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時光走廊》光復後南台灣陽光燦爛的農村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中華民國時光走廊》光復後南台灣陽光燦爛的農村
2020-04-23 10:13:00
A+
A
A-

1.竹蔭下乘涼    一名農人在田間道路的竹蔭下乘涼。這是薛培德牧師拍攝台灣農村影像中,極具藝術美感的一張。無論取景,畫面結構以及明暗之間,均深刻、紀實地展現台灣土地的生生不息。

作者/徐宗懋圖文館


本期推出民國49年美籍牧師薛培德所拍攝的南台灣農村的美麗風光,包含了農村耕種與生活的種種日常景觀,有稻田、蔗園及香蕉園的景觀,生動感人,是台灣光復後農村發展與生活的寫照,也是台灣影像史珍貴的記錄。嘉南平原是台灣的米倉,土地遼闊,雨水充裕,為天然耕地,幾百年前就吸引了大量的墾殖人口。台南縣又稱南瀛,瀛為大海之意。就地理位置而言,台南縣東邊為中央山脈的前山地帶,西部平坦,為嘉南平原的中心位置。西臨台灣海峽,遙望福建廈門,北、南則與嘉義縣和高雄縣為鄰。台南縣不僅擁有台灣最大的耕地,也包含了豐富多彩的歷史記憶。

1624年,荷蘭人在大員(今台南市)設立貿易據點,由台灣出口鹿皮和砂糖,為其遠東殖民地貿易的一環。明鄭時期,台南屬於承天府的天興縣和萬年縣,台南成了台灣的發展重心。為了在鞏固反清復明的經濟實力,明鄭王朝在此進行了長期墾殖的工作,不僅採屯兵政策,寓兵於農,更由閩粵沿海廣招移民渡海開墾。台南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優勢,農業發展迅速。

1864年,清將施琅攻取台灣,明鄭滅亡。清廷將全島劃為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南為台灣府城。歷時二百餘年,一直是台灣的政治、軍事和經濟重心。直到清末,受到安平港沒落,以及北台灣茶葉、樟腦出口興旺等因素影響,台灣的發展重心才逐漸北移,直到台灣建省後仍維持如此。

儘管如此,台南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無可取代,日本占領台灣期間,將台灣建設為帝國糧食的供應地,台南成為此計劃的核心。為此,殖民政府在台南興建水庫,廣設灌溉渠道,改良稻米品種,這純粹是為了供應大日本帝國的糧食之用,台灣農民自己並無法享受到自己種的稻米,直到台灣光復以後,經過土地改革,佃農成為自耕農之後,日據時代的農業基礎設施所協助生產的稻米、甘蔗以及香蕉等經濟作物,才能真正為台灣百姓的利益服務。

此外,台南的生產事業不僅只集中在稻米生產,更進一步拓展到水果、花卉種植,以及沿海地帶蓬勃的養殖漁業。當然,農漁業發展僅只是表面的經濟數字,在這些數字下躍動的是農民耕作的艱辛、農家簡樸的生活觀,生命綿延不絶的力量,以及人與土地深深的依戀。

圖片說明:

2。烈日下的台南農夫

台南縣農地耕作的情景。烈日當空,廣闊的嘉南平原一覽無遺,一群農夫踩在水田的爛泥上彎身插秧,汗流浹背的農事道盡了「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3。農夫彎腰插秧

台南縣兩名農夫彎身插秧。嘉南平原地域遼闊,水源豐沛,土地肥沃,稻米生產集中,也形塑了農村生活的型態。

 

4。秧田裡的農婦

農婦在秧田中工作。農民會先在一塊田地上播種,培育秧苗,秧苗長至8公分左右,就可以用來插秧。秧田密植秧苗,顯得十分茂密。

 

5。跟媽媽到田裡來

農婦帶著孩子到秧田裡工作。孩子夠大,不需要背,比較好帶,有時還可以幫忙拿東西。至於孩子本身,在田邊玩泥巴、抓小魚、泥鰍等,開心異常。

 

6。稻田邊的香蕉樹

  

蹲在田裡工作的農婦,前方種了幾顆香蕉樹,可作為休息乘涼的庇蔭處,也顯示了此區為香蕉和稻米種植交叉地帶。

 

7。去除雜草的工作

兩名農婦除去秧田雜草的過程。這項工作使得身體與土地緊密相連,泥巴、昆蟲、水蛭等交互侵襲身軀,因此必須包得緊緊的。

  

8。不易根除的野草

除草的農婦。草的生命力很強,不易根除。水田秧苗生長過程中,草也會跟著冒出來。除草需消耗大量體力,也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

 

9。孤傲聳立的檳榔樹

美麗的農林景色,兩名農婦跪著工作,身影幾乎埋在田地,前方的清澈的水田映著後方蒼鬱的野林,一棵檳榔樹孤傲昂首地聳立,更似神來一筆。

 

10。歲月的風霜

兩名農人背著農具上田,歲月的風霜刻在臉上,卻不掩樸直的笑容。田間是成片的竹林,為台灣農地山間常見的植物。

 

11。坐牛車的母親和孩子們

一位母親帶著一家人搭著牛車踏上回家的路途,左方是成片的香蕉園。牛是農家最親密的朋友,牛車是農村最主要的運輸和交通工具,每一個孩子成長都包含了許許多多坐牛車的日子。

 

12。房子前的空地

一處農舍前的空地,充份反映了農家的生產環境和景觀,空地通常為曬穀場,乾草可作為烘料,或結草繩。這張照片反映了農家生活的狀況,雖無一言一語,卻極其寫實傳神。對於日後成年離家的農村子弟而言,勾起了許多回憶和感動。

 

13。養鴨的副業

稻田旁的養鴨池。由於農會的協助和輔導,農業的經營走向多角化,不再單純地種稻,而是運用不同季節和土地的特性,同時養殖魚類、雞鴨等。養殖副業龐大,有時也會轉變為主業,同時造成農村景觀的巨大變化。

 

14。黃豆根莖的再利用

農舍前空地上堆放的黃豆根莖。黃豆收成時,順便挖出糾纏盤結的根莖,舖在空地上曬乾,可作多種用途。

 

15。田埂上長長的身影

拿著鋤頭的農夫。太陽西下時分,田埂上長長的身影,幾分憂鬱的神情,以及背後綿延無盡的水田,道盡種田工作辛苦。

 

16。甘蔗葉如柔軟的床墊

甘蔗採收的現場,孩子們前來幫忙採集甘蔗葉,成堆的葉子堆放在地上,有如柔軟的床墊,自會激發遊戲的童心。

 

17。蔗農全家總動員

一名少女拿著割甘蔗葉的蔗刀。甘蔗採收季節,蔗農是全家總動員,男女老幼全部上場,不僅提高勞動效率,家庭的團結和凝聚力也透過每一次的集體勞動而建立起來。

 

18。蔗田裡羞澀的荳蔻年華

拿著蔗刀的青少女,清秀的臉龐裡有著荳蔻年華,平時是學校裡漂亮的女學生,到田裡雖變成農婦,仍不掩一臉秀麗,面對相機時幾分羞澀。甘蔗收成時僅收莖,根仍留在土壤內,稱宿根,來年可重新分枝生莖。在台灣可收獲七至八次,隨後再挖去宿根,重新種植。

 

19。採收甘蔗的少女

蔗園中青少女的身影。甘蔗成長期在十四至十八個月之間,宿根可以縮短到十二個月左右。因成長期較長,一般還會兼種其他作物,如落花生、大蒜、馬鈴薯等。

 

20。順便吃一根甘蔗

甘庶田收成的情景。甘蔗汁為清涼的飲料,消暑效果極佳,這一家收割甘蔗休息時,就地取材,直接削甘蔗來啃,以補充身體消耗的糖份。

 

21。綑綁好的甘蔗葉

甘蔗收割後,蔗葉被高高疊起。事實上,主要農作物如稻米、玉米、甘蔗、蕃薯等等,收成後剩下的葉子都能當成燃料、肥料或繩子,甚至食用等用途。農民自會創造各種用途,沒有絲毫浪費。

數位上色:陳怡靜、張維晏、吳濬伊

★★★   圖文版權所有,須經《優傳媒》同意才能使用

作者簡介

徐宗懋圖文館負責人徐宗懋先生從事記者二十年,近年極力耕耘世界近代歷史影像,推動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研究工作。過去曾在前線採訪過以巴衝突、美國轟炸利比亞、薩爾瓦多內戰、尼加拉瓜內戰等。目前是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出版品以徐宗懋圖文館(臺灣)、秦風老照片館(中國大陸)為品牌。收藏珍貴歷史事件老照片,推廣老照片為近代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倡議新的歷史影像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搜集,呈現給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並透過對歷史的敬畏,與品質的追求,加上對工作無限的熱愛,以堅定的步伐,在歷史圖像的出版上,走出一條精彩的路。          

1.竹蔭下乘涼    一名農人在田間道路的竹蔭下乘涼。這是薛培德牧師拍攝台灣農村影像中,極具藝術美感的一張。無論取景,畫面結構以及明暗之間,均深刻、紀實地展現台灣土地的生生不息。

作者/徐宗懋圖文館


本期推出民國49年美籍牧師薛培德所拍攝的南台灣農村的美麗風光,包含了農村耕種與生活的種種日常景觀,有稻田、蔗園及香蕉園的景觀,生動感人,是台灣光復後農村發展與生活的寫照,也是台灣影像史珍貴的記錄。嘉南平原是台灣的米倉,土地遼闊,雨水充裕,為天然耕地,幾百年前就吸引了大量的墾殖人口。台南縣又稱南瀛,瀛為大海之意。就地理位置而言,台南縣東邊為中央山脈的前山地帶,西部平坦,為嘉南平原的中心位置。西臨台灣海峽,遙望福建廈門,北、南則與嘉義縣和高雄縣為鄰。台南縣不僅擁有台灣最大的耕地,也包含了豐富多彩的歷史記憶。

1624年,荷蘭人在大員(今台南市)設立貿易據點,由台灣出口鹿皮和砂糖,為其遠東殖民地貿易的一環。明鄭時期,台南屬於承天府的天興縣和萬年縣,台南成了台灣的發展重心。為了在鞏固反清復明的經濟實力,明鄭王朝在此進行了長期墾殖的工作,不僅採屯兵政策,寓兵於農,更由閩粵沿海廣招移民渡海開墾。台南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優勢,農業發展迅速。

1864年,清將施琅攻取台灣,明鄭滅亡。清廷將全島劃為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南為台灣府城。歷時二百餘年,一直是台灣的政治、軍事和經濟重心。直到清末,受到安平港沒落,以及北台灣茶葉、樟腦出口興旺等因素影響,台灣的發展重心才逐漸北移,直到台灣建省後仍維持如此。

儘管如此,台南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無可取代,日本占領台灣期間,將台灣建設為帝國糧食的供應地,台南成為此計劃的核心。為此,殖民政府在台南興建水庫,廣設灌溉渠道,改良稻米品種,這純粹是為了供應大日本帝國的糧食之用,台灣農民自己並無法享受到自己種的稻米,直到台灣光復以後,經過土地改革,佃農成為自耕農之後,日據時代的農業基礎設施所協助生產的稻米、甘蔗以及香蕉等經濟作物,才能真正為台灣百姓的利益服務。

此外,台南的生產事業不僅只集中在稻米生產,更進一步拓展到水果、花卉種植,以及沿海地帶蓬勃的養殖漁業。當然,農漁業發展僅只是表面的經濟數字,在這些數字下躍動的是農民耕作的艱辛、農家簡樸的生活觀,生命綿延不絶的力量,以及人與土地深深的依戀。

圖片說明:

2。烈日下的台南農夫

台南縣農地耕作的情景。烈日當空,廣闊的嘉南平原一覽無遺,一群農夫踩在水田的爛泥上彎身插秧,汗流浹背的農事道盡了「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真諦。

 

3。農夫彎腰插秧

台南縣兩名農夫彎身插秧。嘉南平原地域遼闊,水源豐沛,土地肥沃,稻米生產集中,也形塑了農村生活的型態。

 

4。秧田裡的農婦

農婦在秧田中工作。農民會先在一塊田地上播種,培育秧苗,秧苗長至8公分左右,就可以用來插秧。秧田密植秧苗,顯得十分茂密。

 

5。跟媽媽到田裡來

農婦帶著孩子到秧田裡工作。孩子夠大,不需要背,比較好帶,有時還可以幫忙拿東西。至於孩子本身,在田邊玩泥巴、抓小魚、泥鰍等,開心異常。

 

6。稻田邊的香蕉樹

  

蹲在田裡工作的農婦,前方種了幾顆香蕉樹,可作為休息乘涼的庇蔭處,也顯示了此區為香蕉和稻米種植交叉地帶。

 

7。去除雜草的工作

兩名農婦除去秧田雜草的過程。這項工作使得身體與土地緊密相連,泥巴、昆蟲、水蛭等交互侵襲身軀,因此必須包得緊緊的。

  

8。不易根除的野草

除草的農婦。草的生命力很強,不易根除。水田秧苗生長過程中,草也會跟著冒出來。除草需消耗大量體力,也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

 

9。孤傲聳立的檳榔樹

美麗的農林景色,兩名農婦跪著工作,身影幾乎埋在田地,前方的清澈的水田映著後方蒼鬱的野林,一棵檳榔樹孤傲昂首地聳立,更似神來一筆。

 

10。歲月的風霜

兩名農人背著農具上田,歲月的風霜刻在臉上,卻不掩樸直的笑容。田間是成片的竹林,為台灣農地山間常見的植物。

 

11。坐牛車的母親和孩子們

一位母親帶著一家人搭著牛車踏上回家的路途,左方是成片的香蕉園。牛是農家最親密的朋友,牛車是農村最主要的運輸和交通工具,每一個孩子成長都包含了許許多多坐牛車的日子。

 

12。房子前的空地

一處農舍前的空地,充份反映了農家的生產環境和景觀,空地通常為曬穀場,乾草可作為烘料,或結草繩。這張照片反映了農家生活的狀況,雖無一言一語,卻極其寫實傳神。對於日後成年離家的農村子弟而言,勾起了許多回憶和感動。

 

13。養鴨的副業

稻田旁的養鴨池。由於農會的協助和輔導,農業的經營走向多角化,不再單純地種稻,而是運用不同季節和土地的特性,同時養殖魚類、雞鴨等。養殖副業龐大,有時也會轉變為主業,同時造成農村景觀的巨大變化。

 

14。黃豆根莖的再利用

農舍前空地上堆放的黃豆根莖。黃豆收成時,順便挖出糾纏盤結的根莖,舖在空地上曬乾,可作多種用途。

 

15。田埂上長長的身影

拿著鋤頭的農夫。太陽西下時分,田埂上長長的身影,幾分憂鬱的神情,以及背後綿延無盡的水田,道盡種田工作辛苦。

 

16。甘蔗葉如柔軟的床墊

甘蔗採收的現場,孩子們前來幫忙採集甘蔗葉,成堆的葉子堆放在地上,有如柔軟的床墊,自會激發遊戲的童心。

 

17。蔗農全家總動員

一名少女拿著割甘蔗葉的蔗刀。甘蔗採收季節,蔗農是全家總動員,男女老幼全部上場,不僅提高勞動效率,家庭的團結和凝聚力也透過每一次的集體勞動而建立起來。

 

18。蔗田裡羞澀的荳蔻年華

拿著蔗刀的青少女,清秀的臉龐裡有著荳蔻年華,平時是學校裡漂亮的女學生,到田裡雖變成農婦,仍不掩一臉秀麗,面對相機時幾分羞澀。甘蔗收成時僅收莖,根仍留在土壤內,稱宿根,來年可重新分枝生莖。在台灣可收獲七至八次,隨後再挖去宿根,重新種植。

 

19。採收甘蔗的少女

蔗園中青少女的身影。甘蔗成長期在十四至十八個月之間,宿根可以縮短到十二個月左右。因成長期較長,一般還會兼種其他作物,如落花生、大蒜、馬鈴薯等。

 

20。順便吃一根甘蔗

甘庶田收成的情景。甘蔗汁為清涼的飲料,消暑效果極佳,這一家收割甘蔗休息時,就地取材,直接削甘蔗來啃,以補充身體消耗的糖份。

 

21。綑綁好的甘蔗葉

甘蔗收割後,蔗葉被高高疊起。事實上,主要農作物如稻米、玉米、甘蔗、蕃薯等等,收成後剩下的葉子都能當成燃料、肥料或繩子,甚至食用等用途。農民自會創造各種用途,沒有絲毫浪費。

數位上色:陳怡靜、張維晏、吳濬伊

★★★   圖文版權所有,須經《優傳媒》同意才能使用

作者簡介

徐宗懋圖文館負責人徐宗懋先生從事記者二十年,近年極力耕耘世界近代歷史影像,推動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研究工作。過去曾在前線採訪過以巴衝突、美國轟炸利比亞、薩爾瓦多內戰、尼加拉瓜內戰等。目前是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出版品以徐宗懋圖文館(臺灣)、秦風老照片館(中國大陸)為品牌。收藏珍貴歷史事件老照片,推廣老照片為近代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倡議新的歷史影像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搜集,呈現給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並透過對歷史的敬畏,與品質的追求,加上對工作無限的熱愛,以堅定的步伐,在歷史圖像的出版上,走出一條精彩的路。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