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 享夢誌編輯部
圖片提供 / 藤野櫻、NHN comico 株式会社(NHN comico Corp.)
『不論結果會是如何,今後,我覺得仍能繼續選擇自己想走的道路。』
這是《老師的玩偶》中,「一佐」對主角「昭明」說的話。
「老師的玩偶」?乍看這個標題,的確很可能引起異樣的遐想。尤其它是一部漫畫作品的名字。
抱著姑且一讀的心情點開故事,不料卻像是被牽著鼻子走似地,一回接一回、欲罷不能地讀完,後來更重讀了好幾遍,對故事中人物的情感、隱含的意義、巧妙的伏筆,陷入深深的同情與思考……
Synopsis《老師的玩偶》本事
從有記憶以來,澄花不認識自己的父母、不明白自己為何必須在陌生的親戚間被踢皮球般輾轉託養,對冷漠欺凌習以為常。就這樣封閉思想、感官,毫無知覺地存活著,直到被遠親「昭明先生」收養,人生才有了轉機。昭明是一位懷抱著教育熱忱與道德感的高中倫理學教師,在他的關愛與引導之下,澄花像是被喚醒似地,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興趣,思考並感受生命與情感種種。 而對於昭明來說,澄花出乎意料的驚人成長,對知識的渴求,即使備受苦難仍未失去善良……都令他想要好好守護澄花,同時也迫使他必須面對陰暗的過去,懷疑自己是否有愛人的資格。 身在冷酷世間的兩人,能否給予彼此幸福? |
在約定好的時間,抵達東京 comico 辦公室採訪藤野櫻老師 * 當天,已是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變得緊張的時候,所有的人全程戴著口罩進行採訪。
藤野老師口罩上露出的一雙大眼睛真誠地看著我們,說話的聲音開朗宏亮,清晰俐落。是一位年約三十歲富有活力的女性。
* 日本皆以「老師」(せんせい)尊稱漫畫家。
初讀《老師的玩偶》感覺難以將它歸類,既非典型的少女或淑女漫畫,更不是青年漫畫,反而比較接近文學小說,但卻又與以往由小說或散文小品改編的漫畫有所不同。這樣一部打破既有框架、清新又成熟的作品,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我們不禁充滿好奇。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大人也會稱讚我畫的圖,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日後就是要從事繪畫的工作,也一直很想畫漫畫,只是一直沒有找到想表達的東西、沒有想到要畫的主題。所以後來當我有了一些心得感想,想要傳達給世人的時候,就決定用漫畫這樣的方式。」
開始畫漫畫已經是過 20 歲以後了,起初只是興趣,僅僅在自己的推特上發表,comico 公司發現之後與她接洽,才開始在商業網站上連載。也就是說,《老師的玩偶》是藤野櫻的第一部作品。
確實,看前面的回數不難發現出自新人之手的痕跡(例如背景描繪不夠細膩等等),但在表情、情緒、節奏的掌握,以及女性漫畫家通常較不擅長的視角變化、透視等方面卻不馬虎,有類似電影或動畫的表現。
:「剛開始真的畫得很差,後來我進入一家動畫公司工作,接觸影像,但不管在動畫公司、在網路上發表或投稿時,都被批評得很慘,這讓我很不甘心,於是就拚命不停地練習。comico 網站的漫畫是以長條的方式呈現,與看電影的感覺比較接近,而我本來就對影像很有興趣,在畫圖時也會參考電影分鏡,剛好可以派上用場。」
『有了想說的故事 』
:「最初在創作《老師的玩偶》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到要將它定位在少女、少男或是哪一種漫畫類別,只想像主要讀者大概是什麼樣的族群,也就是所謂的 young adult,不分男女。」
這部作品是以一位少女的成長為主軸,或者說,是以藤野櫻的成長感悟為出發點。由於對學校教學方式不適應,在課業上感到很吃力,藤野櫻在國中畢業後便離開校園,進入社會。
:「當時我也才只有 16 歲,雖然已經開始工作,但其實還是必須依賴周遭許多人,尤其在精神層面,需要靠身邊的人——比如男友或朋友——來維持精神上的穩定。當遭遇挫折、覺得很沮喪的時候,萬一沒有人安慰,我可能就無法從中恢復。
20 歲左右時,我遇見了一位令我十分尊敬的人,他教會我,一個人的精神應該要獨立,不要總是想著依賴別人。從那時起我開始用腦筋思考,也因此有了很大的轉變,可以說是我人生的轉捩點。
後來我發現與我類似的狀況其實還滿多的,很多年輕的孩子無法獨立,一定要依賴周圍男女朋友或同儕,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所以我想藉由這個故事告訴大家
:其實你應該、也可以靠自己讓精神穩定,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希望這部作品可以帶給讀者獨立生活的靈感,成為他們人生某個階段的指標。」
『發現「學習的樂趣」是一個美妙的過程 』
中學畢業之後,藤野櫻考慮到,若是只有國中學歷恐怕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對將來感到十分不安,便決定自學去考高中學歷認證。
:「當時學習純粹只是想獲得學歷,讓自己安心。但到了 20 歲之後,我慢慢地感覺到,其實學習是可以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豐富、更精彩的必要工具,可以與更多人有所連結。」
離開有系統的學校教育,小說、漫畫、網路成了藤野櫻獲得知識與資訊的來源。她驚訝地發現小川洋子的小說《博士熱愛的算式》,竟可以將她最討厭的數學用如此美麗的文體,溫柔又充滿魅力地表達出來!然而她還是不知道如何「接近」數學,漫無目的地在書店轉時,巧遇約翰 ‧ 塔巴克(John Tabak)的「數學史」系列(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日譯「はじめからの數學」)打破了她對數學既定的印象。之後她又讀了不少相關書籍,學到了「用數學思考的方法」。以往,數學對她而言只是解題的工具,不背公式、不懂運用就一籌莫展;而今她了解到,它其實是人類因為集體生活需要被迫發展出來的工具。*
* 參考資料:藤のよう,〈わたし、勉強できません。〉,note.com/fujinoy0,2019/9/28
:「我想要將發現學習樂趣的喜悅,視界的改變,這樣的心情轉折,在作品中表達出來。」
『My Fair Lady』
:「我本來就很喜歡奧黛麗赫本主演的《My Fair Lady》(窈窕淑女),覺得很浪漫。這部電影的原型是蕭伯納的《賣花女》,再往前推則是莎士比亞的《馴悍記》。這些都是以男性的觀點來教育女性,把女性變成他想要的樣子,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所以觀眾才會覺得很浪漫。但是以現代的角度來看,就會覺得有點在貶低女性。
但《老師的玩偶》並非充滿粉紅泡泡、情竇初開的戀愛故事那種浪漫,反而是靜水流深,在日常生活細節、責任與關切中表現出來。這也許要歸功於成功的人物塑造與巧妙安排的伏筆,讓讀者對角色產生同情,以及情節的前後呼應在讀者的思緒中縈迴共鳴。
:「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完全只是從怎麼樣畫讀者看了才會喜歡、才會高興,以這樣的出發點來掌握角色設定與故事情節。比如說在創作主角『昭明』的時候,覺得這種男生好像很帥、很不錯,希望可以看到有這樣的人存在……也會想,為什麼這個角色是這樣的個性?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想法?而去追溯——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可能是過去的經歷——於是將他的背景設定為天主教徒,透過宗教而有了『愛』這個概念。
又比如說『一佐』,一開始讀者會覺得他是一個個性很糟糕、很差勁的人,但是隨著故事推展發現其實不是這樣的,他也有令人同情、本性善良的一面,讀者就會覺得很安心,然後開始很喜歡這個角色。其實我自己畫一畫也會有相同的感覺,所以我並沒有事先就設定某個角色絕對如何,或者要參考哪一個人物典型,而是隨著劇情加上自己的感情、感覺,推想『這時候、這人應該會怎麼反應呢?』然後慢慢地角色就會自己成形。或許難免在不知不覺中也把我自己的個性、想法和理想投射進去。畫到後來,可能每一個角色中多少都有我個人的特色。」
(偷偷透露,藤野櫻本人最喜歡的角色是昭明。)
『縱有苦難,生活還是要繼續』
在《老師的玩偶》這部作品中,每個角色都背負著各自的過往——無力對抗的宿命、無處告解的悔恨、無法癒合的傷痛……這樣的故事設定並不特別,卻或多或少存在你我的生命之中。在這當中,藤野櫻碰觸了一個不太容易處理的主題。
:「在日本,對於性侵這個主題,不論是電影或是漫畫,大都只是把它當成娛樂作品裡面的一段故事。這人因為受到性侵,所以就自殺了!因為被性侵,所以就發瘋、或崩潰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受到性侵的人還是必須繼續過日常生活,這時可能有人會覺得——你曾經被性侵,怎麼可能活得這麼好?——存在著這種刻板的觀念。但帶著這樣傷痛生活的人其實大有人在。所以我希望可以把這個現實面畫出來。不是去強調受害過程,而是想告訴大家——我們周圍有很多人可能有這樣不好的經驗,但是他們現在還是很努力讓自己活得很好。
這不是一部刻意強調受到性侵的女性如何重新站起來的故事,而是一位少女和一位青年,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共同面對、克服的一個重要事件。
當初公開發表這段故事情節的時候,我和編輯部也感到很緊張,很怕會引起負面的反應,所幸讀者的回響都滿正面的。」
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者謹慎的態度、貼近人心的誠摯敘事,讓讀者產生積極的想法。看著《老師的玩偶》被囚禁的靈魂得到救贖,勇敢選擇未來、勇於去愛的同時,讀者的心似乎也因此得到了撫慰。某個人痛苦掙扎後的領悟,可能正好指引了另一個人困境的出口。《老師的玩偶》便擁有這樣的力量。
『未來 』
《老師的玩偶》目前陸續出版紙本書籍。藤野櫻謙虛地說,同時要讓一部作品在網路及紙本兩種不同形式的媒體上都能完美呈現,的確是個高難度的挑戰,直到現在仍然繼續在學習與調整。
:「這是一個要選擇效率還是效果的問題。」
如果選擇效率,便是把紙本上一格一格的畫面直接移植到網頁上,但這樣可以把她想要表達的細微變化完整呈現嗎?而網路長條漫畫雖然可以讓細微的臉部變化一覽無遺,但在紙本上又不可能放這麼多特寫……
:「所以我現在仍然在摸索、苦惱當中!」
不過見識了《老師的玩偶》在三年 120 回連載中的轉變,相信她絕對可以找到最佳解方。
:「接下來我將開始籌備一部新的作品,主題也是曾經在年幼時受過傷的大人如何獲得救贖,並重新對未來懷抱希望。」
而我們同樣地也對藤野櫻的新作滿懷期待!
對於有志成為漫畫家的讀者,藤野櫻老師認為:
畫技可以磨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想要傳達給別人的事情?」
就算現在畫得很醜,但只要有想要表達的想法,而且人們看了可以感受到你想要傳達的內容,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