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未來及樂活產業學系助理教授李利國質疑「椿天」有媚日之意。(圖/取自李利國臉書)
優傳媒記者胡智凱/台北報導
日前結束的台北市茶花展吸引數萬遊客前往賞花,但眼尖的民眾發現,舉凡海報、佈景均廣泛使用「椿天」一詞,相當罕見。
佛光大學未來及樂活產業學系助理教授李利國指出,「椿」字源自日本,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大和民族特質的文化意涵,他因此在臉書上對柯文哲公開嗆聲,並質疑柯市府無知、媚日。
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回應指出,茶花原產於華東地區,現在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山東、台灣,日本、朝鮮半島也有分布,栽培歷史已超過一千年,故擁有許多別名。
工務局說,花展在設定SLOGAN時,以響亮與令人印象深刻為主,能代表展覽的花卉或諧音(如2019陽明山花季slogan為牽手觀櫻)常具有良好的效果,近年來亦朝向國際化,英文、日文皆納入考量(如花in台北),並無獨厚哪一國之想法。
李利國表示,「椿天」一詞,也許一般人不會察覺其中所隱含崇日媚日的可能現象,但中國文化中沒有「椿天」這種用詞,也沒有「椿」為茶花之意。反而是日本人才稱山茶為「椿」,意指春之木,開花之時即是宣告春天來臨,所以也用「椿天」來代表春天。
李利國指出,由於日本椿花凋落之時不是一瓣一瓣的飄零,而是整朵花完整墜落,花瓣與花托不分離,並保持綻放的狀態,頗具壯烈、悲愴之美,日本人因而視其為武士靈魂的象徵,故名為「落椿」,因此,椿花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大和民族特質的文化意涵。
李利國因此質疑,市府舉辦活動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主事者「無知」而借用了日本表記山茶花的「椿」這個漢字嗎?還是因柯文哲或其屬下潛意識裡存有崇日「媚日」的心態?更或是欲藉此向日本表態願接受皇民化文化象徵以換取來日獲得在政治與選舉中的支持?
李利國並且擔憂,台灣人民「日益」接觸這些具有媚外的文化意涵之用語,是否會不知不覺的就「日易」陷入去中華文化的暗流中?
今年活動展示盛開的茶花。(圖/取自花卉試驗中心)
對此,活動承辦人宋馥華解釋,「椿」這個字是從中國流傳去日本,就是茶花的意思,去年2019年的茶花展也曾使用過這個字來舉辦「椿之歌」活動,當時並未遭到質疑,且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有任何國族考量在其中。
如今遭受外界質疑,宋馥華委屈地說,明年茶花展考慮不再使用「椿」字,以免讓賞花活動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