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泰順看台灣》台灣民眾黨的悲壯與落寞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楊泰順看台灣》台灣民眾黨的悲壯與落寞
2019-08-05 07:00:00
A+
A
A-

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成立「台灣民眾黨」。(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7月的最後一天,兩條政治新聞吸引了不少媒體的關注。一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成立「台灣民眾黨」抗衡藍綠;另一則為台灣第三大黨的時代力量黨創黨元老林昶佐,宣布退出時力黨並全力支持蔡英文競選連任。這兩件事看似各自獨立,但卻共同刻劃了台灣政壇第三勢力的悲壯與落寞。

 

審閱台灣民眾的政黨認同時,任何政治人物恐怕都會感受一股莫名的鼓舞。以上個月18日所公布的一項民調為例,38.7%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國民黨,20%表示支持民進黨,另有27%則表示中立或無反應。自認中立的選民比例,竟然高於執政黨的支持者,政治人物很難不感覺怦然心動,認為只要妥善經營這批中間選民,選戰直搗黃龍豈非易如反掌?

 

的確,有相當比例的台灣選民對藍綠兩黨同感失望,認為他們只知爭權奪利並未真正關切人民福祉。但政治人物如果認為,他們可以透過文宣或造勢,爭取民調中自認中立者的認同與支持,最後可能將大失所望。

 

統獨對立在台灣存在將近四十年,一整個世代的民眾從一出生開始,便必須在統獨兩端做出抉擇。這使得許多台灣人在思考公共政策時,很自然會透過統獨價值加以檢證。故而,西方民主政治的諸多「獨立議題」,在台灣都不可避免的被帶上藍綠色彩,如能源政策、教育改革、環保議題、經濟開放等,使得這些議題因缺乏獨立動能,而難以形成民眾的自我集結。綠黨、樹黨、勞工黨等在台灣經營多年,卻連國會議席都沾不上邊,便說明了獨立議題無法突破統獨擠壓的困窘。

 

在統獨割裂的社會生態下,國民黨與民進黨受惠於歷史因素,搶佔了兩大陣營的護法角色。使得兩大政黨縱然都出現過特權、貪汙等讓支持者傷透心的敗行,但獨佔地位並未曾面臨真正嚴重的挑戰。因為,在統獨割裂下,台灣選民似乎只能含淚含恨保護各自不成材的孩子。但兩大陣營內部還是存在政策偏好所形成的意見團體,選舉的勝負最後便取決於何者最能有效整合,使得黨內的非主流勢力也願意全力相挺。換言之,台灣全國性選舉的勝負並非取決於中間選民,而是由內部的團結狀況決定,如2016國民黨的大敗便導因於黨內支持者失望不投票的結果。

 

統獨既關係著台灣的命運走向,四十年來與統獨相關的外交政策與經濟發展等辯論更無日無之,任何關心公共事務的台灣民眾,必然都曾思考過統獨的選擇,連帶也影響了他們對政黨的偏好。西方研究發現,政黨認同者對政治議題的熟悉度也較高,在兩極化的台灣社會更是如此。

 

故而,我們有理由相信,兩成七自認沒有任何政黨偏向的受訪者,必然多數屬於「政治冷感」的族群。他們政治知識貧乏、不關心政策辯論、少看政治新聞、對選舉活動保持距離,而且高比例的不投票。政治人物若誤以為這是塊可以開發的處女地,恐怕也將因此吃盡苦頭:不投票的族群將如何撐起第三勢力?

 

過去四十年,台灣已有不少政治勢力嚐試耕耘中間選民。如新黨在九十年代創黨時,便曾以「小市民的代言人」自居;本世紀初,親民黨也期許民眾將以「議題取代政黨抉擇」而成立。但新黨很快淪為極右政黨,親民黨發現議題無法凝聚向心力後,也轉化為宋楚瑜的一人黨,兩者均跡近泡沫。林昶佐決心退出時力黨轉而支持蔡英文,應該也是體會到第三勢力經營的困境。

 

但新黨與親民黨成立時,仍有不少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奮勇相挺,讓兩黨能走過艱難的草創時期。對比今天柯文哲孤軍自組第三勢力,政治訴求又不能如台聯與時力搶攻偏激鐵票,在傳統藍綠擠壓、中間選民漠然的情勢下,「台灣民眾黨」的前景,還真讓人感覺悲壯與落寞。郭台銘若貿然與這樣的政治浪人結合,恐怕也枉費他生意人的一世英名。

 

作者簡介

楊泰順,1987年獲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政治學博士,師事選擇學派大師Ostrom夫婦,博士論文於1989年被美國政治學會推舉為該年度全美政治思想類最佳博士論文。其後返國於國立政治大學任教。

1994年當選省議員,1998年底因政府推動精省離開政壇,於次年進入文大政治系及政治研究所任教,自此以公共知識份子為職志,在各媒體撰稿介紹正確的民主政治理念。著有《到憲政之路》、《民主與社會》、《建立遊說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利益團體政治》、《被誤解的國會》、《國會政治解析》等書。

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成立「台灣民眾黨」。(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7月的最後一天,兩條政治新聞吸引了不少媒體的關注。一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成立「台灣民眾黨」抗衡藍綠;另一則為台灣第三大黨的時代力量黨創黨元老林昶佐,宣布退出時力黨並全力支持蔡英文競選連任。這兩件事看似各自獨立,但卻共同刻劃了台灣政壇第三勢力的悲壯與落寞。

 

審閱台灣民眾的政黨認同時,任何政治人物恐怕都會感受一股莫名的鼓舞。以上個月18日所公布的一項民調為例,38.7%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國民黨,20%表示支持民進黨,另有27%則表示中立或無反應。自認中立的選民比例,竟然高於執政黨的支持者,政治人物很難不感覺怦然心動,認為只要妥善經營這批中間選民,選戰直搗黃龍豈非易如反掌?

 

的確,有相當比例的台灣選民對藍綠兩黨同感失望,認為他們只知爭權奪利並未真正關切人民福祉。但政治人物如果認為,他們可以透過文宣或造勢,爭取民調中自認中立者的認同與支持,最後可能將大失所望。

 

統獨對立在台灣存在將近四十年,一整個世代的民眾從一出生開始,便必須在統獨兩端做出抉擇。這使得許多台灣人在思考公共政策時,很自然會透過統獨價值加以檢證。故而,西方民主政治的諸多「獨立議題」,在台灣都不可避免的被帶上藍綠色彩,如能源政策、教育改革、環保議題、經濟開放等,使得這些議題因缺乏獨立動能,而難以形成民眾的自我集結。綠黨、樹黨、勞工黨等在台灣經營多年,卻連國會議席都沾不上邊,便說明了獨立議題無法突破統獨擠壓的困窘。

 

在統獨割裂的社會生態下,國民黨與民進黨受惠於歷史因素,搶佔了兩大陣營的護法角色。使得兩大政黨縱然都出現過特權、貪汙等讓支持者傷透心的敗行,但獨佔地位並未曾面臨真正嚴重的挑戰。因為,在統獨割裂下,台灣選民似乎只能含淚含恨保護各自不成材的孩子。但兩大陣營內部還是存在政策偏好所形成的意見團體,選舉的勝負最後便取決於何者最能有效整合,使得黨內的非主流勢力也願意全力相挺。換言之,台灣全國性選舉的勝負並非取決於中間選民,而是由內部的團結狀況決定,如2016國民黨的大敗便導因於黨內支持者失望不投票的結果。

 

統獨既關係著台灣的命運走向,四十年來與統獨相關的外交政策與經濟發展等辯論更無日無之,任何關心公共事務的台灣民眾,必然都曾思考過統獨的選擇,連帶也影響了他們對政黨的偏好。西方研究發現,政黨認同者對政治議題的熟悉度也較高,在兩極化的台灣社會更是如此。

 

故而,我們有理由相信,兩成七自認沒有任何政黨偏向的受訪者,必然多數屬於「政治冷感」的族群。他們政治知識貧乏、不關心政策辯論、少看政治新聞、對選舉活動保持距離,而且高比例的不投票。政治人物若誤以為這是塊可以開發的處女地,恐怕也將因此吃盡苦頭:不投票的族群將如何撐起第三勢力?

 

過去四十年,台灣已有不少政治勢力嚐試耕耘中間選民。如新黨在九十年代創黨時,便曾以「小市民的代言人」自居;本世紀初,親民黨也期許民眾將以「議題取代政黨抉擇」而成立。但新黨很快淪為極右政黨,親民黨發現議題無法凝聚向心力後,也轉化為宋楚瑜的一人黨,兩者均跡近泡沫。林昶佐決心退出時力黨轉而支持蔡英文,應該也是體會到第三勢力經營的困境。

 

但新黨與親民黨成立時,仍有不少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奮勇相挺,讓兩黨能走過艱難的草創時期。對比今天柯文哲孤軍自組第三勢力,政治訴求又不能如台聯與時力搶攻偏激鐵票,在傳統藍綠擠壓、中間選民漠然的情勢下,「台灣民眾黨」的前景,還真讓人感覺悲壯與落寞。郭台銘若貿然與這樣的政治浪人結合,恐怕也枉費他生意人的一世英名。

 

作者簡介

楊泰順,1987年獲美國印地安那大學政治學博士,師事選擇學派大師Ostrom夫婦,博士論文於1989年被美國政治學會推舉為該年度全美政治思想類最佳博士論文。其後返國於國立政治大學任教。

1994年當選省議員,1998年底因政府推動精省離開政壇,於次年進入文大政治系及政治研究所任教,自此以公共知識份子為職志,在各媒體撰稿介紹正確的民主政治理念。著有《到憲政之路》、《民主與社會》、《建立遊說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利益團體政治》、《被誤解的國會》、《國會政治解析》等書。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