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古堡全景。(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作者/劉敦仁
父親曾在我童年的時候,安排一位清末的落魄進士在家鄉祠堂裡教我古文,每天除了寫大小楷各一篇外,授業的重點就是必須背誦一篇古典文學,包括《左傳》、《四書五經》、《孔孟之道》等等。為此,腦袋上還多次捱過老學究的劈啪責罰。
明知父親的苦心培植是為我的將來鋪路,叛逆的個性卻始終引導我尋找「老學究」瞪大眼的閱讀材料,我已記不起看了多少被人看成是不長進的「列傳」等小人書,特別是鬼怪故事,至今還記憶猶新是少年時期,怕母親責備不求上進,就躲在被褥裡,用手電筒照著看。
在那些鬼怪故事裡,我最喜歡的就是《聊齋》,而且重覆看了好幾遍,對每篇情節的緊張刺激而引起毛孔直豎,背脊冒冷汗的情緒張弛尤為過癮。稍長之後,我發現自己的選擇沒有錯。蒲松齡的《聊齋》不僅僅是民間傳說的鬼怪故事,它可以被稱為是中國文學中短篇小說的鼻祖,甚至還遠渡重洋啟發了日本江戶時代「怪談文學」的發展。其中,田中貢太郎 (1880-1941) 更是深受《聊齋》 的影響而成為日本怪談文學的泰斗。
蒲松齡故居1980年時代的模樣。(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實際上,《聊齋》已被改編成劇本,出現在戲劇、電影或電視劇中達150多次。上海和香港的舞蹈團也有將《聊齋》中的<畫皮>一章編成舞劇搬上舞台,深得觀眾喜愛。蒲松齡有一段經典的座右銘頗值得稱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人心,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每當閱讀《聊齋》的時候,看到歷史學家對蒲松齡未能入朝當官的身世始終認為是一大遺憾時,我都會感到他們的幼稚而嗤之以鼻。如若蒲松齡真隨俗而 「金榜題名,狀元及第」成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品級官吏,那麼蒲松齡能否安貧樂道,以平凡的身世,給後人留下傳世的不朽經典之作的歷史就值得懷疑了!
因為蒲松齡,也讓我對山東產生特有的感情,並素有對他舊居瞻仰的願望,這一願望在一個偶然的安排下得以實現。那是1983年8月5日,山東泰山要舉行中國景區第一條索道通車典禮,也不知是誰將我的資料送到山東有關部門,促使我收到珍貴的請柬出席這個歷史性的活動。
既然要到從小自地理上讀過並心儀已久的五岳之一的泰山,不如考慮安排加拿大電視拍攝組同行,給加拿大人從電視上分享中國的錦繡山河。主意打定,我即和溫哥華的電視台聯繫並徵得同意,我們一行來到濟南,轉往泰安,出席了通車典禮。這一盛典是由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剪綵,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經理韓克華講話,與會的還有國務委員谷牧,見證了中國五岳中第一條索道的工程完工,對今後的登山者來說提供了不少的方便。
結束這個公務活動後,山東有關部門還給我們安排了包括孔子故里曲阜等地的拍攝活動,但我突發奇想,向他們提出是否能順道去淄博看一看蒲松齡故居。經過山東旅遊局的精心安排,我終於在八月七日那天如願以償。
蒲松齡故居的庭院內景。(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蒲松齡的故居位在淄博鄰近的淄川區蒲家莊。在進入蒲松齡故居時,先要通過一個名為「平康」的小區。一路望去都是中國北方典型的農村房舍,簡單而寧靜。蒲松齡的故居在日本侵略戰爭時被毀,我們看到的是1954年以後當地政府按照原樣修復的。據告知,幸運的是故居許多文物都完好無損。
我們到達的時候天氣略為陰沉,而故居的院落中栽滿了竹子,在濃密的樹蔭下顯得幾分陰沉,給原本狹窄的空間平添神秘甚至是恐懼的氣氛。穿梭在故居的各個角落,似乎《聊齋》中那些繪聲繪影的鬼怪故事,隨時都會從任何一個角落蹦跳出來,和參觀者打個照面。
淄博的歷史悠久,出產陶器富有盛名。就在我們造訪之前不久,當地發現了令人震撼的「殉馬坑」遺跡。陪同給我們講述,這是齊國第二十五代國君的陵寢。他生前視馬如癡,《論語.季氏篇》就有記載:「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因為這個古墓剛出土不久,所以規模不算太大,但當我們看到那十數匹馬的遺骸整齊地一排躺在陵墓裡的神姿,不禁嘆息古代君主手握大權,連死後牲畜都逃不過殉葬的厄運。
經過了逾三十年的挖掘開發,淄博的殉馬坑,如今已改名為「淄博兵馬俑」,從字面上看,可以了解當地欲藉此開發旅遊產品,與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一比高下。
山東淄博殉馬坑內景。(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參觀結束後,淄博市長王滔先生宴請我及加拿大電視台拍攝組。因為自幼客居台灣的記憶,對山東麵食情有獨鍾。所以在抵達淄博時,我即提出是否可請王市長免除盛宴的安排,就給我們提供一個品嚐道地山東麵食的機會。
這是一個終身難忘的記憶,1950年在台北的少年生活時,父親是公務員,每個月都要從政府手中領到兩袋美國援助的配給白麵粉,這給來自南方的母親造成無限的困擾。我們是住在財政部屬下的物資局一棟大雜院裡,看門的是一對山東老夫婦。
母親唯一能用麵粉做得比較順手的就是做麵疙瘩給一家大小果腹,至於水餃或是包子等,就只能看麵粉興嘆了!看門的老夫婦看到我母親製作麵食時的無奈神情,先用揶揄的口吻對母親說:「劉太太,你這是外行做麵食。」
說完後就手把手地調教母親如何和麵、桿麵皮、調肉餡等一系列基本要訣。然後一手拿著桿麵棍,一手捏著麵糰,將每一張麵皮桿的中間厚周邊薄,就這樣凡是山東人製作的麵食,後來在母親的手裡都能得心應手。
所以向王市長提出吃麵食的要求,也是對母親的懷念,並感恩於那位曾經教母親桿麵的山東老漢。當晚宴開兩桌,除了令人垂涎三尺一道道的麵食外,連我嚮往已久的酸辣湯也出現在眼前,當然在席上也感受到山東人喝烈酒的豪爽。我在想,蒲松齡生前是否從這些家鄉麵食裡,尋找到無止境的靈感,從而創造出這樣一部不朽的傳世名著?
無獨有偶,以鬼怪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在亞洲有,在歐洲一樣流傳。最經典的莫過於吸血的魔鬼故事 (Dracula)。在中學時代,曾看過好萊塢拍攝的以吸血鬼為主題的鬼怪電影,一直深植在記憶中,也因此心裡始終存著對這個故事的發生地點羅馬尼亞一探究竟的夢想。
作者在布加勒斯特凱旋門前留影。(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的夢想居然變成事實。2004年5月,我正以加拿大旅遊委員會駐華首席代表的身分,在北京開展中加兩國的旅遊合作事宜,也就因此經常會參加國際間的外交活動。 在一個酒會場合中,認識了羅馬尼亞駐華外交官,交談中得知他們正積極地尋求打開中國旅遊市場的機會,知道我的職務後,他們就試探著向我取經,並有意邀請我去羅馬尼亞作實地考察。我曾在西南歐生活多年,唯獨缺乏對東歐的認識,因此就欣然答應。
得到羅馬尼亞大使館的精心安排,我和妻子即啟程前往這個黑海邊的國家。說實在的,對羅馬尼亞我只能用「孤陋寡聞」來形容自己,唯一略為知道的就是,這個國家一直在蘇聯的控制下,實行共產主義。自1965年就由尼古拉.齊奧塞斯庫 (Nicolae Ceausescu 1918-1989) 執政,一直到1989年被執行死刑,他的妻子艾連娜.齊奧塞斯庫 (Elena Ceausescu 1919-1989) 也一同被槍決。
齊奧塞斯庫夫婦的墓園,仍然有崇拜者獻花。(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當然促使我接受邀請出訪的理由,就是對好萊塢影片《吸血鬼》故事的一知半解,希望能達到「刨根問底」的目的。在雙方的協商後,定下了我們要訪問的幾個城市,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 (Bucharest)、東南角的黑海港康士坦特 (Constante)、西南角的小城市西吉索阿那 (Sighisoana) 和希比烏斯 (Sibius),以及北邊的波拉索爾 (Brasor) 、塔爾古 姆雷斯 (Targu Mures) 和克魯吉 姆雷斯 (Cluj Mures) ,幾乎都是羅馬尼亞的歷史古城,所到之處均在崇山峻嶺中,自然風光美不勝收。
在抵達首都布加勒斯特前,就聽聞共產黨統治者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執政時曾建造一座史無前例的雄偉「王宮」,而這座現代建築的存在,代表著羅馬尼亞現代政治中的黑暗悲劇。所以到羅馬尼亞訪問,除了《吸血鬼》的故事之外,參觀這座史無前例的「王宮」也就成為我們在訪問中的重點目標了。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在1971年訪問亞洲時,曾到訪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他深受當時金日成創導的「主體思想」 (Juche Ideology) 影響,對聳立在大同江邊的「主體思想塔」更留下深刻印象。「主題思想塔」是在1982年4月15日落成的,作為敬獻給金日成七十壽辰的一份大禮。
平壤的主體思想塔。(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主體思想塔」全高150米,塔頂上有一座20米高的火炬,由一個直徑八米的底座承托。總重量為46公噸。全塔是用25550塊花崗岩砌成,代表70年的總天數,也是表達對金日成萬壽無疆的標誌。
在塔身的底部背面有六百塊珍貴的石料鑲嵌,來自於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和世界各地研究主題思想的組織機構所贈送的特殊禮物。
齊奧塞斯庫回國後即積極推動羅馬尼亞的「組織化工程」 (Systematization Project)。不幸羅馬尼亞在1977年遭遇了大地震,齊奧塞斯庫利用這個機會,參考了平壤的都市建設計畫,於1978年開始將布加勒斯特的老舊建築推倒,重新作都市建設的部署,其中最大的一項工程就是建造他心目中的「王宮」,標誌為「布加勒斯特工程計畫」 (Project Bucharest) 的中心思想。
當我和妻子抵達座落在首都聯合大道西邊三點五公里處的史匹雷阿山丘 (Dealul Spirli)「王宮」時,竟然被它的規模所震懾。我們曾參觀過世界各地的古老皇宮百餘座,卻從未見到過如此規模的「龐然大物」!陪同我們參觀的官員向我們介紹時,先給了我們幾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
「王宮」全高84米,面積為365,000平方米,容量為2,555,000立方米,重量為4,098,800,000公斤,堪稱為世界上最重的建築。它是齊奧塞斯庫在1984年下令開始建造的,於1997年竣工,歷時13年。
齊奧塞斯庫興建的王宮全景。(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這座建築在建成時被命名為「共和之家」 (Casa Republicii),齊奧塞斯庫被推翻處死後,這座「王宮」改名為「人民之家」(Casa Popoului),並沿用至今。
「王宮」原來的內部設計擁有1100間大小不同的房間,可是到今天卻只有400間完工,其餘仍然是閒置著。由於面積過於龐大,單單每年消耗的電費就在六百萬美元左右,相等於一個中等城市的全年電量消耗。
齊奧塞斯庫在執政時,為了建造這座舉世無雙的現代「王宮」,在眾多的建築師中,時年僅28歲的女建築師安卡.貝特雷絲庫 (Anca Petrescu 1949-2013) 脫穎而出,連同她的十位助理建築師共同完成了這座震驚全球的建築,她還同時完成了改變布加勒斯特面貌的都市建築群。
齊奧塞斯庫王宮內景一部分。(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令齊奧塞斯庫和他夫人未曾料到的是,自他們搬進這座「王宮」只是一年多點的時間,就在1989年聖誕節夜晚遭到亂槍打死的厄運。這座昔日的「王宮」 如今除了羅馬尼亞參眾兩議會的開會場所外,當地政府還撥出部分空間向外出租舉行婚禮等社交活動。
在布加勒斯特還有兩個極為有趣的旅遊景點,卻沒有引起旅遊者的注意,一是在聯合大道近市中心的綠化帶上有一尊雕像,是羅馬城市奠基者羅姆魯斯 (Romulus) 及雷姆思 (Remus) 在狼的腹部吮奶的神話故事,這尊雕像原著一直陳列在羅馬市政府前的博物館中。
因為它代表著羅馬建立城市的象徵,所以一直作為禮物贈送給世界各地,如美國、中國、瑞典等國都可以看到其身影。我一看到布加勒斯特的這尊雕塑,就如同闊別很久的老友,特地拍攝了下來留作紀念。據說羅馬贈送這尊雕塑給布加勒斯特的目的,是對羅馬尼亞同屬於拉丁民族系統的認同。後來羅馬又相繼向羅馬尼亞的 Cluz Napoca、Targa Mures 及Timisoana等城市贈送了這尊雕塑。
羅馬市政府贈送給布加勒斯特的銅雕設在市中心的路中央。(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我們在布加勒斯特停留期間,因為晚上沒有節目,就坐在酒店客房裡搜索資料,發現當地有賭場的設施。於是我們帶著刺激又好奇的心情,叫了出租車送我們去,原來這裡曾經是共產政權時代高官的銷金窟。
賭場只允許外國遊客消費,而且入場前,還要先拍攝照片辦理入場證,方得進入。當我們正在向櫃檯了解情況時,進來六位中國客人,從他們的談吐中,分析出應該是出國公幹的政府官員。其中一位看似領導模樣,得悉入場需要拍攝照片後,即刻帶著全體離開了賭場。相信他們的快速行動,只是不願留下任何痕跡所做出的決定。
我們並沒有進入賭場,只是在了解實情後即回酒店,就如同其他東歐國家一樣,羅馬尼亞從共產主義社會,在還沒有完全轉型發展之前,就已經墮入了資本主義的奢靡頹廢,以賭博來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
布加勒斯特城市名稱 (Bucharest) 來自於詞幹 (Bucurie),所以實際的意思是 「喜悅的城市」 ,諷刺的是這座古老而安逸的城市曾經遭受過史無前例的苦難,齊奧塞斯庫帶著雄心壯志執政二十多年賦予百姓的卻是無盡的煎熬災難。1989年12月25日夜晚,他和夫人被憤怒的人民槍殺後,這座城市雖然恢復了平靜,但是要在東西方夾縫中獨樹一幟,仍然是任重道遠。
我們出訪羅馬尼亞的重點節目終於在抵達波拉古堡 (Bran Castle) 後得到了滿足和好奇,期待的是參觀的高潮,但結果卻有幾分的失落。歷史上傳言風靡一時的吸血鬼故事 (Dracula) ,就是出自這座有五百年歷史的古堡。
記得在中學時代觀賞好萊塢拍攝的吸血鬼電影時, 在黑漆漆的影院中被劇情薰染得滿身冷汗。尤其是當鏡頭上出現夜黑風高的時候,那個英俊的美男子,突然嘴裡露出兩個獠牙,擁抱著他心愛的美女,用那尖銳的獠牙在美女的頸部就這麼輕輕的叮一下,瞬間那美女就變成青面獠牙的魔鬼。
這鏡頭常使我將小時候讀過的《聊齋》連接在一起,我最喜愛的「畫皮」情節也就立即出現在眼前,一個苗條淑女,在沒有月色的夜晚,整張人皮脫落,出現的是一個滿目猙獰的巫婆。
雖然東西方的文化背景不一樣,但是作家在描述其鬼怪故事的時候,幾乎就有異曲同工的絕妙技巧,讓讀者興奮、恐懼又愛不釋手。
既然到達羅馬尼亞能近距離地接觸到這部膾炙人口的吸血鬼故事發源地,那麼有必要對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作更為具體的了解。
波拉古堡位在波拉索爾25公里四面環山的小鎮波拉 (Bran),最早出現在山坡上的是1212年建造的一座木造結構古堡。在1242年蒙古征服歐洲時,這座木質古堡被毀於戰火。
符拉德三世的住所遺址。(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事實上這個古堡和吸血鬼故事連接在一起,還得先了解五百年前當地一個暴君的歷史記載。十五世紀時代,當地瓦拉基亞 (Wallachia) 人的統治者符拉德三世 (Vlad III) 從1448年到1476年之間曾間歇地統治著這片土地,他在歷史上被認為是殘酷無情的暴君。
由於經常受到奧圖曼和匈牙利的無情威脅,他帶著屈辱的怨憤將敵人的俘虜以及無辜百姓殺害後,先用尖銳的長兵器將屍體一具具地挑起,然後將這些長兵器插在城牆的周圍。待匈牙利軍隊回來時,目睹這些殘暴而血腥的場面不寒而慄。
因為他的暴行,贏得了歷史上「穿刺者符拉德」 (Vlad the Impaler) 遺臭萬年的臭名。然而究竟又怎麼會將這個臭名昭著的暴君和吸血鬼聯繫在一起呢? 歷史上的記載眾說紛紜,有的說波拉古堡是他喜愛到訪的地方,但也有記載說他從來就沒有統治過這座古堡。
又有記載說,他曾經在1462年被匈牙利抓獲後,囚禁在這座古堡中,而實際上他被囚禁的地方是現今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歷史上更為誇張的描述是,因這座古堡的造型和結構,更具有幽靈鬼怪出現的戲劇效果,所以成為傳說中吸血鬼的故事場景也就恰如其分了。
然而吸血鬼的這本成名作的作者在他的原作中對吸血鬼發生地的描述,和波拉古堡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毫無關連。
聞名於世的吸血鬼故事作者,是愛爾蘭的作家勃蘭.斯托克爾 (Bram Stoker 1847-1912)。他在完成這部鬼怪故事前,曾經對中東歐地區有關鬼怪的地方神話做過深入研究,特別是他在研究這段歷史期間,曾經注意到符拉德三世的血腥暴行,就直接採用了吸血鬼 (Dracula) 這個名詞作為他撰寫故事的模式。歷史學界也對他在書中描寫的古堡,和波拉古堡的結構等截然不同。只不過他對羅馬尼亞那段歷史的研究,給他提供了撰寫這部風靡一時的吸血鬼故事的最佳靈感。
至於現實中的波拉古堡在羅馬尼亞歷史上,曾經歷盡滄桑數度易主,到十九世紀瑪麗皇后 (Queen Marie) 非常喜愛這座古堡,曾經對其大肆裝修改造,成為她心愛的住所。後來將古堡留給其女兒雷安娜公主 (Princess Ileana) , 她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將這座古堡改裝成戰地醫院。到1948年整座古堡被執政的共產黨收歸國有,現在由當地政府接管,成為對外開放的博物館,供遊客欣賞瀏覽。
實際上羅馬尼亞政府大肆宣傳波拉古堡和吸血鬼故事關連在一起的目的,就是為了開發旅遊產品所產生的結果。早在1970年羅馬尼亞共產黨執政的時候,為了對外開放和對西方採取友好的姿態,就不遺餘力宣揚吸血鬼對旅遊市場的效果,好萊塢的影片也因此給羅馬尼亞帶來了豐厚的旅遊利益。
勃蘭.斯托克爾的吸血鬼手稿曾一度失蹤,而在1980年代,偶然從美國賓州西北角的一座穀倉裡被發現,在那些散頁的手稿中,多處還保存著作者修改原稿的筆跡。封面上還留有「未逝者」 (The Un-Dead) 的名稱,可能是作者最早構思的書名,作者的姓名也清晰地落在書稿封面上。全書的內容是根據作者從日記的紀錄、往來書信、電報、輪船航程紀錄及簡報等各方面收集到的材料,按照章節的型態,構思出一幕幕精彩絕倫的鬼怪故事。
波拉古堡從後面拍攝的景象。(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看完了波拉古堡的上上下下,我沒有絲毫的恐懼,更遑論會產生任何和鬼怪的瓜葛。這座聳立在山巔的古堡,既然和愛爾蘭作家的吸血鬼故事沒有任何的干係,那我就只能將其故事的情節權當是羅馬尼亞的《聊齋》故事,但不論在情節內容,或是文字的描述,都無法和蒲松齡的《聊齋》相匹配。
蒲松齡窮其一生,除了其他作品外,這部以鬼怪故事為中心主題的短篇小說,尊稱為中國文學界的鼻祖一點都不誇張。他那精幹的文字使用,細膩的場景描述,幾乎所有的後輩作家只能望其項背自歎不如。即是現代文學界興起的「微型小說」,也只能看成是文學界的「另類」。
結束羅馬尼亞的旅程,在歸途中,不由感嘆,《聊齋》和《吸血鬼》的兩位作者,可能從未預料到,他們嘔心瀝血的作品,卻成為後人推動旅遊發展的資本。據了解淄博的蒲松齡故居已經開發了近五千平方米的旅遊景點,我只擔憂1983年親眼目睹的「故居」原貌可能早已不復存在,他和《吸血鬼》的作者,如在天堂相遇,肯定會俯瞰著人間,同聲嘆息他們只是讓後人坐享先輩留下的遺產。
為了逃避這無聊思維的糾纏,我順手抓起事先準備了放在手提行李包裡的《聊齋》,在安靜的機艙裡,倚著微弱的燈光開始閱讀,吸血鬼的兩顆獠牙,和《聊齋》裡披著美麗少女外皮的巫婆,不斷地在我眼前交替出現,無法讓我專注手中的書本。
無奈之下,我放下了書本,閉上眼,在吸血鬼的獠牙和「畫皮」裡美女轉化成的巫婆陪伴下,我進入了夢鄉。等飛機著陸後,我發現背脊上粘滿了冷汗,因為在夢裡,我一直和吸血鬼及巫婆不停地在糾纏,甚至格鬥!
(2020年5月12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