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孔祥重擔任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長。(圖/翻攝自YouTube)
作者/彭懷恩
先看一則8月24日,中時記者李侑珊報導的新聞:
「因應人工智慧浪潮來襲,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擕手台大醫院、林口及高雄長康醫院,在南北合開智慧醫療專班……,課程吸引近200名醫院院長、主任醫師、主治醫師等醫療相關人員報名參加。」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長是由哈佛大學教授孔祥重擔任,他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校址設在南港中研院,共有9間研究室,是以培訓產業界人士為主。成立一年多,已有4900位校友,成績斐然。
根據2016年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在未來10年至20年,美國62%的工作會受到AI的衝擊。矽谷創業專家馬丁.福特(Martin Ford)的《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Rise of the Robots: Technology and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全面檢視機器人的出現及造成的威脅。
我們可以想想,當麥當勞的機器人做漢堡,特斯拉(Tesla)研發自動駕駛的大貨車,IBM的華生(Watson)可以透過吸收醫學研究與疾病資料,提供特定疾病可行的治療方法時,我們以為科技將創造新一波的繁榮,其實失業更擴大的災難才開始!我們該如何面對未來?
為了因應AI人工智慧對產業的衝擊,日本文部科學省擬定「AI戰略」,2025年前,每年要培養25萬名的AI人才。我國教育部則推出《和AI做朋友》教材及教案套書電子版,教師、學生與民眾皆可以免費下載使用。這都非常正面的態度回應AI智能革命。
但是最需要和AI做朋友的,不是在學的學生,而是要長命百歲的大人啊!
一般成年讀者想要快速了解AI嗎?日本學者三宅陽一郎與森川幸人合寫的《從人到人工智慧,破解AI革命的68個核心概念》是很有用的入門書。他們指出:「所謂人工智慧,是將生物(人類、動物)的自然智慧實現於電腦等機器上」「絕大多數的人工智慧是針對某個特定問題的智慧」
學者指出AI大致有兩種定義:
1. 泛用AI:也稱泛用人工智慧,可以發揮像人類,或是超過人類的智能。這目前科技很難實現,也許未來會實現。依提出科技奇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的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ll)的想法,到奇點之日,AI具有超越人類的思考力,而且還會不斷進化,以未知的速度繼續發展,但這時間也是20年之後的事。
2. 特定AI:指特定領域的機器學習技術,如蒐集數據、按照邏輯、運算法來進行計算。但需要由人類操作或進行微調,這種智能現在已經實現。
大多數人印象中的AI,都是「泛用AI」,但實際上,我們仍是處於「特定AI」的階段。簡單的說,AI尚無法全面取代人類!在奇點來臨之前,我們仍然是AI的主宰,正確的說是,和特定AI做朋友,協力解決問題。
以前述新聞為例,醫界人士只需要透過人工智慧學校開的專業課程,進行跨界學習即可掌握AI的工具,讓AI成為醫療臨床的好幫手。
從這角度來思考,AI學習應該是政府與民間共同推動的全民學習運動,如此未來被AI淘汰失業的問題,可以大大減少。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