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懷恩》老彭看世界—零工經濟的陷阱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彭懷恩》老彭看世界—零工經濟的陷阱
2019-09-19 07:00:00
A+
A
A-

零工經濟(gig economy)時代擺脫了打卡人生,但也缺乏法律保障。(圖/翻攝自網路)

 

作者/彭懷恩

最近台北街頭出現愈來愈多送外賣的「騎手」(大陸用語),君不見在北一女、建中等學校門口,一到中午,充滿了送餐摩托車,這一方面反映網路平台經濟的普及,另方面也意味著零工經濟(gig economy)時代的來臨。

 

創造「零工經濟」一詞的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是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她的零工經濟MBA課程,廣受外界矚目。

 

她在《零工經濟來了》(The Gig Economy, 2017)導論所述:「僅僅一個世代之前,大部分勞工都還能安心當個全職員工,享受安穩的全職工作,一輩子只為一、兩家公司賣命。現在要退休的世代,生活有節節高升的收入,穩妥的公司福利當靠山,職涯結束時有公司供養的退休金,這種預定往上爬的企業階梯,對今天的勞工可望而不可及。」

 

由於全球化及資訊革命的衝擊,全職工作逐漸消失。如今年輕人進入職場將面對迥異於以往的工作世界,他們不能指望從單一工作得到保障,而是要規劃在整個職涯中做許多工作。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每項工作的年資,中位數可能落在3-5年之間。

 

因為專職員工模式(employee in-a-job model)的減少,加上獨立工作者期待自由而彈性的工作環境,兩股同步而持續的趨勢,驅動著零工經濟的成長。此時網路科技的適時出現,如優步(Uber)商業模式,就成為零工經濟最佳代言人。

 

優步宣稱:「沒有輪班,沒有老闆,沒有限制」,它代表了獨立,彈性與自由!

 

但零工經濟真的是烏托邦?

 

從2011年「零工經濟」一詞還沒有出現時,就密切關注此趨勢的科技記者莎拉.柯斯勒(Sarak Kessler),花費長達六年時間,追蹤採訪五位目的迥異,卻皆選擇投身於此的工作者,寫了《終結失業,還是窮忙一場?》(Gigged: The End of The Job and The Future of Work, 2008)。

 

這本書的中譯本最近上市,封面上印了一段話:「擺脫了打卡人生,我們為何仍感焦慮,還得承擔更多風險?」

 

借用社會學大師米爾斯(C. Wright Mills)的《社會學的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我們要問零工經濟的問題在哪裹?

 

正確來說,零工經濟是好,是壞,還是要回歸市場對人才的供給與需求的經濟法則。

 

就如穆卡伊所說的:「零工經濟對勞工的衝擊,取決於勞工類型。零工經濟是靠一技之長吃飯的經濟,具備專業技能的勞工贏家全吃。⋯⋯零售業和服務業勞工,以及其他低技術勞工的命運,在零工經濟中,仍是狀況最惡劣的一群。」

 

柯斯勒的個案研究中,不想被朝九晚五工作綁架,決定辭職改用Gigster接案的程式設計師拉森,他的每年收入超過十萬美金,比原來薪水多。但其他如渴望財務自由而作為優步司機的窮小子、久缺職場經驗而利用MTurk貼補家用的家庭主婦,以及試圖打造清潔界優步的創業家等等,都是負面教材。

 

簡單來說,零工經濟確實可以替某些人創造機會,但也會把原本的問題放大:缺乏法律保障、做白工的風險增加、接案穩定性不足、損害勞工權益等等。

 

經濟學家大衛.懷爾在他的著作《龜裂的職場》(The Fissured Workplace)分析,在大公司做正職員工的薪資及褔利比外包、仲介的勞工,相對好很多。原因是人資在考量加薪及福利時是「公平」原則思考,而外包時,就只想到「哪一家最便宜了?」

 

更糟的是,數位平台機構都定位自身只是「中介平台」,而不是雇主,將勞動者定位為獨立承攬者。在這種勞動關係下,勞動者面臨的風險是沒有勞基法的保障,缺乏職災及醫療、失業等的社會保險,數位平台機構不願承擔雇主的責任。

 

面對零工經濟浪潮來襲,我們不必讚嘆新科技帶來的正面效應,先想想這些騎摩托車送餐的年輕人,他們的職業保障制度化了嗎?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零工經濟(gig economy)時代擺脫了打卡人生,但也缺乏法律保障。(圖/翻攝自網路)

 

作者/彭懷恩

最近台北街頭出現愈來愈多送外賣的「騎手」(大陸用語),君不見在北一女、建中等學校門口,一到中午,充滿了送餐摩托車,這一方面反映網路平台經濟的普及,另方面也意味著零工經濟(gig economy)時代的來臨。

 

創造「零工經濟」一詞的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是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她的零工經濟MBA課程,廣受外界矚目。

 

她在《零工經濟來了》(The Gig Economy, 2017)導論所述:「僅僅一個世代之前,大部分勞工都還能安心當個全職員工,享受安穩的全職工作,一輩子只為一、兩家公司賣命。現在要退休的世代,生活有節節高升的收入,穩妥的公司福利當靠山,職涯結束時有公司供養的退休金,這種預定往上爬的企業階梯,對今天的勞工可望而不可及。」

 

由於全球化及資訊革命的衝擊,全職工作逐漸消失。如今年輕人進入職場將面對迥異於以往的工作世界,他們不能指望從單一工作得到保障,而是要規劃在整個職涯中做許多工作。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每項工作的年資,中位數可能落在3-5年之間。

 

因為專職員工模式(employee in-a-job model)的減少,加上獨立工作者期待自由而彈性的工作環境,兩股同步而持續的趨勢,驅動著零工經濟的成長。此時網路科技的適時出現,如優步(Uber)商業模式,就成為零工經濟最佳代言人。

 

優步宣稱:「沒有輪班,沒有老闆,沒有限制」,它代表了獨立,彈性與自由!

 

但零工經濟真的是烏托邦?

 

從2011年「零工經濟」一詞還沒有出現時,就密切關注此趨勢的科技記者莎拉.柯斯勒(Sarak Kessler),花費長達六年時間,追蹤採訪五位目的迥異,卻皆選擇投身於此的工作者,寫了《終結失業,還是窮忙一場?》(Gigged: The End of The Job and The Future of Work, 2008)。

 

這本書的中譯本最近上市,封面上印了一段話:「擺脫了打卡人生,我們為何仍感焦慮,還得承擔更多風險?」

 

借用社會學大師米爾斯(C. Wright Mills)的《社會學的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我們要問零工經濟的問題在哪裹?

 

正確來說,零工經濟是好,是壞,還是要回歸市場對人才的供給與需求的經濟法則。

 

就如穆卡伊所說的:「零工經濟對勞工的衝擊,取決於勞工類型。零工經濟是靠一技之長吃飯的經濟,具備專業技能的勞工贏家全吃。⋯⋯零售業和服務業勞工,以及其他低技術勞工的命運,在零工經濟中,仍是狀況最惡劣的一群。」

 

柯斯勒的個案研究中,不想被朝九晚五工作綁架,決定辭職改用Gigster接案的程式設計師拉森,他的每年收入超過十萬美金,比原來薪水多。但其他如渴望財務自由而作為優步司機的窮小子、久缺職場經驗而利用MTurk貼補家用的家庭主婦,以及試圖打造清潔界優步的創業家等等,都是負面教材。

 

簡單來說,零工經濟確實可以替某些人創造機會,但也會把原本的問題放大:缺乏法律保障、做白工的風險增加、接案穩定性不足、損害勞工權益等等。

 

經濟學家大衛.懷爾在他的著作《龜裂的職場》(The Fissured Workplace)分析,在大公司做正職員工的薪資及褔利比外包、仲介的勞工,相對好很多。原因是人資在考量加薪及福利時是「公平」原則思考,而外包時,就只想到「哪一家最便宜了?」

 

更糟的是,數位平台機構都定位自身只是「中介平台」,而不是雇主,將勞動者定位為獨立承攬者。在這種勞動關係下,勞動者面臨的風險是沒有勞基法的保障,缺乏職災及醫療、失業等的社會保險,數位平台機構不願承擔雇主的責任。

 

面對零工經濟浪潮來襲,我們不必讚嘆新科技帶來的正面效應,先想想這些騎摩托車送餐的年輕人,他們的職業保障制度化了嗎?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