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驚聲》台港政治一體化 預告衰落的重大訊號?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山中驚聲》台港政治一體化 預告衰落的重大訊號?
2019-12-10 14:02:00
A+
A
A-

香港反送中陸續已有六千多人被捕,不少示威者因擔心當局秋後算賬,決定到台灣暫避。(圖/翻攝自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即時新聞)

 

作者/張陌

最近,各自獨立的兩個場景,彷彿互不相干,但可能構成了一個趨勢、一個圖景,或者更直白地說,一個危機。

 

紐約時報報導,香港反送中陸續已有六千多人被捕,不少示威者因擔心當局秋後算賬,決定到台灣暫避。目前已有超過200名的香港示威者潛逃到台灣,他們有的直接搭機來台,有的則藉由漁船偷渡。而日本日經一則訊息則揭露,中國大陸加快從台灣引進高端半導體人才。對象從台積電的經營高管到一線技術人員,範圍廣泛,累計從台灣引進相關人才3000多人。

 

一進一出之間,讓人看到了某種端倪,對政治抱持高度興趣的一類人,正向台灣湧來,而專注於技術與生產的另一類人,則向著一個上升的巨大市場溯游而去。

 

香港今年的反送中與五年前的雨傘運動,實是一個被中斷的事件的兩個部分,一首一尾或一始一末,中斷的幾年是壓抑、沉潛或蓄積能量的時期,於是當它藉由逃犯條例爆發出來時,就像火山熔岩噴發一般熾烈;但它亦不是完全由香港自己孕生出來的一場運動,它與台灣的太陽花有著某種承襲關係,兩者之間具有十分相類的特徵與面貌。

 

「反中」當然是其最主要與最顯著的共通處,兩地「反中」的精神共源是他們都被殖民的歷史,「被殖民」的命運一方面讓其文化的根頭被斬斷或削弱,產生了孤臣孽子的羞憤感,但最終卻反過來異化為對於文化母體的拒斥感與優越感。另一個相同的特徵則是,兩者都爆發了對當時體制與政府的「叛變」性的反抗,甚至是毀滅、共亡的欲念。

 

兩者亦都以「民主」作為運動的訴求與綱領,但「民主」其實只具備工具性價值,服膺於與中國進行永久性割離的目標。換句話說,台獨與港獨是真正的目標,民主則是這個總綱之下掩飾性的表面文章。

 

但兩者的結果卻大相逕庭,太陽花運動以原來的馬英九政府的垮台為收場,取得了一次收益甚高的勝利與成果。反送中運動雖然也以區議會選舉淺嘗甜蜜滋味,但卻無法收到傾覆現政權的效果,甚至還得面臨法律追訴的恐懼。

 

於是他們向台灣奔湧而來,不論是為了短暫的庇護或準備永久的離散,台灣已經實質上成為香港人的新原鄉,一個永恆的心靈居所。換言之,台、港已經從此成為一個新的「命運共同體」,他們走向共同的精神嚮往、一致的體制追求。亦即,兩者都以人權、民主、自由自我標榜,追尋以自由主義為根基的精神脈絡,並矢志不渝。

 

200多個逃來台灣的數字,不過是具體而微的一個現象,香港與台灣的「一體化」走向,就在太陽花與雨傘、反送中彼此不斷相濡以沫,以及在面對北京所引發的淒惻、憂懼甚而是恐慌的「亡國感」中,達到了最高潮,香港向台灣的人員流動或輸送,可能長期維持一個盛況。

 

但這樣的以政治為擅場的所在,卻勢必導致政治凌駕專業的結果,甚至經常會為了抽象的政治原則而犧牲了經濟政策的決斷。香港猶有北京刻意的政策迴護,台灣卻必然會被摒除於各類經濟整合的圈子之外。

 

可以說,楊蕙如與龐大的網軍就是這一崇尚政治的國度必然會誕生的畸型產物,不斷在政治上自我道德化,並訴求安全威脅的執政者,自然難以維繫經濟上的動力,從而喪失了藉政績建立執政正當性的可能,為了緊緊抓住政權不放,網軍負責在所有的社群媒體上發動攻擊,讓政敵喪失任何挑戰政權的可能,就是唯一的手段;而所有對於政敵的包圍與進攻,當然也就都以指控其「反民主」當成高貴的名義。

 

但這種靠精神性動員的社會,也必然創造出將人才驅趕出去的現象。當政府的經濟決策被政治裹脅,或受到高度干擾,而私人與企業基於理性選擇與中國大陸謀求合作,卻可能被構陷為附匪、舔共等罪名時,以逐利、創造效益為宗旨與目標的技術人才,就只剩下出走一途。

 

不妨想像,當反送中那種仇中到不惜襲擊反對者、並砸毀一切的暴力在台北街頭上演,還有多少科技人才願意留在台灣奮鬥?然而,台灣的仇中情緒事實上正在不斷上升中,這可由蔡英文從猶如棄帥的低迷卻藉抗中而重登峰頂的民調拋物線,一覽無遺。

 

與此相反,西方感到驚愕的是,中國大陸在政治靜如止水的狀態下,卻創造了科技的飛躍,創新能力必須藉助自由主義民主制度才能被孕育出來的假設,出現了悖論。很顯然,巨大的需求與穩定上升的市場,可能更是創新的驅動力量。

 

相對於台港,中國大陸專注於經濟與科技,這不只是作為執政集團的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政策,更是十四億人的集體目標,在西方的技術壁壘,以及在中美貿易與科技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突破與超越成了舉國上下的當務之急。其中,對於半導體產業人才的無窮需求,吸引了作為矽島的台灣的目光。

 

3000餘位蕊片工程師渡海而去,正清晰地勾勒出一幅海峽兩岸經濟條件彼升此落的景致,當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有朝一日可從蕊片的設計到製造、封裝一氣呵成,台灣還有什麼可以驕人?大概只剩民主勉強當成一帖安慰劑。然而,這恐怕不是預言而已,而是一列轟隆隆的歷史列車,一去不回頭。

 

200位示威者來台,與3000位蕊片工程師登陸,意味台灣衰落的重大訊號,但始作俑者正是如今的主政者,至今看不到有任何人可以拆除那條引爆的引信!

 

香港反送中陸續已有六千多人被捕,不少示威者因擔心當局秋後算賬,決定到台灣暫避。(圖/翻攝自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即時新聞)

 

作者/張陌

最近,各自獨立的兩個場景,彷彿互不相干,但可能構成了一個趨勢、一個圖景,或者更直白地說,一個危機。

 

紐約時報報導,香港反送中陸續已有六千多人被捕,不少示威者因擔心當局秋後算賬,決定到台灣暫避。目前已有超過200名的香港示威者潛逃到台灣,他們有的直接搭機來台,有的則藉由漁船偷渡。而日本日經一則訊息則揭露,中國大陸加快從台灣引進高端半導體人才。對象從台積電的經營高管到一線技術人員,範圍廣泛,累計從台灣引進相關人才3000多人。

 

一進一出之間,讓人看到了某種端倪,對政治抱持高度興趣的一類人,正向台灣湧來,而專注於技術與生產的另一類人,則向著一個上升的巨大市場溯游而去。

 

香港今年的反送中與五年前的雨傘運動,實是一個被中斷的事件的兩個部分,一首一尾或一始一末,中斷的幾年是壓抑、沉潛或蓄積能量的時期,於是當它藉由逃犯條例爆發出來時,就像火山熔岩噴發一般熾烈;但它亦不是完全由香港自己孕生出來的一場運動,它與台灣的太陽花有著某種承襲關係,兩者之間具有十分相類的特徵與面貌。

 

「反中」當然是其最主要與最顯著的共通處,兩地「反中」的精神共源是他們都被殖民的歷史,「被殖民」的命運一方面讓其文化的根頭被斬斷或削弱,產生了孤臣孽子的羞憤感,但最終卻反過來異化為對於文化母體的拒斥感與優越感。另一個相同的特徵則是,兩者都爆發了對當時體制與政府的「叛變」性的反抗,甚至是毀滅、共亡的欲念。

 

兩者亦都以「民主」作為運動的訴求與綱領,但「民主」其實只具備工具性價值,服膺於與中國進行永久性割離的目標。換句話說,台獨與港獨是真正的目標,民主則是這個總綱之下掩飾性的表面文章。

 

但兩者的結果卻大相逕庭,太陽花運動以原來的馬英九政府的垮台為收場,取得了一次收益甚高的勝利與成果。反送中運動雖然也以區議會選舉淺嘗甜蜜滋味,但卻無法收到傾覆現政權的效果,甚至還得面臨法律追訴的恐懼。

 

於是他們向台灣奔湧而來,不論是為了短暫的庇護或準備永久的離散,台灣已經實質上成為香港人的新原鄉,一個永恆的心靈居所。換言之,台、港已經從此成為一個新的「命運共同體」,他們走向共同的精神嚮往、一致的體制追求。亦即,兩者都以人權、民主、自由自我標榜,追尋以自由主義為根基的精神脈絡,並矢志不渝。

 

200多個逃來台灣的數字,不過是具體而微的一個現象,香港與台灣的「一體化」走向,就在太陽花與雨傘、反送中彼此不斷相濡以沫,以及在面對北京所引發的淒惻、憂懼甚而是恐慌的「亡國感」中,達到了最高潮,香港向台灣的人員流動或輸送,可能長期維持一個盛況。

 

但這樣的以政治為擅場的所在,卻勢必導致政治凌駕專業的結果,甚至經常會為了抽象的政治原則而犧牲了經濟政策的決斷。香港猶有北京刻意的政策迴護,台灣卻必然會被摒除於各類經濟整合的圈子之外。

 

可以說,楊蕙如與龐大的網軍就是這一崇尚政治的國度必然會誕生的畸型產物,不斷在政治上自我道德化,並訴求安全威脅的執政者,自然難以維繫經濟上的動力,從而喪失了藉政績建立執政正當性的可能,為了緊緊抓住政權不放,網軍負責在所有的社群媒體上發動攻擊,讓政敵喪失任何挑戰政權的可能,就是唯一的手段;而所有對於政敵的包圍與進攻,當然也就都以指控其「反民主」當成高貴的名義。

 

但這種靠精神性動員的社會,也必然創造出將人才驅趕出去的現象。當政府的經濟決策被政治裹脅,或受到高度干擾,而私人與企業基於理性選擇與中國大陸謀求合作,卻可能被構陷為附匪、舔共等罪名時,以逐利、創造效益為宗旨與目標的技術人才,就只剩下出走一途。

 

不妨想像,當反送中那種仇中到不惜襲擊反對者、並砸毀一切的暴力在台北街頭上演,還有多少科技人才願意留在台灣奮鬥?然而,台灣的仇中情緒事實上正在不斷上升中,這可由蔡英文從猶如棄帥的低迷卻藉抗中而重登峰頂的民調拋物線,一覽無遺。

 

與此相反,西方感到驚愕的是,中國大陸在政治靜如止水的狀態下,卻創造了科技的飛躍,創新能力必須藉助自由主義民主制度才能被孕育出來的假設,出現了悖論。很顯然,巨大的需求與穩定上升的市場,可能更是創新的驅動力量。

 

相對於台港,中國大陸專注於經濟與科技,這不只是作為執政集團的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政策,更是十四億人的集體目標,在西方的技術壁壘,以及在中美貿易與科技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突破與超越成了舉國上下的當務之急。其中,對於半導體產業人才的無窮需求,吸引了作為矽島的台灣的目光。

 

3000餘位蕊片工程師渡海而去,正清晰地勾勒出一幅海峽兩岸經濟條件彼升此落的景致,當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有朝一日可從蕊片的設計到製造、封裝一氣呵成,台灣還有什麼可以驕人?大概只剩民主勉強當成一帖安慰劑。然而,這恐怕不是預言而已,而是一列轟隆隆的歷史列車,一去不回頭。

 

200位示威者來台,與3000位蕊片工程師登陸,意味台灣衰落的重大訊號,但始作俑者正是如今的主政者,至今看不到有任何人可以拆除那條引爆的引信!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