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國父」翁山將軍。(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作者/梁東屏
二零一七年一月二十九日下午,率團到印尼參加有關種族和諧研討會的緬甸著名律師高倪(U Ko Ni)回到仰光,他的女兒帶著外孫到機場迎接,正當高倪抱著外孫在機場大廳外招呼計程車之際,一名槍手從後靠近,近距離開槍擊中高倪後腦,高倪當場倒斃血泊之中。
這是在緬甸鮮少發生的政治暗殺。高倪當年六十三歲,是一位相當為人敬重的律師。但他同時也是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的資深黨員及國務資政翁山蘇姬的親信及高級法律顧問。更重要的是,高倪一直致力於推動修訂現行憲法,企圖削減軍方的政治權力。
高倪刺殺案震驚緬甸各界,主要的原因就是,緬甸雖然長期動盪,但刺殺知名政治人物的情況卻不多見,包括前軍政府痛恨至極的翁山蘇姬都只是長年遭到軟禁而已。
高倪遭刺殺事件,是緬甸歷史上第三個震驚各方的政治謀殺。七十二年前的一九四七年七月十九日,後來被尊為緬甸國父的翁山將軍(翁山蘇姬之父)和七位當時的內閣成員,在仰光的部長大樓(The Secretarial)被曾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緬甸擔任總理的右翼政治人物紹伊(U Saw)及其追隨者刺殺。當時,紹伊準備和翁山將軍競逐獨立(一九四八年)後的總理寶座,因此合理的推斷那就是紹伊痛下殺手的動機,只不過至今為止,仍有很多人認為英國扮演了一個角色。
1947年7月19日,翁山將軍遇刺身亡,他的女兒翁山蘇姬(如圖)後來成為緬甸領導人。(圖/翻攝自YouTube)
曾經在一九八八年短暫擔任過緬甸總統的芒芒博士(Dr. Maung Maung)就在他所著的「緬甸大審」中指稱,當時很多人都相信英國在幕後支持紹伊的行動,甚至提供了情報、武器,因為英國人相信,除掉翁山而讓紹伊掌理緬甸,英國就可以繼續控制。
當年四十八歲的紹伊後來與九名共謀被交付審判,並於一九四七年十二月被判處死刑,隨後在一九四八年五月走上絞刑台。
一九七六年的那次政治謀殺並未成功,但同樣引起全國震動。當時一批年輕的軍官不滿總統尼溫將軍所採行的社會主義路線,密謀刺殺尼溫、執政黨「緬甸社會主義計畫黨」秘書長山宇(U San Yu)以及國家情報局長丁吾(Tin Oo)。
謀刺行動原本計畫三月二十七日在仰光總統官邸所舉行的建軍節晚宴上發動,但由於彼此協調欠佳,再加上武器儲存地點和舉事地點相距頗遠而臨時取消,並決定另擇時間下手。
結果第二次的行動事機不密,驚動了政府當局展開逮捕。當年七月二日,滿臉驚恐的三十六歲上尉翁喬敏出現在美國大使大衛・奧斯本(David L. Osborn)官邸尋求政治庇護。但當時奧斯本只想與緬甸政府維持良好關係,於是說服翁喬敏搭上大使館的車子開往市中心,套問出密謀細節後,表示無法給予政治庇護並在市區某處把翁喬敏放下。
奧斯本第二天甚至繞過外交管道,直接與緬甸情報首長丁吾聯繫,告知翁喬敏尋求政治庇護之事。數日之後,翁喬敏被捕並和其他十三人一併交付審判。一九七七年一月十一日,翁喬敏被判死刑並於一九七九年被處死。
翁喬敏雖然並未真正成功執行刺殺計畫,甚至在一些人的眼中是個「冒失鬼」,但由於緬甸人民普遍憎恨尼溫政權,所以翁喬敏仍然贏得了緬甸人民廣泛的同情與尊敬。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