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樹枝著《火種》封面。(圖/作者陳婉真翻攝)
作者/陳婉真
當舉國上下籠罩在武漢肺炎的恐慌下,2月8日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主導,舉辦一場「獄中『再叛亂』案真相研討會」,國史館館長陳儀深發表〈1970年泰源事件研究 ——台獨政治犯的監獄革命〉,嘗試比對十幾位泰源監獄政治犯的訪談記錄、以及國防部的相關檔案,試圖更加接近泰源事件的真實樣貌。
所謂「泰源事件」是指發生於1970年2月8日,台東東河鄉泰源監獄幾位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犯,在獄中發動的武裝革命。距今剛好整整50年,半個世紀的時間,這個案件在國人的心目中依舊相當陌生,鮮少人提及,研討會的新聞被淹沒在疫情的恐慌中。
「泰源事件」總計有鄭金河、陳良、詹天增、謝東榮、江炳興等5人被判處死刑,並於同年5月30日槍決,另一位也和他們一起奪槍逃亡的鄭正成,則因為被處死的5人為保留革命的火種,無論怎麼刑求,每一位都堅稱革命是自己策劃的,也都異口同聲說鄭正成是被他們綁架的,鄭正成因而得以保命,被判刑15年6個月。
最早把他們的故事寫成書的,應屬政治受難者林樹枝了,由於同樣具有政治犯的身分,在早期政治受難家屬備受歧視的年代,有些原本不願受訪的受難者及家屬比較願意和他說些真心話,而他這本2011年出版的《火種 泰源監獄革命演義》因為訪問了很多同時間被囚禁在泰源監獄的難友及家屬,書名就是來自於他對5位烈士想留下革命火種的感動。
林樹枝說,本案主要策劃人是北港人鄭金河,他是因蘇東啟案被判刑15年(陳良、詹天增及鄭正成均為同案受刑人),他們在1961年被捕,算一算刑期早已過半,因此,幾位受難者都符合擔任「外役」的資格,可以不必整天關在囚房,也因工作分配的關係,常有機會外出辦事。
曾經接受過林樹枝訪問十多小時的政治受難者蔡寬裕,是本案僅存和當事人在獄中頻繁接觸最多的人,因為那時鄭金河負責養豬,常有機會向附近原住民買仔猪回獄中飼養,鄭金河乃四處觀察是否有結合獄卒和原住民,發起監獄革命的可能;也常和在醫務室擔任外役的蔡寬裕討論,原本講好如果起事第一階段成功,蔡寬裕要負責打開牢房門鎖,讓獨派政治犯走出牢房一起舉事。
其他每一位也都各有「專長」,例如來自虎尾的陳良,原是海軍陸戰隊上等駕駛兵,也是因蘇東啟案被判刑12年。他在監獄福利社擔任外役,福利社設在監獄圍牆外,公路局車站旁,當地的官兵和居民都可以採購,因此負責串連官兵;監所內的政治犯開單來訂購日常用品時,他也需負責送進牢房,因此也是重要的聯絡人。
最讓林樹枝不捨的是來自台北縣九份的詹天增,海軍陸戰上等通信兵。1962年因主張台灣獨立被捕,判刑12年。詹天增原本在外役樵木隊,負責砍柴,為配合起義行動,自願請調到修車廠當外役,因為修車廠有幾十部大輪卡車,可以掌控車輛,有機會還可以利用修理廠內的材料及工具製造起義使用的刀械。
詹天增是他母親詹玉蘭領養的,家裡很窮,母親並沒有結婚,在礦場檢拾煤屑清洗後去販賣,賺取微薄的生活費,母親本來盼著他退伍後能有個依靠,他卻被捕了;母親想等服刑期滿後,兒子還是能回來團聚,想不到卻被槍決了,母親哭到雙眼失明。
詹天增在起義前曾拜託難友吳鐘靈,請他出獄後有機會幫他去看看媽媽,吳鐘靈大約在解嚴前後第一次有機會去看她,不久為她辦了一次公開募款;林樹枝經營地下電台時,還特地邀請她上節目,把她和兒子的故事廣傳給電台聽眾。
《火種》內頁泰源五烈士遺照。(圖/作者陳婉真翻攝)
6人原本的計畫是預定在當年七、八月間起事,但在聯繫過程中,卻被一位獄中難友耳聞此事,並要求如果起事,他要擔任台灣獨立軍的總司令,該難友又把此事告知了一位和他很要好的徐姓難友,這讓他們相當擔心,因為他們對徐姓難友並不信任,很擔心事機敗露,因而不得不提前在2月8日農歷大年初三起義。
「泰源監獄有兩座牢房,他們收買充員兵,利用換哨時間走過崗哨底下,充員兵從上方丟下一支卡賓槍,詹天增檢起後,大夥朝牢房方向衝過去,沒想到半路遇到一個老芋仔,詹天增大喊:台獨成功了,把手舉起來!老芋仔轉身快逃,詹天增舉槍,結果第一次槍卡匣,第二彈沒打中,陳良隨即以身上的刀刺向老芋仔,老芋仔邊逃邊喊救命,鄭金河再補一刀,老芋仔倒向旁邊的水溝裡,還是沒死,但這麼一陣吵雜,已經驚動了正在吃午餐的獄方人員,其中第一位跑出來的少尉是鄭金河曾經想吸收的對象,他沒有同意,但放縱鄭金河等人逃跑。」林樹枝說。
他們原本也計畫由鄭正成刺殺典獄長,可惜因為大年初三還在放假,典獄長逃過一劫。
「鄭金河說話很有說服力,照他原先的計畫是控制監獄後,第一件事是趕到40公里外的台東市占領廣播電台,向全國廣播,他也早已請充員兵買了一台錄音機,並聯繫好監獄附近一家天主教堂的外籍神父,他請求神父幫他錄製好英語的獨立宣言,他自己錄了華語、日語及台語等版本,事成時要向全世界廣播,可惜那捲錄音帶後來不知去向了。」
「回顧整起事件,我只能說它很悲壯──明知不可而為之啊,他們也知道成功的機率微乎其微,但誠如鄭金河說的:『台灣如果沒有獨立,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恥辱。』最可惡的是,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有人還在爭什麼總司令的名分,也有人解嚴後四處邀功,自認為是該事件的策劃者,和5位受難烈士的行為比起來,他們的言行令人不恥。」林樹枝無限感慨的說。
事後警備總司令劉玉章親自指揮,警總動員一萬多名當地原住民、警察、海軍陸戰隊、陸軍空降特戰部隊、兩棲偵蒐大隊搜山搜海,最後一位被捕的是鄭金河,他在2月18日那天肚子餓到受不了,從藏匿處外出找食物,暗夜中看到不遠處有人在生火煮食,他忍不住上前,煮食的原住民對他非常好,不但給他吃的,還請他喝一碗酒,原本酒量不錯的鄭金河喝了幾口就不支昏倒,原來那時全區警戒,獄方祭出抓到人者每人賞5萬元(後來又提高到20萬元)的大賞,原住民立刻以鐵絲將鄭金河全身捆綁後送到附近派出所。
江炳興則是在一次逃亡途中,為了躲避遠方迎面前來的官兵,跳到路旁的樹叢底下,沒想到那棵樹全枝長滿刺,江炳興被捕時全身的刺還沒有拔掉,滿身是傷,一張臉腫得像豬頭。
6人後來全被送往新店安坑的軍人監獄,由於泰源監獄獄卒怨恨他們的行為害他們被追究,每人都被打得鼻青臉腫,但每人都堅稱自己才是首謀,和其他人無關,堅稱鄭正成是他們的人質,最後因軍方不想讓事態擴大,也想減輕一些自己的責任,軍法處法官「勉強相信」他們的供詞,鄭正成逃過一死。
5人在5月30日槍決,距離同年4月24日蔣經國在美國紐約訪問期間,遭到台灣留學生黃文雄刺殺未遂,時間僅僅相隔一個多月。獨派人士普遍稱呼他們為「泰源五烈士」,除了謝東榮年僅27歲,其他也都只有31、32歲。
泰源事件後不久,全台各地所有政治犯,都在海陸空嚴密監視下,全程被「五花大綁」搭船移拘到綠島關押。
媒體出身的監察委員王美玉曾主導泰源事件的調查報告,正式將泰源事件定位為規劃未周的政治反抗事件或台灣獨立革命運動。王美玉表示,泰源事件將屆滿50年,但維基百科上的泰源事件錯誤百出,就是因為原始卷證一直無法公諸於世。她說,人生有幾個50年,應給當事人、家屬公平正義的交代,還原真相是最重要的。
她表示,泰源事件發生就主觀而言,涉及台獨運動與國際情勢的發展,然客觀而論,則因當時監獄管理極為鬆散所致,並無證據顯示警衛部隊與原住民有參與叛亂行動。當年泰源事件偵查過程也涉有使用酷刑刑求取供情事,原判決採用非任意性自白作為判決理由,均有違誤。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