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蔣經國文膽張祖詒先生 (二) 貼身觀察蔣經國 感情豐富 內斂守分城府深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人物新探
專訪蔣經國文膽張祖詒先生 (二) 貼身觀察蔣經國 感情豐富 內斂守分城府深
2020-01-09 15:50:00
A+
A
A-

張祖詒先生與夫人在寓所接受專訪

《寫在前面》

中華民國行憲以來,歷經七位總統,蔣經國先生一直是人民心目中最好的總統,聲望歷久不衰。民主化的過程如同車輪不斷前行,但是這位依然在威權中統治中華民國的蔣經國先生,形象與歷史定位並沒有在政治世代更迭的浪潮裡遭到破壞,反而是近20年來,台灣經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未見豐盈,更成為了與執政者比較的對象。

《優傳媒》專訪了公認蔣經國文膽的前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先生,同時整理當年的史料與新聞紀錄,《優傳媒》認為,儘管經國先生已經離開人世32年,但一直到現在的總統大選、政治格局、經濟發展模式等等,都還在他當時擘劃的藍圖範圍之內,就像下棋一樣,經國先生把棋子都擺好了,剩下的就是時間的沖刷與沉澱。

再過幾天就是經國先生逝世紀念日,《優傳媒》謹以這篇系列報導紀念那段大時代的歷史。

蔣經國的親民作風,是台灣人民感佩至今的主要原因。

 

優傳媒記者邊建元/台北報導

 

專訪前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的過程中,最有趣味性的是張祖詒對於蔣經國個人特質的描述,張祖詒在蔣經國身邊擔任貼身幕僚前後16年,很多事情的觀察是與外界略有不同的,張祖詒舉例說,蔣經國如果不當總統,應該是很好的作家。

 

1972年蔣經國接替嚴家淦組閣,張祖詒時任行政院編譯室主任,這個職務依照慣例是為行政院長撰寫文稿,由於與嚴家淦相處愉快,因此聽聞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他就等待交接離職,沒想到嚴家淦當面告訴他,蔣經國希望他繼續留下撰寫文稿。

 

張祖詒記得在1972年的5月見到蔣經國,蔣經國當面邀請他繼續服務,並交代撰寫到立法院報告施政計畫的演講稿。張祖詒問,有什麼要求嗎?蔣經國很快地回答說:沒有,只希望講稿要有感情。張祖詒花了一段時間收集蔣經國過去的言論與資料,撰寫了蔣經國的施政報告,蔣經國的行政院長任命也獲得立法院高票通過,於是張祖詒留任行政院編譯室主任。

 

這份與蔣經國結緣的文稿,張祖詒說蔣經國看了之後,「一字不改」。張祖詒對此表現得有點自豪,因為文字表現與對蔣經國個人理念與政務主張的了解,已然符合蔣經國的要求,並且在未來的十六年間,獲得了蔣經國百分之百的信任。

 

對於講稿中需要帶有感情的這句話,曾經讓張祖詒傷透腦筋。張祖詒戲稱在政府任內為首長所寫的講稿,是所謂的「廟堂文學」,為文八股工整敘事清晰,是政府文書的要求,何來感情?後來想起范仲淹所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加上後來與蔣經國接觸日多,慢慢就了解為什麼蔣經國希望他的文稿要帶有感情。

感情豐富的蔣經國。(圖為探勘中部橫貫公路時所攝)

 

張祖詒說,蔣經國對於老百姓的態度是很真誠的,很多施政作為,他都希望百姓能夠真正獲益。1972年行政院推動廢止「以肥換榖」的政策,原因是太擾民了,蔣經國為了真實了解政策的影響,除了組織專案小組下鄉調查,自己也多次親入民間了解農民需求,甚至行政院召開專案會議時,還把最基層的農業行政人員找來參加,蔣經國說,這樣才可以真正了解民眾的需要,解決民眾的問題。

 

1966年記者節,時任行政院長嚴家淦按照慣例,要參加記者節慶祝大會並發表談話,張祖詒受命撰稿,呈稿時嚴家淦對於講稿中某字句表示疑問,張祖詒堅持己見,嚴家淦生氣的說,「你是院長?還是我是院長?」,張祖詒隨後向行政院秘書長謝耿民請辭。嚴家淦找了張祖詒面談,嚴家淦說可能你還不了解我,以後常常聊聊天吧。從此嚴家淦有空就找張祖詒聊天,希望藉由聊天增進了解,在講稿上比較容易契合想法。

 

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後,除了留任張祖詒,這個聊天的方法也留了下來。張祖詒說有時候在總統府,有時候在官邸,蔣經國經常找張祖詒談話,有些時候就聊起了文學,蔣經國在早期經常有文章發表,例如懷念U-2黑貓中隊飛行員陳懷生的文章「看不見你可是你依舊存在」,就極有感情,很容易讀出蔣經國在寫這篇文章時的悲痛。

1976年蔣經國茶會招待總統府服務的憲兵。

 

蔣經國的著作很多,例如風雨中的寧靜,張祖詒就曾證實,這些都是蔣經國親筆寫的,並非由秘書代筆。

 

也因為感情豐富,不僅表現在文學,也在各項施政上,相較於蔡英文曾說「勞工是她心中最軟的一塊」,蔣經國最心疼的是農民與榮民。從1972年上任開始,陸續就對農民切身相關的「田賦」進行減免,希望降低農民負擔,從1972年推動包括田賦取消加徵教育捐在內的農村九大革新措施,一直到逝世前1987年全面取消徵收田賦,農民的處遇確實在蔣經國時代得到極大的改善。

 

蔣經國曾在1956年擔任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整個榮民輔導體系幾乎都是在蔣經國時期完成的,包括榮民的生活補助費、榮民醫院、成立榮工處投入國家建設安置無業榮民、榮民開墾山區農地等等,榮民一直是蔣經國心中非常重要的照顧對象。不過也因此後來為了生活補助費的問題,或是兩岸開放探親的抗爭,蔣經國都成為被榮民抗議的對象。

蔣經國非常重視榮民福利。(圖為蔣經國探視在山區開墾的榮民)

 

張祖詒1965年進入行政院服務,蔣經國時任國防部長,每周出席行政院會,經常需要在院會中發言,但是1969年7月出任行政院副院長之後,張祖詒說,將近3年的副院長任內,蔣經國不曾在院會中發言表示意見。當時嚴家淦擔任行政院長,每次院會都會示意請副院長蔣經國發言,但是蔣經國始終微笑點頭保持沉默。

 

這份內斂與守分,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也看得出來蔣經國的城府極深。張祖詒說起這個小故事時,對蔣經國的人格特質下了如上的註腳。

 

正因為內心城府深,所以表現於外的就是很少「怒形於色」。張祖詒說,他沒有見過蔣經國很生氣的樣子,不論是在辦公室或是其他地方,蔣經國在總統府辦公室接見任何一個人,哪怕是低層工作人員,他都是起身迎接,沒有例外。談話時的話題常常會帶到家人,張祖詒就常被問起家中成員的現況,那種親切的談話方式,身為下屬,雖然應對時戰戰兢兢,但是回想起來還是很感動。

城府深沉與感情豐富並存於蔣經國的人格特質。

張祖詒先生與夫人在寓所接受專訪

《寫在前面》

中華民國行憲以來,歷經七位總統,蔣經國先生一直是人民心目中最好的總統,聲望歷久不衰。民主化的過程如同車輪不斷前行,但是這位依然在威權中統治中華民國的蔣經國先生,形象與歷史定位並沒有在政治世代更迭的浪潮裡遭到破壞,反而是近20年來,台灣經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未見豐盈,更成為了與執政者比較的對象。

《優傳媒》專訪了公認蔣經國文膽的前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先生,同時整理當年的史料與新聞紀錄,《優傳媒》認為,儘管經國先生已經離開人世32年,但一直到現在的總統大選、政治格局、經濟發展模式等等,都還在他當時擘劃的藍圖範圍之內,就像下棋一樣,經國先生把棋子都擺好了,剩下的就是時間的沖刷與沉澱。

再過幾天就是經國先生逝世紀念日,《優傳媒》謹以這篇系列報導紀念那段大時代的歷史。

蔣經國的親民作風,是台灣人民感佩至今的主要原因。

 

優傳媒記者邊建元/台北報導

 

專訪前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的過程中,最有趣味性的是張祖詒對於蔣經國個人特質的描述,張祖詒在蔣經國身邊擔任貼身幕僚前後16年,很多事情的觀察是與外界略有不同的,張祖詒舉例說,蔣經國如果不當總統,應該是很好的作家。

 

1972年蔣經國接替嚴家淦組閣,張祖詒時任行政院編譯室主任,這個職務依照慣例是為行政院長撰寫文稿,由於與嚴家淦相處愉快,因此聽聞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他就等待交接離職,沒想到嚴家淦當面告訴他,蔣經國希望他繼續留下撰寫文稿。

 

張祖詒記得在1972年的5月見到蔣經國,蔣經國當面邀請他繼續服務,並交代撰寫到立法院報告施政計畫的演講稿。張祖詒問,有什麼要求嗎?蔣經國很快地回答說:沒有,只希望講稿要有感情。張祖詒花了一段時間收集蔣經國過去的言論與資料,撰寫了蔣經國的施政報告,蔣經國的行政院長任命也獲得立法院高票通過,於是張祖詒留任行政院編譯室主任。

 

這份與蔣經國結緣的文稿,張祖詒說蔣經國看了之後,「一字不改」。張祖詒對此表現得有點自豪,因為文字表現與對蔣經國個人理念與政務主張的了解,已然符合蔣經國的要求,並且在未來的十六年間,獲得了蔣經國百分之百的信任。

 

對於講稿中需要帶有感情的這句話,曾經讓張祖詒傷透腦筋。張祖詒戲稱在政府任內為首長所寫的講稿,是所謂的「廟堂文學」,為文八股工整敘事清晰,是政府文書的要求,何來感情?後來想起范仲淹所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加上後來與蔣經國接觸日多,慢慢就了解為什麼蔣經國希望他的文稿要帶有感情。

感情豐富的蔣經國。(圖為探勘中部橫貫公路時所攝)

 

張祖詒說,蔣經國對於老百姓的態度是很真誠的,很多施政作為,他都希望百姓能夠真正獲益。1972年行政院推動廢止「以肥換榖」的政策,原因是太擾民了,蔣經國為了真實了解政策的影響,除了組織專案小組下鄉調查,自己也多次親入民間了解農民需求,甚至行政院召開專案會議時,還把最基層的農業行政人員找來參加,蔣經國說,這樣才可以真正了解民眾的需要,解決民眾的問題。

 

1966年記者節,時任行政院長嚴家淦按照慣例,要參加記者節慶祝大會並發表談話,張祖詒受命撰稿,呈稿時嚴家淦對於講稿中某字句表示疑問,張祖詒堅持己見,嚴家淦生氣的說,「你是院長?還是我是院長?」,張祖詒隨後向行政院秘書長謝耿民請辭。嚴家淦找了張祖詒面談,嚴家淦說可能你還不了解我,以後常常聊聊天吧。從此嚴家淦有空就找張祖詒聊天,希望藉由聊天增進了解,在講稿上比較容易契合想法。

 

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後,除了留任張祖詒,這個聊天的方法也留了下來。張祖詒說有時候在總統府,有時候在官邸,蔣經國經常找張祖詒談話,有些時候就聊起了文學,蔣經國在早期經常有文章發表,例如懷念U-2黑貓中隊飛行員陳懷生的文章「看不見你可是你依舊存在」,就極有感情,很容易讀出蔣經國在寫這篇文章時的悲痛。

1976年蔣經國茶會招待總統府服務的憲兵。

 

蔣經國的著作很多,例如風雨中的寧靜,張祖詒就曾證實,這些都是蔣經國親筆寫的,並非由秘書代筆。

 

也因為感情豐富,不僅表現在文學,也在各項施政上,相較於蔡英文曾說「勞工是她心中最軟的一塊」,蔣經國最心疼的是農民與榮民。從1972年上任開始,陸續就對農民切身相關的「田賦」進行減免,希望降低農民負擔,從1972年推動包括田賦取消加徵教育捐在內的農村九大革新措施,一直到逝世前1987年全面取消徵收田賦,農民的處遇確實在蔣經國時代得到極大的改善。

 

蔣經國曾在1956年擔任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整個榮民輔導體系幾乎都是在蔣經國時期完成的,包括榮民的生活補助費、榮民醫院、成立榮工處投入國家建設安置無業榮民、榮民開墾山區農地等等,榮民一直是蔣經國心中非常重要的照顧對象。不過也因此後來為了生活補助費的問題,或是兩岸開放探親的抗爭,蔣經國都成為被榮民抗議的對象。

蔣經國非常重視榮民福利。(圖為蔣經國探視在山區開墾的榮民)

 

張祖詒1965年進入行政院服務,蔣經國時任國防部長,每周出席行政院會,經常需要在院會中發言,但是1969年7月出任行政院副院長之後,張祖詒說,將近3年的副院長任內,蔣經國不曾在院會中發言表示意見。當時嚴家淦擔任行政院長,每次院會都會示意請副院長蔣經國發言,但是蔣經國始終微笑點頭保持沉默。

 

這份內斂與守分,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也看得出來蔣經國的城府極深。張祖詒說起這個小故事時,對蔣經國的人格特質下了如上的註腳。

 

正因為內心城府深,所以表現於外的就是很少「怒形於色」。張祖詒說,他沒有見過蔣經國很生氣的樣子,不論是在辦公室或是其他地方,蔣經國在總統府辦公室接見任何一個人,哪怕是低層工作人員,他都是起身迎接,沒有例外。談話時的話題常常會帶到家人,張祖詒就常被問起家中成員的現況,那種親切的談話方式,身為下屬,雖然應對時戰戰兢兢,但是回想起來還是很感動。

城府深沉與感情豐富並存於蔣經國的人格特質。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