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懷恩》 老彭看世界—法律才是貧富不均的主因!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彭懷恩》 老彭看世界—法律才是貧富不均的主因!
2019-11-21 17:26:00
A+
A
A-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卡塔琳娜.皮斯托在《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The code of Capital: How the Law Creates Wealth and Inequality)中提出,法律會選擇為某些資產「編碼」,賦予該資產保護及創造私人財富的能力。(圖/翻攝自網路)

 

作者/彭懷恩

從去年法國黃背心,到今年智利街頭動亂,再到香港的反送中事件,背後都有社會貧富不均的影子。雖然貧富不均,古已有之,但到今日民智已開,且各國政府莫不關注,推出社會福利與救濟政策,仍無法減少富人愈富,貧人愈貧的社會問題。使我們不由得要問:究竟問題出在哪裏?

 

近年來,最被關注的答案是,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他著名的資本報酬率持續高於經濟成長率(r > g)公式,直指在資本主義體制下,財富/所得持續的上升,財富就會漸趨集中,所以,問題癥結就資本主義!

 

這答案,最近被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卡塔琳娜.皮斯托(Katharina Pistor)挑戰,她在《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The code of Capital: How the Law Creates Wealth and Inequality)中提出,法律會選擇地為某些資產「編碼」,賦予該資產保護及創造私人財富的能力,這些資產在立法當局,法院及律師們的「編碼」後,成為資本。而資本持有者在法律的保護下,就合法的積累財富,和一般人之間的財富差距就日益擴大。

 

簡單的說,資本等於資產加上法律編碼!

 

為本書寫推薦序的黃士洲教授說:「利益團體之所以用洪荒之力運作也好,一份一份法律契約也好,各所企求者,莫不是將自己的利益與資產,設法編碼(encode)入法律制度,成為受保護、壟斷的資本,為其創造源源不斷的財富。」真是一針見血。

 

就以最近媒體上熱門話題的「工業宅」為例,既然地目是規定為工業用,怎麼建商可以把它當作「住宅」來賣?答案當然就是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透過各種「似是而非」的法律解釋,掩飾「不合法」的使用目的,其中涉及的暴利何止千萬?

 

皮斯托教授很快的回顧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是和法律編碼息息相關,從編碼土地,複製法人(公司),創造債務,透過立法來保護。更過分的,把自然世界的基因圖譜序列等,都用專利等名目,納入私人資產的保護,以尋求暴利,創造出「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

 

民主政治的精神是「法治」(rule of law),但在權貴建制(establishment)的眼中,卻是透過法律編碼來合法化他們的資本。將「依法治國」變成了「資本治國」,這才是全球貧富不均無法減少的關鍵。

 

解決以法律編碼製造社會不平等問題,對症下藥,首先,是要使立法機關能夠擺脫資方的利益團體。例如實價登錄政策就是因為建商、仲介的利益團體遊說,根本無法透明化,解決消費者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其次,政府要針對數位科技衍生出的新的廠商,例如Uber, Foodpanda等跨境外商模式,杜漸防微的規範。這些營運模式很多都是利用法律,契約的現行規範「漏洞」,將風險推缷給消費者或從業人員,而自身坐享「線上平台」暴利。

 

最後,庶民也應強化自身的「法律識讀」(legal literacy),好好想想為什麼那些有錢人不努力,卻可以吃香喝辣?我們如此打拼,卻連避風雨的小屋都買不起?在走上街頭抗議之外,可否有效透過修法或制法,而減少社會不平等的問題?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卡塔琳娜.皮斯托在《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The code of Capital: How the Law Creates Wealth and Inequality)中提出,法律會選擇為某些資產「編碼」,賦予該資產保護及創造私人財富的能力。(圖/翻攝自網路)

 

作者/彭懷恩

從去年法國黃背心,到今年智利街頭動亂,再到香港的反送中事件,背後都有社會貧富不均的影子。雖然貧富不均,古已有之,但到今日民智已開,且各國政府莫不關注,推出社會福利與救濟政策,仍無法減少富人愈富,貧人愈貧的社會問題。使我們不由得要問:究竟問題出在哪裏?

 

近年來,最被關注的答案是,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他著名的資本報酬率持續高於經濟成長率(r > g)公式,直指在資本主義體制下,財富/所得持續的上升,財富就會漸趨集中,所以,問題癥結就資本主義!

 

這答案,最近被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卡塔琳娜.皮斯托(Katharina Pistor)挑戰,她在《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The code of Capital: How the Law Creates Wealth and Inequality)中提出,法律會選擇地為某些資產「編碼」,賦予該資產保護及創造私人財富的能力,這些資產在立法當局,法院及律師們的「編碼」後,成為資本。而資本持有者在法律的保護下,就合法的積累財富,和一般人之間的財富差距就日益擴大。

 

簡單的說,資本等於資產加上法律編碼!

 

為本書寫推薦序的黃士洲教授說:「利益團體之所以用洪荒之力運作也好,一份一份法律契約也好,各所企求者,莫不是將自己的利益與資產,設法編碼(encode)入法律制度,成為受保護、壟斷的資本,為其創造源源不斷的財富。」真是一針見血。

 

就以最近媒體上熱門話題的「工業宅」為例,既然地目是規定為工業用,怎麼建商可以把它當作「住宅」來賣?答案當然就是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透過各種「似是而非」的法律解釋,掩飾「不合法」的使用目的,其中涉及的暴利何止千萬?

 

皮斯托教授很快的回顧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是和法律編碼息息相關,從編碼土地,複製法人(公司),創造債務,透過立法來保護。更過分的,把自然世界的基因圖譜序列等,都用專利等名目,納入私人資產的保護,以尋求暴利,創造出「沒有資本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

 

民主政治的精神是「法治」(rule of law),但在權貴建制(establishment)的眼中,卻是透過法律編碼來合法化他們的資本。將「依法治國」變成了「資本治國」,這才是全球貧富不均無法減少的關鍵。

 

解決以法律編碼製造社會不平等問題,對症下藥,首先,是要使立法機關能夠擺脫資方的利益團體。例如實價登錄政策就是因為建商、仲介的利益團體遊說,根本無法透明化,解決消費者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其次,政府要針對數位科技衍生出的新的廠商,例如Uber, Foodpanda等跨境外商模式,杜漸防微的規範。這些營運模式很多都是利用法律,契約的現行規範「漏洞」,將風險推缷給消費者或從業人員,而自身坐享「線上平台」暴利。

 

最後,庶民也應強化自身的「法律識讀」(legal literacy),好好想想為什麼那些有錢人不努力,卻可以吃香喝辣?我們如此打拼,卻連避風雨的小屋都買不起?在走上街頭抗議之外,可否有效透過修法或制法,而減少社會不平等的問題?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