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一出,香港親共傳媒及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立即高調抨擊,質疑兩名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高層的網上私人言論有明顯的政治誤導,及後教育局亦譴責出題者「嚴重傷害日本侵華戰爭中受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聲稱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敦促出題目的考評局進行檢討。(圖/翻攝自YouTube)
作者/鄭漢良
特首林鄭月娥不久前接受香港大公報訪問時,大篇幅的批評香港目前的教育,似乎將時下港青一切「罪惡」的責任推給教育,甚至形容香港的教育是「無掩雞籠」。事情就有這麽湊巧,訪問刊登後第二天,今年中學文憑歷史科試題即引發了一個不小的風波,這條必答題問:你同意「1900-45 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嗎?
試題一出,此間親共傳媒及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立即高調抨擊,質疑兩名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高層的網上私人言論有明顯的政治誤導,及後教育局亦譴責出題者「嚴重傷害日本侵華戰爭中受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聲稱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敦促出題目的考評局進行檢討。
值得注意的是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的文章,標題是《「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香港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無掩雞籠」這句香港俗話,一下子成為了中港官場的流行語,亦同時將教育問題與這次考題風波拉成一起。香港一條考題,竟然要勞動外交部出馬,這顯然已非簡單的教育問題了。
1900至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還是弊多,這條問題倘若問一些沒讀過幾年書的坊間阿伯阿嬸,答案恐怕不外是日本侵犯我國神聖領土,害死我國逾百萬的同胞,這是國仇家恨的大事,哪有什麼利多弊多的計算?可問題就是,這是一條中學文憑歷史科的問題,考生要以所學到的歷史知識作為答案的佐證。就算有考生引述《毛澤東外交文選》指出毛本人也說「在抗戰前,我們的軍隊曾達到過三十萬,由於我們自己犯了錯誤,減少到兩萬多。在八年抗戰中間,我們軍隊發展到了一百二十萬人。你看,日本不是幫了我們的大忙?」來證明日本對新中國的成立是利多弊少,這位考生也得要解釋毛這番講話的歷史背景,甚至還要解釋新中國成立為中華民族是利多還是弊多。
我們讀書,從小就知道凡事都要提出疑問,即所謂的每事問。《論語》八佾就告訴我們:「子入大廟,每事問。」孔子進太廟,事事問,有人譏諷孔子不懂禮,孔子反說:「這就是禮。」如果我們只聽從權威所說而毫不懷疑,今天我們或許仍然相信教廷的鬼話:地球是平的,雷電交加是因為老天爺生氣。
就以中國歷史為例,我在香港唸書時候,歷史教科書告訴我明末的李自成是反朝廷作亂的流寇,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今天越來越多人卻為李自成平反,認為他是一個官逼民反的平民英雄,新中國的學者更以階級鬥爭理論來看李自成,認為他是農民起義的領袖。如果今天考題是「李自成是流寇還是民族英雄?」你叫我們如何作答?
秦始皇是個暴君,學校書本從小就告訴我們。他焚書坑儒,奴役千千萬萬人民為他築建阿房宮、萬里長城。然而今天新中國卻有不少史學家為他翻案,說他興修水利、統一幣制、統一規劃道路,為中國人灌輸追求大一統的概念,是典型的「利多於弊」云云。
就算是近代一點的歷史人物如汪精衛、蔣介石、毛澤東、張學良等,到了今天也難蓋棺定論,也沒有誰是神聖到不可討論或甚至不可懷疑的地步。誠如孔子所說,每事問其實「是禮也」。
此所以,我今天書架上放了一本中國歷史參考書,書名就叫《中國,一本新的歷史》,作者是外國人John Fairbank,中文譯名是費正清。他的中國大歷史沒有朝廷正統的觀念,也沒有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只是盡可能的彙集客觀史實。至於秦始皇是好人還是壞人,讀者可以憑獨立思考從沒有受到歪曲的史實來分辨。
作者簡介
鄭漢良,從事新聞工作近40年,余紀忠時代曾服務美洲中國時報和台灣中國時報,退休前是中時副總編輯以及駐港特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