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德.戴蒙在《動盪》書中最後一章,提到公元前五世紀米洛斯亡於雅典的歷史教訓。(圖/作者彭懷恩提供)
作者/彭懷恩
小國旁邊有人口多達50倍的強權,又虎視眈眈要併吞你,怎麼辦?
這不是指台灣,而是世紀的芬蘭與蘇聯之間的處境!
以《槍炮、病菌、鋼鐵》享譽全球的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地理學教授,賈德.戴蒙(Jared Dimond)在新書《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Upheaval: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 2019)中,探討七個國家面臨危機時,如何旋乾轉坤?
其中第一個國家就是芬蘭,歷經1939年到1940年的冬季戰爭及1941-1944年的第二次戰爭,人口350萬的國家,全國人口中的2.5%,男性5%因戰爭而死亡(若換算台灣,是57萬5千人死亡)。二戰後期,芬蘭旁邊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全部淪為蘇聯的一部份,但芬蘭卻能保持獨立,雖然犠牲了外交獨立,被西方譏笑為「芬蘭化」(Finlandization) ,但芬蘭的領導菁英知道這是不得已的選擇!
理由無化,芬蘭領導菁英發現,在1939年,原本答應支持芬蘭對抗蘇聯的瑞典、德國、英國、法國和美國都一一背信。
- 瑞典雖然和芬蘭有共同歷史與文化,緊密相連,卻因害怕捲入與蘇聯的戰爭,而拒絕出兵。
- 德國因希特勒不願違反與蘇聯簽的互不侵犯條約的規定,當然無法幫忙。
- 英國、法國因為已經與德國交戰,自身難保。
- 美國則距離遙遠,加上長期孤立政策,羅斯福總統保持中立。
所以,1939到1940年的這場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戰爭,只能靠芬蘭人不分長幼老少奮勇抗敵,死傷慘重的情況下,阻擋了蘇聯軍隊。1944年,芬蘭向蘇聯求和,簽署條約,割讓了十分之一國土,支付蘇聯巨額賠款(六年內支付三億美元),但保住了國家生存。
比較政治學者提醒我們,蘋果不能和香蕉比較。芬蘭與蘇聯的例子,也不能類比於台灣與大陸,尤其後者是同文同種的民族,是因內戰而分裂的政治體系(political system)。但是,蘇聯因地縁政治的考量,企圖完全掌握芬蘭,以利於由列寧格勒經芬蘭灣而進入波羅地海的海軍。
這考慮,與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影響中國海空軍進出「第一島鍊」的戰略位置,難道沒有類似的聯想?
從1949年以來,台灣的生存很大的因素是美國支持。當然,美國的支持有國家利益考量,但也拜其「自由主義霸權」(Liberalism Hegemony)思想。
哈佛大學教授蒂芬.華特所寫的《以善意鋪成的地獄》。(圖/作者彭懷恩提供)
哈佛大學教授蒂芬.華特(Stephen M. Walt)最近檢討戰後美國外交政策所寫的《以善意鋪成的地獄》(The Hell of Good Intentions, 2018),直指美國歷任總統追求的是一連串也不現實的目標,期望推擴自由主義到全世界,過度扮演世界警長的角色,卻未意識到美國已不再獨霸一方,並且過度內耗。
華特認為,這也促成2016年川普能夠以「美國優先」,吸納對現況極度不滿的選民,將他送入白宮。須知,美國民眾相對於華府菁英而言,他們並不支持美國在世界事務上的樍極參與。長期民調顯示,美國人所想要的是一套成本、野心與負擔皆較低的外交政策。這正是川普在2016年所利用的民意氛圍,不想再幫其他國家打戰。
簡單列舉幾項民調的題目為例:
2013年,超過50%的受訪者認同,「美國應該在國際上管好自己的事務就好,讓其他國家自行想辦法」。
2016年,低於10%的民眾認為,「美國應該做為解決國際問的卓越世界領導者」,超過64%民眾感到「美國正過度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這些數據都顯示,美國公眾對於全球行動主義的支持,已經不再熱情,這對於面對來自中國大陸軍事威脅,希望美大力支持自由民主的台灣,可不是好消息。
2018年以來,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開打,使美國朝野不分共和黨與民主黨都正視中國政經實力崛起的威脅,也因此對台灣展開一連串的友好政策。
川普在2019年3月簽署《台灣旅行法》之後,美國國會提出《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及《2018年台灣國際參與法案》等,這些法案皆使台北當局振奮不已,認為「台灣時代來臨了」。
但美國畢竟仍是現實主義外交政策,在12月2日,美國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出席研討會時表示,美國仍會遵守「一法三公報」,且不會稱台灣為國家。很明顯的告訴海崍兩岸,美國的政策依然是「一中原則」,這宣示對於台灣民眾,應該是「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吧?
我們擔心的還不是這種外交宣示,而是,萬一中國大陸對台動武,美國口惠而實不至,怎樣辦?
賈德.戴蒙在《動盪》書中最後一章,提到公元前五世紀米洛斯亡於雅典的歷史教訓,對芬蘭因應蘇聯威脅的啟示:
「由歷史中汲取的教訓是:受大國威脅的小國,應保持警愓,考慮其他選擇,並現實地評估這些選擇!」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