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為孩子做好上路的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圖/作者彭懷恩提供)
作者/彭懷恩
玻璃心世代,是近年來流行的名詞,它很難明確定義,但值得深入探討,究竟他們怎麼會成為描述新世代的辭彙?
兩位美國著名的教育專家,一位是個人教育權基金會的會長葛瑞格.路加諾夫(Greg Lukianoff),一位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倫理領導學教授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他們合著的新書《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Coddling American Mind),檢視美國新世代人類的心理及行為模式,直言不諱的指出:
「我們應該為孩子做好上路的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
很可惜的是,現在的大人是反其道而行。在「安全至上主義」的思維下,培養了不少經不起環境挑戰的下一代。
就如古老的東方智慧:「父母或親人的確對人有幫助,但擁有一顆方向正確的心,對自己幫助更大。」
路加諾夫與海德特認為,美國當代教育存在三大謬誤:
1. 過度的保護:假設孩子是脆弱,易受傷害,因此必須特別注意安全,包括物理環境及心理認知。
2.重視自我感覺:過度強調情緒順心,忽視了認知理性重要。
3.「我們」VS.「他們」:視人生為「好人」與「壞人」的戰爭,只發展同溫層的人際關係。
這三大謬誤下的影響是:
「過去幾年,青少年焦慮症、憂鬱症和自殺率激增。很多大學校園的文化在意識形態上更趨一致,這不僅削弱學者追求真理的能力,也阻礙學生向立場不同的思想家學習的能力。極右和極左的極端派增加,彼此進一步激化仇恨。社群媒體成為黨同伐異的工具,創造出"嗆聲文化"(Callout culture)。 新媒體平台成為宣洩出口,讓公民縮進自以為是的泡泡。在泡泡中,一心挑起爭執和分歧的極端份子與網路酸民,一口咬定並放大對邪惡另一方的最深恐懼。」
也因此,近幾年美國大學校園的恐嚇與暴力事件急速增加,對看不順眼的人,冠上如「白人至上主義」、「種族主義」符號,進行「獵巫」行動,搧動群眾暴力。
路加諾夫與海德特分析,美國大學校園當前的危機,包括了:
對立循環、焦慮與憂鬱,偏執的教養,休閒的減少,行政官僚的心態,以及自以為是的正義等等,都是與「溺愛」(coddling)的教育思維有關!
有趣的是,他們認同孟子的名言: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基此,對美國教育的針砭藥方是:
首先,讓孩子有智慧:開於胸襟,接觸多元的價值觀念,讓他們嘗試更多的小冒險,減少電子設備,加強閱讀及寫作。
其次,讓大學有智慧:結合身分認同與自由學風,多招收具獨立生活能力的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有產值的辯論,為社群畫出更大的包容圈。
最後,讓社會更有智慧:強化正向思考,認識人類進步的事實,規範社群媒體的政治對立,打破部落主義,唯真理是從。
本書結論很簡單,借用富蘭克林的話:
「從公共福祉來說,沒有比塑造和培育有智慧和德行的年輕人更重要的事。」
這本書雖然是寫美國大學校園,但台灣的父母及師長認識新世代的年輕人,依然很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