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燈泡媽媽、時代力量新科立委王婉諭接受《優傳媒》專訪。(圖/記者湯佳玲攝)
優傳媒記者湯佳玲/專訪
社會矚目的小燈泡無差別殺人事件,下月(3月28日)將滿4週年,小燈泡媽媽、時代力量新科立委王婉諭接受《優傳媒》專訪,表示她與先生分別用不同方式,去療癒失去孩子內心最深沉的痛,看到司法單位很努力地爬梳兇嫌的生命史,也讓她當時內心最大的疑惑:「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在事件即將滿4週年的今天,算是獲得了解答。
王婉諭說,她最近讀了一本《雙薪家庭進化論》的書籍,這本書訪談了一百多對夫妻,指大部分的家庭和配偶,在人生中大概會遇到三個不同階段的轉換期,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狀態,如果彼此能好好去談、去處理,就能幫助夫妻關係更穩定的去面對下一次危機。
第一個重大階段是在孩子出生時,生活變得很忙碌;第二個階段是重新回到職場,對人生有不同規劃的中年危機;第三階段是孩子成年離家、夫妻從職場退休的空巢期。
王婉諭說:「我們家庭關係的第一次轉換不是在小孩出生時,而是在小孩失去時。之前很多人的經驗在面對創傷時,夫妻、家庭關係是會經營不下去的,我們很願意去理解和討論,但也保有彼此的空間,在這個時候會很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是用這樣的方式度過創傷。」
「但我們面對悲傷處理的方式很不同」,王婉諭說:「我是要多做一些事情,會覺得撫慰到自己;小燈泡爸爸比較願意去做經驗分享。」她說,在他們為小燈泡創設臉書粉絲頁後,會有相同失去孩子經歷的人來找他們,小燈泡爸爸會很願意分享他們是怎麼走過來的,覺得對於從傷痛中走出來很有幫助,「但對我自己來說就完全沒有辦法,因為每提一次,內心就會覺得非常非常痛苦。」
在失去小燈泡、還沒當上立委的這段期間,王婉諭參與各式兒童安全權益公益演講,也很關心霸凌議題與性平教育,她說:「我們雙方雖然沒辦法做同樣的事情來進行傷痛復元,但我們可以理解對方為什麼這樣做,然後給予支持。」
王婉諭在小燈泡事件後,面對媒體的發言總是給人冷靜理性的印象,外界用「非典型受害人」來形容她,但對王婉諭而言,「典型」就是一種「框架」。
她說,他們後來接觸到的被害人,「從來沒有一個是同樣的樣子,即使他很激情,但激情背後的理由不同,就算是理性,理性背後的成因也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樣子!」
在專訪過程中,王婉諭常常提到「同理」兩個字。(圖/記者湯佳玲攝)
王婉諭自述,她的父母都是理性冷靜的人,在家庭成長、教育環境和工作經驗累積下,養成就事論事、冷靜理性的處事態度。自己倒也不是沒有感性或脆弱的一面,而是當面對媒體或是談論到一個事情的時候,就會用理性模式去處理。她說,在小燈泡去世那段期間,尤其夜深人靜的時候,「悲痛都是排山倒海而來,那些情緒一定都在。」
事發當時,王婉諭內心最大的疑問不是「為什麼是我?」而是「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她一直希望不要只是判決結束就結束了,她很想知道對方的生命史是什麼,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王婉諭表示,在二審過程中,法官很努力的爬梳兇嫌生命史,雖然那是一份精神鑑定報告,但律師表示從來沒看過做得如此完善,從嫌犯小學到出社會期間的每個階段,都找出認識他的人來進行了解;譬如嫌犯在國小時是名被霸凌者,中學時換作霸凌者,又歷經了吸毒,中間有同學試圖要跟他聯絡,伸出援手,卻被嫌犯家人阻撓;兇嫌長大後有穩定感情與性的需求,父親給錢叫他去買春,「就會發現在很多環節很可惜,在家庭失能的情況下,沒有人拉他一把,這就是生命中沒有出現一個貴人幫他,很可能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王婉諭說:「我們希望有更多人理解他(兇嫌)為什麼這樣做,有更多人理解後,就會更知道該怎麼去做。」
在採訪過程,王婉諭常常提到「同理」兩個字,當記者問她,4年前心中的疑問得到解答了嗎?她說,在司法審判的過程,看到法官很盡力的在爬梳兇嫌生命史,「算是獲得了解答!」
或許,這才是王婉諭真正「非典型」之處,不是想著用力判決,而是想要用力理解兇嫌,然後為社會做出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