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的後院子。
撰文、攝影/徐丹語
靠近捷運忠孝新生站和善導寺的中間地帶,大多人最常去的肯定是華山文創園區了。由大型的倉庫和紅磚六合院所改建的展場、表演空間、商店、市集、餐廳和電影院,整個地方擁有各種多樣性的活動。不否認,我現在還是時常會去華山的。但,就在去了那麼多次中,從沒真的瞭解過周邊的巷弄中,還有哪些非常重要的地方。直到有一次在參觀士林官邸時,解說員正說到故總統蔣經國先生時期,提起了台灣科技之父李國鼎先生當時到現在的貢獻,才知道原來他的故居就在離華山不遠的地方。
故居正面外圍。
外圍牆上標示著「李國鼎故居」。
李國鼎故居
這次走出捷運忠孝新生站後,我沒有往八德路的方向走了,反而是朝向濟南路。走進這些陌生的巷弄中,彷彿被忠孝東路劃分為兩個完全不同地域。沿著金山南路走進來,這裡的街景很明顯是日本時期所留下的道路格局。
故居前門。
房子外觀的細節。
李國鼎故居就位於泰安街2巷3號。這棟日式建築興建於民國24年,日本時期原為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部長宿舍,光復後,改為台灣省政府財政廳長宿舍,民國61年,李國鼎先生擔任財政部長時,遷入居住直到辭世。
整個故居被高高的牆壁圍繞住,使得它在那一帶顯得特別隱密。其實,這棟房子包括庭院整體面積不大,比起當時的首長的官舍,算是比較小的,反映了李國鼎先生簡樸的生活風格。房子前後各有一個小庭院,屋內的設計也是典型的日式格局,入口的小台階連接著走廊環繞整個房子,客廳、書房、臥室、廚房與展示廳則在兩側。
屋內轉角的書房。
書房牆上掛著傳統的山水畫作。
一進到屋內,我立刻意識到,李國鼎先生是個熱愛藝術文化的人。牆上掛著不同類型和媒材的藝術品,包括親人之間互贈的禮物、從國外帶回來的畫作以及外交禮品,每一件都有深厚的意義和珍貴的價值。
書櫃上的大台收音機。
書櫃上展示著李國鼎先生的公事包。
牆上掛著李國鼎先生就讀劍橋大學時,與教授和同學們的合照。
書房牆上的花鳥畫作。
客廳一景,沙發上方的風景油畫,是李國鼎先生非常喜歡的一張。
客廳另一角擺放著有三個螢幕的舊式電視。
書櫃上方的人偶,是李國鼎先生從不同國家帶回來的紀念品。
李國鼎先生的妻子,宋競雄女士的書房。
被譽為「台灣科技之父」的李國鼎先生,是一位政治家和經濟學家,曾擔任中華民國經濟部及財政部部長,在任時推動許多經濟建設。他的思想,包含經濟、科技研發、人才與教育,對台灣的貢獻相當大。
主臥室一景,床頭櫃上放著李國鼎先生與妻子宋競雄女士的晚年合照。
主臥室中的小書桌。
書桌旁的小台電視和收音機。
餐廳一景,櫃子上也擺著電視與收音機,以便當時李國鼎先生隨時關注著實況新聞。
故居內大多保存了原本住處的家飾,還原了當時的樣貌。由於李國鼎先生到了民國80年代仍然住在這裡,所有的傢俱均為晚期的,與我們今天類似,因此並沒有古老的氣息,反而讓人覺得比較新。讓我覺得最有趣的,是隨著不同文化風格及不同年代的變化,傳統日式建築的外貌配上屋內的中式家飾,形成了很獨特的對照感。
故居後方外觀與院子。
故居後方的窗戶外觀。
故居側面的傳統日式建材。
同時在參觀一個偉大人物的住處時,總是能深深的感受到家的重要性。每個房間、每個角落都是主人翁與家人們共同創造的回憶,如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那般的平凡簡單,卻又散發著雋永的氣息。
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內部空間,位於故居旁。
故居入口旁的南洋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