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聖卸任立委後,最想為國民黨成立討論平台。(圖/記者穆梓棋攝)
編按:今年2月1日,新的一屆立法委員宣誓就職,物換星移,新舊交替。朝野有多名立委,或連任失利,或為了其他個人主客觀因素,而無法繼續留在立法院。雖然他們揮一揮衣袖,狀似瀟灑地離開,卻也掩不住幾許落寞。
除了個人政治生涯必須暫時畫下休止符外,有人眼看自己的政黨潰敗而黯然神傷,也有人憂心兩岸情勢持續緊繃,更有人不忍心我們的下一代面對惶惶不可知的未來……。
《優傳媒》自即日起,不定時為讀者推出「卸任立委專訪系列」,讓這些曾經活躍在國會殿堂的民意代表、在電視政論節目言辭交鋒的名嘴,以及在政黨造勢大會上聲嘶力竭的助選員們,談談他們一旦卸下政治人物的光環,回歸平淡的日子後,回首昔日問政歲月,有哪些最令人驕傲、遺憾之事?如今有何心理調適過程?是否想要東山再起或已決定轉換跑道?且讓我們聽聽他們都怎麼說。
優傳媒記者李英婷/專訪
2020大選落幕,敗選的國民黨毫不意外再次掀起「兩岸論述」的改革聲浪。前國民黨立委陳學聖受訪表示,國民黨淪為在野後,大選後每一次都在檢討,每一次都成立檢討委員會,「但每一次都抓不到核心,所以沒辦法振衰起敝。」
國民黨正處於敗選之後,主席補選前的過渡期。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兩岸路線在2020總統及立委相繼失利後再遭批判。曾任4屆立委的陳學聖在挑戰連任失利後,接受《優傳媒》專訪,問及怎麼看國民黨的兩岸論述?「去頭去尾找不到目標」,陳學聖指出,目前尚在黨主席選舉期間,候選人包括前台北市長郝龍斌、立委江啟臣都不敢提出「太前進」的想法。
國民黨兩岸論述需修正?
不過,陳學聖認為,不要先有「前提」,如認為國民黨的兩岸論述一定要修正等,也許本來方向就沒有錯,只是因缺乏論述能力而被扭曲了。「所以不要預設立場」,而是要有一個平台,讓黨內同志能「由下而上」的大鳴大放,最後尋求共識,以「共識」來決定國民黨的未來,才是正道。
陳學聖雖然落選了,但受訪時心情極為平靜,強調他不急著為自己的職場生涯找到落點,但積極想為國民黨再成立一個「智庫」,並非實體建物的空間,而是一個意見的「討論平台」,希望幫國民黨找到一個新的論述,讓國民黨在選舉中不要淪為「永遠的在野黨」。
「但也不希望國民黨『取巧』、譁眾取寵,斷了自己的脈絡。」陳學聖舉例指出,今年敗選後,黨內討論「中國國民黨」此「中國」兩字要不要拿掉?其實2000年就已經討論過,當時結論是「加中國2個字不是問題,就像姓名的『姓』一樣,代表你從哪裡來。」
「民進黨沒有加台灣兩字,還是被認為是本土政黨;新黨沒有加中國兩字,依然被視為支持統派。如果拿掉中國兩字就能改運,那大家就來改個黨名叫『選舉勝利黨』,難道選舉就百發百勝了嗎?」陳學聖說,討論國民黨的兩岸論述,有沒有「中國」兩字不是重點,而是缺乏論述能力,造成誤解並被斷章取義,才會反覆被拿出來討論。
國民黨曾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
其實「台灣」路線從來都不是民進黨的專利。陳學聖指出,在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國民黨淪為在野黨後,時任黨主席的連戰邀請曾任行政院長、陸委會主委的蕭萬長擔任國民黨改革論述小組召集人,而時任中常委的陳學聖兼任執行長,並展開兩岸政策的改革討論。
陳學聖提到,2000年改革小組的結論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卻在提交中常會討論後,連戰做結語時這麼說:「中華民國在台灣,目前稍微敏感一些,所以希望把它改為『中華民國在台灣是民主、自由維護的燈塔』。」
「意義完全變了。」陳學聖回顧表示,如果當年通過「中華民國在台灣」,國民黨能夠最早搶到「中華民國(台灣)」的話語權,「相信國民黨2016年大選不會輸、2020年也不會輸。」
不過,陳學聖並未因此放棄。2004年總統大選,連戰與宋楚瑜搭檔參選卻鎩羽而歸,國民黨再次在野,黨內同樣掀起兩岸論述的討論。「我再一次做了論述!」陳學聖說,當年他在台大法學院召開路線討論小組會議,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台北市長馬英九皆出席參加,而該會議標題「統獨分合,人民公決」,被當時輿論解讀為「陳學聖說,台獨也可以是選項」,震驚黨內。
「現在回頭來看問題不大,台獨是選項,跟我支不支持台獨是兩回事。但那時候氛圍講這句話就會被掛上台獨,因為連台獨這個選項都不該有,所以我當時被圍剿,2004年落選,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陳學聖靜默數秒後,輕吐一口氣後說:「當年走太前了,但我現在沒有選舉壓力,什麼都可以放手一搏了。」陳學聖說,現在選舉已不是他的唯一選項,願意花時間為國民黨最欠缺的論述能力做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