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天劇場的放射狀屋頂桁架造型獨特,圓頂底下沒有支柱,意外導致拆除工人不敢拆毀,得以留存至今。(圖/陳建融攝)
作者/陳婉真
它是興建於日治台灣最繁榮安定的「跳舞時代」──1930年代,是那個時代最華麗先進的娛樂場所,建築費用7萬3千円,後來又追加到15萬餘円,幾乎是1917年台中火車站改建總經費不到8萬円的兩倍,因而被同時期的仕紳稱為「其規模之宏壯華麗與東京寶塚無二」,如果換算成現在的幣值,它的建造費用比起台中國家歌劇院有過之無不及。
它本來只是台中仕紳吳鸞旂於1919年在台中後火車站前自宅旁興建的私人戲院,1933年他的兒子吳子瑜出資擴建,1936年正式開幕,劇場完工時,吳子瑜問他女兒吳燕生要取什麼名字,女兒說:「你已經是人上人了,不妨取作天外天吧!」
天外天二樓陽台的鑄鐵花窗。中間的圓型造型是天外天的標章。。(圖/陳建融攝)
根據台中市政府的研究,天外天是三層樓高的鋼筋水泥建築,可容納630席觀眾。並設有食堂、咖啡廳、跳舞場、茶店等空間,是當時最豪華的民營歐式劇院。鑲嵌著戲院名稱的鑄鐵標誌,馬賽克磁磚、綠色灰泥牆面,細緻表現時代的工藝美學;取法古希臘劇場的圓形觀劇廳,放射狀屋頂桁架,呈現獨特的建築特色。
天外天是由台中神社的施工建築師齊藤辰次郎設計,他也曾設計市區的成功戲院,但已拆除,天外天成為齊藤設計唯一留存的建築,而它的方型外觀及圓屋頂設計,不論是工法或是設備,都是當時台灣首見。天外天的舞台空間約18.38公尺x13.7公尺,大於同時期戲院建築三到四倍,可以想見其規模之宏偉。
曾經繁榮 、歷經戰亂,雖然殘破,依舊壯觀。 。(圖/陳建融攝)
吳子瑜為什麼要在後車站(南台中)蓋豪華大戲院?他在1933年9月15日的《台灣新民報》訪問中說:「余欲將宅後三千九百餘坪之土地,提供為南台中美觀地帶之建設,故先築活美麗壯觀之大舞台,次乃將舞台為中心,廣以種種娛樂,以挽回南台中之繁榮,非欲以舞台營利者。」
這一句「挽回南台中之繁榮」,道盡日治時期台灣人的無奈,因為台中市於1900年的市區改正計畫,日本人把前站規劃為政商及文教中心,後站則以物產加工及運輸等業為主;前站為日本人的主要生活場域,後站則為台灣人聚居地,是殖民統治者明顯的以鐵道為界的「不均地理治理」,兩邊的發展也有嚴重落差,因而激發吳子瑜興建豪華戲院的決心。
天外天在戰後改名為國際戲院。步出台中火車站,從復興路口就可以看到它。(圖/作者陳婉真攝)
吳子瑜對於殖民者的反抗意志,也表現在戲院經營時,因為戰爭及皇民化運動接踵而來,面對皇民化運動的推行,他故意在電影解說時,不說日語,而以台語解說;更直接的是,在戰爭的防空非常時期,他把新落成的戲院屋頂漆成大紅色,被當時的報紙批評為「非常識」、「周章狼狽」,但他依然故我,據民間文史團體「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對周遭居民口述訪問時得知,由於屋頂漆成大紅色,美軍空襲時成為最醒目的標的物,附近的立德街街屋,壁上仍留有掃射的痕跡。
1938.2.16.台灣日日新報批評天外天的紅屋頂(赤屋根)「非常識」。(圖/台中文史復興組合提供)
1938.2.20台灣日日新報再批天外天的紅屋頂。(圖/台中文史復興組合提供)
日本人在台灣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台灣總督府台中農林專門學校(今中興大學)」,在1943年也曾和吳子瑜協調,將吳公館部分廂房及戲院的部分空間作為臨時學生宿舍,成為中興大學最早的學生宿舍;不久隨著戰事緊張,戲院也停業了。
戰後,吳子瑜把劇場賣掉,所得款項拿到台北修建梅屋敷(中山北路逸仙公園),劇場易主,也改名為國際戲院。1949年國民政府全面撤退到台灣時,戲院裡住了很多軍人及眷屬,還曾發生過火災。
2014年業者雇工打算拆除改建,經文化界搶救,暫時得以保留的殘破建築。(圖/作者陳婉真攝)
由於位在後火車站出口,地理位置很好,早期戲院前廣場是選舉時自辦政見發表會的最佳場地,民進黨創黨元老前省議員何春木就曾在回憶錄裡提到,他參選時,黨外人士高玉樹及省議會五虎將曾在戲院前廣場幫他助講,造成很大的轟動。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台中市原有五間戲院逐一走向關門或轉型,加上國際戲院附近成為台中市著名的風化區,戲院於1963年撤銷營業登記,也曾轉作為冷凍廠、釣蝦場、停車場等,2014年間,地主有意拆屋重建,經地方文史團體極力奔走而得以緩拆,拆掉一半的建築物荒廢迄今。
天外天陽台的標章花窗。(圖/作者陳婉真攝)
過程中,文化部曾以350萬元經費委外聘任的研究團隊,舉出諸多劇場具高度文資價值的例證,包括有形、無形的範疇,也提到以現有的建築技術將可復原當初樣貌等想像,並向所有權人說明文資價值,甚至已討論到各式的保存方案。
而林佳龍市長任內,文化局長王志誠還曾親自前往拍攝並為文介紹天外天劇場,想不到換了新市長後,卻火速於3/6(週五)進行天外天文資價值審議,過個週末就趕在週一的3/9作成不具文資價值的結論公告,為期僅有一天,令人有趕著清理積案「做掉」寶貴文化資產的疑慮。
林佳龍時代的「綠空鐵道軸線計畫構想」圖。(圖/台中文史復興組合提供)
由於天外天屬私人財產,在談文資保存時,永遠難逃保存派及開發派的拉鋸戰,據說在林佳龍市長任內,市府內部曾有人想購買並予保存活化,卻遭到勸阻,畢竟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在地文史工作者也曾向林佳龍提議,比照紐約舊鐵道成功再利用的先例,在台中市鐵路高架化後,舊鐵道不要拆除,規劃成為一條貫通前後站各景點的廊道,台中市政府也採納,並於2018年公告「綠空鐵道軸線計畫」,保留林森路至進德路約1.6公里舊鐵道,以存舊立新方式進行都市生活紋理的整合、文化價值的保存與記憶空間的重塑。只是換了市長後,前朝的很多規劃都被棄置不用,殊為可惜。
由於文化部曾以350萬元委外研究;另外,天外天的放射狀圓頂桁架設計獨特,拆除業者深怕拆除任何一根鋼樑,都將造成桁架瞬間倒塌而遲遲無法動手,讓文史工作者得以有時間要求文化部依文資法逕予代行處理保存,並依照《文化基本法》第9條規範:「(文化資產)屬私有者,國家得依法規補償、優先承購或徵收之。」期待文化部與台中市府共同提撥預算,留下這座台灣人在日治時期興建的最豪華的劇場,繼續訴說多彩多姿的台灣故事。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