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阿拉斯加海產未來的厄運!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阿拉斯加海產未來的厄運!
2019-11-10 07:00:00
A+
A
A-

阿拉斯加的紅巨足蟹。(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作者/劉敦仁

阿拉斯加出產的海產,都是人類的盤中珍饈。其實,在生態環境中,不同的動物種群都有相互制衡的天然平衡原則。

 

當人們看到成群的紅鮭魚洄游到它們出生的地方時,都會不約而同為那壯觀的景象歡呼雀躍。然而就在它們洄游的旅途中,首先遇到的是海獅和海豹的攻擊,它們在成千上萬的紅鮭魚群中大肆廝殺,滿足它們的食慾。

 

經過了海獅或是海豹的廝殺,倖存的魚群在抵達淡水和海水交流之處,準備向瀑布上游飛躍而抵達產卵區去完成它們最後的傳宗接代神聖使命前,又要遭逢更為殘酷的兇險。成群的阿拉斯加當地棕熊,已為攻擊它們佈陣。

 

它們靜靜地在瀑布底層嚴正以待,只要看到成群紅鮭魚聚集在淺水處準備跳躍時,早已擺好攻勢的棕熊,就會用鋒利的前爪,毫不費力地捕捉到肥美的紅鮭魚果腹。或者在瀑布的頂端,張開大嘴,注視著向上跳躍的紅鮭魚。只要那尾肥嫩的魚朝著它的血盆大口飛躍,那肯定最後的命運是葬身熊腹。有時候運氣好的,在飛躍時沒有對準棕熊的大口,就能幸運地躲過一劫而順利游到淡水區,去完成它的產卵任務。

阿拉斯加棕熊。(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阿拉斯加的棕熊在紅鮭魚洄游季節,依靠捕食足夠的魚類來補充其身體蛋白的需要,一俟紅鮭魚產卵季節完畢,棕熊就依靠當地的藍莓及草類作為食料,令其體內保存著充分的養料度過漫長的冬眠期。雖然當地狩獵的規定每年只能捕殺一千五百頭棕熊,但生活在阿拉斯加南部的棕熊群,每年所需要捕食紅鮭魚的數量仍然是怵目驚心的。

 

除了來自陸地及海洋的天敵外,還有空中的俯瞰惡霸,那就是目光銳利,動作飛速的蒼鷹。阿拉斯加的老鷹對捕捉海中的紅鮭魚有著敏銳的嗅覺及視覺的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動作,用它的鋒利爪子從水中叼起鮮活的餌食。

 

所以紅鮭魚在經歷了艱辛的長途旅途後,在洄游途中,面臨無法阻擋來自海陸空的三層攻擊,能夠死裡逃生而倖存的群體,最後到瀑布上面產卵後,在公魚的陪伴下殉情。所以紅鮭魚從出生到結束生命的全部歷盡兇險的過程,幾乎無人知曉。而將其作為美食大餐的人類,在大快朵頤之時,也不會對其產生任何的同情心。

 

瞭解到紅鮭魚的艱辛命運,加上人類的過度捕食,其產量的下降不言而喻,為了滿足貪婪的飽食慾望,肆無忌憚地大肆捕殺仍然是有增無減。

 

因此筆者聯想起在香港九七回歸之前,大批新移民選擇了溫哥華作為他們的新家。當地的石斑魚進入這些新移民的視線,進而成為最受歡迎的盤中餐。由於新移民對其情有獨鍾,近海石斑魚也就面對大難臨頭的厄運。最後要驚動省政府的漁業部門頒發條例,在一段時間裡禁止捕捉石斑魚,因為在華人的超市里,出現了半磅甚至更小還未發育成型的石斑魚,成為素來喜食小魚的中國人的最愛。

 

事實上,阿拉斯加還盛產多種美味的貝殼類海鮮,如中國人癡迷的象拔蚌(geoduck),科學名詞稱為Panopea abrupta;以及太平洋的大肉蟹  (Dangeness Crab),還有日本人喜愛的海膽等。只是它們的盛名被當地享譽的紅鮭魚及巨足蟹所掩蓋。

 

既然紅鮭魚的命運如此悲慘,紅巨足蟹的未來也是未蔔難料。紅巨足蟹長期生活在數百米的深海中,而且要在零下一度半到零上五度之間的水溫中才得以生存。捕蟹的漁民往往要在風高浪急的夜晚出海,才能有豐收的機率。

 

自從美國政府新上任總統致力於放寬阿拉斯加西北角廣袤的範圍內開採礦產及石油的消息爆出後,環保人士對當地動物群未來的生存環境憂心忡忡。因為那些即將開採的地區正是鹿群產幼崽的地區,也是熊類的冬眠區。一旦實施,該等動物的生存環境將嚴重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人類感受到大氣層的污染,以及野生的海產日漸縮減等威脅與日俱增,於是出現了人工養殖的行業。歐洲的挪威素有粉紅鮭魚行銷全球的聲譽,然而當地的鮭魚大多數都是人工養殖,油脂濃,因為魚肉含有激素,對人體健康會產生一定的負面。由於挪威政府對該類的養殖鮭魚有補貼,所以在國際上有相當的競爭力。而且挪威以外的國家,尤其是亞洲各國的消費市民,缺乏對這種養殖鮭魚的自我保護意識,甚至還產生特殊的鍾愛習慣。

 

美國的大西洋鮭魚,基本上也是以養殖為主,行銷到北美洲各地,甚至遠銷到海外。情況和挪威的養殖鮭魚大致一樣。近期美國一家漁業公司,和加拿大東海岸的艾德華王子島省簽訂協定,在當地養殖鮭魚。令人費解的是,這家美國漁業公司在加拿大養殖人工鮭魚,只能在加拿大當地出售,或是運銷海外,絕對不允許返銷到美國市場。

 

眾所周知,美國在市場中出售的所有轉基因的食物都沒有註明,所以美國人民在購買時,並不知道那些食品是轉基因,那些是非轉基因。加拿大政府卻有嚴格規定,對轉基因及非轉基因的食物都必須明文標示。市民們到市場即可一目了然。

 

至於深海海產如紅鮭魚,理論上都無法作人工養殖,所以在北美洲西海岸的居民基本上都瞭解,煮食這些深海的魚類應該不會有任何的健康顧慮。 然而在溫哥華近郊被人發現,居然有一處專門作人工養殖深海比目魚類的工廠。從人們知識上瞭解,比目魚是深海魚,用轉基因來養殖根本不可能,所以這些人工養殖的比目魚究竟是否能食用,還沒有引起諸多的注意。

 

然而在利益驅使下,加拿大漁業部門發現,許多超級市場及魚產品銷售店鋪,不時會發現假冒偽劣的海產品公開出售。如北方的深海鱈魚,竟然有昧著良心的不法商人,用不能食用、品質低劣但是外貌與鱈魚極其相似的魚肉冒充,罔顧消費者的健康而賺取厚利。

 

筆者就經歷過搭乘「挪威郵輪公司」的郵輪七天的航程旅遊時,發現設立在頂層的自助餐廳中,每天的午晚餐提供的煎魚,居然是一成不變的羅非魚 (Tilapia),旅客共食用了十四次。羅非魚原產自非洲,是極其容易繁殖的魚類,而且價格低廉,有一定的營養成分。但是在利益驅使下,全球已經有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在人工繁殖羅非魚。中國的規模最大,而且大量出口到美國。

 

因為羅非魚含有對人體產生副作用的Omega6,以及多食後會出現身體發炎等症狀。尤其是人工養殖的羅非魚,由於飼料的使用不一,甚至有的國家使用動物排泄物作為飼料,導致一些疾病的產生。而令人費解的是,用「豪華」作為吸引旅客的國際郵輪,居然採購如此有害的羅非魚,作為旅客的主食,居心何在?

 

利用海產牟利的情況不可能杜絕,人工繁殖海產的動向仍然會有增無減。阿拉斯加當前的海產情況雖然前途堪憂,但仍然在可控的範疇之中。漁業部門用數位來顯示未來的走向,已經不是關鍵。重要的是人類在保護瀕危物種時的態度!因為沒有任何人具備改變大自然規律的能力,一旦生態被破壞,遭殃的不僅僅是那些陸上或是海洋中的生物,同歸於盡的也是人類自己!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正在撰寫外交耆宿劉師舜的傳記。

阿拉斯加的紅巨足蟹。(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作者/劉敦仁

阿拉斯加出產的海產,都是人類的盤中珍饈。其實,在生態環境中,不同的動物種群都有相互制衡的天然平衡原則。

 

當人們看到成群的紅鮭魚洄游到它們出生的地方時,都會不約而同為那壯觀的景象歡呼雀躍。然而就在它們洄游的旅途中,首先遇到的是海獅和海豹的攻擊,它們在成千上萬的紅鮭魚群中大肆廝殺,滿足它們的食慾。

 

經過了海獅或是海豹的廝殺,倖存的魚群在抵達淡水和海水交流之處,準備向瀑布上游飛躍而抵達產卵區去完成它們最後的傳宗接代神聖使命前,又要遭逢更為殘酷的兇險。成群的阿拉斯加當地棕熊,已為攻擊它們佈陣。

 

它們靜靜地在瀑布底層嚴正以待,只要看到成群紅鮭魚聚集在淺水處準備跳躍時,早已擺好攻勢的棕熊,就會用鋒利的前爪,毫不費力地捕捉到肥美的紅鮭魚果腹。或者在瀑布的頂端,張開大嘴,注視著向上跳躍的紅鮭魚。只要那尾肥嫩的魚朝著它的血盆大口飛躍,那肯定最後的命運是葬身熊腹。有時候運氣好的,在飛躍時沒有對準棕熊的大口,就能幸運地躲過一劫而順利游到淡水區,去完成它的產卵任務。

阿拉斯加棕熊。(圖/作者劉敦仁提供)

阿拉斯加的棕熊在紅鮭魚洄游季節,依靠捕食足夠的魚類來補充其身體蛋白的需要,一俟紅鮭魚產卵季節完畢,棕熊就依靠當地的藍莓及草類作為食料,令其體內保存著充分的養料度過漫長的冬眠期。雖然當地狩獵的規定每年只能捕殺一千五百頭棕熊,但生活在阿拉斯加南部的棕熊群,每年所需要捕食紅鮭魚的數量仍然是怵目驚心的。

 

除了來自陸地及海洋的天敵外,還有空中的俯瞰惡霸,那就是目光銳利,動作飛速的蒼鷹。阿拉斯加的老鷹對捕捉海中的紅鮭魚有著敏銳的嗅覺及視覺的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動作,用它的鋒利爪子從水中叼起鮮活的餌食。

 

所以紅鮭魚在經歷了艱辛的長途旅途後,在洄游途中,面臨無法阻擋來自海陸空的三層攻擊,能夠死裡逃生而倖存的群體,最後到瀑布上面產卵後,在公魚的陪伴下殉情。所以紅鮭魚從出生到結束生命的全部歷盡兇險的過程,幾乎無人知曉。而將其作為美食大餐的人類,在大快朵頤之時,也不會對其產生任何的同情心。

 

瞭解到紅鮭魚的艱辛命運,加上人類的過度捕食,其產量的下降不言而喻,為了滿足貪婪的飽食慾望,肆無忌憚地大肆捕殺仍然是有增無減。

 

因此筆者聯想起在香港九七回歸之前,大批新移民選擇了溫哥華作為他們的新家。當地的石斑魚進入這些新移民的視線,進而成為最受歡迎的盤中餐。由於新移民對其情有獨鍾,近海石斑魚也就面對大難臨頭的厄運。最後要驚動省政府的漁業部門頒發條例,在一段時間裡禁止捕捉石斑魚,因為在華人的超市里,出現了半磅甚至更小還未發育成型的石斑魚,成為素來喜食小魚的中國人的最愛。

 

事實上,阿拉斯加還盛產多種美味的貝殼類海鮮,如中國人癡迷的象拔蚌(geoduck),科學名詞稱為Panopea abrupta;以及太平洋的大肉蟹  (Dangeness Crab),還有日本人喜愛的海膽等。只是它們的盛名被當地享譽的紅鮭魚及巨足蟹所掩蓋。

 

既然紅鮭魚的命運如此悲慘,紅巨足蟹的未來也是未蔔難料。紅巨足蟹長期生活在數百米的深海中,而且要在零下一度半到零上五度之間的水溫中才得以生存。捕蟹的漁民往往要在風高浪急的夜晚出海,才能有豐收的機率。

 

自從美國政府新上任總統致力於放寬阿拉斯加西北角廣袤的範圍內開採礦產及石油的消息爆出後,環保人士對當地動物群未來的生存環境憂心忡忡。因為那些即將開採的地區正是鹿群產幼崽的地區,也是熊類的冬眠區。一旦實施,該等動物的生存環境將嚴重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人類感受到大氣層的污染,以及野生的海產日漸縮減等威脅與日俱增,於是出現了人工養殖的行業。歐洲的挪威素有粉紅鮭魚行銷全球的聲譽,然而當地的鮭魚大多數都是人工養殖,油脂濃,因為魚肉含有激素,對人體健康會產生一定的負面。由於挪威政府對該類的養殖鮭魚有補貼,所以在國際上有相當的競爭力。而且挪威以外的國家,尤其是亞洲各國的消費市民,缺乏對這種養殖鮭魚的自我保護意識,甚至還產生特殊的鍾愛習慣。

 

美國的大西洋鮭魚,基本上也是以養殖為主,行銷到北美洲各地,甚至遠銷到海外。情況和挪威的養殖鮭魚大致一樣。近期美國一家漁業公司,和加拿大東海岸的艾德華王子島省簽訂協定,在當地養殖鮭魚。令人費解的是,這家美國漁業公司在加拿大養殖人工鮭魚,只能在加拿大當地出售,或是運銷海外,絕對不允許返銷到美國市場。

 

眾所周知,美國在市場中出售的所有轉基因的食物都沒有註明,所以美國人民在購買時,並不知道那些食品是轉基因,那些是非轉基因。加拿大政府卻有嚴格規定,對轉基因及非轉基因的食物都必須明文標示。市民們到市場即可一目了然。

 

至於深海海產如紅鮭魚,理論上都無法作人工養殖,所以在北美洲西海岸的居民基本上都瞭解,煮食這些深海的魚類應該不會有任何的健康顧慮。 然而在溫哥華近郊被人發現,居然有一處專門作人工養殖深海比目魚類的工廠。從人們知識上瞭解,比目魚是深海魚,用轉基因來養殖根本不可能,所以這些人工養殖的比目魚究竟是否能食用,還沒有引起諸多的注意。

 

然而在利益驅使下,加拿大漁業部門發現,許多超級市場及魚產品銷售店鋪,不時會發現假冒偽劣的海產品公開出售。如北方的深海鱈魚,竟然有昧著良心的不法商人,用不能食用、品質低劣但是外貌與鱈魚極其相似的魚肉冒充,罔顧消費者的健康而賺取厚利。

 

筆者就經歷過搭乘「挪威郵輪公司」的郵輪七天的航程旅遊時,發現設立在頂層的自助餐廳中,每天的午晚餐提供的煎魚,居然是一成不變的羅非魚 (Tilapia),旅客共食用了十四次。羅非魚原產自非洲,是極其容易繁殖的魚類,而且價格低廉,有一定的營養成分。但是在利益驅使下,全球已經有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在人工繁殖羅非魚。中國的規模最大,而且大量出口到美國。

 

因為羅非魚含有對人體產生副作用的Omega6,以及多食後會出現身體發炎等症狀。尤其是人工養殖的羅非魚,由於飼料的使用不一,甚至有的國家使用動物排泄物作為飼料,導致一些疾病的產生。而令人費解的是,用「豪華」作為吸引旅客的國際郵輪,居然採購如此有害的羅非魚,作為旅客的主食,居心何在?

 

利用海產牟利的情況不可能杜絕,人工繁殖海產的動向仍然會有增無減。阿拉斯加當前的海產情況雖然前途堪憂,但仍然在可控的範疇之中。漁業部門用數位來顯示未來的走向,已經不是關鍵。重要的是人類在保護瀕危物種時的態度!因為沒有任何人具備改變大自然規律的能力,一旦生態被破壞,遭殃的不僅僅是那些陸上或是海洋中的生物,同歸於盡的也是人類自己!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正在撰寫外交耆宿劉師舜的傳記。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