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余英時。(圖/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提供)
優傳媒採訪中心/綜合報導
中研院院士余英時今(22)日透過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發表錄影演說,主題是「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要替「五四」百年紀念做一場重要的大師談話。
余英時提到,其講座主題的靈感來自羅家倫的生平。身為胡適的入門弟子,羅家倫亦是「五四運動」的大將之一,與傅斯年、顧頡剛共同發起了新思想運動,而「五四運動」兩個重要口號,就是科學(賽先生)與民主(德先生)。
余英時指出,21世紀開始,台灣透過民主選舉、鼓勵科學發展,基本上已完成這兩個「五四」理想,在台灣可以說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但這個時代結束以後,馬上就要開始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新的時代就是一個民主社會,未來要怎麼樣在文化上去發展?他認為這是一個新的議題。
余英時分析,台灣的民主在形式上已經完成了程序,可是在運作上當然還沒有到十全十美的階段,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需要有一個民主的文化跟民主同時並行、互相刺激;一個是精神價值,一個是實際的運作,兩個缺一不可。
余英時說,民主需要一種人文的支持,但這個人文不是用一般所說的人文學、哲學、文學、史學或者是社會科學,而是一種人文的文化。他用華人傳統的說法、儒家的說法,叫它做「人文主義」(Humanism)。
余英時表示,民主發展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所以不能光談民主,也不能光談選舉一人一票,我們要談一個新的文化,也就是人文文化,它可以幫助民主發展。
他認為,人文修養一直是台灣這幾十年社會進步的關鍵,如同羅家倫與他的同輩人,「皆對一般的文化、東方的文化、西方的文化、古典的、現代的,相當有修養,否則他也不能寫出《五四運動宣言》。」
余英時強調台灣的民主,台灣今後的發展,一定要偏重人文素養,舉例來說,在隔海的中共政權統戰無所不在,如果你沒有相當的人文修養根本看不出它統戰的手法、用意和所在。
另外,余英時演講也提到最近發生的香港事件,他認為香港的學生所表現的就是香港本身有一種人文傳統、文化傳統;儘管香港從1840年就被英國殖民,英國也未建立任何民主制度,可是給香港有一個東西是實實在在的,就是「自由」。
余英時指出,他當年一從大陸到香港感到最驚奇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言論,都有報紙、都有雜誌,這個原因就是它在自由方面不限制你;這在香港的教育上,從中學到大學,都留下了一種人文的傳統,這個人文傳統在香港的校園中間,無形中是起很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