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萬欽透視歷史》美國非裔民眾在抗疫中暴動:重溫金恩愛與非暴力的精神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戴萬欽透視歷史》美國非裔民眾在抗疫中暴動:重溫金恩愛與非暴力的精神
2020-06-10 22:00:00
A+
A
A-

1964年的金恩。(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我有一個夢想,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堅信,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這是金恩博士1963年留下來常被世人普遍引述的感人名言。今天在非洲裔國民佛洛伊德(George Floyd)被警察粗暴虐死而引發多地暴動之際,很值得再度審視金恩領導非暴力民權運動的精神和成就。

 

去過新德里的甘地陵園致敬。1999年造訪金恩出生地亞特蘭大市的金恩紀念博物館時,甫入大廳即見到醒目高懸的印度聖雄甘地遺相。金恩視甘地為偶像,師法甘地的非暴力公民抗命精神。

 

金恩在1964年10月14日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1964年也是林肯總統1864年打贏南北戰爭解放黑奴的一百周年。

 

1955年12月,年方26歲,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浸信會擔任牧師的金恩,積極參與且領導美國非洲裔國民的民權運動。金恩在該年6月甫於波士頓大學攻得神學博士學位。

 

金恩參與向華盛頓進軍遊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1955年12月1日,蒙哥馬利市黑人年輕女士羅莎·派克斯(Rosa Parks),在工作下班搭乘公車時,坐在平常指定給黑人座位的第一排上。有四位同行的白人青年上車,其中有一位坐不下限白人方能入座的座位區。司機乃要求坐在黑人席位第一排的四名黑人全部讓座而站著。羅莎多年後在電視訪問中説明,當天因為異常疲憊才會拒絕,結果遭到司機召警而下獄。蒙哥馬利市的黑人佩服羅莎的勇氣,決定罷乘公車,直到黑白人種在搭乘公車時能有平等待遇。結果罷乘運動持續超過一年。黑人寧願走路或是搭乘黑人擁有的計程車。羅莎在2005年,以92高齡壽終正寢。她的生日和被捕日,在加州及俄亥俄州都是紀念日。而當年領導罷乘抗議運動的風雲人物,就是金恩。

 

金恩在黑人民權運動中所以被視為是最重要的領袖,是因為他擁有博士學位,口才過人,而且父親就是基督教牧師。金恩的個性勇邁,不懼牢獄之災,甚至連犠牲性命也願意。但是,金恩始終強調愛的力量。金恩在蒙哥馬利市,對支持抗議運動的群眾一再疾聲提醒:即使我們每天都遭到逮捕和迫害,「我們永遠都不可陷落到去憎恨他們的地步,我們必須將愛運用為武器」。

 

金恩接著趁勢在1957年參與發起成立「南方基督教領導協會」(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並當選為首任會長,致力協調美國整個南方的非暴力民權運動。金恩在1960年10月,曾因為在亞特蘭大一家百貨公司門前參加靜坐抗議而被捕。

 

後來,金恩於1963年4月中旬,又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領導非暴力民權抗議運動,再度遭到逮捕,被捕的非洲裔群眾在一千人以上。而金恩在獄中違規在報紙上發表了「伯明罕獄中信」,受到全國注目。他在4月底獲得邦政府介入而出獄後,仍然持續不懈策進抗議。結果,美國汽車工人聯盟工會的會長魯塞爾(Walter Reuther),動容評論說:「只要我們不容許自由在伯明翰市高舉,我們就無法捍衛柏林的自由。」

 

1963年8月28日,向華盛頓進軍。(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金恩1963年8月28日在華府林肯紀念堂的演講,是美國民權運動重要的里程碑,也是美國歷史巨輪前進的重要一頁。當天抗議示威活動的主題是「為工作和自由進軍」。向華府進軍的抗議示威活動,共約有二十萬非洲裔國民踴躍參加。金恩動人的演講,間接借重林肯解放黑奴的意義與甘地不合作運動成功的精神。尤其,金恩巧妙襲用聖經傳道感動人心的修辭風格。

 

金恩在演講中,再度如下強調非暴力的抗爭原則:「在爭取合法地位的過程中,我們不要採取錯誤的做法。我們不要為了滿足對自由的渴望,而抱著敵對和仇恨之杯痛飲。我們在鬥爭時,必須求舉止得體,紀律嚴明。我們不能容許我們所高具創意的抗議,惡化為暴力行為。我們要不斷昇華到崇高的境界,以心靈的力量,對付物質的力量。」

 

金恩以有力又感人的措詞,誠摰陳述他所懐抱的夢想,呼籲在場的群眾一起爭取世人的祝福和合作,幫助他及非洲裔同胞獲得平等的自由。

 

金恩感性十足地説:「雖然我們遭逢種種的橫逆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其實是深深扎根在美國夢裡頭的。」他強調他的夢想乃是承襲美國立國的信念。金恩如下陳述他心中的願景:「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 我們堅信,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金恩在華盛頓特區發表演講《我有一個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英國籍定居在美國工作的名記者兼作家華克(Martin Walker)在著作《重生的美國》(America Reborn)中記述:甘迺迪總統當時坐在白宮㰐圓形辦公室中,收看電視台對金恩演講的現場直播。甘迺迪不禁喃喃自語地説:「他真是厲害(He’s damn good)。」

 

林肯在1863年便已經頒佈「解放奴隸宣言」。但是,黑人生活貧困及社會地位嚴重低落,一直是美國的困窘問題。愛爾蘭裔又信奉天主教的甘迺迪,很清楚黑人問題是美國嚴重的道德危機。但是,甘迺迪依然拒絕在1963年1月1日到林肯紀念堂參加林肯解放奴隸宣言百年的纪念儀式。當時,許多黑人及不少自由派白人期待他去參加且發表「第二次解放奴隸宣言」。甘迺迪直到1963年6月,方坦率承認説:「這不是警察的行動所能應付的⋯⋯這也不是用象徴性的舉動或是空談,所能平定的。」

 

詹森在甘迺迪於1963年11月於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後,繼位為總統。詹森在1964年5月22日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演講時,提出「偉大的社會」(Great Society)政綱,承諾將以立法行動增進民權和繁榮社會,建立聯邦醫療保險制度,增加對民眾的醫療及教育支援。詹森説:「美國不僅有機會走向一個富裕和強大的社會,而且有機會走向偉大的社會。」他明說:「偉大的社會」政綱,就是要專注解決貧窮和種族上不正義的問題。

 

詹森果真在1964年7月2日簽署了意義長存的民權法案。該法案授權取締長久存在於各種公共事業及公共空間和就業明文規定中的種族歧視。法案也規定聯邦政府可以停止撥款給堅持種族隔離的任何學校。其既規定未來在聯邦公職選舉與公務人員進用上,不得再有種族歧視,而且也規定將保障黑人在聯邦和地方的投票權。

 

金恩在1965年美國投票權利法案通過後,便將注意力投注在黑人的貧困及北方各州的「事實」種族隔離問題上。後來,金恩引發的爭議在於,他堅持將反越戰立場和民權運動緊密結合起來。他在1967年初開始出面反對越戰,主張更多資源應該投注在美國本身的社會建設。

 

金恩在明尼蘇達大學反越戰遊行上演講,聖保羅,1967年4月27日。(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金恩的民權運動思想,究竟是如何鍛造出來的呢?他在就讀博士班時,即專注鑽研指導教授所擅長的基督教神學「本人主義」(personalism)理論,其主張上帝並非抽象存在,是有個性的,也是個人可以去接觸理解的。金恩在博士論文中進而深入闡述人格陶冶的重要性以及人人都宜確立自我覺醒和設定自我的遵循方向。美國學者邁爾斯(Peter C. Myers)認為:金恩愛與非暴力的民權運動思想,主要是源自於對基督教的信仰,而非洛克與傑佛遜的自由主義政治思想。金恩相信生命的目標,乃是在於執行上帝的旨意。金恩接受宇宙是顯示有道德秩序和目的存在的。金恩強調:人的價值就在於和上帝的關係,而自由則可以彰顯人的本質。

 

基督教箴訓信徒要敬愛上帝,要愛鄰居,甚至要愛仇敵如己。金恩大力加以宣揚,也響應從事「社會福音運動(social gospel),參與對社會進行改造。

 

而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當年在處理有關單位匿名提供偷録金恩私生活的録音帶時,所展現的自由獨立不阿新聞倫理和風骨,也是美國偉大之處。

 

金恩在1968年死於槍擊謀殺。當時的聯邦政府是否涉及幕後策動,真相如今依然是撲朔迷離。 金恩絕對不是唯法律是從的乖乖牌。金恩的公民不服從思想和行動,另可以追溯到受蘇格拉底、聖奧古斯汀、梭羅及甘地所啟發。金恩深信:不公正的法律,不是真法律,而不和邪惡或者不公正合作,乃是道德上的一種義務。金恩一再倡言:非法的抗議,至少在某些情況下,既是在道德上正確的,也甚至算是某種義務。

 

馬丁·路德·金恩和馬爾科姆·X,1964年3月26日。(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金恩主張:黑人在美國社會的犯罪行為,絕對應予譴責。但是,黑人是出生在白人所犯下更大罪行的社會中。金恩始終反對在美國推動黑人種族主義。他在民權運動中強調愛及原諒美國白色人種。他不認為美國的白種人,是不可救贖的種族主義者。

 

金恩衷心期盼非洲裔國民,能為美國心靈的道德改革作出特別貢獻,甚至能夠有利於整個西方文明的自省。

 

金恩的言行,和曾經改信伊斯蘭教並且鼓吹暴烈行動的黑人激進種族主義者馬爾克姆·X (Malcolm X),是大不相同的。美國社會今天對於黑人平等權利的法律規範,遠遠超邁開國元勳富蘭克林對黑人奴隷的同情。今年十一月美國大選投票前,川普和拜登兩人,都必須更加積極針對黑人及生活在社會底層民眾所遭遇的困難和歧視,提出有力的主張。

 

暴動的烏雲緊緊籠罩著美國。此際重溫金恩所抱持的愛與非暴力精神,心頭更受感動!  

 

1964年的金恩。(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我有一個夢想,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堅信,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這是金恩博士1963年留下來常被世人普遍引述的感人名言。今天在非洲裔國民佛洛伊德(George Floyd)被警察粗暴虐死而引發多地暴動之際,很值得再度審視金恩領導非暴力民權運動的精神和成就。

 

去過新德里的甘地陵園致敬。1999年造訪金恩出生地亞特蘭大市的金恩紀念博物館時,甫入大廳即見到醒目高懸的印度聖雄甘地遺相。金恩視甘地為偶像,師法甘地的非暴力公民抗命精神。

 

金恩在1964年10月14日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1964年也是林肯總統1864年打贏南北戰爭解放黑奴的一百周年。

 

1955年12月,年方26歲,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浸信會擔任牧師的金恩,積極參與且領導美國非洲裔國民的民權運動。金恩在該年6月甫於波士頓大學攻得神學博士學位。

 

金恩參與向華盛頓進軍遊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1955年12月1日,蒙哥馬利市黑人年輕女士羅莎·派克斯(Rosa Parks),在工作下班搭乘公車時,坐在平常指定給黑人座位的第一排上。有四位同行的白人青年上車,其中有一位坐不下限白人方能入座的座位區。司機乃要求坐在黑人席位第一排的四名黑人全部讓座而站著。羅莎多年後在電視訪問中説明,當天因為異常疲憊才會拒絕,結果遭到司機召警而下獄。蒙哥馬利市的黑人佩服羅莎的勇氣,決定罷乘公車,直到黑白人種在搭乘公車時能有平等待遇。結果罷乘運動持續超過一年。黑人寧願走路或是搭乘黑人擁有的計程車。羅莎在2005年,以92高齡壽終正寢。她的生日和被捕日,在加州及俄亥俄州都是紀念日。而當年領導罷乘抗議運動的風雲人物,就是金恩。

 

金恩在黑人民權運動中所以被視為是最重要的領袖,是因為他擁有博士學位,口才過人,而且父親就是基督教牧師。金恩的個性勇邁,不懼牢獄之災,甚至連犠牲性命也願意。但是,金恩始終強調愛的力量。金恩在蒙哥馬利市,對支持抗議運動的群眾一再疾聲提醒:即使我們每天都遭到逮捕和迫害,「我們永遠都不可陷落到去憎恨他們的地步,我們必須將愛運用為武器」。

 

金恩接著趁勢在1957年參與發起成立「南方基督教領導協會」(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並當選為首任會長,致力協調美國整個南方的非暴力民權運動。金恩在1960年10月,曾因為在亞特蘭大一家百貨公司門前參加靜坐抗議而被捕。

 

後來,金恩於1963年4月中旬,又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領導非暴力民權抗議運動,再度遭到逮捕,被捕的非洲裔群眾在一千人以上。而金恩在獄中違規在報紙上發表了「伯明罕獄中信」,受到全國注目。他在4月底獲得邦政府介入而出獄後,仍然持續不懈策進抗議。結果,美國汽車工人聯盟工會的會長魯塞爾(Walter Reuther),動容評論說:「只要我們不容許自由在伯明翰市高舉,我們就無法捍衛柏林的自由。」

 

1963年8月28日,向華盛頓進軍。(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金恩1963年8月28日在華府林肯紀念堂的演講,是美國民權運動重要的里程碑,也是美國歷史巨輪前進的重要一頁。當天抗議示威活動的主題是「為工作和自由進軍」。向華府進軍的抗議示威活動,共約有二十萬非洲裔國民踴躍參加。金恩動人的演講,間接借重林肯解放黑奴的意義與甘地不合作運動成功的精神。尤其,金恩巧妙襲用聖經傳道感動人心的修辭風格。

 

金恩在演講中,再度如下強調非暴力的抗爭原則:「在爭取合法地位的過程中,我們不要採取錯誤的做法。我們不要為了滿足對自由的渴望,而抱著敵對和仇恨之杯痛飲。我們在鬥爭時,必須求舉止得體,紀律嚴明。我們不能容許我們所高具創意的抗議,惡化為暴力行為。我們要不斷昇華到崇高的境界,以心靈的力量,對付物質的力量。」

 

金恩以有力又感人的措詞,誠摰陳述他所懐抱的夢想,呼籲在場的群眾一起爭取世人的祝福和合作,幫助他及非洲裔同胞獲得平等的自由。

 

金恩感性十足地説:「雖然我們遭逢種種的橫逆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其實是深深扎根在美國夢裡頭的。」他強調他的夢想乃是承襲美國立國的信念。金恩如下陳述他心中的願景:「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 我們堅信,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金恩在華盛頓特區發表演講《我有一個夢》。(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英國籍定居在美國工作的名記者兼作家華克(Martin Walker)在著作《重生的美國》(America Reborn)中記述:甘迺迪總統當時坐在白宮㰐圓形辦公室中,收看電視台對金恩演講的現場直播。甘迺迪不禁喃喃自語地説:「他真是厲害(He’s damn good)。」

 

林肯在1863年便已經頒佈「解放奴隸宣言」。但是,黑人生活貧困及社會地位嚴重低落,一直是美國的困窘問題。愛爾蘭裔又信奉天主教的甘迺迪,很清楚黑人問題是美國嚴重的道德危機。但是,甘迺迪依然拒絕在1963年1月1日到林肯紀念堂參加林肯解放奴隸宣言百年的纪念儀式。當時,許多黑人及不少自由派白人期待他去參加且發表「第二次解放奴隸宣言」。甘迺迪直到1963年6月,方坦率承認説:「這不是警察的行動所能應付的⋯⋯這也不是用象徴性的舉動或是空談,所能平定的。」

 

詹森在甘迺迪於1963年11月於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後,繼位為總統。詹森在1964年5月22日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演講時,提出「偉大的社會」(Great Society)政綱,承諾將以立法行動增進民權和繁榮社會,建立聯邦醫療保險制度,增加對民眾的醫療及教育支援。詹森説:「美國不僅有機會走向一個富裕和強大的社會,而且有機會走向偉大的社會。」他明說:「偉大的社會」政綱,就是要專注解決貧窮和種族上不正義的問題。

 

詹森果真在1964年7月2日簽署了意義長存的民權法案。該法案授權取締長久存在於各種公共事業及公共空間和就業明文規定中的種族歧視。法案也規定聯邦政府可以停止撥款給堅持種族隔離的任何學校。其既規定未來在聯邦公職選舉與公務人員進用上,不得再有種族歧視,而且也規定將保障黑人在聯邦和地方的投票權。

 

金恩在1965年美國投票權利法案通過後,便將注意力投注在黑人的貧困及北方各州的「事實」種族隔離問題上。後來,金恩引發的爭議在於,他堅持將反越戰立場和民權運動緊密結合起來。他在1967年初開始出面反對越戰,主張更多資源應該投注在美國本身的社會建設。

 

金恩在明尼蘇達大學反越戰遊行上演講,聖保羅,1967年4月27日。(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金恩的民權運動思想,究竟是如何鍛造出來的呢?他在就讀博士班時,即專注鑽研指導教授所擅長的基督教神學「本人主義」(personalism)理論,其主張上帝並非抽象存在,是有個性的,也是個人可以去接觸理解的。金恩在博士論文中進而深入闡述人格陶冶的重要性以及人人都宜確立自我覺醒和設定自我的遵循方向。美國學者邁爾斯(Peter C. Myers)認為:金恩愛與非暴力的民權運動思想,主要是源自於對基督教的信仰,而非洛克與傑佛遜的自由主義政治思想。金恩相信生命的目標,乃是在於執行上帝的旨意。金恩接受宇宙是顯示有道德秩序和目的存在的。金恩強調:人的價值就在於和上帝的關係,而自由則可以彰顯人的本質。

 

基督教箴訓信徒要敬愛上帝,要愛鄰居,甚至要愛仇敵如己。金恩大力加以宣揚,也響應從事「社會福音運動(social gospel),參與對社會進行改造。

 

而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當年在處理有關單位匿名提供偷録金恩私生活的録音帶時,所展現的自由獨立不阿新聞倫理和風骨,也是美國偉大之處。

 

金恩在1968年死於槍擊謀殺。當時的聯邦政府是否涉及幕後策動,真相如今依然是撲朔迷離。 金恩絕對不是唯法律是從的乖乖牌。金恩的公民不服從思想和行動,另可以追溯到受蘇格拉底、聖奧古斯汀、梭羅及甘地所啟發。金恩深信:不公正的法律,不是真法律,而不和邪惡或者不公正合作,乃是道德上的一種義務。金恩一再倡言:非法的抗議,至少在某些情況下,既是在道德上正確的,也甚至算是某種義務。

 

馬丁·路德·金恩和馬爾科姆·X,1964年3月26日。(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金恩主張:黑人在美國社會的犯罪行為,絕對應予譴責。但是,黑人是出生在白人所犯下更大罪行的社會中。金恩始終反對在美國推動黑人種族主義。他在民權運動中強調愛及原諒美國白色人種。他不認為美國的白種人,是不可救贖的種族主義者。

 

金恩衷心期盼非洲裔國民,能為美國心靈的道德改革作出特別貢獻,甚至能夠有利於整個西方文明的自省。

 

金恩的言行,和曾經改信伊斯蘭教並且鼓吹暴烈行動的黑人激進種族主義者馬爾克姆·X (Malcolm X),是大不相同的。美國社會今天對於黑人平等權利的法律規範,遠遠超邁開國元勳富蘭克林對黑人奴隷的同情。今年十一月美國大選投票前,川普和拜登兩人,都必須更加積極針對黑人及生活在社會底層民眾所遭遇的困難和歧視,提出有力的主張。

 

暴動的烏雲緊緊籠罩著美國。此際重溫金恩所抱持的愛與非暴力精神,心頭更受感動!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