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90年3月的「野百合學運」,一轉眼,已經是三十年前的往事了。(圖/邱萬興提供)
作者/陳婉真
1990年3月16日在今自由廣場有一場學生自發的行動,主要是對於解嚴後民主改革步伐太慢的不奈,它是台灣近代史上頭一次的學生運動,對往後的民主改革影響深遠。一轉眼,它已經是三十年前的往事了。
台灣雖然在1987年解除戒嚴,無論是政府及人民心中,都還是存有難以除去的戒嚴陰影;雖然解嚴後街頭抗爭運動不斷,許多根本的、結構性的問題一時之間尚難以解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萬年國會」,以及「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並未廢除,形同箝制改革的緊箍咒。
野百合學運的時間不長,從3月16日至22日,為期只有6天,但在那時的「中正紀念堂」還屬「博愛特區」,是所謂「集會遊行禁制區」,任何集會遊行在禁制區內都可能隨時被驅離,很多人擔心學生們到了夜間會被驅離甚至被逮捕。
野百合學運學生把象徵學運的大百合花架上中正紀念堂廣場(圖/邱萬興提供)
我剛在前一年突破黑名單返台,還在為自己的戶籍問題四處抗爭(內政部說我在1979年出國,戶政機關半年後就把我的戶籍「遷出美國」,我於1989年因為沒有依所謂「正常管道」返台,戶政機關不讓我設戶籍,成為「有路無厝」的黑戶),我的車後座隨時帶著一個睡袋,3月16日下午我就約黃華一起到中正紀念堂門口靜坐聲援,希望提高警方驅離的困難度,其他也有一些社運人士徹夜前往聲援,所幸當晚平安渡過。
導致學生們看不下去的導火線,主要是萬年國大代表,因為依據憲法規定,總統是由國大代表選舉產生,一些萬年國代每逢4年一次的正副總統選舉總是對當局予取予求,而那時民主進步黨籍的增額國代人數很少,在國民大會開會時常被國民黨籍國代欺負,甚至派黑道背景的國代,把民進黨國代拖到旁邊茶水間毒打。
最轟動一時的是2月19日那天,國民大會在陽明山開議,總統李登輝循例在中山樓設宴款待與會的國大代表及眷屬,民進黨籍的黃昭輝卻在李登輝開始要逐桌敬酒時,當場將主桌及旁邊6桌掀翻,會場一片大亂。
黃昭輝會這麼生氣,起因於當天上午國民大會開議,大會討論推派主席的爭議。 國民大會當時並沒有議長的設置,而是由多位國大代表擔任主席團,每天開會時的主席再由主席團推選。
那時全體國代約有6百多人,增額代表88席,民進黨籍僅11席,能被推派為主席團的只有周清玉一人,但基於社會氛圍對於國會全面改選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當國民黨占多數的主席團決定推派谷正綱擔任主席時,黃昭輝和蔡式淵兩人上台抗議,主張應由具有民意基礎的增額代表擔任主席,秘書長何宜武立刻動用警察權,把抗議的民進黨國代拖出去,黃昭輝和蔡式淵被架上一台車;蘇嘉全獨自被帶上另一台公車,全被開往山下。
「那時國民黨根本不把人數這麼少的民進黨國代看在眼裡,動用警察權也不是只有那次。我和蔡式淵被架上公車不久,就一直威脅司機把車開回中山樓,否則我們會打破玻璃跳下車,司機無奈,只好折返現場。」黃昭輝說。會用公車,是因為國民大會開會期間,為方便國代及相關人士上山,秘書處都安排台北市公車處調派專車接送。
「我們被架離後,剩下的8位同黨國代就地靜坐抗議,但我們回到現場時,還是找不到蘇嘉全,我於是宣布數到10如果還說不出蘇嘉全在哪裡,我們會採取激烈抗爭。」接著就是那經典的總統敬酒、國代翻桌的畫面。
後來民進黨國代在黨主席黃信介的帶領下到總統府請願卻遭抬離,終於連學生也看不下去了。
民進黨發起反對老賊修憲大遊行,右3為陳菊(時任國大代表)。(圖/邱萬興提供)
野百合學運提出來的四大訴求是: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及政府應提出政經改革時間表,當時的總統李登輝迅速回應,於6月召開國是會議,並於1991年廢除「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同年12月31日讓擔任40多年的565位國大代表全數優遇退休、領取優渥的「退職酬金」。
為了選出學運的象徵物,集結在中正紀念堂的各校學生在鍾魁(抓鬼)和野百合兩者票選,結果由東海學生鄧淑慧提議的野百合勝出,學生們並在一份〈野百合的春天〉傳單中說明選擇野百合的原因:
1. 自主性:野百合是台灣固有種,象徵著自主性。
2. 草根性:野百合從高山到海邊都看的到,反映了草根性。
3. 生命力強:她在惡劣的生長環境下,依舊堅韌地綻放。
4. 春天盛開:她在春天盛開,就是這個時刻!
5. 純潔:她白色的純潔,正如學生們一般。
6. 崇高:在魯凱族裡,她更是一生最崇高榮耀的象徵。
當年的野百合學運學生中,後來很多人投身政界,民進黨的不分區立法委員范雲,及桃園縣長鄭文燦等都是。
那一年,駱明永剛滿20歲,甫由明志工專畢業,中正紀念堂廣場上架起來的大朵野百合,讓他想起小時候住在桃園蘆竹時常看到野外很多百合花,長大後漸漸看不到了;他也目睹工廠的汙染和成長過程中故鄉的環境頻遭破壞,因而決定再去讀環境工程,並在竹科大廠擔任純水及廢水處理工程師,直到去年工作到身體出現狀況,因而決定提早離開職場,全心全意推動種植台灣原生百合的工作。
算起來他真正開始認真推動並尋找台灣百合,是從1997年6月退伍開始,算算已經過了22年多,他說,還沒結束,會繼續。
他發現,原來所謂「野百合」是有別於「台灣百合」的外來種,兩者學名不同,前者原產地中國,至於學運時為什麼會用「野百合」?或許是來自更早之前一位早逝的哲學家王尚義的一本書《野百合花》,總之,那時根本無從查起,學運時還因為毛澤東也曾用過野百合一詞,范雲曾透露說那時險些被扣紅帽子。
駱明永也是經過長時期的尋找文獻、找尋台灣各地的原生百合,並四處演講,積極推動復育,及鼓勵農民培育種植,他對百合花的熱情,簡直到了痴狂的地步。
「我的目標是讓台灣各個族群大家有個共同認同,台灣百合是台灣人的花、代表台灣的花。因為找不到第二種原生種花卉和台灣的種種有如此多的牽連和故事!而且,台灣百合就是特有種!」他說。
「當年大家都對台灣不了解,以為野外的百合花就叫做野百合,其實不同的族群對這朵花有不同的稱呼,客家人稱它為『打碗花』;我小時候看到佈滿海岸的百合花,我們鄉下叫做『鈴鈃仔花』,它就是鄉下人的花;也有人稱『山棧花』或『鼓吹花』。」
駱明永和太太羅吟軒合攝於自家客廳。旁邊的乾燥花是百合花,比人還高。(圖/作者陳婉真攝)
他和太太羅吟軒於2011年帶著小孩搬到台三線上的苗栗三灣,獨自興建一間鄉間小屋,成立台灣百合工作室,兼營民宿,還去正式登記立案;他把他家附近的台三線命名為「浪漫台三線建國大道」,在那裡種國花、守護國花(陳水扁執政時曾舉辦過國花票選活動,台灣百合得第一名,只可惜當時參與投票人數不多)。
駱明永說,目前全世界的原生種百合花共有96種,台灣特有種就占了4種(台灣百合、鐵砲百合、艷紅鹿子百合和細葉卷丹,後者消失數十年後又重新被發現),它們全部都生長在北半球;在日本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台灣百合的踪跡,日本人稱為「高砂百合」,是日本統治台灣時期1920年代被帶過去栽種的;最特別的是,在南半球的澳洲和南非也看得到,足見它的生命力超強。
康軒版國小社會科把台灣百合的復育寫入教科書,圖為封面。(圖/作者陳婉真攝)
康軒版國小社會科把台灣百合的復育寫入教科書,圖為內頁。(圖/作者陳婉真攝)
最讓駱明永興奮不已的是,6年前康軒版的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下學期課本,已把台灣百合的復育成功列入教材,而現在農民的育苗工作也有成果,目前市面上已經可以買得到台灣百合的花苗,因此,他不但到處尋找可以推廣的場地、到各社區演講,現在還把觸角伸向學校,到各校教師生種百合花,生活非常忙祿,而因為一場學運讓台灣百合成功復育,應當也是當年學運人士所無法預見的美事一樁。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