌應該是在清末民初時代,那時的國歌歌詞為:

 

       ‘於萬斯年,亞東大帝國!山嶽縱橫獨立幟。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

        地大物產博。揚我黃龍帝國徽!唱我帝國歌!’

 

根據他的記憶,回想起另外三首國歌,第一首為:

 

       ‘亞東開話中華遭。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

        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劉師舜在清華求學時代,就是由美國老師Katherine Seelye用國語教導學唱的。

 

然而第二首是尚書大傳所記載的虞舜所作歌曲 ‘卿雲歌’ 的詞句,一共只有四句,簡單而富有詩意:

      ’卿雲爛兮!乣漫漫兮!日月光華,且復旦兮!’

 

據記載,這首國歌的使用,正是袁世凱篡位稱帝的時代,所以用舜帝的歌曲作為國歌,不言而喻是反映袁世凱製造帝國的氣氛。在他 ‘駕崩’ 之後,中華民國又換了一次國歌,歌詞如下:

 

        ‘中國雄立宇宙間,萬萬年! 保衛人民中不偏。諸業發達江山固。四海之內太平年,萬萬年。’

 

這首國歌一直到民國九年,歸納起來,上述的四首國歌,都是劉師舜在清華學堂求學時唱過的中華民國國歌,後來國民黨將中國國民黨黨歌,作為國歌使用,至今在臺灣,仍然沿襲舊俗,繼續在公共場合中,使用這首應該是第五首中華民國國歌。

 

劉師舜為此專門寫了一篇題為 ‘關於中華民國國歌的回憶’ , 發表在臺灣傳記文學第二十卷第四期刊物中 (第6-7頁),而且還憑藉記憶,用五線譜完成了四首國歌的曲譜:

 

 

 

抗戰期間,因為戰局吃緊,北平的清華及北京兩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決定西遷,在雲南昆明共同設立西南聯合大學。由1938年到抗戰勝利後1946年宣佈結束。當時由清華校長梅貽琦, 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及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共同主持校務。

 

梅貽琦曾是劉師舜在清華學堂求學時代的老師,在他一生中對梅貽琦尊敬有加。同時劉師舜在抗戰時期親眼目睹生活的艱辛,這也許是劉師舜對翻譯西南聯大校歌產生興趣的誘因,也是對這所在抗戰時期極端艱苦的環境下,仍然造就了兩千多學子的表達的懷念和敬重:

 

 

(劉師舜親筆書寫的西南聯大校歌,及其翻譯的英文版本手稿)

 

他對音樂的愛好,從清華學堂求學時代就開始培養了。當時參加了校內的軍樂隊,當了長號手,而在哈佛大學研究時,仍然不忘其音樂的愛好而成為哈佛格里俱樂部 (Harvard Glee Club) 會員。

 

這個俱樂部是哈佛大學著名的六十人合唱團,創立於1858年,劉師舜能成為該俱樂部的會員,可見其音樂造詣是有一定的功力。他這個特別的興趣生前並不為人知曉,也因為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對他翻譯詩歌不無幫助。

劉師舜終其一生,深受中國禮教思想的薰陶,因此在對傳統國學的研究翻譯工作上,也是一絲不苟,嚴謹而深入。他曾將孔子的 ‘大同’ 論譯成英文,而這篇 ‘大同’ 論迄今一直懸掛在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中山堂和聯合國的大堂裡: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劉師舜大使。(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作者/劉敦仁

 

《優傳媒刊介》

劉師舜(1900~1996)大使,中華民國著名外交官,中華民國與加拿大關係奠基者,二次世界大戰後廢除不平等條約第一人。曾任加拿大公使、大使,外交部政務次長、聯合國代表團副團長兼託管理事會首席代表、墨西哥大使。退休後致力於中國典籍、詩詞之英譯,享譽國際。

 

劉師舜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預備科,後以美國退還中國之庚子賠款赴美留學,先後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士、哈佛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國際公法博士(1925年3月)等學位。劉大使學貫中西,溫文儒雅,畢生對開拓中國外交關係及開展中西文化交流,有不可磨滅之貢獻。惜因人事傾軋,劉大使個性耿介,雖輩份、事功皆在蔣廷黻、葉公超之上,1958年被以不明原因、無退休金逼退,劉大使默默承受,含恨在美以著述終老。

 

其長侄劉敦仁先生勤於探索蒐羅,窮十年之力寫成劉師舜傳記,以遂心願。書中有關中國外交史之照片、文件、書信等珍貴史料極為豐富,有關外交關係之突破、經營、委屈求全等諸般情節,即在今日亦深富啓發,至於劉大使之政壇際遇更可窺當年官場文化,無不耐人尋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華民國近代外交史鉅著。

 

《優傳媒》獲作者授權,即日起選録有關劉大使事功章節,每周四見刋,以饗讀者。

 

(二十二) 英譯之外的文史樂趣與成就

 

除了將中華文化中的代表作品翻譯成英文之外,劉師舜也以他扎實的中文國學基礎,以及對中國詩詞的博大精深,將英國的詩歌文作品翻譯成中文,並且用中國的詩歌體譯成五言絕句,相當精妙。

 

他在清華求學畢業後,赴美留學,1926年學成歸國,在清華母校任教,就曾將英國小說家威爾斯 (H. G. Wells) 的作品 ‘ The Undying Fire 譯成中文並將該譯作命名為 ‘不滅之火’。 遺憾的是這本譯作已經很難找到。

 

不過他的另一部譯作 ‘沙場尋父記’ (Shrab and Rustum) 確是一部經典之作。劉師舜將這首892行英詩,用中文七千二百餘字的五言絕句七百一十二韻翻譯,充分顯露出這首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詩中的父子之情及戰爭現狀,而且還請了他在清華的同窗蕭公權 (1897-1981)為之作序, 封面由中華民國的政治人物張維翰 (1886-1979)以中國傳統詩學會名譽理事長的身份為該書題字。遺憾的是在1980年5月在臺北出版該中文譯本時,張維翰先生卻在前一年九月仙逝。

 

 

劉師舜的譯作中,蕭公權先生為其所作的序言:

 

 

 

為了對這部自在北京求學期間即接觸到的英國詩歌的尊重,也是對這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人的敬仰,劉師舜在為其譯作寫自序的時候,用工整的毛筆書寫,反映出這位曾經是傑出外交官的翻譯家,對譯作態度的認真和嚴謹:

 

 

 

 

 

為了提供給未來研究劉師舜外交生涯及其翻譯工作的有識之士在工作上的便利,我將這首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第一頁,連同劉師舜的五言絕句作為對照,即可透視出他在翻譯工作上的功力和對中英詩歌的深入瞭解:

 

 

 

在加拿大擔任公使職務時,劉師舜曾在前往中部溫尼辟市慰問華僑期間,參觀了當地一座大教堂,發現其中有一首出自加拿大一次世界大戰作戰軍隊的宗教官麥克雷 (John McCree) 所寫的 ‘In Flanders Fields’ (在福蘭德尓斯田中)詩歌篆刻在高大屏風上。在感歎之餘,將該詩歌全文以中文古詩七言絕句譯成中文。據說劉師舜的小女兒履仁生前服務於加拿大聯邦政府時,發現每年在一次世界大戰紀念日,加拿大學生都要背誦該詩,以表達對戰爭中犧牲官兵的懷念:

 

 

他在翻譯英國詩歌成中文前,必定會先深入細緻研究英國詩歌體裡押韻等結構,如在計畫翻譯十八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塞姆爾. 泰勒 . 克勒里祺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家喻戶曉的詩歌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古老水手的韻歌)。劉師舜即先將詩歌的每一個詩節的韻律,注明在詩節的後面,然後仔細地分析整個結構,這是方便為翻譯中文時,用中國的古詩五言絕句或是七言絕句作佈局。可見劉師舜在翻譯文字時的謹慎細緻。

 

遺憾的是我僅保留有紙張已經呈現黃色的劉氏英文手稿,而中文翻譯遍尋無著,也許是該譯作未出版前,劉氏已仙逝,抑或這部英文手稿僅僅是翻譯工作的前奏而已:

 

 (英國詩人作品的首頁,每句詩歌節後的英文字母是劉師舜手寫的詩歌押韻)

 

離開外交政壇後,劉師舜隱居在美國,生活條件並不寬裕,但是他在翻譯工作上卻是不遺餘力,先後將兩百首中國詩歌,用英文的詩歌體翻譯出版,同時又選擇了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翻譯成書,另外又翻譯了清代的諷刺小說, “二十年目睹的怪現狀”。最為艱辛而費時的是在翻譯四書的過程。他不僅要逐字的斟酌考慮,還要將之前出版的各種版本予以詳細比對及糾正其中錯誤。特別是英國傳教士James Legg的版本,是公認為尚能接受的英文版本,所以劉師舜即以此版本為基礎,細心推敲將其中的錯誤予以整理,終於完成了他的世紀之作。

 

與此同時,他生前的好友陳立夫先生出版的 ‘四書道貫’, 也在他不倦的精神下完成了英文譯作。

劉師舜不僅善長英譯中,而且在翻譯中文詩歌時,用英文詩歌體押韻,儘量保持著中文詩歌的意境。與此同時,他將英文詩歌翻譯成中文的時候,以五言絕句體現出中文詩歌的形體,同時也保持了英國詩歌內容的真實情景。充分展現劉師舜中英文的貫通和相互應用,絕非一般翻譯家所能望其項背的。

 

除了這些巨作外,劉師舜在其工作之餘,還研究古今的文化歷史,不論出自何內容,其專研的態度必定是嚴肅而專心。 如中國晉代詩人陶淵明,歷史上一直認為是江西九江人,經過研究,陶淵明居然是劉師舜的小同鄉,江西宜豐人。他考證了從歷史古籍及縣誌等資料,而得出的結論,並先後發表文章闡述論證的經過。先在 ‘東方雜誌’ 復刊第一期第三卷中發表了 ‘陶淵明的故鄉’, 接著又在宜豐文史資料第一輯中,發表了第二篇, ‘再論陶淵明原籍’:

 

(該文刊登在1986年11月的宜豐文史資料第一輯中)

 

由於對聯的聯語是中國文學中的特殊體裁,他和詩歌散文截然不同,作者在創作對聯時,不僅要有淵博的國學根底,而且必須具備敏捷的思維方式。劉師舜對特殊的文學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主因是受到曾祖等長輩的教誨和薰陶。從民國58年四月到七月,他在臺北的 ‘東西文化’ 月刊上先後連續刊載了四篇有關聯語的描述,趣味橫生。所以劉師舜讚歎中國的對聯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的絕妙佳作。他在四篇文章中,憑藉其驚人的記憶力,記錄下來許多他自年輕時代所看到的對聯。因為其中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和為官的操守。

 

如劉師舜的曾祖和祖父都有二品封典,所以在他祖宅門首懸有一塊 ‘資政第’ 的匾額。門兩旁有一幅對聯為:

 

       ‘十代書香綿世澤,九傳官業振家聲’

 

這幅對聯之所以出現在劉師舜祖宅的大門,是連同他的兒子前後十一代,都是讀書人,而每一代都曾在官場經歷過。但是家境始終貧寒,主要是為官清廉,代代相傳。

 

為此劉師舜記憶猶新地記錄下其曾祖劉如玉在湖南寧遠為官時,大堂前的一幅對聯足以教育後代為官的德行:

 

       ‘州縣責任非輕,豈敢恃我不愛錢,便盡了為官職分?

        父母心腸總好,安得使民皆樂業,莫做出犯法事情?'

 

在諸多的對聯中,令劉師舜最感觸的莫如幼年時,在南昌祖父寓所客室內懸掛的一幅,那是當時著名的御史胡思敬書贈其祖父的禮物:

 

       ’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

 

我在成長過程中,曾先後得到先伯父劉師舜及先父將該對聯書寫後相贈,目的是具有濃厚的教誨意義。但對劉師舜來說,這幅對聯是其三十年外交生涯最貼切的寫照。

 

 ‘聯語偶憶’ 刊印在 ‘東西文化’ 月刊的第一篇 (民國58年4月1日第51-52頁)

 

除了在古典文學的譯作傾注了大量心思外,劉師舜對中華民國國歌的歷史,也做了趣味性但富有歷史意義的研究。相信生活在國民黨統治下的老百姓,對其中的歷史幾乎是無人知曉的。通過他的記憶和執著,居然有四套不同的國歌傳承。

 

第一次使用最早的國歌應該是在清末民初時代,那時的國歌歌詞為:

 

       ‘於萬斯年,亞東大帝國!山嶽縱橫獨立幟。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

        地大物產博。揚我黃龍帝國徽!唱我帝國歌!’

 

根據他的記憶,回想起另外三首國歌,第一首為:

 

       ‘亞東開話中華遭。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

        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劉師舜在清華求學時代,就是由美國老師Katherine Seelye用國語教導學唱的。

 

然而第二首是尚書大傳所記載的虞舜所作歌曲 ‘卿雲歌’ 的詞句,一共只有四句,簡單而富有詩意:

      ’卿雲爛兮!乣漫漫兮!日月光華,且復旦兮!’

 

據記載,這首國歌的使用,正是袁世凱篡位稱帝的時代,所以用舜帝的歌曲作為國歌,不言而喻是反映袁世凱製造帝國的氣氛。在他 ‘駕崩’ 之後,中華民國又換了一次國歌,歌詞如下:

 

        ‘中國雄立宇宙間,萬萬年! 保衛人民中不偏。諸業發達江山固。四海之內太平年,萬萬年。’

 

這首國歌一直到民國九年,歸納起來,上述的四首國歌,都是劉師舜在清華學堂求學時唱過的中華民國國歌,後來國民黨將中國國民黨黨歌,作為國歌使用,至今在臺灣,仍然沿襲舊俗,繼續在公共場合中,使用這首應該是第五首中華民國國歌。

 

劉師舜為此專門寫了一篇題為 ‘關於中華民國國歌的回憶’ , 發表在臺灣傳記文學第二十卷第四期刊物中 (第6-7頁),而且還憑藉記憶,用五線譜完成了四首國歌的曲譜:

 

 

 

抗戰期間,因為戰局吃緊,北平的清華及北京兩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決定西遷,在雲南昆明共同設立西南聯合大學。由1938年到抗戰勝利後1946年宣佈結束。當時由清華校長梅貽琦, 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及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共同主持校務。

 

梅貽琦曾是劉師舜在清華學堂求學時代的老師,在他一生中對梅貽琦尊敬有加。同時劉師舜在抗戰時期親眼目睹生活的艱辛,這也許是劉師舜對翻譯西南聯大校歌產生興趣的誘因,也是對這所在抗戰時期極端艱苦的環境下,仍然造就了兩千多學子的表達的懷念和敬重:

 

 

(劉師舜親筆書寫的西南聯大校歌,及其翻譯的英文版本手稿)

 

他對音樂的愛好,從清華學堂求學時代就開始培養了。當時參加了校內的軍樂隊,當了長號手,而在哈佛大學研究時,仍然不忘其音樂的愛好而成為哈佛格里俱樂部 (Harvard Glee Club) 會員。

 

這個俱樂部是哈佛大學著名的六十人合唱團,創立於1858年,劉師舜能成為該俱樂部的會員,可見其音樂造詣是有一定的功力。他這個特別的興趣生前並不為人知曉,也因為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對他翻譯詩歌不無幫助。

劉師舜終其一生,深受中國禮教思想的薰陶,因此在對傳統國學的研究翻譯工作上,也是一絲不苟,嚴謹而深入。他曾將孔子的 ‘大同’ 論譯成英文,而這篇 ‘大同’ 論迄今一直懸掛在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中山堂和聯合國的大堂裡: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