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時光走廊》民國49年美麗醉人的高雄愛河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中華民國時光走廊》民國49年美麗醉人的高雄愛河
2020-04-02 07:00:00
A+
A
A-

 

前高雄州廳遺影

高雄市愛河的美景。愛河長約12公里,水質清澈,魚蝦成群。高雄地方法院坐落河邊,其前身為日據時期高雄州州廳,建築古典雅緻,與河面舟楫相映成趣。民國76年(1987)因地院擴建,原有的古典建築遭到拆除,此情此景已不復見。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作者/徐宗懋圖文館

 

民國49年,美籍牧師薛培德(Barry L. Shuttler)由國際基督教長老會派遣到臺灣工作兩年,主要是傳福音、佈道以及協助基督教國際救濟會發放救援物資。當時美國教會扮演募集和發放救濟物品的重要角色。由於薛牧師喜歡攝影,平常也開授攝影班作為教會的文化活動之一,以擴大教會的社會接觸面。薛牧師在協助教會工作的同時,也拍下臺灣山區、海邊、離島等偏鄉的人民生活。他的鏡頭捕捉一般人生活常態,並沒有刻意的獵奇心理,所以畫面充滿了人性的溫馨。

 

兩年後,薛牧師離開臺灣轉往韓國工作,在那裡又待了兩年,隨後又轉往中東。薛牧師最後落腳何方並不清楚?也不確定何時過世?不過大約2011年時,他過去所拍攝的照片底片流到國際文物市場,由徐宗懋圖文館在特別的機緣下買下薛牧師的整套底片,確認共有5000餘張底片,其中有大約3000張底片屬於臺灣的內容,而且時間都在民國49年到50年之間,這3000張底片無疑是臺灣攝影史的珍貴資產。以下我們先介紹民國49年薛牧師所拍攝的高雄愛河。

 

載女兒去看愛河

一位父親騎著腳踏車載著女兒到愛河邊看船。愛河雖未被視為風景名勝,但因穿越市區,寸步可及,許多市民閒逛至此,見竹筏網撈,或遠望港灣,心曠神怡。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愛河是高雄的母親之河,源於高雄縣仁武鄉,穿越高雄市中心,流入大海,不僅是高雄的天然地標,也承載著高雄市民深深的土地記憶和情感。

 

早期的愛河周圍是沼澤地,隨著陸地面積增加,水道集中,河流逐漸成形。由於漢人移民普遍稱河道為港,愛河由海口至上游,幾段河道分別被稱為頭前港、三塊厝港、新大港、烏魚港和田尾港。日本殖民時代,愛河被稱為「打狗川」,後隨著「打狗」易名為「高雄」,愛河亦改稱為高雄川。此時愛河水深僅數公尺,後來日人擴建高雄港,將愛河挖深,縮短了河面,以便運送木材,形成日後的運河渠道。

 

有關愛河之稱的由來,最普遍的說法是民國37年(1948)河畔一家「愛河遊船所」,颱風招牌破損,僅留「愛河」二字,經刊登後,廣為流傳。加上此處偶有情侶跳河殉情,愛河之名不脛而走。種種傳說,因緣際會,使得愛河始終散發著濃郁的浪漫氣息。

 

岸上岸下互望

兩位女孩跟著大人來到愛河畔看風景,她們穿著整齊的學校制服。舢舨上的漁人檢視著漁穫,岸上岸下人們目光的互動,有一份貼近土地,怡然自得的感動。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阿公懷裡的孫子

阿公們帶著孫子坐在河畔的涼椅上,初冬時節,天氣微涼,不過高雄的陽光灑在身上,帶來暖意,舒暢無比。全身包得緊緊的小孫子好奇地東張西望,阿公卻是閉目養神。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把弄著石欄杆的鐵鍊

兩個孩子蹲在河邊下望。雖是小小的天地,卻像埋藏了無數的寶物,看也看不完。石欄杆的鐵鍊已經斷了,男孩把弄著鐵鍊玩耍。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篤定的站姿

抓著鐵鍊下望愛河的孩子們。較大的男孩雙腳跨在鐵鍊兩邊,雙手叉在褲袋裡,一副篤定萬分的姿態,這是常見的站姿。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準備下網

漁人張開漁網,準備下一次漁撈。岸上擺的是裝漁穫竹簍子。漁撈的每一個動作都深深吸引了岸上的兩個男孩子,站立的男孩穿著十分時髦的皮夾克和毛褲。(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春風少年兄

兩位青年好友坐在鐵鍊上享受著看愛河的閒情意致。三十年後的台語流行歌《春風少年兄》就是描寫這種年紀的輕狂,無憂無慮,對未來滿是憧憬,一打開話匣就是天南地北,臉上永遠掛著希望的笑容。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泥地上亂畫的怡然

一名光著腳的小女孩坐在鐵鍊上背對河面,在泥土地上畫出各種圖案。在沒有電視、冰箱的年代,甚至連彩筆、顏料、畫紙都嫌奢侈。孩子們拿一支乾樹枝在泥地上亂畫,也可以得到莫大的精神滿足。許多年後,當水泥板取代泥地,電動玩具取代了樹枝、小石塊時,人們幾乎忘了當年的孩子有過在泥地上亂畫的快樂。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就位置而言,愛河位於鹽埕區旁。進出鬧區,均需跨越河上的橋樑,河岸景觀成為高雄人必然的視覺經驗。儘管如此,愛河並非僅是前往鬧市的必經之地,美麗的河岸也是市民們日常造訪之地。早年愛河未受工業和家庭廢水污染,河水清澈見底。每年端午節龍舟賽均在鹽埕區河道舉行。每到此時,河岸上擠滿了人群,龍舟擊鼓聲領引著賽舟快速劃過水面,激起觀眾驚呼聲,空氣中飄盪著無比興奮的心情。

 

岸上的小市集

一名婦女扛著一籃水果到河邊販邊。由於每天均有一定數目的遊人去「看愛河」,形成一定的人氣。漁夫將漁穫拿上岸,就地販賣,水果販、流動攤販亦聚攏而來,成為小型市集。所謂「看愛河」也包括了圍觀河畔種種熱鬧的景象。(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看熱鬧的人群

岸邊的人氣,反映民國49年(1960)高雄庶民的穿著、外形和精神狀態。右前方是建國橋,橋後的建築即為高雄市政府。這一段愛河舊稱為鹽埕港,鹽埕區為高雄最熱鬧的商業區,車水馬龍,是逛街的好去處。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友善的漁婦

一名打漁的婦人站在舢舨上,對著薛培德牧師的鏡頭,流出友善的笑容。愛河雖是狹窄的運河水道,但也是小型的天然漁場,加上風光明媚,可以打漁兼散心。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裝魚的竹籠

舢舨上的兩名男子,漁穫放在竹籠,浸在水裡。此一河段處於入海口,水質為海水,漁獲均為海洋魚類。此時愛河岸已設有遊船,可以遊河攬勝。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製作細緻的舢舨

一名漁夫收網的一刻。舢舨上覆著竹片編成的表層,還設有稻草編織的房間,可以防雨。整體而言,舢舨的製作相當細緻。此時河岸造景工程固然簡單,但因空氣、河水清新,建築、車輛稀少,美景天成。(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遠望五福橋

由舢舨方向遠望五福橋,前方的鹽埕區雖是繁華地帶,但天際線依然清朗,未見高聳的商業大樓。此後20年,商店、餐廳、大飯店如雨後春筍,每到過年過節,鹽埕區即變得人山人海,成為整個南台灣最熱鬧的商街。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竹筏網撈的美景

由愛河遠望高雄港,河面上散落著捕魚的竹筏,漁獲通常就在岸上交易。幾分勞作,幾分悠閑,畫面極其優美,遠處左邊的玫瑰教堂頗富歷史。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美好的親子時光

一名漁夫與孩子坐在舢舨上閒聊,十分閒散舒暢。每次下網下網之間的空檔,成了親子交流的美好時光。溫暖的冬陽、蕩漾的水波、舢舨上父親的話語,必然成為這名孩子日後難以磨滅的美麗記憶。(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河邊停泊的小船

橋下的小碼頭,停泊著幾艘小船,船槳置於兩端,顯示小船仍依靠人力划行。愛河雖然不大,但提供一定漁獲量,維持了許多人的生計。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即便是平日,河面上停著許多漁筏,漁人張網捕魚,就地販賣。許多市民偷閒至此,輕風拂面,或見漁人晚舟,或聞貨輪低鳴,自可消愁解憂。不費分文,可得此無盡享受,早年高雄人常會告訴小孩要「去看愛河」。愛河猶如一彎清水,流入庶民心中的海灣,流過了無盡的甜蜜與溫馨。

 

小型漁獲市場

河畔的小型漁獲市場,幾位漁民使用大秤量計算重量。儘管交易量不多,但附近許多居民黃昏時喜歡到這裡購買新鮮的魚蝦。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當天捕撈的海瓜子

一名漁夫拿起一把剛撈到的海瓜子,笑逐顏開。漁船的作業範圍從鹽埕港一直到碼頭的海域,河畔的黃昏市場販賣的是白天捕得的漁獲。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黃昏市場

愛河畔黃昏市場的漁獲交易。就購買的數量看,買家應非一般附近居民,而是市場的魚販或海鮮餐廳,夕陽將人物的身影拉得長長的,增添了畫面的動感。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薛培德在高雄

薛培德牧師獵影的空檔中,友人幫他拍了一張照片。一群孩子圍過來,好奇地看著這位友善的外國朋友。此時路上車輛十分稀少,甚至腳踏車也是三三兩兩而過,薛培德牧師駕駛的金龜車隔外醒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數位上色:陳怡靜、張維晏、吳濬伊、徐丹語  

 

★★★圖文版權所有,須經《優傳媒》同意才能使用     

 

 

作者簡介

徐宗懋圖文館負責人徐宗懋先生從事記者二十年,近年極力耕耘世界近代歷史影像,推動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研究工作。過去曾在前線採訪過以巴衝突、美國轟炸利比亞、薩爾瓦多內戰、尼加拉瓜內戰等。目前是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出版品以徐宗懋圖文館(臺灣)、秦風老照片館(中國大陸)為品牌。收藏珍貴歷史事件老照片,推廣老照片為近代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倡議新的歷史影像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搜集,呈現給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並透過對歷史的敬畏,與品質的追求,加上對工作無限的熱愛,以堅定的步伐,在歷史圖像的出版上,走出一條精彩的路。     

 

 

前高雄州廳遺影

高雄市愛河的美景。愛河長約12公里,水質清澈,魚蝦成群。高雄地方法院坐落河邊,其前身為日據時期高雄州州廳,建築古典雅緻,與河面舟楫相映成趣。民國76年(1987)因地院擴建,原有的古典建築遭到拆除,此情此景已不復見。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作者/徐宗懋圖文館

 

民國49年,美籍牧師薛培德(Barry L. Shuttler)由國際基督教長老會派遣到臺灣工作兩年,主要是傳福音、佈道以及協助基督教國際救濟會發放救援物資。當時美國教會扮演募集和發放救濟物品的重要角色。由於薛牧師喜歡攝影,平常也開授攝影班作為教會的文化活動之一,以擴大教會的社會接觸面。薛牧師在協助教會工作的同時,也拍下臺灣山區、海邊、離島等偏鄉的人民生活。他的鏡頭捕捉一般人生活常態,並沒有刻意的獵奇心理,所以畫面充滿了人性的溫馨。

 

兩年後,薛牧師離開臺灣轉往韓國工作,在那裡又待了兩年,隨後又轉往中東。薛牧師最後落腳何方並不清楚?也不確定何時過世?不過大約2011年時,他過去所拍攝的照片底片流到國際文物市場,由徐宗懋圖文館在特別的機緣下買下薛牧師的整套底片,確認共有5000餘張底片,其中有大約3000張底片屬於臺灣的內容,而且時間都在民國49年到50年之間,這3000張底片無疑是臺灣攝影史的珍貴資產。以下我們先介紹民國49年薛牧師所拍攝的高雄愛河。

 

載女兒去看愛河

一位父親騎著腳踏車載著女兒到愛河邊看船。愛河雖未被視為風景名勝,但因穿越市區,寸步可及,許多市民閒逛至此,見竹筏網撈,或遠望港灣,心曠神怡。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愛河是高雄的母親之河,源於高雄縣仁武鄉,穿越高雄市中心,流入大海,不僅是高雄的天然地標,也承載著高雄市民深深的土地記憶和情感。

 

早期的愛河周圍是沼澤地,隨著陸地面積增加,水道集中,河流逐漸成形。由於漢人移民普遍稱河道為港,愛河由海口至上游,幾段河道分別被稱為頭前港、三塊厝港、新大港、烏魚港和田尾港。日本殖民時代,愛河被稱為「打狗川」,後隨著「打狗」易名為「高雄」,愛河亦改稱為高雄川。此時愛河水深僅數公尺,後來日人擴建高雄港,將愛河挖深,縮短了河面,以便運送木材,形成日後的運河渠道。

 

有關愛河之稱的由來,最普遍的說法是民國37年(1948)河畔一家「愛河遊船所」,颱風招牌破損,僅留「愛河」二字,經刊登後,廣為流傳。加上此處偶有情侶跳河殉情,愛河之名不脛而走。種種傳說,因緣際會,使得愛河始終散發著濃郁的浪漫氣息。

 

岸上岸下互望

兩位女孩跟著大人來到愛河畔看風景,她們穿著整齊的學校制服。舢舨上的漁人檢視著漁穫,岸上岸下人們目光的互動,有一份貼近土地,怡然自得的感動。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阿公懷裡的孫子

阿公們帶著孫子坐在河畔的涼椅上,初冬時節,天氣微涼,不過高雄的陽光灑在身上,帶來暖意,舒暢無比。全身包得緊緊的小孫子好奇地東張西望,阿公卻是閉目養神。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把弄著石欄杆的鐵鍊

兩個孩子蹲在河邊下望。雖是小小的天地,卻像埋藏了無數的寶物,看也看不完。石欄杆的鐵鍊已經斷了,男孩把弄著鐵鍊玩耍。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篤定的站姿

抓著鐵鍊下望愛河的孩子們。較大的男孩雙腳跨在鐵鍊兩邊,雙手叉在褲袋裡,一副篤定萬分的姿態,這是常見的站姿。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準備下網

漁人張開漁網,準備下一次漁撈。岸上擺的是裝漁穫竹簍子。漁撈的每一個動作都深深吸引了岸上的兩個男孩子,站立的男孩穿著十分時髦的皮夾克和毛褲。(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春風少年兄

兩位青年好友坐在鐵鍊上享受著看愛河的閒情意致。三十年後的台語流行歌《春風少年兄》就是描寫這種年紀的輕狂,無憂無慮,對未來滿是憧憬,一打開話匣就是天南地北,臉上永遠掛著希望的笑容。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泥地上亂畫的怡然

一名光著腳的小女孩坐在鐵鍊上背對河面,在泥土地上畫出各種圖案。在沒有電視、冰箱的年代,甚至連彩筆、顏料、畫紙都嫌奢侈。孩子們拿一支乾樹枝在泥地上亂畫,也可以得到莫大的精神滿足。許多年後,當水泥板取代泥地,電動玩具取代了樹枝、小石塊時,人們幾乎忘了當年的孩子有過在泥地上亂畫的快樂。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就位置而言,愛河位於鹽埕區旁。進出鬧區,均需跨越河上的橋樑,河岸景觀成為高雄人必然的視覺經驗。儘管如此,愛河並非僅是前往鬧市的必經之地,美麗的河岸也是市民們日常造訪之地。早年愛河未受工業和家庭廢水污染,河水清澈見底。每年端午節龍舟賽均在鹽埕區河道舉行。每到此時,河岸上擠滿了人群,龍舟擊鼓聲領引著賽舟快速劃過水面,激起觀眾驚呼聲,空氣中飄盪著無比興奮的心情。

 

岸上的小市集

一名婦女扛著一籃水果到河邊販邊。由於每天均有一定數目的遊人去「看愛河」,形成一定的人氣。漁夫將漁穫拿上岸,就地販賣,水果販、流動攤販亦聚攏而來,成為小型市集。所謂「看愛河」也包括了圍觀河畔種種熱鬧的景象。(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看熱鬧的人群

岸邊的人氣,反映民國49年(1960)高雄庶民的穿著、外形和精神狀態。右前方是建國橋,橋後的建築即為高雄市政府。這一段愛河舊稱為鹽埕港,鹽埕區為高雄最熱鬧的商業區,車水馬龍,是逛街的好去處。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友善的漁婦

一名打漁的婦人站在舢舨上,對著薛培德牧師的鏡頭,流出友善的笑容。愛河雖是狹窄的運河水道,但也是小型的天然漁場,加上風光明媚,可以打漁兼散心。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裝魚的竹籠

舢舨上的兩名男子,漁穫放在竹籠,浸在水裡。此一河段處於入海口,水質為海水,漁獲均為海洋魚類。此時愛河岸已設有遊船,可以遊河攬勝。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製作細緻的舢舨

一名漁夫收網的一刻。舢舨上覆著竹片編成的表層,還設有稻草編織的房間,可以防雨。整體而言,舢舨的製作相當細緻。此時河岸造景工程固然簡單,但因空氣、河水清新,建築、車輛稀少,美景天成。(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遠望五福橋

由舢舨方向遠望五福橋,前方的鹽埕區雖是繁華地帶,但天際線依然清朗,未見高聳的商業大樓。此後20年,商店、餐廳、大飯店如雨後春筍,每到過年過節,鹽埕區即變得人山人海,成為整個南台灣最熱鬧的商街。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竹筏網撈的美景

由愛河遠望高雄港,河面上散落著捕魚的竹筏,漁獲通常就在岸上交易。幾分勞作,幾分悠閑,畫面極其優美,遠處左邊的玫瑰教堂頗富歷史。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美好的親子時光

一名漁夫與孩子坐在舢舨上閒聊,十分閒散舒暢。每次下網下網之間的空檔,成了親子交流的美好時光。溫暖的冬陽、蕩漾的水波、舢舨上父親的話語,必然成為這名孩子日後難以磨滅的美麗記憶。(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河邊停泊的小船

橋下的小碼頭,停泊著幾艘小船,船槳置於兩端,顯示小船仍依靠人力划行。愛河雖然不大,但提供一定漁獲量,維持了許多人的生計。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即便是平日,河面上停著許多漁筏,漁人張網捕魚,就地販賣。許多市民偷閒至此,輕風拂面,或見漁人晚舟,或聞貨輪低鳴,自可消愁解憂。不費分文,可得此無盡享受,早年高雄人常會告訴小孩要「去看愛河」。愛河猶如一彎清水,流入庶民心中的海灣,流過了無盡的甜蜜與溫馨。

 

小型漁獲市場

河畔的小型漁獲市場,幾位漁民使用大秤量計算重量。儘管交易量不多,但附近許多居民黃昏時喜歡到這裡購買新鮮的魚蝦。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當天捕撈的海瓜子

一名漁夫拿起一把剛撈到的海瓜子,笑逐顏開。漁船的作業範圍從鹽埕港一直到碼頭的海域,河畔的黃昏市場販賣的是白天捕得的漁獲。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黃昏市場

愛河畔黃昏市場的漁獲交易。就購買的數量看,買家應非一般附近居民,而是市場的魚販或海鮮餐廳,夕陽將人物的身影拉得長長的,增添了畫面的動感。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薛培德在高雄

薛培德牧師獵影的空檔中,友人幫他拍了一張照片。一群孩子圍過來,好奇地看著這位友善的外國朋友。此時路上車輛十分稀少,甚至腳踏車也是三三兩兩而過,薛培德牧師駕駛的金龜車隔外醒目。(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數位上色:陳怡靜、張維晏、吳濬伊、徐丹語  

 

★★★圖文版權所有,須經《優傳媒》同意才能使用     

 

 

作者簡介

徐宗懋圖文館負責人徐宗懋先生從事記者二十年,近年極力耕耘世界近代歷史影像,推動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研究工作。過去曾在前線採訪過以巴衝突、美國轟炸利比亞、薩爾瓦多內戰、尼加拉瓜內戰等。目前是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出版品以徐宗懋圖文館(臺灣)、秦風老照片館(中國大陸)為品牌。收藏珍貴歷史事件老照片,推廣老照片為近代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倡議新的歷史影像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搜集,呈現給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並透過對歷史的敬畏,與品質的追求,加上對工作無限的熱愛,以堅定的步伐,在歷史圖像的出版上,走出一條精彩的路。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