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山景區涵蓋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圖/作者黃萬翔攝)
作者/黃萬翔
中國四大名山,包括安徽九華山 、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以及四川峨嵋山,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聖地,四大佛教聖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嵋、鐵九華」之稱。
大乘佛教中有四大菩蕯:大願地藏王菩蕯、大行菩賢菩蕯、大悲觀世音菩蕯,以及大智文殊師利菩蕯,四大菩薩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為了度化娑婆世界的眾生,現菩蕯相乘願再來,聞聲救苦,無處不現,無時不應。
峨嵋山下佛教聖地「樂山大佛」,全名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是世界上高度最高的石刻佛像。佛像面河依山而建,佛像始建於唐朝,先後歷經3位負責人,耗時約90年才完成。大佛整體鑿山依勢而建,髪髻部分結構則為後期添加。大佛在建成時,外側曾有木閣加以保護,但後來已經完全損毀。(圖/作者黃萬翔攝)
我和內人過去多次去過四川,特別拜訪峨嵋山下佛教聖地「樂山大佛」,樂山大佛全名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位處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之處,是世界上高度最高的石刻佛像。佛像面河依山而建,佛像始建於唐朝,先後歷經3位負責人,耗時約90年才完成。大佛整體鑿山依勢而建,髪髻部分結構則為後期添加。大佛在建成時,外側曾有木閣加以保護,但後來已經完全損毀。
兩次欣賞大佛,一次是步行石階沿山而上,一路欣賞岷江河景景色與遊船上遊客瞻仰佛像的景緻,一方面扶階登頂近身瞻望巧奪天工的石刻佛像,雖然遊客簇擁步履艱難,內心卻感到特別的欣喜與仰望。抵達這尊世界最大石刻佛像腳下跟前,供養禮佛時更有一種親見佛身的深切感受。
另一次則是搭船由岷江口上瞻仰佛像遠眺全景,可以感受到石刻佛像以及靠壁山崖整體的氣勢。由岷江上拍攝觀看景色,也讓人不禁想到美加地區穿著雨衣觀賞尼加拉瓜瀑布的情景。
搭船由岷江口上瞻仰佛像遠眺全景,可以感受到石刻佛像以及靠壁山崖整體的氣勢。(圖/作者黃萬翔攝)
2017年秋,我們参觀完樂山大佛後,特別参加景區旅遊團前往峨嵋山,期待瞻仰普賢菩薩的道場。「普賢者,佛之長子;峨嵋者,山之領袖」,峨嵋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峨嵋山位於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内,峨眉山實際上是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人們常說的峨眉山指的就是大峨。峨嵋山景區涵蓋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搭遊覽車到達報國寺,報國寺是位在山麓下的一所寺院,是登往峨嵋山旅遊觀賞的起點,也是峨眉山第一大寺。寺內建築古樸雅緻,茂密綠林環抱,山門上高掛康熙皇帝親手所書「報國寺」三個大字,寺中還能欣賞到峨眉十景中的「聖積晚鐘」。
登頂途中會經過伏虎寺、清音閣、白雲峽、九老洞…等寺院及觀光景點,清代詩人譚鍾岳就將峨嵋山佳景列為十景: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岩疊翠、羅峰晴雲與聖積晚鐘。
許多遊客遠道而來就是為了瞻仰普賢菩薩的聖像,朝山祈願闔家平安,事事吉祥。(圖/作者黃萬翔攝)
從山下到前往金頂的索道搭乘處約需花2小時的車程,然後再搭索道上金頂。一路拾階而上,爬到最高的峨嵋山金頂,雲霧繚繞,忽然間風起雲開,倏然顯現巍峨高聳神態威儀,騎乘大象的四面十方普賢菩薩,心情感到無限的歡喜。許多遊客遠道而來就是為了瞻仰普賢菩薩的聖像,朝山祈願闔家平安,事事吉祥。
佛教聖地華藏寺所在地金頂,為峨眉山旅遊行程的最高點,地勢陡峭,風景神秀,唐代詩人李白詩曰:「蜀國多仙山,峨嵋邈難匹」,明代詩人周洪謨也稱頌:「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
峨嵋山也被稱為「震旦第一山」,黃萬翔夫婦合影。(圖/作者黃萬翔提供)
由於地處高山,氣候變化很大,在不同角度,不同時點端視瞻仰佛像,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景緻與氣勢,內心也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高山聖景,真可説是氣象萬千,無怪乎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稱喻。沿途山區樹種也是非常多樣化,植被豐富,共有3000多種植物及許多世界上稀有的植物,山路沿途常有許多猴群,結隊向遊人討食,為峨嵋山一大特色。
峨嵋山也被稱為「震旦第一山」,相傳西元四世紀,印度僧人寶掌來中國,遊歷了長江、黃河流域眾多名山大川,後到峨嵋山朝拜普賢,見峨嵋山無峰不綠,有嶺皆秀,祥雲飄于虛空,不禁讚嘆:「高出五嶽,秀甲九洲,震旦第一山也!」,「震旦」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在佛經上記載,是古印度對中國的尊稱,峨眉山便有了「震旦第一山」美名。
萬年寺位於金頂的正對面,是峨嵋山最古老的寺廟,常年香火鼎盛。(圖/作者黃萬翔攝)
萬年寺位於金頂的正對面,是峨嵋山最古老的寺廟,常年香火鼎盛。寺中環境清幽,留存有大量歷史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書法家米芾手書的「第一山碑」。
四面十方普賢聖像是一座高48米,總重量達660噸的銅鑄鎦金工藝佛像造像,由台座和四面十方普賢像組成。普賢的聖像內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彌陀佛銅像,四周環繞著漢白玉雕佛像。「十方普賢聖像」是向眾生彰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誓願度脫眾生的十大行願,也顯示以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加持力引導眾生解脫生死,成就無上菩提之果。
四面十方普賢聖像是一座高48米,總重量達660噸的銅鑄鎦金工藝佛像造像,由台座和四面十方普賢像組成。(圖/作者黃萬翔攝)
瞻仰菩賢菩薩殊勝道場,內心得到清淨滿足,山區偶下甘霖,令人特別有清涼之感。心裡一面戀結著山中勝景,一面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準備下山。下山沿途有連續6公里的下坡石階路,我一路快速奔走下山,沿途有很多抬著竹竿座轎挑夫招攬,勸請我們搭轎下山。
內人腳步較慢,腿也略覺酸軟,就應邀搭上轎子下山,只見兩位轎夫踩著飛快腳步下山,一邊談笑風生,我在一旁追著,沒經多少光景,忽然就到了山下。離開峨嵋山至今,內心中仍然不時顯現金頂上菩賢菩薩智慧慈悲,面露微笑的萬千殊勝影像。
作者的太太林明美女士腳步較慢,腿也略覺酸軟,就應邀搭上轎子下山。(圖/作者黃萬翔攝)
城市發展與宗教文化常存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如天主教聖地梵蒂岡、三教聖地耶路撒冷、伊斯蘭教聖地麥加、佛教八大聖地藍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王舍城、藏傳佛教聖地拉蕯布達拉宮、道教聖地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等,許多宗教聖地也被規劃為宗教文化觀光園區,成為城市行銷的重要核心底藴。
城市的集聚最初是作為居民分工合作頼以生存之地,後續城市的發展不僅成為社會、經濟、文化、觀光休閒與生活環境的聚合之地,更成為心靈宗教的依託與生命提昇的重心。許多宗教聖城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已成為不分族群、不分國界的人群共同嚮往朝禮歸心之處。
作者簡介
黃萬翔,曾任台灣省政府市鄉規劃局局長、建設廳副廳長、都市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金平立法院長辦公室主任、行政院經建會副主委、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