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屏@東南亞》東南亞霾害是人禍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梁東屏@東南亞》東南亞霾害是人禍
2019-09-22 07:00:00
A+
A
A-

東南亞的霾害以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最為嚴重。(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作者/梁東屏

每年7月到10月之間,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就會出現嚴重霾害。長達數個月的時間裡,空中灰濛濛的一片,空氣品質降到嚴重影響健康的程度。人民外出需要戴口罩,數以千計的各級學校都被迫停課,空中交通受到影響、呼吸道疾病患者大增,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甚至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齟齬。

 

一般都把霾害歸咎於「森林大火」,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因為東南亞的霾害並不是天氣乾燥而引發的森林大火所導致,而是人為的放火引發的森林大火,基本上就是人禍。

 

簡單地說,煙霾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尼政府鼓勵民眾栽種油棕與橡膠樹,並允許農民將林地轉變成農耕地。儘管刀耕火種開墾的方式早已遭印尼立法禁止,但在政府監管不力、政商勾結之下,這種整地方便、成本低廉的開墾方式,在印尼依然十分猖獗;特別是蘇門答臘及加里曼丹的業者為了方便耕種,於是非法放火燒林整地(當地俗稱「燒芭」),從而引發山火,而且會在乾旱季期間迅速擴散。

 

印尼是全球最大棕櫚油生產國,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本月發表的數據顯示,棕櫚油業者已經導致加里曼丹島在2000年至2018年間失去至少39%的原始熱帶雨林。

 

一般來說,霾害最遲在6月底開始出現,並會在9月間達到高峰,再蔓延到其他國家,特別是與印尼鄰近的馬來西亞跟新加坡。

 

根據印尼抗災署(BNPB)今(2019)年9月16日的監測數據顯示,印尼全國共有2153處起火熱點,森林火災還在持續中,並且99%都是人為蓄意縱火。印尼警察總長堤托‧卡納維延(Tito Karnavian)就指出,「火災明顯是人禍導致。」

 

他指出,被焚燒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森林地帶,那些已被開發的經濟作物種植園,反而完好無缺,因此縱火與開墾有著高度關聯性。印尼棕櫚油生產重鎮的廖內省珀拉拉萬(Pelalawan),過去被焚毀的森林就有80%開發成棕櫚種植園。

 

另外,煙霾之所以會持續數個月之久,主要是因為許多「燒芭」的地方屬於泥炭沼澤地,而火苗在泥炭中可以持續悶燒長達數個月。另一方面,沼澤地形也讓救火人員及設備難以深入,提高救火難度。

 

根據印尼抗災署的資料,截至今年8月的被焚燒森林當中,有27.3%是泥炭沼澤。數據也指出,這些年間,共有多達630萬公頃的熱帶雨林因種植園的開發被摧毀,其中240萬公頃的面積是棕櫚油業者所為,另外46萬公頃的森林則因紙漿公司的作業而消失。總計過去8年以來,棕櫚油業已經導致四成加里曼丹雨林流失。

 

印尼熱帶雨林主要分布於蘇門答臘、婆羅洲(加里曼丹)、蘇拉威西等地,與巴西亞馬遜、非洲剛果盆地並列世界三大熱帶雨林,同時也是婆羅洲猩猩、婆羅洲象、蘇門答臘虎等珍貴物種的棲息地,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存、氣候調節與對抗全球暖化等極為重要。但從20世紀末開始,印尼經濟迅速起飛,熱帶雨林也在開墾大旗之下面臨消失危機。

 

近年以來,東南亞最嚴重的一次霾害發生在2015年,當時的受災地區包括汶萊、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遠至泰國南部、越南南部、菲律賓、柬埔寨、馬里亞納群島和關島都受到影響,當年單單在印尼就造成約16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超過50萬人受到呼吸疾病折磨。

 

美國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事後研究也指出,該年的森林大火與霾害,總計直接、間接地導致東南亞逾10萬人死亡。今年的這次霾害,涵蓋範圍雖然不及2015年那次,但嚴重的程度卻不遑多讓。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

東南亞的霾害以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最為嚴重。(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作者/梁東屏

每年7月到10月之間,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就會出現嚴重霾害。長達數個月的時間裡,空中灰濛濛的一片,空氣品質降到嚴重影響健康的程度。人民外出需要戴口罩,數以千計的各級學校都被迫停課,空中交通受到影響、呼吸道疾病患者大增,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甚至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齟齬。

 

一般都把霾害歸咎於「森林大火」,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因為東南亞的霾害並不是天氣乾燥而引發的森林大火所導致,而是人為的放火引發的森林大火,基本上就是人禍。

 

簡單地說,煙霾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尼政府鼓勵民眾栽種油棕與橡膠樹,並允許農民將林地轉變成農耕地。儘管刀耕火種開墾的方式早已遭印尼立法禁止,但在政府監管不力、政商勾結之下,這種整地方便、成本低廉的開墾方式,在印尼依然十分猖獗;特別是蘇門答臘及加里曼丹的業者為了方便耕種,於是非法放火燒林整地(當地俗稱「燒芭」),從而引發山火,而且會在乾旱季期間迅速擴散。

 

印尼是全球最大棕櫚油生產國,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本月發表的數據顯示,棕櫚油業者已經導致加里曼丹島在2000年至2018年間失去至少39%的原始熱帶雨林。

 

一般來說,霾害最遲在6月底開始出現,並會在9月間達到高峰,再蔓延到其他國家,特別是與印尼鄰近的馬來西亞跟新加坡。

 

根據印尼抗災署(BNPB)今(2019)年9月16日的監測數據顯示,印尼全國共有2153處起火熱點,森林火災還在持續中,並且99%都是人為蓄意縱火。印尼警察總長堤托‧卡納維延(Tito Karnavian)就指出,「火災明顯是人禍導致。」

 

他指出,被焚燒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森林地帶,那些已被開發的經濟作物種植園,反而完好無缺,因此縱火與開墾有著高度關聯性。印尼棕櫚油生產重鎮的廖內省珀拉拉萬(Pelalawan),過去被焚毀的森林就有80%開發成棕櫚種植園。

 

另外,煙霾之所以會持續數個月之久,主要是因為許多「燒芭」的地方屬於泥炭沼澤地,而火苗在泥炭中可以持續悶燒長達數個月。另一方面,沼澤地形也讓救火人員及設備難以深入,提高救火難度。

 

根據印尼抗災署的資料,截至今年8月的被焚燒森林當中,有27.3%是泥炭沼澤。數據也指出,這些年間,共有多達630萬公頃的熱帶雨林因種植園的開發被摧毀,其中240萬公頃的面積是棕櫚油業者所為,另外46萬公頃的森林則因紙漿公司的作業而消失。總計過去8年以來,棕櫚油業已經導致四成加里曼丹雨林流失。

 

印尼熱帶雨林主要分布於蘇門答臘、婆羅洲(加里曼丹)、蘇拉威西等地,與巴西亞馬遜、非洲剛果盆地並列世界三大熱帶雨林,同時也是婆羅洲猩猩、婆羅洲象、蘇門答臘虎等珍貴物種的棲息地,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存、氣候調節與對抗全球暖化等極為重要。但從20世紀末開始,印尼經濟迅速起飛,熱帶雨林也在開墾大旗之下面臨消失危機。

 

近年以來,東南亞最嚴重的一次霾害發生在2015年,當時的受災地區包括汶萊、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遠至泰國南部、越南南部、菲律賓、柬埔寨、馬里亞納群島和關島都受到影響,當年單單在印尼就造成約16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超過50萬人受到呼吸疾病折磨。

 

美國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事後研究也指出,該年的森林大火與霾害,總計直接、間接地導致東南亞逾10萬人死亡。今年的這次霾害,涵蓋範圍雖然不及2015年那次,但嚴重的程度卻不遑多讓。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