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總理和以色列聯合黨的主席納坦雅胡(Netanyahu)。(圖/翻攝自以色列政府新聞辦公室)
作者/程富陽
以色列從今年4月到9月份舉行的第21屆「國會大選」,雖說只是國內自家人的權力更替選舉,但卻引來國際不少關注,這自然跟諸多國際媒體認定這場選舉,實影響未來的「中東和平」走向有關。不過縱使9月20日的各政黨選票已揭曉,但恐怕尚有許多人,對這場選舉過程及未來可能的影響,仍有一股「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
論起這個於1948年立國的以色列,在目前國內近640萬的選民,其第一代選民中的十之八九,都來自世界各地。因此,他們特別團結於二戰後移居到以色列的個別猶太團體,雖說已到了第二代,這種現象並沒有改變;以致國內小黨林立,譬如這次選舉,就有47個政黨登記角逐競選。
事實上,以色列從來沒有囊括國會席次過半的單一政黨出現過,而僅能由總統授命獲最多數議會席次的政黨於1個月內,聯合其它的小黨合組超過國會總席次的二分之一(61席),以完成聯合執政的團隊;且各政黨需於選舉中獲得總投票人數的3.25%,方能納入贏得國會席次的門檻。
其實,以色列在今年4月份的第一次國會選舉中,現任總理納坦雅胡(Netanyahu)所屬的聯合黨,實已贏得多數的35席,只要他聯合包括「聖經猶太教聯盟」(United Torah Judaism)、「沙斯黨」(Shas)各獲得的8席,再加上「以色列家園黨」(Yisrael Beiteinu)、「右翼政黨聯盟」(Union of Right-Wing Parties)各拿下的5席及「全民黨」(Kulanu)的4席,按理說右派保守陣營應可獲得65席,已穩穩足以組成聯合政府。
無奈同是右派的「以色列家園黨」黨魁、前國防部長李柏曼(Lieberman)不買帳,讓納坦雅胡這艘「輕舟」,硬是過不了足以組閣席次的「萬重山」。
但納坦雅胡自認有美國川普總統背後「撐腰」,竟放棄尋求政治妥協以組閣,卻選擇重新選舉,企圖從第二次選舉中,以攫取他掌控「完全執政」的雄心。但縱然他使出「渾身解數」,對內不惜任命公開承認「出櫃」的歐哈納(Ohana)為代理司法部長,以爭取國內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LGBT)族群的支持;對外則強烈宣布若再次執政,將併吞約旦河西岸占領區,以爭取國內保守右派的支持。
但結果,納坦雅胡所屬的「聯合黨」,還是以32比33一席之差的國會席次,輸給了前參謀總長甘茨( Gantz)所領導的「藍白聯盟」(Blue and White)。只是因兩黨都未逾過半國會席次,為了避免僵局拖延、癱瘓國政,以色列總統李佛林( Rivlin)於日前,決定由納坦雅胡所屬的「聯合黨」先行組閣,並將盡力調解朝野兩大黨領袖,展開共組聯合政府的談判。但顯然困難重重,以色列面臨立國以來首次單屆第3次國會大選的可能性,已大大提升。
又有人認為,如由中間偏左派甘茨所領導的「藍白聯盟」,膺獲此次以色列組閣實權,則相較於已擔任13年總理的納坦雅胡極右路線,是否會較有助於未來的「中東和平」局勢?這個看法恐怕是過於「樂觀」了。殊不知這位曾經獲納坦雅胡盛讚為「卓越軍官」的甘茨,正是2014年以軍發動空襲「加薩」,而被聯合國指控的軍事指揮官。
事實上,自從敢於在以色列主張「以巴和平」的前總理拉賓,於1993年與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在瑞典達成《奧斯陸和平協議》,卻旋於1995年遭國內右翼份子暗殺後;從此以色列境內只有右派及極右派,所謂左派及中間派只是相對於極右派勢力的一種稱呼罷了。
因此,這場號稱以色列「安全」與「軍官」的國會選舉對決,充其量也不過就是決定爾後4年,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是採取「溫和反擊」,或「血腥打擊」的政治選擇而已。若硬要說以色列此次大選結果,將攸關「中東和平」的變局,那就未免「言過其實」了。
作者簡介
程富陽,退役上校,先後畢業於政戰學校、約旦民間「穆塔爾大學軍事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國防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 」,及約旦皇家軍事陸、戰院。曾任國防大學共教中心主任,目前仍於該中心任教。著有《現代戰爭軍事新聞趨勢》、《從非傳統安全看兩岸安全戰略的演變與展望》、《中東情勢暨國防安全專書》,及《富陽隨筆第一~三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