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泰順看台灣》庶民總統 Vs. 菁英思維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楊泰順看台灣》庶民總統 Vs. 菁英思維
2019-11-26 07:00:00
A+
A
A-

所謂「庶民總統」強調的應該是能否「苦民所苦」,能否提出政策解決庶民的困頓,而非一味的迎合權貴期待或為特定意識形態效勞。(圖/記者李英婷攝)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自從韓國瑜打出「庶民總統」的口號後,對手陣營便不斷出招,質疑他的「庶民」身分。有的根據財產申報,指韓夫妻存款4500萬,根本屬於富裕階級,不算庶民;有的從其房地產買賣紀錄與擁有豪華農舍,批評韓家生活超過庶民水準;更有以夫妻兩人從政經歷豐富,妻子且為政治家族後人,自己又曾當過立委,不符庶民的資格。最近更把韓家過去二、三十年買賣房舍進行大清理,反覆凸顯韓根本不是庶民,有欺世盜名之嫌。

 

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尺度與依據,判斷他人是否屬於庶民階級,此一判斷也影響人際間的互動。但判定政治人物是否為庶民,評量標準則必須更為明確客觀,因為判斷者不見得會與政治人物近距離互動,一旦認定便很少有修正的機會。且政治人物的價值觀與生活品味,又可能影響未來的政策走向,選民在判斷政治人物是否為庶民時,衝擊的已不僅是社交往來,也在間接中選擇國家未來的政策走向。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確可以從所得水平、生活品味、言談舉止、甚至朋友交往,判斷某人究竟是「庶民」還是「公司高管」、「達官貴人」、「富家子弟」或「知識分子」。但對政治人物,慣常依靠的判斷標準便可能需要稍作調整。因為選舉花費浩繁,若沒有幾個財團朋友,幾甲祖先良田、甚至派系兄長提攜,根本就不可能在政治圈中出人頭地。此外,一旦踏上政治不歸路,遣辭用句也必需符合這個行業的潛規則。這是為何,無論社會主義政黨或資本家政黨的政客,談吐氣質卻常讓一般民眾難分軒輊。

 

故而,以所得、房產甚至家族背景區分一個政治人物是否為庶人,便顯得武斷且膚淺。美國獨立戰爭的重要領導人,皆屬富有的地主階級,有人曾因此戲稱這些人所主導的美國憲法為「地主憲法」。但這些大地主們卻與走私致富的商人聯手,創建了人類第一個人民主權體制,堪稱「庶民政治」的先驅者。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經濟大恐慌時期的羅斯福總統,身為政治世家的代表,他卻突破傳統窠臼,有效透過庶民政策改善各行各業的生活困境,顛覆了美國政黨的傳統結構。

 

因此,所謂「庶民總統」強調的應該是能否「苦民所苦」,能否提出政策解決庶民的困頓,而非一味的迎合權貴期待或為特定意識形態效勞。換言之,是否擁有房地產、是否有家人在國外或是否有上千萬存款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人物的態度與政策;亦即,態度上能否從一般庶民的角度看待問題,能否提出政策回應民眾的需求。

蔡總統企圖凸顯的「台灣主權」、「同性婚姻」、「反核能」、「修改課綱」等,均具有強烈的菁英價值色彩。(圖/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如果將蔡總統與韓市長稍作比較,後者顯然較為符合「庶民」的形象。如蔡總統企圖凸顯的「台灣主權」、「同性婚姻」、「反核能」、「修改課綱」等,均具有強烈的菁英價值色彩;韓市長主張的「貨出去人進來」、「國家安全人民有錢」、「回復退休承諾」、「外交官賣水果」等,俗雖俗但卻接近庶民的語言。總統選舉如果僅限於藍綠兩大陣營的對壘,韓國瑜以「庶民總統」凸顯自己與蔡總統的差異,嚴格來說並不算離譜。

 

但韓營必須警惕的是,投票人口中儘管多數認同自己屬於「庶民」,但這些庶民卻不必然就會投票支持較具庶民形象的候選人。人類社會向來便是個菁英領導的結構,庶民的政治選擇無可避免的會受到菁英態度的影響,這是為何馬克思主義的壯大,最終還是需要依賴列寧的「先鋒型政黨」領導,而非無產階級的自我覺醒。在國家認同錯綜複雜的台灣,庶民的覺醒依然沒有「台灣人自己做主人」來得悲壯。台灣人期待庶民的政策能凌駕在菁英的價值之上,應該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作者簡介

楊泰順,1987年獲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政治學博士,師事選擇學派大師Ostrom夫婦,博士論文於1989年被美國政治學會推舉為該年度全美政治思想類最佳博士論文。其後返國於國立政治大學任教

1994年當選省議員,1998年底因政府推動精省離開政壇,於次年進入文大政治系及政治研究所任教,自此以公共知識份子為職志,在各媒體撰稿介紹正確的民主政治理念。著有《到憲政之路》、《民主與社會》、《建立遊說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利益團體政治》、《被誤解的國會》、《國會政治解析》等書。   

所謂「庶民總統」強調的應該是能否「苦民所苦」,能否提出政策解決庶民的困頓,而非一味的迎合權貴期待或為特定意識形態效勞。(圖/記者李英婷攝)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自從韓國瑜打出「庶民總統」的口號後,對手陣營便不斷出招,質疑他的「庶民」身分。有的根據財產申報,指韓夫妻存款4500萬,根本屬於富裕階級,不算庶民;有的從其房地產買賣紀錄與擁有豪華農舍,批評韓家生活超過庶民水準;更有以夫妻兩人從政經歷豐富,妻子且為政治家族後人,自己又曾當過立委,不符庶民的資格。最近更把韓家過去二、三十年買賣房舍進行大清理,反覆凸顯韓根本不是庶民,有欺世盜名之嫌。

 

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尺度與依據,判斷他人是否屬於庶民階級,此一判斷也影響人際間的互動。但判定政治人物是否為庶民,評量標準則必須更為明確客觀,因為判斷者不見得會與政治人物近距離互動,一旦認定便很少有修正的機會。且政治人物的價值觀與生活品味,又可能影響未來的政策走向,選民在判斷政治人物是否為庶民時,衝擊的已不僅是社交往來,也在間接中選擇國家未來的政策走向。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確可以從所得水平、生活品味、言談舉止、甚至朋友交往,判斷某人究竟是「庶民」還是「公司高管」、「達官貴人」、「富家子弟」或「知識分子」。但對政治人物,慣常依靠的判斷標準便可能需要稍作調整。因為選舉花費浩繁,若沒有幾個財團朋友,幾甲祖先良田、甚至派系兄長提攜,根本就不可能在政治圈中出人頭地。此外,一旦踏上政治不歸路,遣辭用句也必需符合這個行業的潛規則。這是為何,無論社會主義政黨或資本家政黨的政客,談吐氣質卻常讓一般民眾難分軒輊。

 

故而,以所得、房產甚至家族背景區分一個政治人物是否為庶人,便顯得武斷且膚淺。美國獨立戰爭的重要領導人,皆屬富有的地主階級,有人曾因此戲稱這些人所主導的美國憲法為「地主憲法」。但這些大地主們卻與走私致富的商人聯手,創建了人類第一個人民主權體制,堪稱「庶民政治」的先驅者。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經濟大恐慌時期的羅斯福總統,身為政治世家的代表,他卻突破傳統窠臼,有效透過庶民政策改善各行各業的生活困境,顛覆了美國政黨的傳統結構。

 

因此,所謂「庶民總統」強調的應該是能否「苦民所苦」,能否提出政策解決庶民的困頓,而非一味的迎合權貴期待或為特定意識形態效勞。換言之,是否擁有房地產、是否有家人在國外或是否有上千萬存款等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人物的態度與政策;亦即,態度上能否從一般庶民的角度看待問題,能否提出政策回應民眾的需求。

蔡總統企圖凸顯的「台灣主權」、「同性婚姻」、「反核能」、「修改課綱」等,均具有強烈的菁英價值色彩。(圖/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如果將蔡總統與韓市長稍作比較,後者顯然較為符合「庶民」的形象。如蔡總統企圖凸顯的「台灣主權」、「同性婚姻」、「反核能」、「修改課綱」等,均具有強烈的菁英價值色彩;韓市長主張的「貨出去人進來」、「國家安全人民有錢」、「回復退休承諾」、「外交官賣水果」等,俗雖俗但卻接近庶民的語言。總統選舉如果僅限於藍綠兩大陣營的對壘,韓國瑜以「庶民總統」凸顯自己與蔡總統的差異,嚴格來說並不算離譜。

 

但韓營必須警惕的是,投票人口中儘管多數認同自己屬於「庶民」,但這些庶民卻不必然就會投票支持較具庶民形象的候選人。人類社會向來便是個菁英領導的結構,庶民的政治選擇無可避免的會受到菁英態度的影響,這是為何馬克思主義的壯大,最終還是需要依賴列寧的「先鋒型政黨」領導,而非無產階級的自我覺醒。在國家認同錯綜複雜的台灣,庶民的覺醒依然沒有「台灣人自己做主人」來得悲壯。台灣人期待庶民的政策能凌駕在菁英的價值之上,應該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作者簡介

楊泰順,1987年獲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政治學博士,師事選擇學派大師Ostrom夫婦,博士論文於1989年被美國政治學會推舉為該年度全美政治思想類最佳博士論文。其後返國於國立政治大學任教

1994年當選省議員,1998年底因政府推動精省離開政壇,於次年進入文大政治系及政治研究所任教,自此以公共知識份子為職志,在各媒體撰稿介紹正確的民主政治理念。著有《到憲政之路》、《民主與社會》、《建立遊說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利益團體政治》、《被誤解的國會》、《國會政治解析》等書。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