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藏樓為福智僧團長期規劃籌建的典型唐風建築。(圖/由作者黃萬翔攝)
作者/黃萬翔
不同時代的城市與建築,都在默默的訴說當代的歷史故事,它代表了不同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與宗教文化。
盛唐時期是一個令人懷念歌詠的人類文明盛世,唐詩宋詞也一直流傳至今,爲人所讚嘆。每一個時代的城市建築精神展現,也都在默默訴說著當代人類的心靈真性。
南禪寺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唐代建築,也是中國乃至世界僅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
南禪寺大殿。(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多年前我和內人参訪山西文化古蹟及参加兩岸文化論壇,有緣造訪殊勝的五台山文殊道場,也難得拜訪了101歲的夢参老和尚,當時老和尚精神抖擻,聲音宏亮,娓娓敍説了文殊菩薩的勝跡,勉勵我們要老實修行。
南禪寺是唐朝時期少數留存下來的瑰寶,木造結構寺院,推估至少有1200年以上歷史。寺廟規模不大,由觀音殿、菩薩殿、十王殿和大佛殿組成,大佛殿為唐建中三年的建築,規模雖小但工藝精鍊,與敦煌莫高窟壁畫風格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嵌有磚雕70幅,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充分展現唐代敦厚簡約的古樸風格。寺院占地約3000多平方公尺,南北長60公尺,東西寬51公尺,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南禪寺在大殿內樑下仍保存有唐代墨題記:「時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葵末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大殿重修後63年,公元845年發生「會昌法難」,諸多佛教寺廟被毀,南禪寺地處偏遠倖免於難,儘管後代對此寺都有過維修、彩繪,但基本的唐風結構依舊,建築的結構以及塑像的神韻都仍保持原來風貌,甚是難得。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築,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開間,是單檐歇山頂建築,共用十二根檐柱支撐殿頂,牆身並不負重,只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層層外伸的斗拱起翹,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
談到唐宋建築的風格,一定要了解考據北宋編纂的「營造法式」。李誡是宋朝著名的建築大師,一生主持修建過很多重要的建築,他奉詔在公元1103年編修了「營造法式」,内容涵蓋了建築的設計標準、規範和材料、施工定額、建築的等級制度、藝術形式及嚴格的料例,是皇帝爲了杜防工程貪汙而著的建築工程指南與規範。
《營造法式》到了民國由建築學家朱啟鈐意外在南京江南圖書館發現丁氏抄本《營造法式》,這本傳世名著才得以重見天日。梁思成的《營造法式》則是他的父親梁啓超寄給他的,隨書附信說道「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己朱桂辛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梁思成潛心鑽研此書,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貢獻的人物。
華藏樓座落在通宵苑裡的交界山坡上。(圖/作者黃萬翔攝)
台灣通宵苑裡交界山坡上即將落成啓用的寺廟建築-華藏樓,為福智僧團長期規劃籌建的典型唐風建築,設計時即定位為唐風,我以整體規劃建設推動執行長的角色肩負責任。
爲了忠實呈現唐式格局,為台灣寺廟建築留下一個真正有考據的唐式建築範例,除了由建築師参考「南禪寺」的架構外,也参照「營造法式」的規範設計,邀請專家確實就屋頂、檐高、斗拱、門窗、椽條、樑柱、舉折、色彩、型制、比例、規格、角度等等逐項檢討比對調整作必要之修正。
只是,台灣找不到現有案例可供参考,現代工法材料以及未來營運維護也受到若干限制,規模也與南禪寺有別。因此我與整體規劃建設推動委員們組團到大陸西安参訪大明宮相關唐式建築的形制、材料與施工經驗,並與大陸多位唐式古建專家舉行論壇,相互討論交換經驗與意見,才正式定案,整個施工過程蘊涵許多人的努力與付出。
如今華藏樓即將完工啓用,令人有唐風重現的感動,古樸莊嚴的寺廟將成爲培育僧才教化眾生的搖籃。從台61線穿越通霄濱海道路,遥望華藏樓矗立山頭的昂揚丰姿,將爲所有忙碌的眾生,重新帶來亙古暮鼓晨鐘的警示與省思!
作者簡介
黃萬翔,曾任台灣省政府市鄉規劃局局長、建設廳副廳長、都市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金平立法院長辦公室主任、行政院經建會副主委、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