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瓦底江被大量的塑膠廢料污染。(圖/翻攝自pixabay)
作者/梁東屏
「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組織(Fauna and Flora International FFI) 和緬甸當地為了對抗塑膠污染非營利組織「緬甸譚恩(Thant Myanmar)」,從二零一八年十二月開始到二零一九年六月間,聯手在緬甸生命線伊洛瓦底江沿岸包括實偕、曼德勒、欽敦、馬圭、三角洲、仰光以及被列為「乾旱之地」等七個地區進行調查,發現每天大約會有一百一十九噸的塑膠廢料被扔入伊洛瓦底江,造成河流污染。
其實,東南亞國家河流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已是常態,除了對環境管理、維護都有嚴格執行的新加坡和汶萊之外,幾乎每個國家都有河流遭受嚴重污染的問題,差別只是程度輕重。
以印尼首都雅加達北方的雅加達灣來說,污染已經使得水域內的魚、蝦、貝類被有毒物質侵入,食用可能會導致嚴重疾病。印尼茂物農業大學海事與漁業系教授惹妮就對「雅加達郵報」表示,在污染的環境中,魚類容易受到有害物質感染,這包括可破壞魚類細胞的金屬成分、致癌物以及誘變物質。金屬成分可通過魚的皮孔、鰓或在它們進食時進入體內,並在內臟中積累,爪哇島上的芝塔龍河(Citarum River)和雅加達灣都在污染最嚴重的河流或沿海區之列。她提出警告,「吃了從雅加達灣捕獲的魚類,就可能患上癌症和退化性疾病如腎衰竭」。
印尼曾於二零一八年宣布了一個「野心勃勃」的計畫,就是在二零二五年之前要整治芝塔龍河,使其河水能達到「飲用標準」。為什麼說這個計畫是「野心勃勃」呢?因為只要看過芝塔龍河污染成什麼樣子之後,恐怕很少人會相信印尼政府真有能力把那河水整治成「飲用標準」。
芝塔龍河十年前就被世界銀行列為全球污染最嚴重的河流。全長三百公里的芝塔龍河流經首都雅加達、萬隆市等人口稠密地區,是三千五百萬人的用水來源。然而,河水長期受工業廢水及垃圾污染,含鉛量已超出安全標準千倍。當地居民也因長期接觸污水及有毒物質,大部分都患上皮膚病及呼吸道疾病。
只不過上述的描述並不具象,真正能夠形容芝塔龍河流經雅加達及萬隆段的,應該是「河水惡臭、漆黑如泥漿,河面漂浮的垃圾、塑料厚到人可以行走其上」。
這個說法,一點都不誇張,許多撿拾回收垃圾者,真的就是背著簍桶手持挾子,像達摩一葦渡江般行走在厚厚的漂浮垃圾上,尋找塑料回收物。
印尼的河流受到污染不是特例。流經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帕西河(Pasig River)比芝塔龍河好不到哪裡去,同樣也是臭氣燻天垃圾滿佈。泰國首都曼谷當年因為運河交叉分布風光明媚而有「東方威尼斯」之美稱,這些運河後來大部分因為都市發展而加蓋,但是尚存留的河道也都是飄滿垃圾、惡臭燻人。
曼谷市中心有一條貫穿其中的仙薩普運河(Khlong Saen Saep),行駛其中的快船是曼谷市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但這個快船的通稱是「髒船」,就是因為河水太髒的緣故。為了防止臭水在船隻行駛中飛濺入內,船兩邊都裝有特別設計的塑膠蓬布,坐在兩側的乘客上船之後,就負責用拉環將蓬布拉起,也是曼谷獨特的一景。
第十八屆亞洲運動會二零一八年在雅加達舉辦,東道國用黑尼龍網將流經中雅加達科馬約蘭區新建亞運選手村的盛中河(Sentiong River)蓋起來,就是因為盛中河污染嚴重,以至於河水墨黑、臭氣燻天,當地居民都將之稱為「Kali Item」(『黑河』之意)。
污染的河流當然可以整治,但政府公權力能做到的只是治標,而且耗時費日還不見得能收到良好效果,其實要真正根絕污染問題,最該整治的是沿河居民乃至於全體國民的公德心,唯其如此,才能獲得長久的效果。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