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空襲,作者躲到大後方(居家管理),驚覺孤獨自處的日子太美妙了。(圖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翻攝自直播)
作者/王惠珀
《足不出戶的日子》
新冠肺炎空襲,躲到大後方(居家管理),驚覺孤獨自處的日子太美妙了。靜下心來寫了10篇回憶錄,5篇雜文,看了劇作家《Arthur Miller: Writer Official Trailer》、百變巨星珍芳達《Jane Fonda at Five Acts》二部紀錄片。這烙印著50年代麥卡錫(反共)主義及好萊塢黑名單、60年代搖滾、60~70年代反戰、80年代女性/平權…的片子,是我們這世代走過六十年的歷史縮影。還看了許多因忙碌而錯過的好電影,其中《The Book Thief》最令我癡迷。
Arthur Miller的百老匯舞台劇《推銷員之死》獲得1949年普立茲獎。(取自維基百科)
電影《偷書賊》海報 (圖/ 取自維基百科)
《偷書賊》
Markus Zusak的小說《The Book Thief》在2013年被拍成電影,由(電視劇集唐頓莊園名導演) Brian Percival執導,Geoffrey Rush、Emily Watson及Sophie Nélisse主演,飾演小女孩的Sophie Nélisse初試啼聲即得到多項年輕演員獎。
該片描寫納粹統治期間德國市井小民的故事:1938年十一歲的Liesel和弟弟隨母親(共產黨)逃亡,母親被抓失蹤,女孩被安置在寄養家庭Huberman家時,身上只帶著一本在墓園埋葬弟弟時撿拾的書。父親Hans發現Liesel不識字卻以翻書為樂,於是在地下室開闢字典牆,陪她認字唸書。市長夫人撞見Liesel在撿拾被納粹焚燒的書,藉著Liesel送返清洗衣物回官邸時,給了她在書房閱讀的特權。從此Liesel在字裡行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美麗心境界。
當納粹在滅絕種族時,Huberman家又藏匿了猶太難民Max,從此地下室成為兄妹倆的書香世界。Max躲在濕寒的地下室終年不見天日,終於生病陷入昏迷。Liesel從在市長官邸閱書變成偷借書,以唸書喚醒Max為職志,也在閱讀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當環境險惡時,文字和想像力成了Liesel及Max的精神食糧。當盟軍空襲,躲在防空洞的居民極度不安時,Liesel說故事成了居民逃離現實的慰藉。
影片極少對話,卻字字珠璣。它不直接譴責邪惡,而以交代「人性」讓觀眾沉思仇恨、歧視、法西斯、焚書坑儒、文化消滅的邪惡。Liesel問哥哥為什麼書不離手? Max說:從書裡探索「人性」。Liesel問哥哥為什麼寫日記?Max說:記憶為靈魂記錄人生(語出自亞里斯多德論靈魂)。爸爸為鄰居伸張正義挺身說項,卻被抓去當兵,Liesel問哥哥:爸爸做錯了甚麼? Max回答:因為他讓人想起了「人性」。
這部電影也勾起了我對母親的懷念,對一個喜歡自處,好學不倦的市井小民的懷念。
《學習孤獨自處》
小學時,母親老要我坐在灶邊肥皂箱上唸書給她聽。小女生納悶著:第一名的我要被盯著唸書?及長才領悟,母親藉著盯小學生唸書,陪她聽白雲阿姨說故事,把中文都學了去。
留學期間,母親給我寫了438封家書。受日本教育的她怎可能中文寫得如行雲流水?後來我又覺悟了,母親用寫信排遣寂寞,而我傻乎乎的當了她八年筆友,陪她練中文。怕沒有題材會被母親看扁,我於是勤於閱讀,練就愛思愛寫的習慣,青春歲月的年少輕狂:文化衝擊、反戰、保釣、民主運動、陳文成事件…於是有了記錄,沒有留白。
從日據到民國,母親能與兒輩耍哥兒們,得有兩把刷子。她在日文、中文、英文之間游移自如,憑藉的,竟只是一本跟了她六十年的《和英字典》以及一本在舊書攤買的《漢和辭典》,自求多福中、日文左右開弓,如此練了幾十年功。
母親往生時,留下一本《我與台大醫院的三層因緣》回憶錄,她用中文寫下往事:小時家窮,去日本人家照顧小孩,把主人家的書給看光了,主人於是引介她到台北帝國大學附設醫院(今台大醫院)學習護理。她鉅細靡遺的描繪了台大醫院1930年代的建築與人事風貌,也寫下窮苦人家庶民求上進的心境。畢業後因日/台人待遇的不平等而離開台大,轉赴香港陸軍醫院,成為很優秀的傳染病房護士。回鄉後任職於新竹州政府,而被派任為張學良將軍的看護,於是有機會向趙四小姐(一荻)學中文。再與台大醫院結緣時已是五十年後,病入膏肓的母親以優雅的文筆寫下她將生命交給台大的感恩之心。
日文很早就從我家消失,我們以為母親早被漢文化降服,那可就錯了。彌留時,她留下一本《日本歌謠集》,密密麻麻寫著歌詠春夏秋冬、明月流星、鳩雀螢蛾、獅馬猿象、花鳥蟲魚的童謠,以及歌頌高山流水、明月流星、海枯石爛、浪漫情愛的流行曲。仔細算來,在病房的三個月裡,母親憑記憶所及寫下了122首歌。回想當時踏入病房,印入眼簾的總是父母二老人手一筆,各自沈醉於其神往之境。父親的回憶錄《雪泥鴻爪》起於照顧母親之時,成於十年之後,成為他獨處時的生活重心與精神支柱,也成為子孫珍貴的遺產。
《營造有智慧的晚年》
市井小民的世界再小,都是與兒孫記憶的連結。我的父母沒有顯赫經歷,卻有著前半生歷經戰亂及改朝換代的苦難,以及後半生子女到處漂,空留孤寂的磨難。他們以寫作學習自處,適應孤獨,未讓一生留白,終究是我要學習的標竿。
做為新新人類的父母,如何自求多福?是個需要認真思考的議題。退休後,我選擇了沉澱自己:讀好書、看好電影、寫好文、塗好鴉。少聚會少口水、少看群媒少受汙染。值此亂世,擺脫社群羈絆,回歸靜態生活,讓我留下了不少有著美好心境的庶民寫真。
朱銘雕塑了時代的變遷、社會結構、家庭及親子關係的變化。 (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