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音樂成果發表會,令鄭怡華相當感動。(圖/作者鄭怡華提供)
作者/鄭怡華
雖然只是小品,雖然只是成果發表,但我依舊感動。
在台灣相對貧癠的音樂土壤,我找到一個自然友善的無毒環境,這裏每個接觸音樂的孩子,用不急不徐的速度和態度,長成獨一無二的自己。沒有比賽、沒有鑑定、沒有評比,只有不斷的聆聽和欣賞,然後跟著把熱情注入自己詮釋的音樂裏。
這其實在台灣和大陸真的很異類。
過去我遇到學琴孩子的家長,他們總是問「妳孩子彈到哪?」「皇家鑑定幾級?」……老實說,這話題我搭不太上。
所以三年來,我換過幾個音樂教室,有的大型連鎖像超商,有的小工作室像柑仔店。後來我帶著孩子落跑,並不是對老師有意見,而是覺得教法都太補習班,孩子被關進小房間練功,像練滾輪的小倉鼠那樣,他們只知道努力一直跑,卻不知道真正的音樂長怎樣。
我親眼看過老師「架」住女兒的頭,要她的頭別亂動;也看過老師拿筆抵住手腕,要她撐成不自然的拱橋狀。儘管節拍精準,不落掉任何音階,看似沒有破綻,完美無缺,但你就是看不到生命,找不到靈魂,甚至連一點溫度都感受不到。
三年半前還在瑞士時,女兒才開始學DoReMi,有時琴沒照譜好好練,彈著彈著就自己亂編調子。回去上課時,還炫耀地跟鋼琴老師分享,結果老師不但沒生氣,還替她伴起奏,兩人一搭一唱玩了起來。
那半年的啟蒙,女兒玩鋼琴玩得很開心,沒想到,回台灣沒多久就壞了胃口。
我知道學琴會有撞牆期,練琴十分枯燥,所以,如何讓孩子保有熱情,是音樂之路最難的挑戰。這一點,柯老師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她用孩子懂的語言上課,但那不是幼稚的兒語,而是同理他們的「心」。優秀鋼琴老師要帶領的,不只是指尖技巧和它傳遞出的音色,更重要的,是用音樂飽滿的生命力感動別人,也感動自己。這不是一兩天就傳授得了,而是長期的潛移默化後,才能被薰陶出的素養。
長笛老師為了和孩子四目相接,以「跪姿」和孩子一起對練。(圖/作者鄭怡華提供)
後來我才知道不只是鋼琴,包括小提琴和長笛,都是想盡辦法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當你看到190公分和176公分高的長笛老師,為了和孩子四目相接,以「跪姿」和孩子一起對練時,很難不被感動。
「跟孩子同一個高度,才能感應孩子的心」。音樂路上,謝謝老師們的用心陪伴!
作者介紹
鄭怡華在新聞界衝鋒陷陣13年後,加入自由撰稿人的行列,游走在電子與平面媒體之間。期間曾跟隨夫婿旅居倫敦、馬尼拉和日內瓦,八年的旅外歲月,深受不同文化的衝擊,體悟不同的生活經驗。
目前舉家遷回台灣,白天創作學習當義工,晚上燒飯洗衣帶小孩,期待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凡生活中,調出不平凡的生命滋味。