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泰順看台灣》國是論壇的存廢應宏觀思考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楊泰順看台灣》國是論壇的存廢應宏觀思考
2020-03-02 07:00:00
A+
A
A-

目前民進黨全面掌控行政與立法,卻與其友黨立委,提出廢除國是論壇的主張,完全違反當初設立的初衷,隱約透露出趕盡殺絕的意圖,絕對是民主倒退的作為。(圖/翻攝自立法院直播畫面)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本屆立法院甫一開議,部分新舊立委便批評立院行之有年的國是論壇為「浪費時間」,主張應該廢除。如時力黨的邱顯智表示:「國是論壇已經淪為一個作秀的場合,既沒有一個問責對象,面對著也是個空蕩蕩的議場。」身為民進黨幹事長的老委員鄭運鵬也補刀表示:「(國是論壇是)古早古早留下來的一個制度啦,看起來在這個時代比較沒有必要了,因為現在媒體比較發達,直播也比較多。」但國是論壇又是否真的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國是論壇是第二屆立委時,由民進黨立委許添財、謝長廷與國民黨的李源泉聯合倡議,於1994年9月開始運作。在那個網路自媒體尚未出現,國民黨全面掌控的年代,在野黨立委由於主張難獲發言的機會,故常以似是而非的「程序問題」爭取發言權,造成立院議事的混亂。為了改善議事運作,上述委員便建議在院會開議前騰出一個小時舉行「國是論壇」,任何委員只要透過登記申請,均可以依抽籤順序在立院發言台上不限題目的自由發言三分鐘,希望委員因此可以不必占用院會審查法案的時間。倡議委員說,此一構想乃受到美國眾議院「一分鐘發言」制度的啟發;但維基百科則認為,國是論壇為「中華民國獨步全球」的創作。

 

審查法案是國會最重要的功能,而國會採合議制,為了法案能順利完成審查,議員常必須拋棄成見,服膺黨團或委員會的主導。但身為政治人物,議員難免有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尤其選區利益也不必然與黨團或委員會的見解相符,故而議會一般均會在法案審查程序外,另闢時段讓議員或政黨,可以自由陳述觀點,除了澄清立場也可用於自我吹噓。故而,國是論壇的構想,當然不會是台灣所獨創;但與美國眾院的「一分鐘發言」卻又大不相同。

 

美國眾議院的「一分鐘發言」(One-minute Speeches)乃於院會開議後,法案尚未開始審查前進行,此時有意發表觀點的議員可以移到議場前排座席,向議長表達發言的意向。議長對「一分鐘發言」享有可觀的主導性:他可以因候審法案量重而拒絕發言請求、可以將發言時段改到法案審查結束後、可以決定容許發言的人數、可以交叉指定不同黨派議員輪流發言、可以制止違反「發言禮貌」(decorum)的言行、更可以主觀決定何時終止一分鐘發言。尤其,一分鐘內議員大約只能講300字左右,故許多議員發言的目的不在觀點表達,而是著重於爭取書面資料納入議事錄的機會。台灣的國是論壇則時間固定,委員依抽籤順序上台發言主席並無指定權,對於言行脫序,主席也宛如人形立牌無法進行有效處理。

 

事實上,國是論壇性質上比較接近美國眾院院會議程結束後的「特別議程發言」(Special Order Speeches),因該時段議員可以享有5到60分鐘的發言權,個別議員可以有較完整表達觀點的機會,主席在過程中也鮮少介入(議長通常不親自主持)。限於篇幅,筆者往後再另文介紹。

 

總而言之,議會設定立法程序外的時間,由議員自由發表言論,乃為議會常見的安排,台灣的國是論壇並非特例。合議制的議會以多數決進行決策,類似國是論壇的自由發言時間,便成了少數黨宣揚理念與政策的重要平台,美國如此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台灣在國民黨全面掌控時期,在野黨領銜提出設置國是論壇的主張,便印證了這類平台對在野黨的重要性。目前民進黨全面掌控行政與立法,卻與其友黨立委,提出廢除國是論壇的主張,完全違反當初設立的初衷,隱約透露出趕盡殺絕的意圖,絕對是民主倒退的作為。

 

國是論壇既著重於立委個人的意見表達,猶如美國眾院的「一分鐘發言」或「特別議程發言」一般,當然容易出現脫序的表現。如過往許多立委為了媒體效果,常拿各種紙板或道具輔助發言,且發言內容多未經查證讓立院淪為流言平台,而肆無忌憚的人身攻擊或髒話連篇,更讓民眾對立院的形象大打折扣。許多立委便因這些亂象,進而主張廢除國是論壇。但平心而論,這些亂象是國是論壇所獨有,抑或是立院運作的常態?就算砍掉了國是論壇,未來立院難道就不會有肢體語言或言語脫序?不滿國是論壇表現的立委,應該將焦點轉向立院一般「發言禮貌」(decorum)與議事脫序的根本問題,而非只拿國是論壇為多數黨立威。

 

美國眾院的「一分鐘發言」或「特別議程發言」,由於缺乏同僚在場,統計也顯示發言脫序的現象確實較為頻繁。但美國國會並沒有因此主張廢除這些發言平台,針對亂象,眾院法規委員會(House Rules Committee)於1997年提出的處理建議,也僅是加強議事規則與發言禮貌的落實。學者研究指出,這些平台對深化政黨辯論、非立法意見的表達、新進議員的演說訓練等,均具有不可忽視的貢獻,故而不能輕言改變或廢除。美國眾議院的經驗,應該相當值得國人參考與深思。 

 

 

作者簡介

楊泰順,1987年獲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政治學博士,師事選擇學派大師Ostrom夫婦,博士論文於1989年被美國政治學會推舉為該年度全美政治思想類最佳博士論文。其後返國於國立政治大學任教。

 

1994年當選省議員,1998年底因政府推動精省離開政壇,於次年進入文大政治系及政治研究所任教,自此以公共知識份子為職志,在各媒體撰稿介紹正確的民主政治理念。著有《到憲政之路》、《民主與社會》、《建立遊說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利益團體政治》、《被誤解的國會》、《國會政治解析》等書。

目前民進黨全面掌控行政與立法,卻與其友黨立委,提出廢除國是論壇的主張,完全違反當初設立的初衷,隱約透露出趕盡殺絕的意圖,絕對是民主倒退的作為。(圖/翻攝自立法院直播畫面)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本屆立法院甫一開議,部分新舊立委便批評立院行之有年的國是論壇為「浪費時間」,主張應該廢除。如時力黨的邱顯智表示:「國是論壇已經淪為一個作秀的場合,既沒有一個問責對象,面對著也是個空蕩蕩的議場。」身為民進黨幹事長的老委員鄭運鵬也補刀表示:「(國是論壇是)古早古早留下來的一個制度啦,看起來在這個時代比較沒有必要了,因為現在媒體比較發達,直播也比較多。」但國是論壇又是否真的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國是論壇是第二屆立委時,由民進黨立委許添財、謝長廷與國民黨的李源泉聯合倡議,於1994年9月開始運作。在那個網路自媒體尚未出現,國民黨全面掌控的年代,在野黨立委由於主張難獲發言的機會,故常以似是而非的「程序問題」爭取發言權,造成立院議事的混亂。為了改善議事運作,上述委員便建議在院會開議前騰出一個小時舉行「國是論壇」,任何委員只要透過登記申請,均可以依抽籤順序在立院發言台上不限題目的自由發言三分鐘,希望委員因此可以不必占用院會審查法案的時間。倡議委員說,此一構想乃受到美國眾議院「一分鐘發言」制度的啟發;但維基百科則認為,國是論壇為「中華民國獨步全球」的創作。

 

審查法案是國會最重要的功能,而國會採合議制,為了法案能順利完成審查,議員常必須拋棄成見,服膺黨團或委員會的主導。但身為政治人物,議員難免有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尤其選區利益也不必然與黨團或委員會的見解相符,故而議會一般均會在法案審查程序外,另闢時段讓議員或政黨,可以自由陳述觀點,除了澄清立場也可用於自我吹噓。故而,國是論壇的構想,當然不會是台灣所獨創;但與美國眾院的「一分鐘發言」卻又大不相同。

 

美國眾議院的「一分鐘發言」(One-minute Speeches)乃於院會開議後,法案尚未開始審查前進行,此時有意發表觀點的議員可以移到議場前排座席,向議長表達發言的意向。議長對「一分鐘發言」享有可觀的主導性:他可以因候審法案量重而拒絕發言請求、可以將發言時段改到法案審查結束後、可以決定容許發言的人數、可以交叉指定不同黨派議員輪流發言、可以制止違反「發言禮貌」(decorum)的言行、更可以主觀決定何時終止一分鐘發言。尤其,一分鐘內議員大約只能講300字左右,故許多議員發言的目的不在觀點表達,而是著重於爭取書面資料納入議事錄的機會。台灣的國是論壇則時間固定,委員依抽籤順序上台發言主席並無指定權,對於言行脫序,主席也宛如人形立牌無法進行有效處理。

 

事實上,國是論壇性質上比較接近美國眾院院會議程結束後的「特別議程發言」(Special Order Speeches),因該時段議員可以享有5到60分鐘的發言權,個別議員可以有較完整表達觀點的機會,主席在過程中也鮮少介入(議長通常不親自主持)。限於篇幅,筆者往後再另文介紹。

 

總而言之,議會設定立法程序外的時間,由議員自由發表言論,乃為議會常見的安排,台灣的國是論壇並非特例。合議制的議會以多數決進行決策,類似國是論壇的自由發言時間,便成了少數黨宣揚理念與政策的重要平台,美國如此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台灣在國民黨全面掌控時期,在野黨領銜提出設置國是論壇的主張,便印證了這類平台對在野黨的重要性。目前民進黨全面掌控行政與立法,卻與其友黨立委,提出廢除國是論壇的主張,完全違反當初設立的初衷,隱約透露出趕盡殺絕的意圖,絕對是民主倒退的作為。

 

國是論壇既著重於立委個人的意見表達,猶如美國眾院的「一分鐘發言」或「特別議程發言」一般,當然容易出現脫序的表現。如過往許多立委為了媒體效果,常拿各種紙板或道具輔助發言,且發言內容多未經查證讓立院淪為流言平台,而肆無忌憚的人身攻擊或髒話連篇,更讓民眾對立院的形象大打折扣。許多立委便因這些亂象,進而主張廢除國是論壇。但平心而論,這些亂象是國是論壇所獨有,抑或是立院運作的常態?就算砍掉了國是論壇,未來立院難道就不會有肢體語言或言語脫序?不滿國是論壇表現的立委,應該將焦點轉向立院一般「發言禮貌」(decorum)與議事脫序的根本問題,而非只拿國是論壇為多數黨立威。

 

美國眾院的「一分鐘發言」或「特別議程發言」,由於缺乏同僚在場,統計也顯示發言脫序的現象確實較為頻繁。但美國國會並沒有因此主張廢除這些發言平台,針對亂象,眾院法規委員會(House Rules Committee)於1997年提出的處理建議,也僅是加強議事規則與發言禮貌的落實。學者研究指出,這些平台對深化政黨辯論、非立法意見的表達、新進議員的演說訓練等,均具有不可忽視的貢獻,故而不能輕言改變或廢除。美國眾議院的經驗,應該相當值得國人參考與深思。 

 

 

作者簡介

楊泰順,1987年獲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政治學博士,師事選擇學派大師Ostrom夫婦,博士論文於1989年被美國政治學會推舉為該年度全美政治思想類最佳博士論文。其後返國於國立政治大學任教。

 

1994年當選省議員,1998年底因政府推動精省離開政壇,於次年進入文大政治系及政治研究所任教,自此以公共知識份子為職志,在各媒體撰稿介紹正確的民主政治理念。著有《到憲政之路》、《民主與社會》、《建立遊說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利益團體政治》、《被誤解的國會》、《國會政治解析》等書。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