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真說故事》校長也不知道的校史──台灣高座會開創的感人故事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陳婉真說故事》校長也不知道的校史──台灣高座會開創的感人故事
2019-08-12 07:00:00
A+
A
A-

左起台灣高座之友會會長何敏豪、總顧問何春樹、作者陳婉真、台灣高座之友會秘書長張森洋。(圖/何敏豪提供)

 

作者/陳婉真

一場音樂會,意外揭開一段連校長都不知道的校史,以及從二戰迄今緜延七十多年的台日交流感人故事。

 

就在本文刊出的這一天(2019.8.12.),在台北市開南商工有一場很特別的音樂交流會,名稱很長,叫做:「台北市開南商工、仁愛國中、中山國小&福島縣MJC 合唱團台日友好音樂會暨日台的堅固羈絆 台灣高座會 記念誌發表」。

 

音樂會緣起於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日本很多人士來台協助救災;2011年311東日本大震災時,台灣人回報的是對日本的捐款高居世界第一。

 

為紀念地震時台日民間賑災相互扶持,MJC 合唱團2014年就來過台灣,參加台灣高座會所舉辦的「感謝對東日本震災援助」慈善演奏會,用歌聲來傳達「謝謝台灣」之意。本次在福島縣政府的安排下二度來台。

 

福島縣MJC合唱團成立於 2009 年,由福島縣南相馬市地區的國小、國中及高中生組成。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MJC一直持續進行感恩活動,傳遞來自受災區的感謝與活力。

 

什麼是台灣高座會?合唱團和台灣高座會又有什麼關係?

 

開南商工在新聞稿指出,「臺灣高座會」原本是一個由日治時期曾參與高座海軍工廠飛機製造工事的「臺灣少年工」所組成的交流組織,除促進舊臺籍高座少年工聯誼外,也與日本高座會進行交流。而當時合格獲選的台灣少年們,都是在職業教育體制出來的一時之選,其中就有許多位是從開南商工(前身為台灣商工)畢業的學生。開南商工是台灣第一所職業學校,由日本人創建,師資一流,皆來自台灣總督府官員,是當時職業教育菁英養成所,現更有「台灣工商業鉅子搖籃」的美稱。

 

開南商工邢文斐校長表示,因緣際會下,受邀共同承辦這次的感恩音樂交流,沒想到是驗證緣起不滅的開始,對於開南,我們找回一段珍貴的校史;對於高座會年事已高的開南老學長而言,是回到當初培訓自己的母校,種種機緣嵌在一起,就是冥冥中註定的緣分,更是一種圓滿,原本只覺得開南學生擔任這樣的國際交流活動外交小尖兵很有意義,但更大的收穫是,台日兩國、學校與學校間、學校與校友間的情誼及不同世代的我們,能在這個活動中結緣並再次牽起並延續這段意義非凡的緣分。

 

原來,現年94歲的台灣高座會會長李雪峰,就是開南的畢業生,在李雪峰帶領的台灣高座會的努力下,讓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在開南校史中又新增一頁美好的回憶。

 

日治末期,日本政府為補充因戰爭導致嚴重不足的人力,決定透過台灣總督府,在殖民地台灣徵調三萬名少年工赴日本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是製造飛機,後來因戰事吃緊,實際前往日本的台灣少年工總數是8419人。

 

日本政府提供的條件非常優渥。台灣高座會副會長何春樹說,戰時他父親是帝國製糖會社的鐵路工人,月薪30円,要養活一家人;少年工每月可領得25円,對改善家庭經濟有很大的幫助,何況工作中還可以半工半讀,工作滿3年後,可取得工業學校同等學歷,認真學習的話,還可以取得航空技師的資格,因此,台灣少年爭相報名。

座間市芹沢公園最近開放的「地下工廠」,是二戰期間台灣少年工的工作地,現在成為座間市教育委員會的貴重教育史料。(圖/翻拍自《台灣高座會留日75周年歡迎大會記念誌》)

總督府當初只在西部的台北、新竹、台中、台南及高雄五州徵調少年工,主要是透過各國民學校徵選14至16歲國小及高等科畢業生,在老師的大力鼓吹之下,應徵的都是一時之選,幾乎各校的精英都參加了,而且還要經過口試及筆試(總督府要求的四個主要條件是:學力優秀、身強體壯、卓越的道德感,並且要父母同意);至於年紀比較大的,像李雪峰就是台灣商工乙種專修科畢業,就自然而然成為帶領少年工的幹部。

 

少年工的工作地點在神奈川縣高座市的高座海軍工廠,除打造飛機之外,後來因為材料缺乏,主要是派到各戰備工廠補充不足的人力,留下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終戰前不久一次轟炸中,空襲警報已經解除,屬於警戒警報的時段,有6名少年工做完夜班下班後,從厚木工廠步行回宿舍途中,在一片沒有遮蔽的空地上,被突然飛來的美機以殺傷力極大的子母彈擊中死亡。當時下令學生們可以回去休息的,就是負責帶隊的日本人早川金次。

 

「早川金次先生為了這事內心非常不安,一直覺得如果不是他下令可以回家,這幾位少年工也不必在距離終戰不到幾天慘死,戰後他顧不得自己家裡也被燒掉還未重建,第一件事就是去募集資金,在少年工被炸死的地點附近善德寺裡,樹立了一座『戰殁台灣少年碑』。」何春樹說。

 

早川金次還曾先後到台灣27次,逐一尋訪少年工的老家,向家人致意,並把台灣少年工的故事寫成《高座海軍工廠與台灣少年的回憶》的小冊子,詳述少年工在日本的辛苦生活,以及早川金次先生對他們的感念。

 

台灣的高座同學在戒嚴時期受限於政治環境,只能私下保持聯繫;解嚴後才成立台灣高座會,從此展開不間斷的台日交流,由於當時少年工赴日是以半工半讀為條件,至今高座會每次聚會,都以「留日」名之。

 

在日本的高座會主要成員為日籍管理人員的後代,像日本高座會的靈魂人物石川公弘就擔任多年的大和市議會議長,他們同樣每年必到訪台灣一次。

 

台灣方面,高座會成立後,配合日本方面的努力,把六十多位戰爭期間罹難的同學,除了有一位因為特殊困難者外,全數奉祀於靖國神社;台灣高座會也曾在留日五十週年時,集資在大和市興建一座「台灣亭」。

 

2018年的留日七十五週年,日本方面在當年少年工工作的工廠附近(今座間市),立了一塊「台灣少年工顯彰碑」,由於戰爭末期工廠全部隱藏在地下,座間市整理了部分「地下工廠」遺址,把附近一大片空地規劃為「芹澤公園」,可接受預約前往參觀。這個遺址見證了戰爭中台灣少年工的奮鬥故事,連日本人都深受感動。

 

這麼長期而友誼彌堅的交流活動,日本天皇也知道了,台灣高座會正副會長李雪峰及何春樹,近年都分別獲得明仁天皇頒發的「旭日小綬章」勳章,民間人士要獲頒天皇勳章是極不容易的事,同一個社團有兩人獲頒,更成為難能可貴的佳話。

 

雖然擔任少年工的時間不到兩年,卻是他們一生中難忘的回憶,很多人回台後各自事業有成,在台灣經濟起飛的階段中,各自成就令人稱羨的事業,近年,少年工年紀逐漸增長,會員凋零快速,何春樹說,留日五十週年大會時,高座會還有1200人到日本參加盛會,六十週年有600人,七十週年剩250人,到了去年的七十五週年,只剩22人,他的侄子前省議員何春木的兒子何敏豪,在駐日代表謝長廷的鼓勵下,去年決定接捧成立「台灣高座之友會」,希望能把台灣高座會的精神永續傳承下去。我們也樂見這樣的傳承順利延續下去。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左起台灣高座之友會會長何敏豪、總顧問何春樹、作者陳婉真、台灣高座之友會秘書長張森洋。(圖/何敏豪提供)

 

作者/陳婉真

一場音樂會,意外揭開一段連校長都不知道的校史,以及從二戰迄今緜延七十多年的台日交流感人故事。

 

就在本文刊出的這一天(2019.8.12.),在台北市開南商工有一場很特別的音樂交流會,名稱很長,叫做:「台北市開南商工、仁愛國中、中山國小&福島縣MJC 合唱團台日友好音樂會暨日台的堅固羈絆 台灣高座會 記念誌發表」。

 

音樂會緣起於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日本很多人士來台協助救災;2011年311東日本大震災時,台灣人回報的是對日本的捐款高居世界第一。

 

為紀念地震時台日民間賑災相互扶持,MJC 合唱團2014年就來過台灣,參加台灣高座會所舉辦的「感謝對東日本震災援助」慈善演奏會,用歌聲來傳達「謝謝台灣」之意。本次在福島縣政府的安排下二度來台。

 

福島縣MJC合唱團成立於 2009 年,由福島縣南相馬市地區的國小、國中及高中生組成。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MJC一直持續進行感恩活動,傳遞來自受災區的感謝與活力。

 

什麼是台灣高座會?合唱團和台灣高座會又有什麼關係?

 

開南商工在新聞稿指出,「臺灣高座會」原本是一個由日治時期曾參與高座海軍工廠飛機製造工事的「臺灣少年工」所組成的交流組織,除促進舊臺籍高座少年工聯誼外,也與日本高座會進行交流。而當時合格獲選的台灣少年們,都是在職業教育體制出來的一時之選,其中就有許多位是從開南商工(前身為台灣商工)畢業的學生。開南商工是台灣第一所職業學校,由日本人創建,師資一流,皆來自台灣總督府官員,是當時職業教育菁英養成所,現更有「台灣工商業鉅子搖籃」的美稱。

 

開南商工邢文斐校長表示,因緣際會下,受邀共同承辦這次的感恩音樂交流,沒想到是驗證緣起不滅的開始,對於開南,我們找回一段珍貴的校史;對於高座會年事已高的開南老學長而言,是回到當初培訓自己的母校,種種機緣嵌在一起,就是冥冥中註定的緣分,更是一種圓滿,原本只覺得開南學生擔任這樣的國際交流活動外交小尖兵很有意義,但更大的收穫是,台日兩國、學校與學校間、學校與校友間的情誼及不同世代的我們,能在這個活動中結緣並再次牽起並延續這段意義非凡的緣分。

 

原來,現年94歲的台灣高座會會長李雪峰,就是開南的畢業生,在李雪峰帶領的台灣高座會的努力下,讓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在開南校史中又新增一頁美好的回憶。

 

日治末期,日本政府為補充因戰爭導致嚴重不足的人力,決定透過台灣總督府,在殖民地台灣徵調三萬名少年工赴日本工作,主要工作內容是製造飛機,後來因戰事吃緊,實際前往日本的台灣少年工總數是8419人。

 

日本政府提供的條件非常優渥。台灣高座會副會長何春樹說,戰時他父親是帝國製糖會社的鐵路工人,月薪30円,要養活一家人;少年工每月可領得25円,對改善家庭經濟有很大的幫助,何況工作中還可以半工半讀,工作滿3年後,可取得工業學校同等學歷,認真學習的話,還可以取得航空技師的資格,因此,台灣少年爭相報名。

座間市芹沢公園最近開放的「地下工廠」,是二戰期間台灣少年工的工作地,現在成為座間市教育委員會的貴重教育史料。(圖/翻拍自《台灣高座會留日75周年歡迎大會記念誌》)

總督府當初只在西部的台北、新竹、台中、台南及高雄五州徵調少年工,主要是透過各國民學校徵選14至16歲國小及高等科畢業生,在老師的大力鼓吹之下,應徵的都是一時之選,幾乎各校的精英都參加了,而且還要經過口試及筆試(總督府要求的四個主要條件是:學力優秀、身強體壯、卓越的道德感,並且要父母同意);至於年紀比較大的,像李雪峰就是台灣商工乙種專修科畢業,就自然而然成為帶領少年工的幹部。

 

少年工的工作地點在神奈川縣高座市的高座海軍工廠,除打造飛機之外,後來因為材料缺乏,主要是派到各戰備工廠補充不足的人力,留下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終戰前不久一次轟炸中,空襲警報已經解除,屬於警戒警報的時段,有6名少年工做完夜班下班後,從厚木工廠步行回宿舍途中,在一片沒有遮蔽的空地上,被突然飛來的美機以殺傷力極大的子母彈擊中死亡。當時下令學生們可以回去休息的,就是負責帶隊的日本人早川金次。

 

「早川金次先生為了這事內心非常不安,一直覺得如果不是他下令可以回家,這幾位少年工也不必在距離終戰不到幾天慘死,戰後他顧不得自己家裡也被燒掉還未重建,第一件事就是去募集資金,在少年工被炸死的地點附近善德寺裡,樹立了一座『戰殁台灣少年碑』。」何春樹說。

 

早川金次還曾先後到台灣27次,逐一尋訪少年工的老家,向家人致意,並把台灣少年工的故事寫成《高座海軍工廠與台灣少年的回憶》的小冊子,詳述少年工在日本的辛苦生活,以及早川金次先生對他們的感念。

 

台灣的高座同學在戒嚴時期受限於政治環境,只能私下保持聯繫;解嚴後才成立台灣高座會,從此展開不間斷的台日交流,由於當時少年工赴日是以半工半讀為條件,至今高座會每次聚會,都以「留日」名之。

 

在日本的高座會主要成員為日籍管理人員的後代,像日本高座會的靈魂人物石川公弘就擔任多年的大和市議會議長,他們同樣每年必到訪台灣一次。

 

台灣方面,高座會成立後,配合日本方面的努力,把六十多位戰爭期間罹難的同學,除了有一位因為特殊困難者外,全數奉祀於靖國神社;台灣高座會也曾在留日五十週年時,集資在大和市興建一座「台灣亭」。

 

2018年的留日七十五週年,日本方面在當年少年工工作的工廠附近(今座間市),立了一塊「台灣少年工顯彰碑」,由於戰爭末期工廠全部隱藏在地下,座間市整理了部分「地下工廠」遺址,把附近一大片空地規劃為「芹澤公園」,可接受預約前往參觀。這個遺址見證了戰爭中台灣少年工的奮鬥故事,連日本人都深受感動。

 

這麼長期而友誼彌堅的交流活動,日本天皇也知道了,台灣高座會正副會長李雪峰及何春樹,近年都分別獲得明仁天皇頒發的「旭日小綬章」勳章,民間人士要獲頒天皇勳章是極不容易的事,同一個社團有兩人獲頒,更成為難能可貴的佳話。

 

雖然擔任少年工的時間不到兩年,卻是他們一生中難忘的回憶,很多人回台後各自事業有成,在台灣經濟起飛的階段中,各自成就令人稱羨的事業,近年,少年工年紀逐漸增長,會員凋零快速,何春樹說,留日五十週年大會時,高座會還有1200人到日本參加盛會,六十週年有600人,七十週年剩250人,到了去年的七十五週年,只剩22人,他的侄子前省議員何春木的兒子何敏豪,在駐日代表謝長廷的鼓勵下,去年決定接捧成立「台灣高座之友會」,希望能把台灣高座會的精神永續傳承下去。我們也樂見這樣的傳承順利延續下去。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