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真說故事》吳鳳神話崩壞記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陳婉真說故事》吳鳳神話崩壞記
2020-02-05 07:00:00
A+
A
A-

拉下吳鳳銅像後,大家非常興奮,巴燕達魯把鐵鍊掛在肩上,和大家一起歡呼。(圖/巴燕達魯提供)

作者/陳婉真

在車水馬龍的嘉義火車站前,中山路和仁愛路交叉口一塊小小綠地上,樹立著一座銅鐘,名為「自由之鐘」,是由「吳鳳國際獅子會」興建的。

 

沒有人會去特別注意這座銅鐘,即便進入綠地仔細閱讀銅鐘下面的說明,也完全看不出它有什麼特殊記載,唯一勉強要說特別的,就是立碑者是「吳鳳國際獅子會」。看在年輕一代人的眼裡,吳鳳是誰恐怕很少人知道,老一輩卻都耳熟能詳,因為國小課本教的吳鳳是捨身成仁、以犧牲自己的生命感化原住民,終於讓他們放棄獵人頭習慣的偉人。

 

這個神話是日本人為了經營阿里山林業,又懼怕慓悍的鄒族反抗而創造出來的,它的內容是說清代的理藩官員(通事)吳鳳,為了讓原住民停止獵人頭的習俗,苦口婆心勸說下,最後以自己的生命讓原住民獵殺,原住民殺了人之後才知道死者就是深受他們愛戴的吳鳳,深刻懊悔之餘,終於不再「出草」。

 

國民黨政府沿續吳鳳的教材之外,還加碼把阿里山鄉命名為「吳鳳鄉」。1980年代邱創煥擔任台灣省政府主席期間,除了大肆整修吳鳳廟、吳鳳墓之外,又在嘉義火車站前興建了一尊吳鳳騎馬的銅像。

全體參與拉吳鳳銅像的人員站在倒地不起的銅像前合影,後排左二舉右手的為巴燕,前排右二為戴振耀。(圖/巴燕達魯提供)

這個虛構的神話是對原住民的羞辱與歧視,但戒嚴時期原住民只能忍氣吞聲,直到解嚴後,民間社團紛紛成立,開始有許多不同議題的探討與行動,其中基督教城鄉宣教協會(真正的名稱是「城鄉宣教運動」,英文名是Urban Rural Mission,簡稱URM)是相當具有行動力的一個團體,它最早是由旅居加拿大的台灣人教授林哲夫,於1982年在加拿大創立。起先是邀請台灣的社運人士前往加拿大受訓,後來在1988年,由台南新化口碑教會牧師鄭國忠,在教會開辦草根組織課程,訓練了很多第一線的社運人士。林哲夫和鄭國忠兩人,後來都曾擔任過立法委員。

 

1988年,URM舉辦的第九期學員訓練,期末的成果,就是拆除嘉義火車站前的吳鳳銅像。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盧俊義牧師曾經為文詳述事件的起因如下:

 

「城鄉宣教研習班」,這是一個專門在訓練社會改造運動基層幹部的研習營,該班就設在台南虎頭碑附近的口碑教會,主要負責訓練工作的,就是當時在台南學生中心當主任的林宗正牧師,和口碑教會的鄭國忠牧師。而第九屆的研習班主要是以招收原住民青年為對象,該期從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廿六日開始,連續一個禮拜的時間。到了十二月三十日晚上,他們有個類似「剖心」的燭光晚會,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原住民的問題在哪裡?

 

結果得到一個共識:自卑感太重。為甚麼?因為有吳鳳的故事讓原住民族群感到羞愧。可是這個吳鳳故事又是假造的,那該怎麼辦呢?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討論後,他們決定要進行一件最基本的工作——要重建原住民的尊嚴。而這個重建的工作,是以拆毀吳鳳銅像為目標開始。他們認為:如果可以除掉這個銅像,就等於把吳鳳捏造的神話拆毀,再來就可以慢慢重建原住民的自信心。

 

根據當時負責聯絡的巴燕達魯回憶,在解嚴前的1984年,原住民人士已經成立了「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原權會曾經在台大校門前拉過布條,抗議虛構的吳鳳神話對原住民的羞辱。因此,也參加那次URM訓練的巴燕回憶說,結訓前學員討論後的結論是:拉下吳鳳銅像成為大家的最高共識,討論過後立即展開行動,大家決定在1988年的最後一天,以拉銅像作為該年的完美結束。

 

URM是深受情治單位「關切」的組織,曾經在上課現場發現課堂被置放竊聽器,情治人員也曾試圖安插「爪耙仔」混入學員之中。為了確保拆除工作順利,巴燕特別在前一天凌晨3:00到嘉義火車站周邊,也到附近的分局等地查看情勢,發現分局裡並沒有特殊狀況,銅像附近也平靜如昔,可見所有人都嚴守秘密,消息並未外洩,因此依計畫進行。

 

巴燕說,「拆除大隊」總人數雖然不到20人,卻有排灣、阿美、賽德克、泰雅、布農及鄒族等各族青年參與,而他們的「敵情偵查車」則是由農權會的戴振耀負責擔任司機。

事隔32年後,巴燕帶著旅居日本回台的妹妹回到現場,回憶當年拉銅像的故事。(圖/作者陳婉真攝)

巴燕也曾在偵查時搖撼一下銅像,發現銅像會動,初判應該不難拆下來,想不到當他們以鐵鍊套上去後,卻因基座是以水泥牢牢固定深入地基,不但拉不下銅像,反倒是鐵鍊被拉斷了。

 

一群人從上午8:40集合開始動手拆除,直到將近10:00還是撼動不了銅像分毫,旁邊的大批警察已經聞訊趕到。那時現場並沒有鎮暴車,警察以優勢警力揮舞警棍棒打學員,大夥決定撤退。巴燕在宣傳車上廣播說本次行動結束,後續等明年再來,全員並回到民進黨嘉義市黨部辦公室休息。實際上學員們是利用休息空檔,到五金行購買電鋸及鋼索,等警方撤回後,先派一個人鋸銅像的腳,鋸到即將斷裂時,打電話到黨部以事先約定的暗號「還我土地」,表示可以回現場進行第二回合的拆銅像工作。

 

隊員隨即上車,巴燕沿途在車上廣播,告訴嘉義鄉親原住民朋友拉吳鳳銅像的意義,並指上午的行動中有原住民被警察打死,請鄉親一起前往現場關心。就這樣一路招兵買馬開到火車站後,立刻有人以鋼索套住馬腳,第一次因為馬腳是彎的,鋼索套不住往下滑,第二次找一位力氣更大的,把鋼索套在吳鳯的頭上,大家齊聲吆喝,銅像應聲倒下。

巴燕攝於「自由之鐘」銅像前,遠處背景即是嘉義火車站。(圖/作者陳婉真攝)

「銅像倒地那一刻,警察迅速四散逃開,那個場面好感人……。」即使事隔32年,巴燕帶著筆者和他的妹妹到現場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看得出內心依舊滿是感動。

 

兩個月後的二二八紀念日,民進黨結合社運人士在嘉義市發動遊行,並揚言在吳鳳銅像原址設立二二八紀念碑,國民黨則提出以獅子會名義建立和平鐘的建議。最後由市長張博雅出面協調,嘉義市政府同意在彌陀路設立二二八紀念碑──想不到拉倒了吳鳳銅像竟然促成全台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的設立。

 

本案警方逮捕了林宗正、曾俊仁、潘建二、卡巴斯等四位人士,後因原住民及社運界串連集體自首等活動,出庭時卡巴斯堅持以布農語應訊,迫使法院聘請布農語翻譯,創下法院首次以原住民語偵訊的先例,四人最後也皆獲判無罪。 台灣省政府後來從善如流,宣布自1989年3月1日起,吳鳳鄉更名為阿里山鄉。教育部長毛高文也宣布,在同年7月1日之後,取消教科書中吳鳳的故事。這應是解嚴後第一起成功的轉型正義事例。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拉下吳鳳銅像後,大家非常興奮,巴燕達魯把鐵鍊掛在肩上,和大家一起歡呼。(圖/巴燕達魯提供)

作者/陳婉真

在車水馬龍的嘉義火車站前,中山路和仁愛路交叉口一塊小小綠地上,樹立著一座銅鐘,名為「自由之鐘」,是由「吳鳳國際獅子會」興建的。

 

沒有人會去特別注意這座銅鐘,即便進入綠地仔細閱讀銅鐘下面的說明,也完全看不出它有什麼特殊記載,唯一勉強要說特別的,就是立碑者是「吳鳳國際獅子會」。看在年輕一代人的眼裡,吳鳳是誰恐怕很少人知道,老一輩卻都耳熟能詳,因為國小課本教的吳鳳是捨身成仁、以犧牲自己的生命感化原住民,終於讓他們放棄獵人頭習慣的偉人。

 

這個神話是日本人為了經營阿里山林業,又懼怕慓悍的鄒族反抗而創造出來的,它的內容是說清代的理藩官員(通事)吳鳳,為了讓原住民停止獵人頭的習俗,苦口婆心勸說下,最後以自己的生命讓原住民獵殺,原住民殺了人之後才知道死者就是深受他們愛戴的吳鳳,深刻懊悔之餘,終於不再「出草」。

 

國民黨政府沿續吳鳳的教材之外,還加碼把阿里山鄉命名為「吳鳳鄉」。1980年代邱創煥擔任台灣省政府主席期間,除了大肆整修吳鳳廟、吳鳳墓之外,又在嘉義火車站前興建了一尊吳鳳騎馬的銅像。

全體參與拉吳鳳銅像的人員站在倒地不起的銅像前合影,後排左二舉右手的為巴燕,前排右二為戴振耀。(圖/巴燕達魯提供)

這個虛構的神話是對原住民的羞辱與歧視,但戒嚴時期原住民只能忍氣吞聲,直到解嚴後,民間社團紛紛成立,開始有許多不同議題的探討與行動,其中基督教城鄉宣教協會(真正的名稱是「城鄉宣教運動」,英文名是Urban Rural Mission,簡稱URM)是相當具有行動力的一個團體,它最早是由旅居加拿大的台灣人教授林哲夫,於1982年在加拿大創立。起先是邀請台灣的社運人士前往加拿大受訓,後來在1988年,由台南新化口碑教會牧師鄭國忠,在教會開辦草根組織課程,訓練了很多第一線的社運人士。林哲夫和鄭國忠兩人,後來都曾擔任過立法委員。

 

1988年,URM舉辦的第九期學員訓練,期末的成果,就是拆除嘉義火車站前的吳鳳銅像。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盧俊義牧師曾經為文詳述事件的起因如下:

 

「城鄉宣教研習班」,這是一個專門在訓練社會改造運動基層幹部的研習營,該班就設在台南虎頭碑附近的口碑教會,主要負責訓練工作的,就是當時在台南學生中心當主任的林宗正牧師,和口碑教會的鄭國忠牧師。而第九屆的研習班主要是以招收原住民青年為對象,該期從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廿六日開始,連續一個禮拜的時間。到了十二月三十日晚上,他們有個類似「剖心」的燭光晚會,大家討論這個問題:原住民的問題在哪裡?

 

結果得到一個共識:自卑感太重。為甚麼?因為有吳鳳的故事讓原住民族群感到羞愧。可是這個吳鳳故事又是假造的,那該怎麼辦呢?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討論後,他們決定要進行一件最基本的工作——要重建原住民的尊嚴。而這個重建的工作,是以拆毀吳鳳銅像為目標開始。他們認為:如果可以除掉這個銅像,就等於把吳鳳捏造的神話拆毀,再來就可以慢慢重建原住民的自信心。

 

根據當時負責聯絡的巴燕達魯回憶,在解嚴前的1984年,原住民人士已經成立了「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原權會曾經在台大校門前拉過布條,抗議虛構的吳鳳神話對原住民的羞辱。因此,也參加那次URM訓練的巴燕回憶說,結訓前學員討論後的結論是:拉下吳鳳銅像成為大家的最高共識,討論過後立即展開行動,大家決定在1988年的最後一天,以拉銅像作為該年的完美結束。

 

URM是深受情治單位「關切」的組織,曾經在上課現場發現課堂被置放竊聽器,情治人員也曾試圖安插「爪耙仔」混入學員之中。為了確保拆除工作順利,巴燕特別在前一天凌晨3:00到嘉義火車站周邊,也到附近的分局等地查看情勢,發現分局裡並沒有特殊狀況,銅像附近也平靜如昔,可見所有人都嚴守秘密,消息並未外洩,因此依計畫進行。

 

巴燕說,「拆除大隊」總人數雖然不到20人,卻有排灣、阿美、賽德克、泰雅、布農及鄒族等各族青年參與,而他們的「敵情偵查車」則是由農權會的戴振耀負責擔任司機。

事隔32年後,巴燕帶著旅居日本回台的妹妹回到現場,回憶當年拉銅像的故事。(圖/作者陳婉真攝)

巴燕也曾在偵查時搖撼一下銅像,發現銅像會動,初判應該不難拆下來,想不到當他們以鐵鍊套上去後,卻因基座是以水泥牢牢固定深入地基,不但拉不下銅像,反倒是鐵鍊被拉斷了。

 

一群人從上午8:40集合開始動手拆除,直到將近10:00還是撼動不了銅像分毫,旁邊的大批警察已經聞訊趕到。那時現場並沒有鎮暴車,警察以優勢警力揮舞警棍棒打學員,大夥決定撤退。巴燕在宣傳車上廣播說本次行動結束,後續等明年再來,全員並回到民進黨嘉義市黨部辦公室休息。實際上學員們是利用休息空檔,到五金行購買電鋸及鋼索,等警方撤回後,先派一個人鋸銅像的腳,鋸到即將斷裂時,打電話到黨部以事先約定的暗號「還我土地」,表示可以回現場進行第二回合的拆銅像工作。

 

隊員隨即上車,巴燕沿途在車上廣播,告訴嘉義鄉親原住民朋友拉吳鳳銅像的意義,並指上午的行動中有原住民被警察打死,請鄉親一起前往現場關心。就這樣一路招兵買馬開到火車站後,立刻有人以鋼索套住馬腳,第一次因為馬腳是彎的,鋼索套不住往下滑,第二次找一位力氣更大的,把鋼索套在吳鳯的頭上,大家齊聲吆喝,銅像應聲倒下。

巴燕攝於「自由之鐘」銅像前,遠處背景即是嘉義火車站。(圖/作者陳婉真攝)

「銅像倒地那一刻,警察迅速四散逃開,那個場面好感人……。」即使事隔32年,巴燕帶著筆者和他的妹妹到現場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看得出內心依舊滿是感動。

 

兩個月後的二二八紀念日,民進黨結合社運人士在嘉義市發動遊行,並揚言在吳鳳銅像原址設立二二八紀念碑,國民黨則提出以獅子會名義建立和平鐘的建議。最後由市長張博雅出面協調,嘉義市政府同意在彌陀路設立二二八紀念碑──想不到拉倒了吳鳳銅像竟然促成全台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的設立。

 

本案警方逮捕了林宗正、曾俊仁、潘建二、卡巴斯等四位人士,後因原住民及社運界串連集體自首等活動,出庭時卡巴斯堅持以布農語應訊,迫使法院聘請布農語翻譯,創下法院首次以原住民語偵訊的先例,四人最後也皆獲判無罪。 台灣省政府後來從善如流,宣布自1989年3月1日起,吳鳳鄉更名為阿里山鄉。教育部長毛高文也宣布,在同年7月1日之後,取消教科書中吳鳳的故事。這應是解嚴後第一起成功的轉型正義事例。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