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真說故事》珊瑚潭的美麗與哀愁 追思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陳婉真說故事》珊瑚潭的美麗與哀愁 追思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2020-05-13 10:18:00
A+
A
A-

 

八田與一肖像。(圖/引自維基百科)

 

作者/陳婉真

 

今年是嘉南大圳開工百週年。一百多年前,一個年輕的水利工程技師,剛從東京帝國大學土木科畢業一個月後,遠渡重洋來到台灣,任職於總督府土木部,他後來的32年人生都在台灣渡過,不只興建了桃園埤圳,灌溉桃園地區2萬公頃稻田,接著興建台灣最大平原嘉南平原的水利灌溉工程嘉南大圳,耗時10年,所完成的是當時亞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的水利工程。 

 

他就是被稱為「嘉南大圳之父」、「台灣水利之父」的八田與一,他不只興建水庫,也因有感於台灣土木工程人才的缺乏,特別成立土木測量專門學校,並創立「台灣水利協會」和專業期刊,培養台灣土木水利人才。 

 

在規劃興建嘉南大圳期間,八田與一親自騎馬到現場實地會勘,在瘧疾肆虐的台灣鄉野,他曾得過3次瘧疾,隨行人員也有人病故,他將考察報告彙整,提出高於台灣總督府年度總預算的5414萬円高額水庫興建費用,這在當時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八田宅裡接待客人的客廳擺設。牆上掛著八田與一畫像。(陳婉真拍攝) 

 

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或許只能說台灣人運氣好,碰到一位好總督明石元二郎,他是日俄戰爭的功臣,台灣第七任總督,為了說服日本政府同意撥款興建嘉南大圳,他親自回日本遊說內閣總理大臣時,講到漏尿都不自知,讓內閣總理大臣深受感動而同意撥款補助興建水庫。

 

一百年前的嘉南平原還是一片深受洪水、乾旱及鹽害之苦的看天田,根據1920年的調查,嘉南平原的旱田面積與比例占總耕地面積的2/3左右,水田面積遠比其他地區的水田面積比例低。

 

八田與一實地探勘後,發現官佃溪(今官田溪)流域上游有建造大型貯水池的可能,因此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1919年成立「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組合」,1920年新設埤圳計畫獲總督府認可,並開始動工興建。

 

當時施工的環境非常惡劣,除了霍亂、瘧疾之外,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也漫延到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也因染病,病癒後健康大不如前,而於1919年過世,遺言交待要葬在台灣,他是唯一埋骨台灣的總督。

 

而年僅32歲的八田與一,為了克服種種環境、經費、設備及技術上的困難,不僅遠赴美、加等國考察,並力排眾議,購置大型土木工程專用機械,以求縮短工期,及早完工。

 

依照八田與一的計畫,嘉南大圳取用的水源有兩處,一處是濁水溪,另一處是官佃溪蓄水庫。由於濁水溪含砂量高,為減少淤積,八田與一將進水口設施林內第一、第二及中圍子三個地點,然後將分散的三條水流在半途匯集後引導於主幹線,同時在林內第一引水路半途設施發電所(即濁水水利發電所),將電源輸送至烏山頭的水壩工地。另一水源為烏山頭水庫,由於官佃溪集水面積僅50平方公里,為了供應嘉南大圳灌溉用水,因此利用曾文溪,透過引水隧道貫通用水。考量台灣位處地震帶,水庫主壩採用亞洲首例的「半水力填築式工法」(也稱「濕式土堰堤工法」)。

 

1922年6月烏山嶺隧道工程開工, 12月16日隧道挖到天然氣導致爆炸,超過50名台日員工死亡,導致工程暫停,1923年春才繼續施工。1928年,灌溉排水渠導完工,工程項目包括水汴、水門、渡槽、跌水工、明渠、暗渠、防潮自動排水門等,並設有通訊線網;1930年烏山頭水壩堰堤工程完工,工程前後歷經10年。

 

嘉南大圳完工通水後,耕地形態大變,水田面積增加,旱田減少,土壤質地改善,解決乾旱及鹽害問題,農作物生產結構隨之改變,使嘉南平原成為台灣重要的稻米產地。

 

八田與一精算過嘉南大圳上游的水源,發現仍無法充分供應嘉南平原的農業用水,因而自己想出一套「三年輪作制」,也就是每塊耕地每三年可以供應一年的種稻用水,另外兩年中的一年半則規定農民種植甘蔗,剩下的半年農民才可以自行選擇種植雜糧或綠肥,台灣俗語有一句「三年一閏,好歹照輪」,形容每三年一次的輪轉,大家機會均等,據說就是由此而來。

 

灌溉面積涵蓋今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縣市的嘉南大圳,的確讓土地生產力大增,作物收穫量提高,土地買賣價格及租佃價格提升,國家財政收入土地稅收也明顯增加。據統計,完工後嘉南平原的水田大幅增加30倍,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

 

受限於官方人員身份無法兼任民間事業體之職務,為了興建嘉南大圳,1921年,八田與一辭去官職,轉任「嘉南大圳水利組合」監督課長兼工事課長,並暫居嘉義。1922年,他擔任烏山頭出張所所長,並於烏山頭宿舍完工後舉家遷入。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內八田宅院子裡,八田外代樹抱著孩子的塑像。(陳婉真拍攝)

 

這個烏山頭宿舍也是八田的堅持,他主張先為技術員和勞工建設烏山頭職員宿舍,整個宿舍區有2千多戶住宅、醫院、學校、澡堂、娛樂中心、運動場等,照顧員工及眷屬的生活。直到嘉南大圳工程完工,八田與一和他的妻子外代樹及8名子女都居住於此,子女們全都生在台灣,是典型的「灣生」。

 

這個宿舍區歷經戰爭及多年的荒廢,已成廢墟,直到2009年,交通部觀光局西拉雅國家風景管理處主導修復「八田與一紀念園區」,並赴八田與一的故鄉日本石川縣金澤市考據,引進日本木匠技術,於2010年3月25日動工,2011年4月25日竣工,並於5月8日,即八田與一忌日當天啟用,目前園區部分零星景觀工程還繼續施工中。八田的故居近年來存放很多他的故鄉金澤市親友後代捐贈的日式古董家具,呈現八田技師家人當年的生活型態。

 

由於工程期間的一些意外及疫病,八田將所有因公殉職的人員不分日本籍或台灣籍,一律依死亡時間為序,集中設立一個「殉工碑」,八田以「烏山頭交友會長」名義,親撰碑文,至今仍屹立在水庫旁,永遠守護他們奉獻生命所完成的工程。

 

員工們感念八田的精神,特別集資合贈一座八田與一的銅像,很特別的是這座銅像的八田是身穿工作短衫、腳穿膠套靴、蹲伏沉思的專注模樣。這模樣就是八田深入民心的形象。

 

嘉南大圳工程完工後,八田又回到總督府上班。1942年4月,日本陸軍省聘八田與一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前往菲律賓進行棉作灌溉設施調查,5月8日,八田所搭乘的「大洋丸」遭遇到美軍攻擊沈沒,八田與一逃生不及罹難,享年56歲,一個月後遺體被漁船尋獲,送回台灣安葬,長眠於他所付出半生精力的烏山頭水庫旁。此後,嘉南農田水利會每年在5月8日他的忌日,會自動為他舉辦追思會,持續至今不斷。

 

每年5/8是八田與一的忌日,嘉南農田水利會均會舉辦追思活動,今年因疫情的關係參加者少,儀式一樣隆重。八田塑像後面即為八田夫妻之墓,持續守護珊瑚潭水庫。(陳婉真拍攝)

 

八田與一過世後,妻子外代樹仍居住在台北,1944年,長子晃夫於東大畢業後加入海軍,次子泰雄就讀台北高校時即被徵召入伍,四女嘉子就讀東京女高,長女正子、次女綾子均遠居日本,因此家中只剩浩子、玲子、成子3個小女兒和媽媽同住。

 

1945年,太平洋戰爭末期,外代樹和女兒們疏開到他們曾居住10年的烏山頭宿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31日,次子泰雄回到烏山頭,與家人團聚。八田外代樹由於對亡夫的思念,也不願意因日本戰敗而被遣返日本,隔天9月1日颱風天清晨,趁家人還在熟睡之際,外代樹來到八田與一投注一生心血的烏山頭水庫,跳入放水口自殺,結束了45歲的生命,留下遺書「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

珊瑚潭水庫舊送水口。八田外代樹於1945年9月1日,因喪夫及次子參戰未歸,於此投水身亡。這一天是嘉南大圳開工日(1920.9.1.)(陳婉真拍攝)

 

外代樹遺體經嘉南水利組合人員尋獲後火化,少部份骨灰交家屬帶回日本,剩餘骨灰和八田與一合葬於烏山頭堰堤北側大壩上,八田與一銅像的後方。

 

殉工碑下方正面是八田親撰的追悼文,其餘三面是死難者名字,八田堅持無分日本人或台灣人,全依死難日期排列。(陳婉真拍攝)

 

烏山頭水庫集水區因形狀似珊瑚,又名珊瑚潭。美麗的珊瑚潭風光明媚,背後八田與一夫婦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2007年陳水扁總統曾頒贈褒揚令予八田的後代,在阿扁的故鄉以神農大帝為主神的官田區慈聖宮,改建後特別闢了一間文物館紀念八田與一,更彰顯台灣人飲水思源的美德。 

 

烏山頭(珊瑚潭)水庫全景。(陳婉真拍攝)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八田與一肖像。(圖/引自維基百科)

 

作者/陳婉真

 

今年是嘉南大圳開工百週年。一百多年前,一個年輕的水利工程技師,剛從東京帝國大學土木科畢業一個月後,遠渡重洋來到台灣,任職於總督府土木部,他後來的32年人生都在台灣渡過,不只興建了桃園埤圳,灌溉桃園地區2萬公頃稻田,接著興建台灣最大平原嘉南平原的水利灌溉工程嘉南大圳,耗時10年,所完成的是當時亞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的水利工程。 

 

他就是被稱為「嘉南大圳之父」、「台灣水利之父」的八田與一,他不只興建水庫,也因有感於台灣土木工程人才的缺乏,特別成立土木測量專門學校,並創立「台灣水利協會」和專業期刊,培養台灣土木水利人才。 

 

在規劃興建嘉南大圳期間,八田與一親自騎馬到現場實地會勘,在瘧疾肆虐的台灣鄉野,他曾得過3次瘧疾,隨行人員也有人病故,他將考察報告彙整,提出高於台灣總督府年度總預算的5414萬円高額水庫興建費用,這在當時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八田宅裡接待客人的客廳擺設。牆上掛著八田與一畫像。(陳婉真拍攝) 

 

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或許只能說台灣人運氣好,碰到一位好總督明石元二郎,他是日俄戰爭的功臣,台灣第七任總督,為了說服日本政府同意撥款興建嘉南大圳,他親自回日本遊說內閣總理大臣時,講到漏尿都不自知,讓內閣總理大臣深受感動而同意撥款補助興建水庫。

 

一百年前的嘉南平原還是一片深受洪水、乾旱及鹽害之苦的看天田,根據1920年的調查,嘉南平原的旱田面積與比例占總耕地面積的2/3左右,水田面積遠比其他地區的水田面積比例低。

 

八田與一實地探勘後,發現官佃溪(今官田溪)流域上游有建造大型貯水池的可能,因此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1919年成立「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組合」,1920年新設埤圳計畫獲總督府認可,並開始動工興建。

 

當時施工的環境非常惡劣,除了霍亂、瘧疾之外,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也漫延到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也因染病,病癒後健康大不如前,而於1919年過世,遺言交待要葬在台灣,他是唯一埋骨台灣的總督。

 

而年僅32歲的八田與一,為了克服種種環境、經費、設備及技術上的困難,不僅遠赴美、加等國考察,並力排眾議,購置大型土木工程專用機械,以求縮短工期,及早完工。

 

依照八田與一的計畫,嘉南大圳取用的水源有兩處,一處是濁水溪,另一處是官佃溪蓄水庫。由於濁水溪含砂量高,為減少淤積,八田與一將進水口設施林內第一、第二及中圍子三個地點,然後將分散的三條水流在半途匯集後引導於主幹線,同時在林內第一引水路半途設施發電所(即濁水水利發電所),將電源輸送至烏山頭的水壩工地。另一水源為烏山頭水庫,由於官佃溪集水面積僅50平方公里,為了供應嘉南大圳灌溉用水,因此利用曾文溪,透過引水隧道貫通用水。考量台灣位處地震帶,水庫主壩採用亞洲首例的「半水力填築式工法」(也稱「濕式土堰堤工法」)。

 

1922年6月烏山嶺隧道工程開工, 12月16日隧道挖到天然氣導致爆炸,超過50名台日員工死亡,導致工程暫停,1923年春才繼續施工。1928年,灌溉排水渠導完工,工程項目包括水汴、水門、渡槽、跌水工、明渠、暗渠、防潮自動排水門等,並設有通訊線網;1930年烏山頭水壩堰堤工程完工,工程前後歷經10年。

 

嘉南大圳完工通水後,耕地形態大變,水田面積增加,旱田減少,土壤質地改善,解決乾旱及鹽害問題,農作物生產結構隨之改變,使嘉南平原成為台灣重要的稻米產地。

 

八田與一精算過嘉南大圳上游的水源,發現仍無法充分供應嘉南平原的農業用水,因而自己想出一套「三年輪作制」,也就是每塊耕地每三年可以供應一年的種稻用水,另外兩年中的一年半則規定農民種植甘蔗,剩下的半年農民才可以自行選擇種植雜糧或綠肥,台灣俗語有一句「三年一閏,好歹照輪」,形容每三年一次的輪轉,大家機會均等,據說就是由此而來。

 

灌溉面積涵蓋今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縣市的嘉南大圳,的確讓土地生產力大增,作物收穫量提高,土地買賣價格及租佃價格提升,國家財政收入土地稅收也明顯增加。據統計,完工後嘉南平原的水田大幅增加30倍,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

 

受限於官方人員身份無法兼任民間事業體之職務,為了興建嘉南大圳,1921年,八田與一辭去官職,轉任「嘉南大圳水利組合」監督課長兼工事課長,並暫居嘉義。1922年,他擔任烏山頭出張所所長,並於烏山頭宿舍完工後舉家遷入。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內八田宅院子裡,八田外代樹抱著孩子的塑像。(陳婉真拍攝)

 

這個烏山頭宿舍也是八田的堅持,他主張先為技術員和勞工建設烏山頭職員宿舍,整個宿舍區有2千多戶住宅、醫院、學校、澡堂、娛樂中心、運動場等,照顧員工及眷屬的生活。直到嘉南大圳工程完工,八田與一和他的妻子外代樹及8名子女都居住於此,子女們全都生在台灣,是典型的「灣生」。

 

這個宿舍區歷經戰爭及多年的荒廢,已成廢墟,直到2009年,交通部觀光局西拉雅國家風景管理處主導修復「八田與一紀念園區」,並赴八田與一的故鄉日本石川縣金澤市考據,引進日本木匠技術,於2010年3月25日動工,2011年4月25日竣工,並於5月8日,即八田與一忌日當天啟用,目前園區部分零星景觀工程還繼續施工中。八田的故居近年來存放很多他的故鄉金澤市親友後代捐贈的日式古董家具,呈現八田技師家人當年的生活型態。

 

由於工程期間的一些意外及疫病,八田將所有因公殉職的人員不分日本籍或台灣籍,一律依死亡時間為序,集中設立一個「殉工碑」,八田以「烏山頭交友會長」名義,親撰碑文,至今仍屹立在水庫旁,永遠守護他們奉獻生命所完成的工程。

 

員工們感念八田的精神,特別集資合贈一座八田與一的銅像,很特別的是這座銅像的八田是身穿工作短衫、腳穿膠套靴、蹲伏沉思的專注模樣。這模樣就是八田深入民心的形象。

 

嘉南大圳工程完工後,八田又回到總督府上班。1942年4月,日本陸軍省聘八田與一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前往菲律賓進行棉作灌溉設施調查,5月8日,八田所搭乘的「大洋丸」遭遇到美軍攻擊沈沒,八田與一逃生不及罹難,享年56歲,一個月後遺體被漁船尋獲,送回台灣安葬,長眠於他所付出半生精力的烏山頭水庫旁。此後,嘉南農田水利會每年在5月8日他的忌日,會自動為他舉辦追思會,持續至今不斷。

 

每年5/8是八田與一的忌日,嘉南農田水利會均會舉辦追思活動,今年因疫情的關係參加者少,儀式一樣隆重。八田塑像後面即為八田夫妻之墓,持續守護珊瑚潭水庫。(陳婉真拍攝)

 

八田與一過世後,妻子外代樹仍居住在台北,1944年,長子晃夫於東大畢業後加入海軍,次子泰雄就讀台北高校時即被徵召入伍,四女嘉子就讀東京女高,長女正子、次女綾子均遠居日本,因此家中只剩浩子、玲子、成子3個小女兒和媽媽同住。

 

1945年,太平洋戰爭末期,外代樹和女兒們疏開到他們曾居住10年的烏山頭宿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31日,次子泰雄回到烏山頭,與家人團聚。八田外代樹由於對亡夫的思念,也不願意因日本戰敗而被遣返日本,隔天9月1日颱風天清晨,趁家人還在熟睡之際,外代樹來到八田與一投注一生心血的烏山頭水庫,跳入放水口自殺,結束了45歲的生命,留下遺書「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

珊瑚潭水庫舊送水口。八田外代樹於1945年9月1日,因喪夫及次子參戰未歸,於此投水身亡。這一天是嘉南大圳開工日(1920.9.1.)(陳婉真拍攝)

 

外代樹遺體經嘉南水利組合人員尋獲後火化,少部份骨灰交家屬帶回日本,剩餘骨灰和八田與一合葬於烏山頭堰堤北側大壩上,八田與一銅像的後方。

 

殉工碑下方正面是八田親撰的追悼文,其餘三面是死難者名字,八田堅持無分日本人或台灣人,全依死難日期排列。(陳婉真拍攝)

 

烏山頭水庫集水區因形狀似珊瑚,又名珊瑚潭。美麗的珊瑚潭風光明媚,背後八田與一夫婦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2007年陳水扁總統曾頒贈褒揚令予八田的後代,在阿扁的故鄉以神農大帝為主神的官田區慈聖宮,改建後特別闢了一間文物館紀念八田與一,更彰顯台灣人飲水思源的美德。 

 

烏山頭(珊瑚潭)水庫全景。(陳婉真拍攝)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