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懷恩》老彭看世界—失業:個人的危機與轉機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彭懷恩》老彭看世界—失業:個人的危機與轉機
2019-10-03 16:45:00
A+
A
A-

失業也許是人生的轉機,更是激發潛力的機會,也是創造人生高峰的契機。(圖/翻攝自FREEPIK.COM)

 

作者/彭懷恩

行政院主計總處9月23日發布就業調查指出,受畢業生投入尋職行列,以及工作場所業務緊縮等因素影響,8月失業率升至3.89%,創34個月新高,統計顯示,失業人數升至46.6萬人。

 

若再進一步分析失業原因,則會發現「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而失業的人數,則是連續4個月上升,8月已達10.9萬人,創下近23個月新高。這部分可以視為受不景氣的影響,被迫離開職場。

 

這些失業人口,我們最擔心的是中高年齡的白領階級,因為就研究顯示,他們是最不容易找到比現職更好的工作。

 

著名的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enreich)在《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書中,描述高年級求職生的困境,令人鼻酸,她筆下的失業者:

 

「有些是大幅裁員下的無辜受害者,有些則正值職業生涯的攀升階段,卻突然被解僱。保羅說,他被裁員正是因為他的高薪。葛雷說,她被裁員前,才剛獲公司讚美的評價。克萊門說,他被炒魷魚的同一週,才因部門的優秀表現,受到營運長表揚。」

 

暢銷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殘酷的指出:資本主義從來沒有辦法擔保職業的穩定性,專業人士必須在舊的乳酪被搬走後,學習適應新乳酪的口味,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所謂專業技能或有經驗,很可能一夜間被棄如敝屣。

 

英國管理大師韓弟(Charles Handy)的《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 Thoughts on Reinventing Society),正是洞見這變化趨勢,而提出的建議。他憂心的表示,「老實說,我不太曉得三十年後,孫輩要靠什麼維生?無論圖書,音樂或娛樂,資訊化之後都可以免費取得,但充斥免費商品的世界,不會有太多工作機會。就我所見,太多新事物都獨厚少數人,大多數人卻未蒙其利。」

 

韓弟因此提出第二曲線的概念,即在職場上要避免由盛而衰的向下滑落,只有另外開創第二曲線,才能攀上另一座高峰。更重要的是,每一條新曲線都在上一條曲線尚未攀上頂峰時,就開始醞釀,每一條曲線都脫胎自上一條曲線,但跨足截然不同的領域。

 

最近上市的新書《大器可以晚成》(Late Bloomers),提供了轉業的中高齡最好的參考,作者是美國權威財經雜誌《富比士》發行人里奇.卡爾加德(Rich Karlgaard),他本身就不是少年得志的菁英,學生時期是不學無術的魯蛇,就算是陰錯陽差僥倖進入史丹佛大學,但畢業後卻淪為洗碗工、夜間警衛和臨時打字員等工作。

 

他回憶道:「我大概是到27歲,才覺得自己能夠理性思考,擘畫未來。」在「開竅」之後,他在雜誌業找到自己的發揮領域,一路竄升,成為《富比士》雜誌發行人,儼然成為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

 

他從自己的經歷出發,開始探索大器晚成者的生命軌跡,發現固然這世界有比爾.蓋茲、祖克伯、賈伯斯等年輕創業有成的人,亦有J.K. 羅琳和李安等歷經人生挫折,漫長時間淬鍊的大器晚成的動人故事。

 

許多大器晚成的成功事例,都是因為換了一個更好的環境,如卡爾加德說的:「就像花盆裡長不大的玫瑰,你需要換個工作、公司、甚至城市,才能充分發揮潛能,否則有些人可能依然如故,把你當作先前不怎麼樣的你。」

 

許多研究都顯示,有些人幾乎在任何花盆中都能成功,而有些人只在特定花盆中才能成功。但是誰知道呢?

 

許多人畢業後進入職場,很容易就安定下來,就算環境不怎麼理想,和自己的興趣專長不那麼契合,也就將就了。直到有一天,產業不景氣或公司要裁員了,才突然發現要換個花盆了。

 

其實,這失業的危機,常是激發人潛力的機會,也是創造人生高峰的契機。所以,對個人言,失業是原先職業的結束,但也可能是另一旅程的光明起點。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失業也許是人生的轉機,更是激發潛力的機會,也是創造人生高峰的契機。(圖/翻攝自FREEPIK.COM)

 

作者/彭懷恩

行政院主計總處9月23日發布就業調查指出,受畢業生投入尋職行列,以及工作場所業務緊縮等因素影響,8月失業率升至3.89%,創34個月新高,統計顯示,失業人數升至46.6萬人。

 

若再進一步分析失業原因,則會發現「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而失業的人數,則是連續4個月上升,8月已達10.9萬人,創下近23個月新高。這部分可以視為受不景氣的影響,被迫離開職場。

 

這些失業人口,我們最擔心的是中高年齡的白領階級,因為就研究顯示,他們是最不容易找到比現職更好的工作。

 

著名的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enreich)在《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書中,描述高年級求職生的困境,令人鼻酸,她筆下的失業者:

 

「有些是大幅裁員下的無辜受害者,有些則正值職業生涯的攀升階段,卻突然被解僱。保羅說,他被裁員正是因為他的高薪。葛雷說,她被裁員前,才剛獲公司讚美的評價。克萊門說,他被炒魷魚的同一週,才因部門的優秀表現,受到營運長表揚。」

 

暢銷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殘酷的指出:資本主義從來沒有辦法擔保職業的穩定性,專業人士必須在舊的乳酪被搬走後,學習適應新乳酪的口味,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所謂專業技能或有經驗,很可能一夜間被棄如敝屣。

 

英國管理大師韓弟(Charles Handy)的《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 Thoughts on Reinventing Society),正是洞見這變化趨勢,而提出的建議。他憂心的表示,「老實說,我不太曉得三十年後,孫輩要靠什麼維生?無論圖書,音樂或娛樂,資訊化之後都可以免費取得,但充斥免費商品的世界,不會有太多工作機會。就我所見,太多新事物都獨厚少數人,大多數人卻未蒙其利。」

 

韓弟因此提出第二曲線的概念,即在職場上要避免由盛而衰的向下滑落,只有另外開創第二曲線,才能攀上另一座高峰。更重要的是,每一條新曲線都在上一條曲線尚未攀上頂峰時,就開始醞釀,每一條曲線都脫胎自上一條曲線,但跨足截然不同的領域。

 

最近上市的新書《大器可以晚成》(Late Bloomers),提供了轉業的中高齡最好的參考,作者是美國權威財經雜誌《富比士》發行人里奇.卡爾加德(Rich Karlgaard),他本身就不是少年得志的菁英,學生時期是不學無術的魯蛇,就算是陰錯陽差僥倖進入史丹佛大學,但畢業後卻淪為洗碗工、夜間警衛和臨時打字員等工作。

 

他回憶道:「我大概是到27歲,才覺得自己能夠理性思考,擘畫未來。」在「開竅」之後,他在雜誌業找到自己的發揮領域,一路竄升,成為《富比士》雜誌發行人,儼然成為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

 

他從自己的經歷出發,開始探索大器晚成者的生命軌跡,發現固然這世界有比爾.蓋茲、祖克伯、賈伯斯等年輕創業有成的人,亦有J.K. 羅琳和李安等歷經人生挫折,漫長時間淬鍊的大器晚成的動人故事。

 

許多大器晚成的成功事例,都是因為換了一個更好的環境,如卡爾加德說的:「就像花盆裡長不大的玫瑰,你需要換個工作、公司、甚至城市,才能充分發揮潛能,否則有些人可能依然如故,把你當作先前不怎麼樣的你。」

 

許多研究都顯示,有些人幾乎在任何花盆中都能成功,而有些人只在特定花盆中才能成功。但是誰知道呢?

 

許多人畢業後進入職場,很容易就安定下來,就算環境不怎麼理想,和自己的興趣專長不那麼契合,也就將就了。直到有一天,產業不景氣或公司要裁員了,才突然發現要換個花盆了。

 

其實,這失業的危機,常是激發人潛力的機會,也是創造人生高峰的契機。所以,對個人言,失業是原先職業的結束,但也可能是另一旅程的光明起點。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